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一些地方藝術院校學科建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貪大求全”、“追風趕潮”、“攀比仿傚”等現象。具體表現為,或快速擴大規模,並力求在學科建設上全面開花,廣泛覆蓋;或太注重時尚與熱點,將學科與當下“賣點”緊緊聯繫起來運作,遂以短期效應為自足;或不顧本院校的學科基礎與學科積累,不太切合實際地與國內一些一流院校攀比,甚至仿傚行事。上述現象在學科建設上暴露出的問題很多,最致命的有兩點,一是不利於學科積累及持續發展,二是不利於突顯地方藝術院校自身的特色。也正是針對此現象,筆者特別提出,地方藝術院校學科建設應關注本土文化,開掘地域與民族文化資源,以突顯自身特色。
民族與地域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意義重大
關於民族與地域性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已越來越成為一個突出的話題。由於自然的、人文的以及與此相關的歷史積澱的種種原因,民族性、地域性文化藝術的優勢顯而易見。它從一個側面反映著對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同時也固化著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穩定性;它在相當程度上規定著各類文化的基本構架、發展趨勢,以及整個文化活動的和諧態;體現在藝術形態和藝術情調方面,更容易存留民族的原生態,讓人感受到本民族歷史形態的本真;最顯而易見,也是被運用得最為充分的,那就是本民族、本地區特有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民俗風情,以及人們的生存狀態、心理特質等為藝術創作提供豐富的題材。在實踐中培養和造就具有民族或地域特性的藝術家,可以開啟和激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鑒賞者新的審美感受,並拓寬其審美視界。此外,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作為本民族與本地區人們思想感情的體現,還可以有效地激發群體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思鄉情懷、尋根崇宗意識等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所提供的種種新的機遇與可能面前,中國各地方藝術院校如果能夠自覺面對本地區、本民族(特別是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資源,努力開掘,悉心研究,則完全可能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學科。而且對於每一所地方藝術院校來説,這既是其優勢所在,也是其責任所在。
地方藝術院校的五點優長
關於學科建設中對於民族性、地域性文化資源的開掘與利用,不同院校、不同學科往往會各有韆鞦,但其中的一個重要指向應該是明晰的,那就是力求探尋與激活在當代新的背景之下發展民族、地域文化的因子和機緣,並使之不斷獲得新的生長點。概言之,自覺開掘、利用民族與地域文化資源至少有如下五層意義:其一,是民族、地域文化在當代背景下實現有效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其二,是在當代背景下對於民族、地域文化身份的確認,以使其在營造多元共生的當代文化景觀中顯示自身價值;其三,對民族、地域文化資源進行當代新的闡釋,並使之煥發出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人文品質;其四,關乎本地區、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積極搶救與科學傳承,特別是做好傳承機制的探討與傳承人才的培養;其五,為推動本民族、本地區的文化藝術事業提供學術上的支援與服務。
關於當代背景下開掘與利用民族、地域文化資源,確有大量新的課題可做。地方藝術院校擔負這方面的任務,相對而言,多半有其自身的便利與優長之處。關於其便利與優勢至少有如下幾點:一是了解本土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優勢;二是利用多種方式廣泛蒐集資料與資訊的優勢,特別是在民間或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資料與資訊蒐集方面,其優勢更明顯;三是人才方面的優勢,除了院校自身的專業人員之外,從民間到其他文化藝術實踐與研究機構,均可以成為學科建設中可以整合的重要人才資源;四是研究氛圍方面的本土“在場”性優勢,包括習俗上的感受、融通與語言把握上的便利;五是學科成果的便於檢驗與回饋,包括引入教學實踐和運用於其他相關方面。
處理好兩方面的問題
明瞭大勢之外,還要注意處理好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重視並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但不可有“吃資源飯”而自足的思想,而是以開放的姿態將其置於世界的大視野中對待,並努力使本土資源在凸顯特色的同時成為優勢;二是要以各種相適的形式對傳統的本土文化進行傳承,但不可簡單地因襲移用,甚至固步自封,而是必須以進取的精神將其置於新的時代背景下,創造性地開掘和利用,以使其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因為任何民族、地域文化的內涵都不可能是一種純粹的靜態,它具有時間性,只要時間在流動,這一內涵就在變化與更新之中,它從來就不是僵化的、凝固不變的。這便意味著,開掘民族、地域文化資源本身即是一種深層的發現與交流,需要有開放的視野、寬闊的胸襟、多元的參照與啟迪。在某種意義上看,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化資源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於其是否以開放的心態去開發和吸收。
另外,在學科建設中實現本土文化資源開掘與利用的豐富性和有效性,還與創新精神及創造能力相關。所以,我們在充分認識並注重合規律地開掘和利用其文化資源的同時,還需要始終強調原創精神的張揚與原創力的激發。一切過去時代的文化資源,都有在當下文化語境中重新闡釋和創造性地開掘、利用的問題。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化資源要想成為生動、鮮活的“現在時”或“現在進行時”,都必須與當代及當代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相聯繫。所以,一切傳統的文化資源要想在當代發揮作用,都要經歷現代轉換。其中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民族的、地域的傳統文化遺産或資源,其本身並不能自然地成為新的藝術産品或學術成果,只有經過一定形式的再創造,才能成為具有豐富的當代意味的作品。二是雖然文化藝術生産(包括研究)與工業生産不同,其所依賴的資源可以反覆使用,而且不是越用越少,但因其拒絕模倣和複製的特性,則尤其需要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