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藝術區 怎樣走得更好

時間:2011-02-12 13:07:22 | 來源:四川線上-四川日報

資訊>展評>

春節剛過,“濃園”、“藍頂”等幾大藝術區負責人又開始籌備新一年的展覽了,而藝術家們也開始繼續創作。漸成城市文化景觀的各大藝術區是否都準備在新的一年大展拳腳?記者調查發現,幾年前先後在成都興起的幾個藝術區發展並不平衡。

【記者調查】

藝術區幾家歡喜幾家愁

2月10日,記者來到位於成都市新都區的北村藝術區。這個建於一片廠房裏的藝術區曾經因為匯聚了著名油畫家何多苓、劉勇以及眾多青年藝術家而聲名大噪。如今,廠門外立柱上,“北村藝術區”的牌子已經斑駁,不遠處,已挂上一家物流公司新招牌。

“北村藝術區在去年初就已經解體了,現在我正打算另找一個地方,以一種新的方式重組藝術區。”曾經的北村藝術區村主任、川音成都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劉勇顯得有些無奈。

成都藍頂藝術中心E區的一藝術家阿嘉娜告訴記者,最近這裡傳出了將要拆遷的消息。據記者了解,受周邊環境影響,包括周春芽在內的一些知名藝術家早已將工作室搬到了成都三聖鄉“荷塘月色”的新藍頂藝術中心。

與北村和“老藍頂”不同,成都的另一些藝術區卻越走越好:濃園國際藝術村從2005年40多人入住,到現在已經匯聚了200多位藝術家,2009年還被命名為四川省文化産業示範基地。位於成都青羊區的西村藝術區也雄心勃勃:要在2-3年間建成集原創設計、製作、交易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藝術聚集區。

【個案點擊】

濃園:發展需自我增值

“我們現在正緊鑼密鼓地籌備位於雙流的‘藝術中國’項目,預計在5月之前,這裡的藝術園區就能開園,”2月10日,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運營總監劉海波告訴記者,新的藝術園區開園之後,將網羅更多的藝術家進駐進行創作。

劉海波告訴記者,與其他藝術區不同,濃園從一開始就以公司的形式在運作,招募藝術家來濃園成立工作室。有錢的藝術家自己可以修建工作室;沒能力修工作室、但作品有特色和發展空間的畫家,濃園不但免費為其提供住處,甚至還在畫材等方面給予資助。

此外,藝術區特別注重為藝術家“增值”——每年定時有計劃地推出各種展覽,為藝術家出畫冊,有意識地關注中青年藝術家,在各種交流活動上推廣他們。劉海波認為,藝術區要做大,絕不只是聚集藝術家産生加法效應,也不只提供簡單的展銷交易。“由於畫家要專注于繪畫,如果沒有專業機構為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包裝、定位、推廣、提升,藝術市場的上、下游就很難貫通,更遑論形成産業鏈了。”

【專家建言】

做好産業鏈,還要求平衡

同為藝術區,為何其發展卻是天上地下?業內人士認為,由藝術家自由組合、自發形成的藝術區如果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只停留在個人行為的層面,不能形成完整的藝術産業鏈,很容易因為一些領軍人物離開或房租上漲等因素難以為繼。

記者注意到,目前成都發展規模較大的藝術區要麼本身就成立了公司,要麼則是由一些有實力的集團進行投資。目的都是希望將藝術區做成産業鏈全覆蓋的“大市場”。不過,北京798藝術區就曾因為商業味越來越濃而遭遇藝術家集體“出走”的尷尬,對此,藝術區又該如何尋求平衡?“藝術家需要創作的空間,但産業鏈形成後,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商業和隨之而來的遊人的影響。所以,藝術區在發展的基礎上必須要布好局。”劉海波透露,“藝術中國”項目,會嘗試將藝術家創作空間與公共交流區域隔離開來,以形成合理産業佈局。

藝術區與工業園區不同,投資回報較慢,如何才能成為規模化的文化産業園區?業內人士認為,僅僅“引入”還遠不夠,一些藝術區興起又衰落,足見其管理與引導還是粗放式的。劉勇告訴記者,北村的“實驗”讓自己體會到,藝術區如果只是停留在藝術家們集中居住進行創作的層面上,而“增值項目”跟不上,發展很難持續。首先應該做好規劃,完善政策。此外,幫助藝術家改善硬體設施,在房租上給予一部分補貼等相關優惠措施也很重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