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八藝”俱精李燕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1 10:18:4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在國內,廿六載奮發,得諸名家真傳

李燕生的第一個老師,是他的父親李祖孝。曾任山西省平遙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精研書法,篆、隸、草、行、楷,皆有深厚功力,魏碑雄渾蒼勁、氣勢偉岸,行草流暢自然、獨具神韻;尤其是有一顆正直、善良、愛國、為民的心。在燕生學童時期,父親就教其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漸大就沉浸在唐詩、宋詞的美韻、佳句、妙理中。每逢春節,看著父親揮毫潑墨,為親友、鄰居書寫春聯,從對方滿意、稱讚、感激的神態裏,他體味到書法的魅力、助人的快樂以及本領的重要。燕生十歲時隨母親返回北京讀書,在繼續習研書法的同時,又學起了篆刻。在他十二歲那年,他的一位叔叔把他篆刻的作品送給了當代著名書法、篆刻家康殷,請其予以指導。康殷在制印方面是繼吳昌碩之後的第一大家,也是著名的文字學家,十分愛才。聽説是位孩子之作,連説:“不簡單,是顆好苗子。我十二歲時還刻不這麼好哪!”便到燕生家裏看他:“你為什麼要學這玩意呢?刻刀和石頭是不好玩的。”“我不是想玩的,是想當個篆刻家。”“哦!當個篆刻家有什麼好?篆刻不是人人都能看懂都喜歡的,那不是出力不討好嗎?”“我沒想要討誰的好,只覺得制印很美。”“可是學制印很苦喲!手指要磨破幾層皮,結上幾層繭哪!”“我不怕苦!‘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好!你這個徒弟我收定了!”

自此,李燕生就成了康殷的第一個徒弟。自此,李燕生就進入了篆刻的規範學習。可是,當時“文化大革命”已經開始,康殷已被列為“反動學術權威”下放到遠離北京幾百里的河北農村勞動改造,不能面教,就改為函授。康殷用鉛筆畫出諸多古印,讓其臨摹。之後,臨摹稿寄去,修改後連同新作業再寄回。循此往復,識增情長。直到冬天,康殷才得以返京,師生才能有深鑽細研的機會。

在老師“學篆刻首先要學篆書,然後要摹刻古璽、秦漢印中的精品,先要繼承古人精髓才能逐漸形成自己風格,決不可急於求成”的明示下,燕生直取古人墨跡,反覆臨摹戰國古璽、秦漢印、古文字源流,甲骨文、鐘鼎文、秦沼版、漢碑額、漢印文字及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等等。自1966年到1976年,李燕生臨摹古印五、六百方。從中吸納了古聖賢巨椽神刀之精髓。在“中山王銘文”中,他學到了挺然秀麗、靈動自然之風;在“秦沼版”、“漢碑額”中,他學到了縱橫提按、頓挫急緩、輕重扣弦等用筆之巧;在臨摹諸多隸書碑銘中,他學到了空靈飄逸、瀟散簡達之妙。

與此同時同期,“文化大革命”以“破四舊”開端,李燕生倒以“撿四舊”發端。隔壁一家藏書甚多,紅衛兵抄翻成堆,點火便燒。小小的燕生倒覺如燒己膚,轉來轉去從火堆裏抽出幾本就走,放到家裏回來再撿幾本,直至被發現斥回。在一個廢品站裏,他發現了一堆舊書,正準備送造紙廠制漿,其中竟有些字帖、印譜、唐詩、宋詞,他如獲至寶,好言説服守站的老人,用爸爸給他寄來的生活費,竟買了一小推車的書。他為自己有了這麼多的藏書而喜出望外,也為在完成老師作業的間隙有帖可臨、有書可讀而興高采烈。有段時間,因聽説北京圖書館有好書可抄,他便從虎坊橋騎車趕到北海公園北京圖書館去借書看。有好的章節就抄下來。中午一個窩窩頭或一個幹饅頭充饑,倒感到十分的愉快。

整個“文革”期間,整個“停課鬧革命”階段,以及後來到工廠當車工的日子,李燕生都是這樣在臨摹、篆刻、讀書、誦詩、創作中度過的。也正因此,學識大進,書法大長,氣質大增。1975年,《人民中國》雜誌日文版發表了他的篆刻作品《踏遍青山人未老》、《推陳出新》。如此年輕的作者發表如此精粹的作品,在當時是轟動書壇的。大他十五歲的范曾,初見他時,“年不及二十,而冰雪聰明,有少年吳漢槎之譽,為同儕所翹首。”(范曾文)恰逢1976年故宮博物院要挑選書法人才,故宮博物院的老篆刻家金禹民和范曾、劉炳森,都極力推薦李燕生。院長吳仲超親自審核,看其作品、人品,察其閱歷、能力,又現場考核其書法、篆刻,便欣然接受李燕生為故宮博物院專職書法篆刻創作人員。

