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觀點

張海濤:潛默 • 靜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08 15:52:1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文/ 張海濤

引子

才年過三十,自己就感到身體各種不適,因此做了個相對全面的身體檢查。體檢項目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次。生理上經過了心電圖、B超、上下消化系統造影、肝功等檢查。確診三項可大可小症狀:腎結石、十二指腸潰瘍和脾大。心理上伴隨著抑鬱症、神經衰弱、疑病症三項精神類疾病。醫生除了給我開了頭孢拉定片、瑞健等藥品,另給我開了些治療精神症狀的藥品,如黛力新、眠特靈等。適應症:中型焦慮——抑鬱——虛弱神經衰弱、心因性抑鬱、抑鬱性神經功能症、隱匿性抑鬱、心身疾病伴焦慮和情感淡漠,更年期抑鬱、嗜酒及藥癮者的焦躁不安及抑鬱。生理病症在吃藥的情況下,很快見效好轉,而心理的症狀卻不斷反彈,見效不大。醫生説目前我國共精神患者約1600萬人,但79%不願就醫,只有26%認為精神分裂和抑鬱症是精神疾病。大多導致精神症的病因一般以明顯精神創傷為誘因,也與人的性格有密切聯繫。病人有淒涼感,對人對事物失去興趣、頭痛、心煩、多恐等。此病症嚴重時,人會感到厭世,甚至有自殺念頭。因此人的心理傷害比生理疾病更讓人難受。醫生除了告訴了我日常保健、飲食、音樂療法、自我按摩,另推薦了一種靜默療法。

 

一.靜默技術•潛默的表徵概念

靜默,亦稱人靜。即平靜或靜止而不語,也時常指實施者一種心理狀態或態度。一般靜默者坐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閉起雙目,集中注意一個單調的聲音、意念摒除一切雜念或外部世界的牽累,體驗到思想過程愈來愈平靜,直到一種完全靜止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注意力超越了日常思想水準而可以進入超覺狀態,即所謂“靜默心境”。在這種心境之中潛意識進入一個自由漂移狀態,使靜默者進入與其自身內在節律相和諧一致的狀態,有時甚至達到與自然物融為一體的感受之中。其實人們對靜默並不陌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曾有過靜默心境和體驗。例如,朵朵雪花緩緩飄灑大地之時,或者我們佇立在一場火劫之後的焦土上面對著殘垣廢墟,這種心境往往會不禁油然而生,同樣,安靜也會誘發“靜默心境”,並且能獲得近似于正式沉思技術所産生的體驗。

當精神安靜下來的時候,身體相應地變得比睡眠時還鬆馳,不過靜默者並未睡著,依然完全清醒,對其周圍所發生的一切是有知覺的。靜默者處於一個完全清醒的身心寧靜狀態。表面睡眠其實清醒,亦即“潛默意識”(潛藏不語的意識),我有時稱為似乎“無”意識狀態,是一種潛藏的力量。靜而潛,心靜自然潛隱,這也是靜默與潛默的關係.

靜默技術也不涉及到其他奇特姿勢,改變生活方式,雖然靜默以某種理論體系為依據,但要得到靜默的效果,並不一定要接納固有理論。它的練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安排。而這種靜默臨床技術,正符合中國禪宗裏有關修禪的方式,即“不修之修”。從而緩解精神壓抑和情緒緊張狀態,防止生理和心理疾病的發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個人領悟力或達到自由控制自己的心理境界。

靜默有三種:

話語的靜默、慾望的靜默和思緒的靜默。

第一種是完全的,所得著的是美德;第二種是慾望的靜默:亦似禪宗的“無欲”,得到的是安靜,是更完全的;第三種是思緒的靜默,是最完全的人生的目標,從裏面集中所有感覺,進入到全人的最深處。

當下倡導靜默心境更多的不是讓當下的人選擇一種生存方式,而是在選擇和表達不同生存感受所表現的靜默心境和態度。以平凡心來表現不平凡的品味。即使是批判也要表現出自身理性的心境和潛藏的力量,這也是當下人類心靈缺失和精神的需求。

然而靜默技術只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和技術,只是引出靜默心境話題,靜默心境才是潛默思想精神主旨(後文才是本文主旨)。

 

1   2   3   4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林菁菁個展
· 宋莊=當代藝術,現狀就是如此!
· 宋莊美術館14號展覽開幕現場
· "返老還童"的黃永玉:宋莊老住戶 喜歡玩跑車
·  2009中國宋莊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