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李超
中國民生銀行資助炎黃藝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美術奠基人系列—龐薰琹大型藝術展”5月18日推出“龐薰琹與決瀾社研究”專題講座最後一場“決瀾社與中國近現代美術資源問題”。主講人李超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作為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研究上享有聲譽的資深學者,李超先後出版多種著作,其《狂飆激情—決瀾社及現代主義先聲》則是決瀾社研究的重要學術資料。
李超此次講座,其主旨是從美術資源問題的角度,對決瀾社及其中國近現代美術進行相關問題的論述。講座開頭,李超首先肯定了炎黃藝術館舉辦此次龐薰琹大展的重要意義。他認為,中國近現代美術資源非常稀少且分散。而炎黃藝術館“現代美術奠基人系列展覽”對這些資源進行了歸納、研究、整合,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緊接著,李超從“中國近現代美術資源”、“決瀾社的藝術之物”、“決瀾社的歷史之物”、“決瀾社的相關藝術資源如何複合”四個角度,展開了講座的內容。
現場聽眾
通過自己製作的相關地圖,李超用“文化地理學”的方法,向大家展示了決瀾社運動的相關歷史狀況。李超認為,決瀾社的故事發生在上海的盧灣地區,這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作為“租界”,盧灣地區的“縫隙效應”給當時的中國藝術家帶來了新鮮的空氣,因此盧灣地區形成了決瀾社文化記憶重構的歷史空間。可惜的是,決瀾社運動曾經發生過的地方,如今已經在上海消失掉了。決瀾社的文化資源並沒有在當代社會得到有效的利用。
文化資源的概念,是李超在講座中反覆提及的。他指出,如何理解美術作品作為文化資源的問題,是中國未來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個重點。美術作品作為文化資源,便涉及到作品的專題收藏,空間形態的記憶重構,官方體系的價值評估及文化推廣等。以決瀾社為例,如果圍繞其文化資源做文章,我們的相關機構及人員能夠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但是現實的狀況是,決瀾社雖然在美術史的角度得到了學者的共識,但在文化資源的角度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及保護。這樣會導致在國際化的趨勢下,中國近現代美術的話語權旁落其他國家,從而造成文化競爭的落後局面。
“決瀾社與中國近現代美術資源問題”講座現場
講座現場,李超特別提到,決瀾社的相關研究仍處於比較基礎的階段。根據他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決瀾社時期發表的作品約35幅,而有文字著錄的作品約67幅,現存的作品則只有兩幅。一幅是張弦《人物》,一幅是丘堤《靜物》。這些精確的數據,也為決瀾社未來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超從文化資源角度的闡述,在此次講座中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在講座之後,他們積極參與到與李超的相關問題討論中。特別是關於中國近現代美術資源的話語權問題,李超和觀眾的對話中碰撞出了思辨的火花。至此,第四場“龐薰琹與決瀾社研究”專題講座在熱烈的現場氣氛中結束,“中國現代美術奠基人系列—龐薰琹大型藝術展”終於落下帷幕。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炎黃藝術館舉辦“中國現代美術奠基人系列—龐薰琹大型藝術展”成為京城重要的文化事件,為當下喧囂熱鬧的中國藝術界吹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龐薰琹及其創作的藝術作品,將長久的保存在人們的記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