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年
在中國美術史上,山水畫得到突出發展,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內容能寄託家國之思,二形式易發揮自由創造。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以輕鬆自在的筆墨,表現高邁精神在大自然中的棲居,完成了宋畫到元畫的跨時代變化,顯現了卓越的藝術創造力。明清以來,它作為元畫經典中的經典,既被珍視和遞藏,又被不斷臨倣。遞藏與臨倣,反映了文化的傳遞,也表現了藝術的演變。
由於歷史的原因,《富春山居圖》始而一分為二,繼之分藏大陸與台灣兩地。李可染常説:“在中國人心目中,山水就是祖國。”了解山水畫深刻含義的溫家寶總理,在去年兩會之後對話台灣記者,寄望《富春山居圖》重新合璧,並説:“畫是如此,人何以堪。”今年2月,他在與網民交流時進一步表示:“總有一天我們會實現一個更高的願望,就是讓一個完整的、統一的中國河山得以實現。”
兩岸親情血濃于水,中華文化根脈相同,龍的傳人異地同心。今年,不僅實現了《富春山居圖》在台北合璧展出,而且完成了兩岸名家重繪富春山的壯舉。所繪《新富春山居圖》長卷,長3600釐米,高60釐米,不僅涵括已經分離的兩段,而且以富春江為主,描繪了上起新安江下至錢塘江兩岸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堪稱前古所無的藝術巨制。畫家善於在繼承中創新,以不同於古人的立意、意境與筆墨設色,描繪了富春江沿岸的江山新貌,謳歌了同根的文明,寄託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願景,成為當代美術史上一件不同尋常之作。
為了對三江沿岸風光和四季春華秋實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新富春山居圖》沒有受《富春山居圖》只畫初秋景色的約束,而是繼承了花鳥畫中“四時同圖”的傳統,自冬雪皎潔開始、經春花爛漫、夏山蒼翠,到秋光明凈,展開了始於新安江水電站終於錢塘潮的跨時空描寫。在畫法上則出元入宋,以精到寫實的週密不茍,求解衣盤薄和變化盡致,不求筆筆有出處,但求所有的重要景點一律有來自現實的充分依據。
真實感,是《新富春山居圖》的明顯追求,它既有別於黃公望原作的遺貌取神,也不同於明清以來《富春山居圖》諸多倣本耽于筆墨位置,而是畫實景真境,以多次實地采風為基礎,從各個角度觀察,甚至坐直升飛機俯瞰。畫的是實在的景觀,抒的是真切的感受,還把即興揮毫的寫意式提煉與週密不茍的細節描繪有機結合起來,生動具體地表現了富春江沿岸河山新貌的豐饒多姿。在長卷整體的散點透視中,局部採取焦點透視,也適應了當代人的視覺經驗,增加了現場感。
可居性,是《新富春山居圖》的新意所在。中國的山水畫,不叫風景畫,因為從來不滿足於描繪眼見的風光,而是表現理想的棲居之地。自宋代以來,對山水景觀的構築就以 “可居”為標誌,黃公望繼承了這一傳統,但《富春山居圖》主旨是精神回歸山林,是亂世中荒蕪的心靈回歸自然。惟其如此,畫中的村居房舍、小橋漁舟,大多點到為止,簡略而不具體,旨在突出其文化符號的功能,便於觀者在想像中神遊。
《新富春山居圖》則在切實可居上下功夫。對水村山郭的描寫,具體而微;對文化積澱表現,興味盎然;對人造物的刻畫,一絲不茍。在起伏迤邐的青山綠水之間,可見徽式民居的清雅,古建名勝的保護,高樓廣廈的興建、水利資源的開發,生態環境的協調。不但有旅遊人群的往來,更有安居樂業者舉行水上婚禮。畫家突出了時代的陽光,生活環境的極大改善,生活風情的喜氣洋洋,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輝,既是為祖國山河新貌立傳,更是為祖國大地山河上建功立業的人民立傳。
筆墨設色的新穎,是《新富春山居圖》的另一特色。黃氏的作品,是一幅突出筆法的水墨畫傑作,主要以皴法線條提煉對象,十分重視“筆中用墨”的洗練。此圖並沒有廢棄筆法線條,但強化了墨韻的生動,彰顯了色彩的感覺,大筆大墨,“墨中用筆”,色墨交輝,以潑墨、點厾、沒骨、潑彩、點線交相為用,濕潤水墨上的五色,既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植被的渾厚華滋,又以油畫般的豐富色彩,象徵了生活的多彩,陽光的照耀,抒發了熱愛生活的感情。
歷史悠久的中國畫,在傳承中形成了厚重的積澱,歷來對傳統資源的利用,造成了不少異代同題的作品。這些作品,有些接近於老歌新唱,不改變構圖與圖式,卻變化了筆墨。有些則是全新的創造,除題材以外,佈局圖式、創作手法、筆墨設色都服從於新的立意和新的意境。《新富春山居圖》明顯屬於後一種,屬於同樣題材的全新創作。作者尊重黃公望的成就,但自覺拉開與《富春山居圖》的距離,繼承傳統,開放包容,融合中西,與時俱進,雖然不敢説已經盡善盡美,但在當代宏觀敘事的山水畫作品中,是極為突出的。
《新富春山居圖》,是國務院參事室和中央文史館為紀念建館60週年組織的重大題材創作。從策劃選題、確定立意到發揮文史館系統的優勢,激發主創畫家的聰明才智,以適宜的形式實現兩岸優秀畫家的合作,實現大膽揮灑的神采飛揚與細心收拾的精雅穩健的結合,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總結這些經驗,不僅將推動主題性宏觀敘事性山水畫的發展創新,進一步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長卷與數十件描繪富春江不同景點新作的同時推出,也將在當代美術發展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1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