Navin Rawanchaikul在藝術登陸新加坡上展出的作品之一,“Who IsNavin”
第二屆藝術登陸新加坡星期三時以某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華麗開場,這其中既包括特納獎得主安東尼 -葛姆雷(AntonyGormley)的全新裝置作品,也包括一幅泰國藝術家RirkritTiravanija花了整整20年才完成的畫作。但是對於藝術界的圈內人士來説,整場展會的焦點還在於收藏家以及收藏家購買的作品之上。
“在亞洲,收藏家非常、非常的重要,”展會總監洛倫佐-魯道夫(LorenzoRudolf)表示。“與美國或是歐洲不同——美國與歐洲具備很好的藝術基礎設施,博物館多,畫廊體系健全——也沒有一個地方像亞洲這樣,收藏家在其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
主辦方預計今年將會有4萬名左右的觀眾,這比首屆展會上漲了25%,而其中有1000名觀眾被分類為了“收藏家”。新加坡將這場展會看作是實現其成為世界級文化之都的目標的一種手段。這部分意味著收藏家不僅被當作是贊助人和觀眾,同時還被當作是藝術界的明星。
藝術登陸新加坡在一開始就被看作是亞洲版的巴塞爾邁阿密海灘藝博會(後者是魯道夫幫助建立起來的,現在已然成為了美國最大的藝術盛事之一),它的潛在觀眾既包括了數量不斷增長的富有的東南亞買家,還包括了全球範圍內對當代亞洲藝術感興趣的人。“為什麼不成為一個能讓收藏家在這個如此不完整的地區中進行交談的場所?”魯道夫説。“我們想把亞洲的頂級收藏家都聚集到一起,就像扶輪社那樣。這裡沒有負擔和義務,而是一個他們能夠進行交流、了解彼此收藏的藝術的圈子。”
收藏家是藝術登陸新加坡的行銷手段、活動甚至是某些藝術周邊中最重要、最中心的一面。它的宣傳活動中提到了13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大手筆藏家,其中包括來自瑞士的UlliSigg、來自中國的喬志斌以及來自印度的Lekha等,當然新加坡本地的贊助商們也紛紛投入到其中。將如此多的注意力放在收藏家的身上有助於為參展藝術家帶來噱頭。“在亞洲,人們通常會受大手筆藏家的購買記錄影響,”法國藏家SylvainLevy説。“他們這是被‘啟發’了。”
陳箴(1955-2000),《日咒》(Daily Incantations),1916
這場展會的一大亮點是藝術家Navin Rawanchaikul的一幅大型畫作(NavinRawanchaikul是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泰國館的代表藝術家)。這件名為“We areAsia!”(這同時也是本屆藝術登陸新加坡的宣言)的作品描繪出了許多亞洲的藝術文化工作者,包括收藏家、策展人、藝術家以及一些新加坡本國的藝術愛好者。
在展會之外,新加坡藝術博物館同步啟動了展覽“Chimera”及“The Singapore Show: FutureProof”,前者展出了某些藏家的私人收藏,後者則將關注了新加坡的本土藝術家。“Chimera”的策展人、同時也是該博物館的副館長SiuLinTan指出亞洲大大小小的私人藝術基金會在最近激增,而亞洲那些保守、缺乏資金的政府機構對展示容易引發爭議的當代藝術品並不太感興趣。儘管有的藏家——比如説來自邁阿密的Don和MeraRubell——會擁有設備齊全、並且向公眾開放的藝術空間,但大多數私人收藏還並沒有做好“公之於眾”的準備。
文/陳穎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