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不可忘卻的漢字之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10 14:14:48 | 文章來源: 西安晚報

三本書從不同的角度來談中國文字。 (資料圖片)

漢字是我們老祖宗發明的,我們一直在用,但是,我們與漢字似乎卻越來越陌生了,漢字之美越來越被忘記,而“漢字之醜”卻越來越多。武漢大學首任國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在國學院的揭牌儀式上説,“現在熱播的電視劇對白中,常出現‘你的內人’、‘我府上’等詞語。還有一位博士生給導師寄賀卡,竟然寫的是‘某某先師收’。”一些廣告商肆意錯改、錯用漢文字,比如:“咳不容緩”、“飯醉團夥”、“騎樂無窮”、“一戴添驕”、“天嘗地酒”等等。在國學熱火朝天的今日,這些現象其實是對國學的羞辱,更“彰顯”了國學熱背後的常識缺乏和精神缺失。

雖然目前,人們對國學還缺乏一個廣泛認同的定義,但國學是以漢字美學為基礎的,漢字之美的研究應該是國學的一個重要學科,而且只有充分認識漢字之美,方可正確使用漢字。然而,隨著鍵盤時代的來臨,人們對漢字及其書寫卻越來越陌生,且有邊緣化的趨勢。表面看,現在頻頻出現的漢語錯誤,似乎是中國文字複雜的緣故。其實,並非如此。儘管中國文字有數萬個,但常用的也就幾千個字,所以,錯誤不是在所難免,而是對文字的“陌生”造成的。現在某些高校仍然有研究文字的訓詁專業,只是沒有什麼成效。

最近半年內,相繼有三冊談中國文字的書出版,很巧的是,三位作者皆為台灣知名文化人,他們從不同角度來談中國文字。張大春《認得幾個字》談漢字裏的故事,蔣勳《漢字書法之美》談漢字造型的美感,唐諾《文字的故事》談甲骨文延續發展過程的漢字文化。他們各自把漢字之美寫得通俗、有趣、有創見,縱橫捭闔,落英繽紛。小説家的筆法、評論家的精巧、美學家的玄思,文字背後卻有著相似的訴求:對於漢字這個“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真的認得它的美嗎?毫無疑問,我們天天使用的漢字,其美卻已經變得很陌生了,正如出版人、書評人楊小洲所言,內地作家“有文學觀無文字觀”,甚至越來越“不認識”漢字了,以至於才有了不只是出現在相聲小品中的“你賤內”“我令尊”等句子。我不知道台灣這三位頂尖學者所著“字書”是不是特別針對國內漢字陌生化、隨意解讀經典等亂象,但我知道這三冊“字書”在內地的出版,有著特殊的意義。隨著國學的火熱,作為國學基礎的漢字美學卻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許已經很少有人研究文字訓詁了,熒屏上錯話連篇,報刊上的句子不倫不類,就是證據。在我看來,台灣三位學者的三冊“字書”,是潑向國學熱的三盆冷水;同時,也警示國學研究,要重視漢字美學。

漢字之美,是國學的重要學科,是永遠不能忘卻的。雖然今天的漢字是經過進化和簡化的,絕大多數漢字已經失去了古文字的形式(台灣、香港還在使用的繁體字還有古文字的形式),但無法改變的是,今天的簡化字是古文字演變而來的,也就是説,其意義仍具有古文字的意義(當然,也含有變化和消失的意義)。因此,對正在使用的漢字我們必須知道其意義,然後正確使用,才不至於鬧笑話,特別是向公眾傳播文化的公共傳媒不要再出現文字錯誤了。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成中英認為,國學有著豐富的內涵,是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認識和研究,也是一種文化身份的認同。漢字之美,不只是體現在記載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上,其實,漢字本身就是一種中華民族文化,也需要不斷傳承和發展。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