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青年藝術家對話:藝術探索是個自我慣性突破的過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08 11:26:0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呂松:其實我覺得每個人至少有一種風格,你説的那種情況應該算是一直創作很多類似、互相模倣的作品,這個危險,是對於藝術家來説的危險,他可能到後面就會覺得無聊,失去興趣,最後不想做了。其實藝術家都是騙自己,想永遠保持對畫面的新鮮感和挫敗感,什麼東西你畫熟了就覺得沒意思了。

沈正麟:我覺得應該是陌生感吧,就是經常面對畫面時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每一個畫面的出現都應該是非常新鮮的。所以藝術家就應該主動調節,而不是被動的選擇。

呂松:開始是這樣的,但是創作過程當中肯定會有失敗引起的自卑感。

沈正麟:為什麼會自卑呢?你很努力地為了夢想,為了自己熱愛的事兒創作,你應該更自信才對。這樣下去你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強大,因為你不怕失敗,所有的這些都是在勇敢否定自己,我覺得這個很關鍵。

呂松:這裡説的自卑是説誤差出現了,畫面沒有按你的想法進行下去。

沈正麟:那就不要按想法進行下去了,直接按著畫面帶給你的力量去做,我認為這個時候就不應該主動的控制了,反而應該去接受這種力量。

呂松:咱們説的其實是一回事,我覺得這個對於繪畫的人相當關鍵,其實這裡沒有任何錯誤的事情,但是我們要接受畫面超出控制帶來的挫敗感。

呂松:你最近的創作上有什麼難點嗎,或者説是不易解的問題?

沈正麟:作為藝術家來講,最大的問題就是自我突破——慣性問題的突破。人容易被慣性思維所左右。當時間機器發明以後,上帝不復存在了!我們更習慣説下午三點了、晚上八點了,而不再在乎天空的變化,四時節氣的改變,我們被所謂定式的慣性所束縛。藝術家也是一樣,如果整個人的手和身體成為慣性就很危險,我非常警惕這一點。所以我會主動調整自己,包括通過喝茶,健身運動這些事情讓自己放空下來。幹一些和藝術無關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又會反過來滋潤你的整個的藝術的生命狀態。我並不認為“藝術家”是一個特殊的標簽,只是説這是一群用畫筆或者是藝術的手段去生活、去表達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藝術家就應該更加勇敢的去突破自己,不斷地放棄一些自己已經習慣了的慣性。

呂松:我覺得對於創作者,或者年輕人來説,往往知道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適合的事情。我覺得繪畫的過程就是一個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做什麼的過程:在剛開始時對一個具象的形感興趣,但是在創作之前你並不知道你不適合畫這個,等到了創作過程中才發現自己畫不進去。創作就是一個照鏡子的過程,能讓你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你的身體會告訴你有些東西不是你適合的,這個時候就會出現誤差。你對這個怎麼看?

沈正麟:我覺得你説的很有道理,藝術的探索就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以及自己能把握住的東西的了解,都會呈現到畫面上。就像是泡一杯茶,你注水的時候如果有雜念,你很想在朋友面前表演一番,但最後湯感往往很寡淡,至於愛茶人追求的“體感”“氣感”就更無從談起了;若是坦然自若的去享受泡茶這個過程了,結果往往很好。沒有一個藝術家敢説完全了解自己,所以很多時候只能通過不斷的創作來刺激自己、慢慢了解自己。我會不斷嘗試目前感興趣的東西,這些生命中的體驗最後都會慢慢累積,慢慢發酵。時間久了以後,身體就會主動給你一種選擇,這個時候的選擇絕對不是頭腦的選擇。

呂松:我認為每一個創作過程其實都是一個自我發泄、自我解壓的一個過程,是一種釋放。沈正麟:有的時候是釋放解壓,有的時候是收斂的過程。我覺得這個是隨著狀態的不一樣而有所區別的。

呂松:我認為一個作品的好壞和創作的過程有非常大的關係。就如泡茶,你在泡茶的時候覺得難受,這杯茶往往也會讓人難受。這是一種形而上的描述,但我相信這是一種共鳴感,你能夠體會得到。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