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租院》雕塑的現代意義——邵大箴
在我國現代雕塑史上,大型泥塑組雕《收租院》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它以連續的群像構圖和鮮明的藝術形象,生動地再現了舊社會封建地主殘酷剝削和農民被迫進行反抗鬥爭的情景。由114個真人大小的人物組成的交租、驗租、風谷、過鬥、算賬、逼租、反抗七組情節性構圖,反胦了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過程。這是藝術家們通過認真的社會調查研究和實地觀察,以真實史料為依據的藝術創作。這段人剝削人的殘酷歷史已成為過去,但是它不應該在我們的記憶中消失,我們要讓一代又一代人了解歷史是怎樣走過來的,認識到今天和諧、光明的社會來自不易,這是《收租院》雕塑創作者們的初衷,也是人們要反覆觀賞這件藝術巨制的原因。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大於文字的記述,從這個意義上説,《收租院》是一部形象地再現舊社會農村階級剝削和壓迫的歷史教科書。
《收租院》大型組雕創作于1965年6-10月,由當時四川美術學院雕塑係教師趙樹桐、王官乙以及伍明萬、龍德輝帶領一些學生和民間藝人完成,是一部成功熔鑄了許多藝術家智慧和心血的集體創作。當時,他們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成長起來的第一批優秀青年雕塑家,藝術服務於人民大眾的理想諳熟於心,在作品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他們對大眾化風格的追求,以使作品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創造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氣派的雕塑藝術,成為他們崇高的使命。他們探索把西方雕塑藝術與中國傳統寺廟、石窟雕塑以及民間泥塑的觀念、技巧加以有機地融合,並取得了傑出成果。寫實的造型功力服務於這一特定的主題與情節,創造出濃郁的悲憤、抗爭的氣氛。情節展開自然流暢,眾多不同身份人物的動作、姿勢相互呼應,構圖緊湊而有節奏。人物形象刻畫觸及心理層面,深入而細緻。
雕塑藝術不排斥情節的戲劇性,大型組雕中尤其如此,但作品應主要以造型包含的力與美取勝。《收租院》雕塑的作者們深明此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戲劇情節性與人物形象鮮明性之間的關係,被他們處理得恰到好處,兩者可謂相得益彰。還需指出的是,《收租院》的作者們大膽運用中國古代民間廟宇泥塑的傳統方法,即人物用稻草與棉絮和泥在木扎骨架上塑成,輔以其他材料如鑲黑色玻璃球作為眼睛等,來進行現代大型雕塑創作,這在我國現代雕塑史上也是一大創舉。至於這群雕塑家們對藝術的虔誠,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嚴肅的創作態度,也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
《收租院》于1965-1966年間在北京複製展出,曾引起很大反響,其後在海外一些國家展覽,也引起廣泛好評。相信這次在炎黃藝術館展出的四川美術學院玻璃鋼鍍銅的組雕,也一定會得到社會大眾和文化藝術界的關注,並對我們的思考歷史和研究當代藝術問題,産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為著名美術理論家
中央美術與學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