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觀點

美術史上的回復與創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31 08:00:13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原始壁畫藝術

文/鄒躍進

文藝復興追摹希臘,浪漫主義憧憬中古,現代派師法原始藝術,元四家對馬夏山水的否定和對早期山水的推崇……美術創造為什麼會出現回復形態?回復為什麼能創造出新的藝術風格?這是一個有待探討的問題。

回復的必然性

第一,回復是一種繼承形態,它必須依賴人類已有的不同質的美術存在才有可能。不然,這種往後跨越的形態就失去了跨越的立足點,這就好像西方現代藝術向原始藝術回復,只有經過古希臘、文藝復興、現實主義、新印象派等這樣一些以再現、理性的清醒、感官的真實為藝術特點的藝術階段後,才有可能出現。也就是説:現代派美術的反理性、崇尚表現的熱望導致向原始藝術的回復之所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上述中間階段對原始藝術稚拙、天真的否定。人類美術發展的歷史越長,這種回復現象也就越多。

第二,所謂美術創造是從反對或有異於離自己最近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中發展起來的(創作沒有絕對自由,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説,是因它必然受著這種縱向發展的制約)。當美術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並成為人類自身的自覺行為時,它們也就從代際革新與保守的衝突中表現出來,這種鬥爭必然形成一種特定的美術史發展結構。在美術創新中,新一代美術家們為了反對自己面前的巨人往往在歷史中找到“同道”,並把它與自己的力量結合起來,這樣回復者的力量當然也就勢不可擋了。所以,美術創造中的回復,不但是美術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而且還與美術史發展的特定結構相關聯。

第三,美術創造之所以會出現回復,是因為藝術家總是處在一定時空範圍內的矛盾運動中。20世紀以來中西藝術仍然像過去一樣走著各自相反的道路。這除了基於中西各自不同的社會結構外,同樣有著藝術的原因。當西方繪畫的寫實風格從文藝復興發展到新印象派對科學與感官真實的追求時,也就導致了後期印象派畫家對其藝術表現手法和美學思想的厭惡,從而走向了追求內心真實和表現對象的道路。而從表現對象、體現作者的主觀情思來説,中國的藝術確有其獨到之處(特別是宋代後興起的文人畫)。這使西方現代藝術家們從反對摹擬對象的藝術思想出發,吸取了中國古代藝術中可供借鑒的美學思想和表現手法。“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繪畫藝術同樣有向歐洲的古典主義、浪漫派(特別是批判現實主義的繪畫藝術)回復的因素。

第四,什麼是“新”,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實際上,當我們説藝術作品的新時,主要是指人們把前人沒有創造過而具有特色,並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的事物當成“新”看待,而把不具特色的創造視為“摹倣”。從美術創造與欣賞的關係來説,“新”與“新感受”聯繫更加緊密。這種“新感受”,從某種意義上説不取決於事物本身,而是取決於主體各個方面的條件與該事物的關係。具體來説,這種特殊關係就是主體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空間距離、階層距離與時間距離。外國文化的引進對於中國人,中國的戲劇對於西方的觀眾,都可能産生空間距離的“新感受”;而民間美術對於職業美術家和處於陽春白雪氛圍中的人們,也可以産生階層距離的“新感受”;文藝復興對古代羅馬文化遺跡的發現,則可以産生時間距離的“新感受”。

在審美與創造中,人們一方面容易懾服於以往的偉大成就,死人總是抓住活人,這種對古人的崇拜感很容易使人們拘于已有的規範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是一種巨大的阻力,是歷史的惰性力”(恩格斯語)。但同時,人們又有強烈的創新慾望,藝術家總希望觀眾能在作品中感受到屬於自己時代的新東西,希望自身的存在能得肯定和欣賞。這種屈服前人又對創新抱著極大興趣的矛盾,總能在回復式的創新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統一。

回復為什麼能創新

回復是往後跨越,即“捨近求遠”的繼承形態,有異於那種常見的連續式的繼承形態。文藝復興的“三傑”對前期美術的發展、中國清初“四王”的復古等都有跨越的成分。回復式創造是否定之否定的前進,是事物發展的質變和飛躍的形態。所以,它有著強烈的階段性,這種階段性在回復式創造中表現為“近的過去”(被否定的階段)、遠的過去(被肯定的過去)和現在。

原始美術,包括任何階段的美術,它們一旦成為遠去的事實,就必然在與後來美術階段的碰撞中激出新的火花,顯現出某些“新”的質素。過去與現在的關係對回復能創造出新的藝術風格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全部原因則是由於它已不是純粹的過去,不是編年史家和考古學家眼中的過去,而是創造者眼中所需要的過去。書架上和各種刊物上所介紹的大量往昔的某個時代和某種流派的作品,好像僅僅只是介紹過去的光輝歷史,而實質上它們卻在美術家與欣賞者中滲透並轉化為當下美術史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它們不像藝術家那樣是用畫筆,而是用對過去不同時期、流派介紹的篩選、比重來寫現在美術史的。

從美術發展的不同階段來説,原始藝術無疑處於幼稚階段,但西方許多現代藝術家卻能從中得到不少啟發。這是因為:首先,不成熟的美術也具有獨特的完整性。其次,正是成熟期對不成熟期的否定使原始藝術顯出特別的價值,特別是當這種成熟走向頂峰而使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厭惡它的時候。再次,“成熟”二字具有多種含義。如果我們承認藝術上的特質所規定的成熟不僅僅是指寫實力的話,那麼,在美術創造中就寫實能力來説,對某些幼稚的藝術階段的回復,意味著對藝術特性的重新認識,往往是走向新的成熟的開始。第四,老子的哲學思想認為“物壯則老”。所以,在創作中回復到過去的“柔弱”階段,也許比回復到“物壯”期有著更大的發展潛力。最後,回復到藝術階段的初期或不成熟期,對於打破固有的審美趣味,建立新時代的審美理想有獨到的好處。

人類的審美心理有一種惰性,總是容易接受歷史上被普遍承認的偉大藝術,總認為達·芬奇比波提切利偉大。但假如美術家們反其道而行之(當然是時代需要如此的時期),一定能夠創造出新的藝術作品,從而帶給今天的觀眾以“新感受”。

畢加索作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發現被遮蔽的美術史
· 中國當代藝術註定煙消雲散還是載入美術史冊?
· 報考美術史論是否需要參加省級統考?
· 687件藝術經典書寫新中國美術史
· 學術的理性尊嚴:潘公凱談當下美術史論批評
· 彭德:中國美術史研究要有國學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