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第四分展策展團隊:混亂不混亂

時間:2011-06-19 11:16:18 | 來源:視覺中國

展覽>

視覺中國:二位策展主題的中文意思是:混合的現實,英文意思是:good guys;看起來好像説的是兩碼事?

李德庚:本次三年展的五個策展主題都是由外方策展人提出的,而中國的策展委員會會更知道中國做這個事情的目的和原由到底為了什麼,雖然説外方提那些東西可能從學術上,或國際觀上來講都有非常好的地方,但是我們策展委員會希望這個事情往中國的真實需求靠一靠,所以在最後在解讀上並不完全是按照所謂的中英互譯一樣,實際上在解讀上也有不同的地方。

視覺中國:觀眾能否在最終展覽看出統一性?

李德庚:其實合作之前我們也並不知道,因為這畢竟是我們的頭一次合作,但是當我們去交換我們所選擇的展品的時候發現,事實上非常的切合,儘管像你説的中英文標題都是有差異的,但事實證明了一點,好的設計他的標準是相對比較接近的。

Tristan Kobler:作品有相像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但我認為主題只是給了一個大的方向,一個概念 ,我們主要選擇的是比較有未來設計感的作品,並且雖然中英主題不一樣,但是這結合非常有意思的,最終給出一個共同的概念 。

視覺中國:由於語言、文化等不可避免的因素,這種中西方合作模式對雙方都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和體驗,請問三位在合作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類似來自文化差異方面的挑戰?又是如何協調的?

李德庚:事實上,我們沒有什麼碰撞,我本人在歐洲生活過八年,而且我的設計的眼光和教育也是在歐洲被塑造的,所以現在我們只是同事都在觀察設計而已,我們的語言上也直接可以交流,甚至可以用兩種語言交流,所以這裡並不存在問題。如果説稍微有區別的話,那就是立場的區別。因為我是中方策展人,也是學校的老師,我會站在北京政府為什麼要去做這個事去思考,可能對Tristan來説,他是以一個歐洲人的心態,在這麼一個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裏做幾個跟自己設計有關的事情,所以説我們更多是在本身立場上的一些區別,但是這個不是交鋒,對設計看法和作品選擇上沒有任何區別。

Tristan:這只是一些立場上的區別,僅此而已,其他的對於設計東西的看法和選擇上幾乎我們至少合作這麼久了幾乎沒有,甚至我認為比拿我個人來説,我跟中國人的一些有些人協作不符我跟那個外國人的協作更好,所以這個本身今天的這個甚至我認為這個事情放大的話,人與人的協作更在於你是誰他是誰,他不一定拿國別來劃分,就説一個中國人和一個外國人肯定協作就有問題,或者兩個中國人協作更容易,但我覺得不見得。

視覺中國:請問Tristan,對三年展的主題“善意的設計”這樣一個具有中國儒家思想的主題怎樣理解?

Tristan:我認為這是一個哲學理論,應該是一種責任的體現,雖然我並不熟悉這個文字,但能感覺到它背後的哲學理念。雖然有文化差異的,但我還是想把一些原來不那麼被人注意的,藏在背後的一些東西帶到觀眾面前,讓觀眾産生新的思考。這個主題的主要的目其實還是希望讓觀眾去看一下這些設計師們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讓他們從這種變化中學習一些東西。設計和文化是緊密相關的,設計就是從文化中來的,以桌子舉例,環境的變化也可能造成設計的變化,比如説你一個人住的時候你的桌子可能就是一個人那麼大的,但是一群人住的時候你桌子就非常大,在中國我們用圓桌,但在西方都是用長桌,就是這些文化的影響會導致不同設計的産生,這本身非常有意思。

視覺中國: 不知道三位為這次三年展帶來哪些優秀的設計作品?

