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三十年,湖北當代藝術曲未終而人已散。匆匆打撈這段歷史,得到的只是殘缺不全的片段,只是潮流流逝後引發的感嘆。
新潮美術進入高潮的1986年,有人説中國前衛藝術從北京轉移到了武漢,武漢成了中國的紐約而北京是中國的巴黎。這種説法並非空穴來風。湖北舉辦“國畫新作邀請展”,被視為中國畫革新的三大震源之一。湖北舉辦“全省青年美術節”,50個自發組織的群體同時開展。在全國知名的湖北籍當代藝術家有尚揚、傅中望、楊國辛、李邦耀、冷軍、黑鬼、袁曉舫、方少華、石衝、左正堯、黃雅莉、羅瑩、肖豐、李巨川、曾梵志、馬六明、唐暉等人,投入當代藝術批評的有皮道堅、彭德、祝斌、魯虹、孫振華、黃專、趙冰、沈偉、皮力等人。1985年起,湖北前衛理論刊物《美術思潮》成為各地中青年寫手的陣地,包括仍在正面關注當代藝術的王林、王小箭、王明賢、王璜生、水天中、鄧平祥、劉驍純、朱青生、牟群、楊小彥、李公明、李小山、張強、鄒躍進、陳孝信、周彥、費大為、賈方舟、栗憲庭、高名潞、殷雙喜等。當時,栗憲庭、黃永砯、張培力曾有調武漢的動議,先後調入者有舒群、任戩、王廣義等。以尚揚為代表的多變畫風,以王廣義、魏光慶為代表的波普藝術,以傅中望為代表的本土作風,以石衝、冷軍為代表的超級寫實油畫,以曾梵志殿後的象徵表現油畫,此伏彼起地成為前衛美術的熱點,都受惠于湖北這片土壤。湖北的首府武漢,楚文化的發祥地,自古以來保留著背離正統思想的風尚。當年楚人不服周朝中央政府管轄的執拗,至今仍舊以“不服周”的口頭禪在武漢流行。武漢曾是對外通商口岸,與歐美素有聯繫。武漢位於長江與京廣鐵路線交會處,同京津滬寧杭穗成渝陜保持著相近的距離,資訊交流與人員交往方便。武漢是中國五大書城之一,大學數量僅次於北京與上海。武漢當時有一批同美術界聯繫的少壯派學者,諸如張志揚、陳家琪、鄧曉芒、魯萌、余虹、易中天、王幼平等。武漢有以湖北美術學院為首的美術家搖籃。中國藝術事業的興衰往往在於小環境。當年管理湖北美術界的周韶華等前輩思想開放,支援年輕人自由創作與發表意見。這一切造就了一大批不安於現狀的湖北藝術家,使之成為中國前衛藝術的一股強勁力量。整理這段歷史,為了銘記?為了延續?或者僅僅只是整理者的自省方式?
2009年7月于西安美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