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裝置藝術現狀:讓我拿什麼愛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20 10:34:09 | 文章來源: 繆斯藝術

“我的作品《對話》從呼家樓搬出,來到嘉德拍賣公司。這是2006年11月22日晚7:30分,嘉德‘中國當代藝術20年’專場拍賣。我第一次參加拍賣,心裏揣著好奇,來到拍賣現場。”這是肖魯女士對於自己89年現代藝術大展作品《對話》參加拍賣時留下的博文,而她的作品則成為了那個專場甚至是嘉德秋拍的焦點。《對話》以150萬人民幣起拍,最終以231萬元人民幣成交,成為首件超過百萬成交價的中國當代裝置藝術作品。分析這個數字,都能理解到這並不僅僅代表了裝置藝術作品本身,而是包含了歷史、政治等各個方面的原因。

直至如今,雖然裝置作品經常會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但大部分藏家依然不會特別關注。直擊2009春拍,香港蘇富比推出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之“觀念藝術”板塊,成交效果讓人欣慰,但其主要拍出的作品均為室內較容易收藏的小型作品。真正的大型裝置作品卻很難進入拍賣主場。

市場對於藝術家來講既是剋星又是救星,繪畫市場的火熱帶給了藝術家嘗試更多條件的資金支援,很多畫家也可以投入更多資金來創作裝置藝術。無論裝置作品的本身的價值意義何在,甚至展後罵名滾滾,卻總能在開敞的空間和視覺衝擊上帶給觀眾驚奇。但是,對於純粹的裝置藝術家來講,卻並沒有想像中的樂觀,由於裝置作品的投入大,成本高,但在市場中價格反而偏低,藏家需求數量少,從而造成了裝置藝術家很難能夠依照職業藝術家生存模式形成良性迴圈。幸運與不幸總是如影隨行,藝術家邱志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裝置出現之初是很有革命豪情的,是反市場的力量,現在已經向市場投奔,越做越精緻,越來越像工藝品,這是一條邪路。”

收藏:叫好不叫座

收藏是藝術品流通的最終歸屬,但裝置藝術最初卻是在反收藏和干擾收藏體系的觀念中誕生的,它藐視博物館的權威。作為一種對傳統博物館進行抗議的手段,最初的裝置作品經常是在“非正式”場所展出,例如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棟棟經過翻修的民房組成。而作為藝術品,裝置藝術最終還是要被收藏系統所收編,即使當今中國的收藏系統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肇始於反收藏的裝置藝術卻也終不能倖免于成為“收藏”的俘虜。

在收藏系統比較完善的國家,裝置藝術已經成為主要的收藏門類,但在中國,裝置藝術收藏還屬於一個新興的領域。因循傳統,中國收藏家們更樂於收藏油畫、雕塑等適於收藏和展覽的作品。對於裝置作品的收藏,尤其是大型裝置,更多地則體現為收藏藝術家的觀念和精神。中國當代的收藏家對於油畫、雕塑的收藏已經經歷了20年的經驗和觀察,但對於裝置作品的收藏,仍然需要一個相當長的磨合時間。另外,體積龐大也限制了裝置藝術的收藏,對收藏者的收藏條件也提出了較高要求。

《收藏投資導刊》曾經在2008年做過一個裝置藝術收藏與拍賣的調查,綜合了藝術家、收藏家、畫廊、拍賣行等各方的觀點。大部分人認為中國收藏家很難在短時間內大範圍接受裝置藝術,裝置的一級市場還是不能為大多數人關注,二級市場的主流地位也尚未到來。裝置對於中國藏家來講,還是一片沒有開墾的處女地,究竟何時才能陽光明媚,只能翹首企盼。

考雲岐是一位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藏家,他致力於收藏已經十幾年,主要以學院派為主,更傾向於社會性和觀念性表達的藝術家。最初主要收藏油畫,包括七十年代早期的現代藝術,也包括九十年代後社會主義時期學院派畫家們的創作,隨著他所經營的“德山藝術空間”收藏系統逐漸完善,很多裝置、雕塑作品也開始被納入其中。他在2007年之後逐漸收藏了一些裝置作品,朱金石的大型裝置作品《從有限到無限》,唐慶年的作品《皮囊》,都屬於大型裝置作品。考先生對裝置藝術作品沒有管囈那麼癡迷,只是他把裝置作為當代收藏的一部分,以他的學標準去衡量藝術本身。

這些僅僅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對裝置藝術作品相對了解的藏家,但這股力量對於整個裝置藝術的創作和市場來講,卻顯得依然單薄。原因當然很複雜,既有市場和收藏的原因,也有裝置藝術自身的問題,譬如,青年批評家段君認為,裝置作品本身的表達語言更新問題也是藏家對裝置藝術興趣缺失的重要原因。

教育:大勢所趨

藝術院校對於專業的開設總會綜合生源、就業等各個因素,當然也會考慮中國當代藝術本身的發展趨勢。對於藝術類院校來講,裝置藝術依然是新興專業。對於裝置藝術自身而言,在國內的教育資源仍然稀缺,僅有的幾所專業美術院校才能設置此類專業與課程。

北京是整個中國的當代藝術中心,中央美術學院接觸當代藝術的機會自然也更多,對於前衛和先鋒藝術的捕捉也更加敏感。中央美院教授呂勝中于2003年成立了“實驗藝術工作室”,到2007年發展為“實驗藝術系”,成為與油畫、國畫、版畫、雕塑並列的獨立科系,真正將“實驗藝術”納入教學發展體系中。中國美術館館長、前中央美院副院長范迪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中央美術學院用上‘實驗藝術’這個名稱,實際上對外展示了一種態度:要在整個教學體系、學院體制內部培植新的增長點,使實驗藝術正式成為美術學院教學的一個方面,這就會産生更大的影響……整個社會將以一種全新的眼光來關注中央美院的發展。”呂勝中對實驗藝術的發展很有自信:“沒有退路了。其實,我覺得沒有退路的不光是我個人,實際上,實驗藝術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建立也是沒有退路的。不能退,必須往上走。”短短的兩年時間內,實驗藝術系的創新教育思路有了比較大的成效,剛剛結束的2009年畢業學生作品展獲得無數關注,這對於一向注重技法與寫實的“央美”傳統藝術是一種改革力量,增加了許多“看頭”。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魯美牽手"德中同行"活動 上演大型裝置藝術展
· 行進中的全球化杜尚門徒——裝置藝術的發生和發展
· 肖可霄攝影裝置藝術展
· 視像裝置藝術 影像不是謊言
· 瑜舍展出多媒體裝置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