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胡一川作品列入美教科書 從不賣畫送畫(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02 20:05:19 | 文章來源: 南方日報

胡一川油畫《湛江堵海》

胡一川歷史題材油畫《開鐐》是中國美術館60年美術成就展的第一張大油畫,作品具有飽滿的真性情和非凡的感人力量,如今珍藏在國家博物館。

創作探索“土油畫”達到最高境界

退回到上世紀80年代,廣東的嶺南畫派名噪全國,胡一川從院長一職上退下來,不帶研究生,也不教課,在省美協、畫院裏也不擔任主要職務,一個人默默走遍名山大川,專攻油畫。

“正是這樣的退守,讓他成為一個最純粹的畫家。”廣州美院美術館館長王見説,對比美院裏的許多教授,胡一川更接近於一個“畫家”,因為大部分教授的主業是教學,只能算是業餘畫家。

從1958年到去世前,胡一川留下了大批油畫作品。上世紀80年代,胡一川的油畫風格也逐漸凸現出來,形成獨一無二的面貌。“他的油畫風格很醒目,一看這些畫就知道是胡一川的。”評論家楊堯説,胡一川在油畫中喜歡用大色塊進行對比,但不拘泥于小的變化,粗獷、有力度、很厚重。

著名油畫家羅工柳更是用9個字來概括了胡一川的油畫風格:簡、粗、重、厚、樸、拙、辣、力、笨。面對胡一川油畫中的力度,羅工柳曾這樣解釋:胡一川的版畫反映大眾的吼聲,他的油畫也猶如夯歌,具有時代氣息。

在晚期的油畫創作中,胡一川留下了大量風景油畫,包括一批廣東、浙江等地的風景畫。畫面中,鮮明的色彩、大塊的用黑,十分氣派,形成了一種不可推倒的氣勢。“中國油畫有這樣力度的作品是很少見的。”評論家譚天認為,胡一川晚年的風景油畫也有一種“英雄主義”的人文情懷,但淹沒在嶺南美術“安樂主義”的風格之中,被人忽略。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胡一川的油畫在北方一些評論家眼中被認為是“土油畫”,評價並不高。譚天説,如今看來,對比同輩的著名油畫家董希文等人,胡一川在油畫上走出了非常有個性的路子。“以前的評論家大多認為,董希文在留蘇以後才走向成熟。但現在一些觀點卻認為,董希文在藝術上的‘蘇化’反而削弱了自我風格。所以他之後沒有再畫出過《開國大典》那樣有自我特色的作品。”譚天説,相比而言,胡一川反其道而行之,沒有受到蘇聯油畫太多影響,油畫上的探索非常獨立。

事實上,胡一川對自己的油畫探索有非常清晰的主張。他曾在自己的筆記中多次寫道:“中國油畫應該從蘇聯的影響框框中脫離出來,應有中國自己的特色”;“油畫雖然是外來的,但我要千方百計地使它有中國的民族風格,變為中國的油畫。”

“油畫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表達藝術家的強烈情感和心性,能凸顯藝術家與他所處時代的激烈關係。”譚天説,正是在“土油畫”的探索中,胡一川達到了這一最高境界。南方日報記者李培

實習生文秀維

   上一頁   1   2  


與朋友分享此事: 分享到搜狐微網志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