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藝術博覽會的生存之道

時間:2008-05-06 21:33:11 | 來源:典藏-今藝術

資訊>展評>

 
柏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Art Forum Berlin)一景

  當代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無論亞洲或者是歐美都呈現一股欣欣向榮的景象。新的畫廊不斷開設,老字號畫廊也加入當代藝術經營的行列,國際拍賣公司的當代藝術項目逐漸站穩了腳步,更成為藝術家作品價格攀升的旗手。新的當代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藝博會)也持續不斷增加,以十年內在歐洲成立的藝博會數量來看,就足以令人驚嘆。

  歐洲新興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歐洲地區在近十年內有多少新成立的藝博會?英國倫敦的「斐列茲藝術博覽會」(The Frieze Art Fair)于2003年成立,至今已舉辦五屆,最受其威脅的是同時間舉行的老字號「科隆藝術博覽會」(Art Cologne),而斐列茲藝博會可稱得上是近十年內成立的藝博會中最成功的例子。其他如「維也納藝術博覽會」(Vienna Fair),今年即將舉辦第四屆;義大利的「波爾札諾藝術博覽會」(Kunstar 08)也同樣在今年5月邁入第四屆;去年第一次加入藝博會戰局的有威尼斯藝術博覽會(Venice International Art Fair),與雙年展同時舉行;此外尚有西班牙巴塞隆納的「Loop藝術博覽會」(Loop),展出內容皆為錄影藝術,場地則選擇在大飯店的房間內,別具特色;法國坎城影展素有世界三大影展之一的美名,去年起同時間舉辦的「坎城當代藝術博覽會」(Art Cannes)則冀望由電影的能見度帶動藝博會的曝光;同年法國里昂也創辦新的藝博會──「達克斯藝術博覽會」(Docks Art Fair),期望在藝術市場上分一杯羹;東歐國家中以捷克最致力於當代藝術的發展,布拉格雙年展(Prague Biennial)已舉辦三屆,「布拉格當代藝術博覽會」(Art Prague)亦於今年5月堂堂邁入第七年;「柏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Art Forum Berlin)于2001年成立,已經走過七個年頭;每年2月于荷蘭鹿特丹所舉行的「鹿特丹藝術博覽會」(Art Rotterdam)則剛舉行完第八屆,明年將邁入第九年。以上這些例子僅僅是十年內新成立的、眾多當代藝博會中的少數代表,如果加上型態精巧或是區域型的藝博會,恐怕需要更多的篇幅來介紹,更別忘了歐洲還有許多已具悠久歷史或早已聲名遠播的大型藝博會,巴塞爾、馬德里、巴黎、科隆等等不一而足。

  即使已有許多新的藝博會出現,至今真的已站穩腳跟的,應該只有倫敦的斐列茲藝博會,而科隆藝博會甚至因此將舉辦時間由每年的9月往前調至4月,不過卻又被鄰居「杜塞道夫藝術博覽會」(dc Düsseldorf Contemporary)瓜分市場。最近傳出的消息是科隆藝博會的總監於今年1月突然不被續聘,形成了博覽會群龍無首的局面。另一個更尷尬的情形是舉辦數屆一直不見起色的「法蘭克福藝術博覽會」(Fine Art Fair Frankfurt),經過決議將於今年4月停辦,藝術總監少了發揮的餘地,與前者的情況剛好相反。德國可以説是當代藝博會中發展數量最多卻又最畸形的地區,「卡斯魯爾藝術博覽會」(Art Karlsruhe)今年進入第五個年頭,參觀人數突破38,000人,對主辦單位有鼓勵的作用,但是要達到國際性的目標其實還有一段距離。而科隆除了老牌的科隆藝博會外,同時間舉行的還有「科隆新秀藝術博覽會」(Liste Cologne)、「K?lnShow2」、「Tease Art Fair Cologne」三個藝博會夾擊,9月底科隆還有兩個藝博會。與柏林國際當代藝博會同時舉行的則有「柏林新秀藝術博覽會」(Berliner Liste)、「柏林預展」(Preview Berlin)、「柏林藝術沙龍」(Berlin Kunstsalon)三個具規模的藝博會,如今自家人殘殺的結果是市場不見擴大,反而讓畫廊業者失去信心,這是在一片好景氣中首次見到的怪現象。

  有趣的是整個歐洲在一片當代藝術市場前景看好聲中不斷前進,甚至連東歐國家都蠢蠢欲動。鄰近的中東「杜拜藝術博覽會」(Art Dubai)去年一炮打響名聲,唯有北歐斯堪地納維亞諸國丹麥、挪威、瑞典、芬蘭、以及冰島不為所動。當然主客觀因素都讓這個地區無法吸引買家遠道而來,倒不如由政府好好支援畫廊,由藝術家前進各國,因此國際大展均不乏這些地區的藝術家參與。

  不以數量取勝,更見地方特色

  小型與新的國際藝博會如何在一片競爭中殺出重圍以鞏固地位,其實比起經營單一的畫廊挑戰更大,但藝博會能夠帶動許多後續效益,因此許多歐洲城市仍躍躍欲試,不願在大好良機中喪失爭取的機會。

  與「西班牙當代藝術博覽會」(ARCO,拱之大展)幾乎同時舉行的有荷蘭的鹿特丹藝博會及奧地利的「茵斯堡藝術博覽會」(Art Innsbruck),但比起西班牙當代藝博會的大陣仗,後二者僅能稱為小型的藝博會;已經成立12年的茵斯堡藝博會位於奧地利、德國、瑞士與義大利交界,參與的70家畫廊分別來自十個國家,總參觀人次約12,000人;參觀人次大約相同的鹿特丹藝博會,則有77家畫廊參與,分別來自11個國家。兩場藝博會同樣不以數量取勝,因此在這樣的小型藝博會中其實更具地方特色,不會被許多大場合中名聲響亮的畫廊或具有明星光環的藝術家就此搶走風采,好的作品或畫廊能在小型藝博會中被發掘,而觀眾或收藏家則有更多悠閒的時間,好好欣賞有別於國際大展的內容,並免去舟車勞頓才能參觀一家畫廊的辛苦過程,同時藝術品的價格也不會被過分哄抬。今年的鹿特丹藝博會還被媒體稱為是可以找到藝術新星的好地方,若想發掘來自荷蘭的新銳藝術家,除了「阿姆斯特丹藝術博覽會」(Art Amsterdam)之外,鹿特丹藝博會也提供了絕佳機會。而茵斯堡藝博會的做法則有些不同,攝影展覽是其所要呈現的特色,但是又不是將整個藝博會作成攝影藝術大展,因此在尺度的拿捏上必須有所取捨。

  與大型的藝博會相較,這些新興的藝博會在總成交金額上當然無法比擬,但是開拓新的或持續的觀眾與收藏家是藝博會提供給參展者的最大利基,當大眾仍迷失于「數大便是美」的想法時,這兩個藝博會已經找到了一條新的生存之道。

  歐洲的3月是個喘息的時間,也是蓄勢待發的前端,因此沒有值得注意的市場動態,然而杜拜藝博會已經登場,遠在南半球底端的南非約翰內斯堡藝術博覽會(Joburg Art Fair)也選擇在此時開幕,這兩個藝博會的成績都值得注意。4月則有義大利「米蘭藝術博覽會」(MiART),而沒有總監的科隆藝博會今年已經確定停辦,比利時「布魯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russels)則趁機崛起,這幾個藝博會幾乎在同一時間舉行,4月底還有維也納藝博會即將舉行,我們將持續關注並提供追蹤報導。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