Tristan:我們大概選擇了400多件作品,但其實數量不是最重要的,想法最重要,這種把他們設計師連接起來,做出一些可能比較相似,或特別不同的東西是最有意思的,好的設計就是好的設計,不在於是中方還是西方的。

李德庚:我這個人是處女座的,不太會將就,我認為,當外方策展人收到我挑的設計的時候,我相信是超過他們期盼的,他們可能都會擔心中國的産品品質比較差,但實際上,我想那些設計應該不會輸給西方。

視覺中國:在走訪和收集作品的過程中,二位外方策展人發現了什麼?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些展覽背後的事情?

Tristan: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洛桑開幕式,見到了很多很多陌生人,我就跟那些陌生的藝術家打交道,發現這些藝術家對北京三年展都很感興趣,都想來參加,這很有意思,我們互相打過很多電話,可能我的話費會相當可怕吧。

視覺中國:請問李德庚先生,在挑選中方作品的時候,您的工作方式是怎樣的?能否提前透露一下有哪些亮點?

李德庚:如果最後調整不大的話,目前我分了六個領域,每個領域有兩個設計師,從書,到衣服,再到空間,再到建築,由小到大。在選擇項目的時候,我會注意這個項目的話題性如何,因為我並不認同今天的中國會有傳世設計的出現,因為這個不是那樣的時代,但是在今天,我認為啟示性很重要的,話題性很重要,所以我選擇這個項目的時候會看它是不是具備可討論性和話題性,我挑的這些東西在我大腦裏都隱藏了一個話題,儘管到現在為止我沒有把它們標注出來,但一定留下了伏筆,就像是一個生長的植物,它的根系是很龐大的。我跟每個設計師都是見面的,都是經過討論的,我不會在哪兒通過雜誌或者打個電話之類的。

視覺中國:據了解Barbara和Tristans既是朋友又是同事,此次又一起來到中國參加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二位對對方的評價如何?

Tristans:我們經常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在一起合作過很多項目,經常會有一些不同的見解,也會有一些爭吵,但這樣其實挺好的,會讓工作進度更快。

Barbara:要一塊開公司,一起工作其實是需要非常大的信任,而且是在這樣一個非常充滿挑戰而且是創新的領域裏面,所以我們兩個都是非常信任對方,而且跟對方待在一起非常的舒服,雖然會有爭執,但這也是創作的一部分,這些談話會讓我們看到對方是怎麼想的,可能會引出一些新的領域,在瑞士的時候,我們可能一天才能見到5分鐘左右,這次大家可以工作一起這麼長時間非常好,非常有意思。

視覺中國:最近李德庚先生在一次講座上提出過一個大膽的論題,平面設計死了嗎?請問您為何要做此論斷?

李德庚:這個其實也不是一個絕對性的説法,我也在網上看過有些人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我想大夥兒應該是誤解了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説平面設計死了,或者説一定要告訴大家一個結果。這句話的重點是提供了一個視角,中國有句老話叫置之死地而後生,根據處理的方法不同,的視角不同可能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帶來另一種你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所以有很多人後來專門打電話問我,那你説平面設計人死了嗎,如果你非得揪著這個話題讓我去回答的話,那我只能這麼回答,我認為傳統的平面設計,傳統意義上的那些固化成形的平面設計正在死亡,這是事實,只不過是時間長短問題。

這是一種時代的變化,比如説媒介退化了,語言解體等等,新社會需要一種新的東西,這個東西仍然會建構人在生活中建構的視覺交流,但它會重新發生連結或者重組一些東西,也許那時候大家給了它一個新名字,也許大家仍然用平面設計來稱呼,這都有可能。但重點就在於過去固化的那些東西,一定正在退出歷史,而一種新的東西正在形成的過程之中。

近一代或者近兩代的平面設計師,他們完全被傳統的平面設計教育,而面臨的是傳統平面設計解決不了的社會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這一代人要面對平面設計死了嗎這個問題,過一兩代以後這個話題變得沒意義了。

這一代設計師要勇於去接受一知識已經過時了,方法過時了的現實,需要産生一種研究和探索的精神,只有建立以未來為導向的平面設計師才會最後説自己不會死。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