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續鴻明)7月11日,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在《七十年代》新書見面會上表示:“每個時代都有局限,把你這個時代的局限用好,轉換成其他時代沒有的東西,轉換成有用的東西,你就可以把事情做好。”
在很多人的記憶裏,20世紀70年代並不是一個很顯眼的年代,儘管在這10年裏也有很多大事發生。但因為前有60年代,後有80年代,這兩個時期似乎給人更深刻的印象,70年代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兩團狂飆相繼卷來時候的一小段間歇。在那個年代裏究竟發生了些什麼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點依稀的影子,難以辨認,也難以追尋。三聯書店新近出版的《七十年代》一書收錄了北島、阿城、朱正琳、鄧剛、徐浩淵、陳丹青、徐冰、趙世堅、蔡翔、閻連科等人撰寫的追憶“七十年代”的30篇文章。該書主編李陀稱,編輯此書是想強調歷史記憶的重要,“讓昨天在文字中生動地復活,讓昨天在閱讀中展現”。
徐冰為此書撰寫文章,回顧了自己插隊當知青、考取中央美院的經歷和趣事。他戲稱這篇文章屬於“交待材料體”,只是把當時做事情時的考慮一五一十地説清楚,而且要分析清楚為什麼這樣做,沒有任何的炫耀之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70年代,談我的70年代,只能談我愚昧的歷史。”徐冰認為,除個別先知先覺者外,他們這代人思維的來源與方法的核心,是那個年代的。從環境中,從父母和周圍的人在這個環境中待人接物的分寸中,從毛澤東的思想方法中,他們獲得了變異又不失精髓的、傳統智慧的方法,並成為他們的世界觀和性格的一部分。“今天要做的事情是,在剩下的東西中,看看有多少是有用的。這有用的部分裹著一層讓人反感甚至憎惡的東西,但必須穿過這層‘憎惡’,找到一點有價值的內容。”
徐冰1990年移居美國,之後大部分時間是在美國度過,並逐漸成為國際藝術界最受矚目的人物。他説出國的目的就是為了把什麼是現代藝術搞清楚。“剛去的時候,發現自己完全不了解西方當代藝術,後來我發現我的思維背景和空間比他們大多了,因為我們對他們的了解遠比他們對我們的了解多得多。對我們的創作來説,來路從哪來,外國同行搞不清楚,他們不知道中國藝術家的思想是怎麼來的,各種奇怪的想法,比他們那些能夠被藝術史描述清楚的線索要複雜得多。所以有些人會問:‘你們國家那麼保守,你的作品怎麼那麼前衛?’我説:‘當然了,你們是波伊斯教出來,我是毛澤東教出來的。我的老師比你們的老師厲害得多。’”
“之所以出書討論70年代,就是因為裏面有很多太複雜的東西,有些東西是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的,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徐冰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