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
近年來,國內的藝術品拍賣如火如荼,吸引了無數的眼球。但是,與此相對照的是,同樣作為藝術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畫廊業卻發展緩慢,舉步維艱,完全成了藝術品市場無足輕重的配角。
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拍賣行與畫廊是分工明確的“兄弟倆”,前者專職于少量精品的藝術品交易,後者則負責日常交易。在歐美的許多國家中,衡量一位藝術家的身價不是看他獲過什麼獎,而是看與他簽約的畫廊到底是哪一家。然而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則是拍賣行完全佔了“上風”。全國目前有800多家藝術品拍賣公司,一年舉行約千場拍賣會,拍賣總額達150億元,除了目標明確走高端市場的一些大公司外,數目眾多的小公司居然代替了畫廊的位置,操縱起了藝術品一級市場。
據筆者從權威部門了解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畫廊曾經發展迅速,數量突破萬家,甚至連長征路上的松潘古城這麼偏僻的地方都開出了畫廊。但是在早期的曇花一現後,畫廊開始以每年上千家的速度銳減。尤其到了2007年上半年,畫廊的發展舉步維艱。目前,國內不僅缺少有規模的品牌畫廊,一些畫廊連生計都很難維持,除了代銷幾張當代書畫家的作品,甚至一年到頭沒有多少交易,更不用提畫廊應該同時具備的另外兩個基本功能——發掘新人、培養收藏群體,整體運作水準還處於初級階段。
從國際上藝術品市場發展的規律來看,拍賣一般是二級市場,畫廊是一級市場。在國際市場的日常交易中,“畫家——畫廊——收藏家”的商業鏈條已成為一種完善的市場機制。那麼,為何畫廊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卻無所作為呢?
據藝術品市場權威人士分析,其關鍵原因是現在國內的藝術品市場缺少一套規範完整的市場制度與行業守則。國內拍賣業看上去很紅火,實際上其中大量涌現的是原本根本進不了拍賣行的作品。不少拍賣行與畫家跳過畫廊直接交易,打亂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關係,使中國畫廊業陷入一種無序競爭的局面。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導致國內的畫廊業的不振,那就是有不少畫家自畫自賣,其結果加大了畫廊的經營難度。當前有不少藝術家在經濟大潮中迷失了方向,經濟利潤誘使他們不注重搞創作,而是推銷自己、包裝自己、炒作自己。如一些畫家將作品送入拍賣行,讓自己的學生或家人在拍賣會上舉牌以比較高的價格拍下,以便為自己在家賣畫創造價格空間。
此外,畫廊的發展還受困于行業內部的鑒別真偽與作品來源問題。現存的畫廊為何90%以上經營當代藝術,一方面固然是因為近現代作品存量有限,另一方面確實是因為對保真性要求極高,單憑一位或幾位專家都不能輕易對一件作品的真假做出判斷。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放任畫廊“低位運作”,不利於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藝術品拍賣會有“放大”效應,甚至為追求“紀錄”有不誠信行動。相比之下,畫廊是按照市場價來確定藝術品的價格,較為真實。另外,比起一家拍賣行一般每年只舉行兩次拍賣會,畫廊能隨時隨地待客,同樣有利於藝術品市場的常態、平穩發展。當代的美術家應歸位到畫廊。齊白石當年就是通過北京榮寶齋等藝術商業仲介賣畫,不炒作,不弄虛名浮譽騙人,講信譽。吳冠中也曾提醒畫家們不要“在賣畫過程中將人格也賣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