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哲也(1940~)是東京藝術大學油畫科教授,對表現個人的、日常的主題有著特別的興趣,“風景”的概念被他賦予了更為寬泛的內涵。他早年以自己的生活照及拍攝的風景照片作為油畫素材,後來轉向絲網版畫的創作,作品以日常記錄式的現實感而富有特別魅力。野田哲也多以包括自身形象在內的家庭成員日常生活為素材,甚至能從持續發表的作品中看到藝術家本人及家庭的生活變遷,他將此理解為“日常的風景”。他的作品總是以具體的日期為標題,儘管讓人與時間的概念相聯繫,但在深層次上意識到的卻是時間的消失,體驗到作品的無時間性或非時間的本質,使之超越了日常的記錄,從個人的普通生活和平凡風景中挖掘出某種普遍性。野田哲也的作品《日記》系列中令人信服地看到了版畫如何淋漓盡致地表現攝影的特性,同時還令人領悟到作品所具有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對每一幅畫面所傾注的個人感情,營造了讓觀者展開豐富想像的空間;另一方面,作為純粹的版畫,他的作品也可以與個人情感沒有關係。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在他的作品中並不只理解為形式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以精湛的日本傳統版畫技法生動展現出現代社會的大風景。
榎倉康二(1942~1995)也是東京藝術大學油畫科教授,他開始藝術活動的1960年代,正是日本社會處於急劇變化的時期,傳統價值觀的崩潰和自我立足點的不明確,使榎倉康二將著眼點放在對現代社會的再評價,即對未定領域的探索上。他將對自我存在的確認行為與環境結合起來,使他的藝術充滿思辯色彩。1971年,榎倉康二在巴黎青年雙年展上展出作品《壁》,在野外的兩棵樹之間灌注一堵混凝土墻,其粗糙的物質表面記錄下了野外的風吹雨打日曬,使觀眾在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中進一步認知自己的存在。通過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來確認自身存在的視點,在榎倉康二的另一類重要創作——攝影中也得以體現。他的攝影並不注重技術性的追求,而是凸顯拍攝時自己在現場環境中所處的位置。也就是説,是當自身面對現場的風景、事物時,重新捕捉和認識自己的存在而進行的拍攝,這種藝術思想在他那幅沿著漫上沙灘的海浪邊緣而臥的自拍像《預兆——海·肉體》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心象風景”
“異界的風景”展基於上述歷史流變,試圖以當代視點重塑“風景畫”的概念,並以此為切入點,展現藝術家對現實世界與自身關係的深刻思考,以及從寫實風景到“心象風景”的演變,同時也是日本美術力圖擺脫西方影響、塑造東方樣式的形象展現。
坂口寬敏(1949~)畢業于東京藝術大學,1976年赴慕尼黑美術大學留學。他在前西德學習生活了八年之後返回日本,任教于東京藝術大學。他的藝術活動兼涉平面抽象繪畫與立體裝置兩個領域。坂口寬敏以自然環境的生態迴圈為主題,製作了一系列富有獨創性的大地藝術作品,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平面繪畫。雖然從表面形態上看不出兩者之間的直接關係,但畫布上呈上升趨勢的書法般的筆觸與裝置作品的螺旋狀形態有著理念上的關聯,令人感悟到在二維平面上對三維空間的某種暗示,以及從平面向空間靠近的慾望。
坂口寬敏的藝術思想基於將地球喻為一個巨大的“器”,他對自然界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無限迴圈,尤其是萬物生發之前的臨界狀態有著極大的興趣,他全部的靈感也由此而來。螺旋形是他平面繪畫和裝置中不斷出現的基本形狀,他認為螺旋形線條象徵萬物的生長乃至地球的自轉,天地在旋轉中成為一體,因此螺旋形是一個強有力的且富於想像的形狀。坂口寬敏將圓形比喻為既是日月天地的變體,又是連接人類與宇宙蒼穹的媒介。他的意圖並不在於對某種形態的再現,而是隨著作品形態的變化,展開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生動想像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