故宮博物院是舉世公認的中國歷史文化寶庫,博大精深,藏品豐富,精品絕倫,又人才濟濟。對於虛心好學、矢志直取古人精髓的李燕生來説,如龍歸海,如鶴沖天。在出色完成故宮展牌、展標、展品之説明書寫及紫禁城內各門牌匾號之更新換代和創作國禮作品等正常工作外,他一頭扎進這藝術的海洋裏,縱橫捭闔,廣為汲取。歷代碑帖和傳世大家之作品,令他振奮之同時,也讓其深感傳統書法之奧妙、高雅,是現代人無法超越之極峰,是後人取之不盡之寶藏;不下極致功夫,付極致之努力,是難以望其項背的。也正因此,他在故宮博物院的十個春秋裏閉門謝客、遠離塵囂,躲避名利、傾心修煉,一邊追古,一邊求今。求今,即向故宮博物院內專家、權威求教。如向古文字學家羅福頤學習古文字知識,向文物鑒賞家徐邦達學習鑒賞,向精於篆刻的金禹民學習篆刻等。賢者多愛。這些專家、權威對李燕生也異常關愛,都樂於傳給他真貨、真經。這樣,李燕生的本領和人緣均與時俱增。

一天,一書畫界朋友約他去參加一重要筆會,説不僅潤格可觀,還有重要領導參加。李燕生回説不去。“為什麼?”“這幾天要系統研讀宋元書畫。”“看那古董早晚都行嘛!”“不,只爭朝夕。”“這可是難得的機會。”“寧爭千載,不爭一時!”

好一個“寧爭千載,不爭一時!”,至少寓意三層:要創造傳世之作,不計一時得失;為鍛鑄創造傳世之作的本領,要敢於捨棄一時一地的得失;要樹立千古流芳的雄心並去實踐,不要為一時的名利而爭鬥和困惑。也正是基於“寧爭千載,不爭一時”之理念,李燕生不放過任何能鍛鑄自己本領的時機。

一個偶然機會,他聆聽了由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請來的五台山高僧、時任中國佛學院大法師仁祥法師講佛,頓感新知撲面、春風盈胸,便萌生了拜師學藝之念。幾經輾轉,才得以如願。仁祥法師看他正直、聰穎,賜他法名靈覺,“念圓功禪拳傳人垂絕,乃口授心傳。燕生深悟拳中三昧,積十數年潛練,圓融貫通,成金剛不壞之身,遂為武林高手。”(《李燕生書法集》序)

李燕生自幼喜歡音樂。在故宮有接觸名流、大家的機會。遂拜民樂演奏家趙松庭為師,學習長笛、洞簫;拜中央樂團楊牧雲教授為師學小提琴,拜國家一級演奏家、著名教授李祥霆為師學習古琴……正所謂“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藝術相通,互融互勵。在一流之藝術殿堂,從一流之名師大家,立一流之雄心大志,付一流之心智汗水,焉有不成一流俊傑之理?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化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央美院書畫鑒定專業碩士生導師楊臣彬教授撰文評介:“燕生的書法溯源循流,宗秦法漢,自有一股清新灑脫、寧靜達觀之氣韻,結體端莊秀美,行筆流利靈動,秀中寓勁,靜中見動,凝聚了儒之雅、道之仙、禪之靜、拳之動、樂之韻,可謂中華文化的藝術結晶。尤為難能之處便是燕生的書法技藝,真、草、隸、篆諸體皆佳,為世人矚目。”“觀燕生之繪畫,山水追北宋之風,梅蘭顯元明之骨。空靈悠遠,禪意沁心。詩吟豪情睿智、畫境夢裏乾坤、書法剛柔相濟、印章妙趣橫生。且詩、書、畫、印渾然一體,珠聯璧合。”對其篆刻藝術,著名篆刻大師夏承燾贈詩稱讚燕生:“鐵線縱橫筆著花,貞珉篆籀走龍蛇。壯夫不屑嗤揚子,可信雕蟲有大家。”

真正的藝術,應是專家讚譽、群眾喜歡、社會歡迎。1997年,李燕生的篆書作品應邀參加了國家文物局主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美術展》,普遍受到好評。1980年,榮寶齋推薦李燕生為中國當代一流藝術家,參加中日文化交流活動,又收到廣泛歡迎。1984年,日本五十鈴汽車公司董事長飛山一男親自找到李燕生,請他為紀念本公司成立五十週年編撰一本體現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紀念冊。李燕生組織編撰了唐詩五十首書畫集《春風渡渭水》,集吟哦與觀賞為一體,融詩意與畫境為全身,全書中,“春秋的代序,風雷的運作,歷史和現實的照應,外感與內省的交融,無不給讀者一種新的啟示”(該書序言),美的享受,智的感悟和力的激勵。加之日本精緻的印製,成為深受中日讀者珍愛的藝術品。由此,扶桑之國向李燕生投來更多的欽敬、友好的目光,向他伸出了友誼、歡迎之手……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印章收藏材質很重要 篆刻的印材選擇
· 全國名家書畫篆刻展在京舉辦
· 精品印石拍賣屢創天價 中國篆刻藝術的奇葩(圖)
· 中國書法院第四屆研究生結業
· 趙之謙行書《吳鎮詩》:筆墨腴潤風致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