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面向未來的亞洲意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9-16 17:01:32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亞洲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亞洲的文化精神以及顯示在藝術形態方面的整體性因素,在習慣於分別對待靈魂與肉體、精神與物質、理想與現實、人文與自然、現世與來世、真理與經驗等關係的歐洲人看來,具有“非理性主義”或“神秘主義”的性質和色彩。出於歐洲文化立場的這種解讀,由於不可能從生活其中的生存經驗中獲得深切的認同感,以致必然地成為一種“西方中心主義”性質的話語。這種誤讀或臆想性質的話語,在殖民主義的現實政治意圖和攻城略地的霸業中被有意地加以利用和強化,並化作所謂的“東方學”而成為一種謀略隱伏的文化工具或機制。即如薩義德在《東方學》一書中所揭露的:“作為一種文化工具,東方學中到處充滿著強力、活動、評判、真理願望和知識。東方是為西方而存在的,或至少無以計數的東方學家是這麼認為的,這些東方學家對其研究對象的態度要麼是家長式的強加於其上,要麼是肆無忌憚的淩駕於其上……”實際上,在“西方中心主義”的文明語境或話語霸權中,亞洲藝術以及非西方文化形態的所有其他藝術傳統,都不免要被“東方學”加以“東方化”甚至“妖魔化”,以至於非西方文化的所有這些文化表現形態,都不再是他自己,而只是西方的附屬物,是用於比照“文明的西方”和“野蠻的東方”的永遠的“他者”。

  當然,排除殖民主義的現實政治意圖,出於特定文化立場或特定生存經驗的誤讀,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文化現象,這也構成文化交流和影響反而造成文化多樣性的原因。所以,文化誤讀本身並不一定就是破壞力量,真正的破壞力量是在這樣一種關係情境中構成的,即:當某種文化誤讀為所誤讀的對象自己所接受、所認同並奉之為思想指南和行動綱領時。正是因為隱伏著霸權主義的現實政治意圖,“東方學”便總是努力讓世界人民以為它所追求的是普遍真理,或者它所揭示的就是普遍真理。

  對於亞洲來説,不幸就是這樣發生的。

  在西方霸權主義的堅船利炮打擊下,亞洲國家紛紛落敗。亞洲人包括大多數亞洲學者,都把這種失敗視為自身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失敗,而把導致現實失敗的殖民主義歷史運動及其文化體系視為現代化。由此,“西方中心主義”就以“現代性”的面目贏得了亞洲的認同,成為貫徹到亞洲社會和文化實踐中的“世界主義” 或“普遍真理”。 西方世界的殖民主義政治意圖,借助亞洲世界的自我文化批判、自我文化摧毀而達到比軍事力量更深更廣的程度。近代以來,亞洲文化演進的格局和取向深受西方世界的影響,以至於亞洲的現代化包括文化的現代化過程皆以學習和模倣西方為目標。在亞洲發展觀中,出於不同語境、訴諸不同形式的“脫亞入歐”、“全盤西化”價值取向,曾經寄託著亞洲人的深切希望。然而,伴隨這“希望之旅”的,卻是亞洲文化——維護亞洲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軟力量”的不斷削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其雄厚的經濟、政治實力和發達的全球資訊網路帶給他們的文化傳播優勢,一方面將大量的精神文化産品、社會政治理念、價值觀念等輸入非西方國家,推行文化霸權主義;一方面竭力壟斷和操縱國際輿論,利用文化手段鞏固其強權地位,維護其全球利益,以至追求政治經濟手段難以達到的戰略目的。在西方的文化滲透中,像熱帶雨林遭遇瘋狂砍伐一般,亞洲國家的文化格局遭到空前破壞,文化傳統受到嚴重威脅;西方國家的文化産品不僅通過市場佔領嚴重影響亞洲國家的文化産業,更使其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可以歸結為“西方文化的全球化”這一切,最終會對亞洲民族的文化生存構成毀滅性打擊。

  就亞洲藝術的現代形態而言,我們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多已被西化。現在所謂的“現代化”、“現代性”都是西方話語業已界定的東西,支援、激發亞洲人表達自身審美闡釋和審美情感的“文化立場” 漸趨喪失。這種情形在亞洲藝術領域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實,在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台北雙年展、光州雙年展、釜山雙年展、橫濱三年展、福岡亞洲三年展等大規模展覽上,我們所看到的亞洲現代藝術形態絕多是一味“與國際接軌”的。我們的藝術家在為這種“與國際接軌”的藝術成就而眉飛色舞、自鳴得意,全然忘卻了自己的可悲處境。我們不惜毀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背井離鄉,在思想和文化上行乞于西方世界,用藝術上的所謂文化反思、政治批判或社會問題關注,為對方端出鑒照亞洲文化“落後”與“愚昧”的鏡子。如今,亞洲藝術的現代形態被歐美藝術的陰影深重地籠罩著。

  對亞洲來説,21世紀充滿機遇。這其中最大的機遇在於,今天已有凝重的歷史經驗、深切的現實體驗和廣闊的國際視野來支援亞洲人提出面對未來的獨立自主的發展訴求。這種發展訴求將會促進亞洲意識的形成,從思想認識上真正消除“西方中心主義”和“東方學”的話語迷惑。在今天亞洲的國家關係中,儘管一時難以從地緣政治或地緣文化意義上提煉出一個關於亞洲意識的純粹概念,但是,近年來亞洲國家日益增強的訴求於大陸本土的文化歸屬感已經引起廣泛的關注。在全球化情境中,“亞洲崛起”與“回歸亞洲”正在構築著一個體現豐富地緣關係和歷史底蘊的坐標係,它預示著21世紀亞洲文化發展的一種總體趨勢或基本狀態。與這種總體趨勢或基本狀態相適應的建構亞洲意識的過程,將伴隨亞洲各國以切實體現民族文化價值的藝術形態,與西方發達國家藝術家進行政治對話、思想對話和話語交換的過程;也將伴隨亞洲各國藝術家之間以關注共同文化問題的藝術創作,密切合作、廣泛交流、認真探討,以尋求文化方面的共同利益和核心價值、維護共同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過程。在資訊傳播高度發達的今天,通過藝術方式來交換有關亞洲意識的認識,以及在藝術領域所取得的關於亞洲意識的認識成果,將會産生政治、經濟和社會交往所難以達到的效果,也有助於亞洲國家間的政治、經濟合作獲得日益增進的文化共同性基礎。在實踐層面運作的亞洲意識,根本地取決於亞洲國家和人民的文化自覺——對共同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自我認識,以及基於這種認識的尊重、遵循和發揚。

  展望21世紀,“和而不同”的亞洲藝術將成為推動亞洲文化發展的“軟力量”, 而亞洲藝術“求同存異”的文化自覺也將成為一種面向未來的亞洲意識。

  (本文係作者在今年“中韓暨觀察員國家文化藝術界高層學術論壇”上的發言,有刪節。)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當藝術遇到搖滾樂
· [專稿] 德國三月空間將參加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 [專稿] 弗羅麗安·德·拉塞 -《夜》
· [專稿] 2008世界華人創新設計大賽最新公告
· [專稿] 韓婭娟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