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藝術家,都希望別人尊重他所從事的藝術和創作的作品,甚至超過他本人。
在這之前,張大千隔一兩年要回台灣一次,那邊有相交幾十年的老朋友和學生;那邊,有阿里山、日月潭、北投、太魯閣……祖國這部分土地上的秀麗山水,又可以激發出多少創作激情,畫出多少勝景之畫。
一段時間,張大千泡在台北“故宮”裏鑒定古字畫。這批古字畫的主體部分,是蔣介石政權從大陸潰退之際,從北平、南京等地運走的。它包括歷代古字、古畫、珍寶器皿,其中不乏稀世之珍。張大千有幸一下泡在裏面,怎不使他陶醉呢?鑒定文物,貌似輕鬆,實際是個相當費勁的活路。張大千恰恰是鑒賞的神手、字畫的法官,他頗為得意地認為:“一觸紙墨,辨別宋明,間撫簽賻,即知真偽。意之所向,因以目隨;神之所驅,寧以跡論。”他和“故宮”裏的專家一道,上下三千年,縱橫八萬里,時間過得特別快,心情也特別暢快,大有“樂不思蜀”之感。
還有一件使他興奮的事正等著他,台灣電影界很有影響的耆宿吳樹勳經過長時間的籌備,決定自編自導一部彩色紀錄影片《張大千繪畫藝術》。這部紀錄片,包括《寫意荷花》、《淺絳山水》、《潑景雲山》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為一體的短片,既有張大幹的作品、他對藝術的見解,還有他作畫的實況,這部片子無疑很使他興奮。
影片開拍了。不太喜歡看電影的張大千卻很會演電影,他表情自然,與攝製人員配合默契,攝製組的人都驚奇了:“喲,看不出這個老先生一點兒不慌張,不做作,沒事人一般。”老人一聽反倒奇怪了:“你們不是拍我嗎?又不叫我演別人,我就是這個模樣啊!”
第二年6月,張大千又從美國赴台灣。除了在台中市舉行畫展外,他還有幾件事要辦:歷時五年才編成的《清湘老人書畫編年》在香港出版後,將在台灣發行。紀錄片《張大千繪畫藝術》已剪輯完畢,將舉行首映式。同時,他決定在台灣修建新居,地點選在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門碑號碼後來為三四二巷二號。這裡恰是內外雙溪會流處,環境幽靜,風景優美,交通方便,是一個理想的居家之所。
這所住宅,是張大千離開中國後在故土上修建的第一所房屋。大約感到此處是平生最後的住所,張大千依照他歷來的治園如作畫的要求,不遺餘力。施工過程中,某樣東西不合他的意,不惜成本拆了重修。
1978年8月,這所名叫“摩耶精舍”的庭園竣工了。
喬遷之日,賀客盈門。張大千身穿團花閃緞單袍,頭戴一頂黑色絲葛料子做的六角形軟帽,腳蹬白色布底黑色禮服呢面圓口鞋,手持一柄漆得烏亮的樹根手杖,笑呵呵地站在門廳迎接客人。站在他身邊的夫人徐雯波穿著淡綠色的手繪荷花旗袍——這樣的旗袍,張大千一共只繪過三件,一件給她,一件給女兒,一件給台灣著名京劇演員郭小莊。
寒暄之後,主人陪著客人們四處轉轉。這所二層樓的住宅,大門向西,以院子為核心,每間房子都面對院子,整體感連續感很強。院內有假山,栽有上百株梅花和松柏,還擺放著一盆盆垂枝松、佛肚竹、龜背竹、龍柏,一陣陣清香飄逸院中。木棋橋下,外雙溪的流水穿橋而過,注入池中。一樓的大畫室坐北朝南,一架大畫案就幾乎佔了畫室三分之二的面積。二樓有五間臥室、一個小畫室和天井。再上一層,就是屋頂花園,由許多樹景和盆景組成,從屋頂花園能俯瞰後院景色。
沿著後園白石鋪成的小徑,經過一株株、一叢叢小葉黃楊、福建山茶、榕樹、紫薇,來到竹棚。沿竹棚蜿蜒而上,便來到位於內、外雙溪分界線上的雙連亭——這裡是摩耶精舍風景最好的地方,它們分別叫分寒亭、翼然亭。分寒亭出自李彌詩句“人與白鷗分暮寒”;翼然亭則來自歐陽修《醉翁亭記》:“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雙連亭被青山環繞,雙溪圍就,鳥聲、水聲、樹香、花香、山青、水翠,聲、味、色俱全。
直到張大千逝世,他的余生幾乎都在摩耶精舍度過,創作了《晴麓橫雲》、《秋山圖》、《水竹幽居》、《湖山隱居》以及《廬山圖》等大量作品。老人感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越覺得要抓緊人生最後的日子,再畫一兩幅能傳之後世的不朽作品,做一兩件有益人世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