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派教學
記者:您64年美院附中畢業,那個時候附中是三年?
王懷慶:四年。1956年國家空前絕後地招了一屆小學畢業生進入美術學院附中學習,還十歲、十一歲的時候就讓你進美院附中。在兩萬多人裏選四十個人,進去都是小毛孩子,光在中學就讀了八年。
記者:那個時候美院附中的教學是否完全受到蘇派教學的影響? 我們現在的老院長、老教師都是那個時候接受蘇派的教學的。
王懷慶:當時的中國從經濟到文化基本上都是向蘇聯學習,有“蘇聯老大哥”之説,還提出一個口號: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從文化的追求到教學方法、審美習慣都向蘇聯看齊,所以那一段的學習我覺得優點是很嚴格,缺點是有局限性,比較現在顯得狹隘了些。
記者:您説説狹隘?
王懷慶:狹隘就是拋開了本民族許多好的東西,而只有一種教學方法或者訓練方法和審美標準。
記者:沒有在中國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而是特別斷代的拿過來一個教學方式?
王懷慶:因為當時整個中國是封閉的,跟外界沒有關係,有一點點關係就是蘇聯。當時我們認為的世界就是蘇聯的世界,好象除了蘇聯不知道第二個國家,所以我們也只能學習蘇聯。從俄羅斯到史達林時期的這些東西,訓練方法是這樣的,黑白灰、虛實、幾大調子、明暗交接線等等。這跟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都分不開。
記者:那個時候像國內一些老的教員(他們)也是完全學習蘇聯,從他們自身的創作、學習、教學都是這種的?
王懷慶:在老教員裏面有留蘇、留法、留日的。由於當時的政治、經濟各種原因,教學方面蘇派是佔主導的,是很嚴格,但相對今天而言是有局限性的。
王懷慶:比較好的是上課的時候接受的是這一套,課下如果你的興趣比較廣泛,你的好奇心比較強,可以接觸中國的傳統的東西,你也可以偷偷地看看印象派的東西,但印象派以後的東西看不到了。
記者:基本上國內就沒有包括圖書方面的引進?
王懷慶:圖書最多到了印象派為止,印象派以後不知道外國在幹什麼。所以如果你興趣大、好奇心強可以自己把面鋪寬一點。
記者:那個時候您最感興趣的?關注的國外藝術現象是什麼?
王懷慶:當時因為年輕把技術的學習看得非常重,把一個東西從平面畫成立體,明、暗、質感、虛實、空間看得非常重。
記者:早期投入在造型的基礎裏面。
王懷慶:是所謂的基本功。當然我覺得繪畫的難度也是比較大的。學基本功花費的時間相當長,雖然在學的過程中很嚴格地要求自己,但學到的這套基本功還是比較狹隘、單一的。你學的跟我學的一樣,跟他學的也一樣,所以大家的基本功都一樣。創作也基本是一種思維,表現方法也是一種,沒有非常寬的視野,也沒有掌握非常寬的藝術語言,這個不能離開當時的社會環境。可是有一點是我們的失誤,雖然中國很封閉、不了解國外,但起碼你了解你的爸爸、爺爺、祖宗,可這點也因為我們的社會觀點被忽視了,就連自己的傳統也被忽視了,這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不能原諒的。
記者:這實際上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這個現象大約停留了多長時間?
王懷慶:這種現象我覺得真正大家有所認識還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後。
記者:即使在很封閉的環境下(上大學之前)您個人最關注什麼?
王懷慶:一個就是基礎(基本功),因為這是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東西,要把基本功打好,那麼對於基本功的認識就很局限化了。
給我營養的工藝美院
記者:為什麼後來大學考了裝璜藝術?
王懷慶:我畢業的時候是1964年。1964年是國家的困難時期,吃不飽穿不暖,不需要那麼多畫畫的人,所以很多大學都不招生了,尤其是藝術院校的大學。我本來是想報考美院的,但它的油畫係當時不招生了。
記者:是在造型上停止,還是包括美術史在內的專業也停止了招生?
王懷慶:都不招了,因為當時主要是吃飯和穿衣服的問題,不是畫畫的問題。包括其他的藝術院校也都不招生了,只有幾個學校招生。所以沒辦法我就報考了電影學院攝影係。
記者:是不是想做自由藝術家?
王懷慶:沒有。那個時候哪有自由藝術家,那時自由藝術家也不可能生存,因為沒有藝術市場。後來我們老校長説他知道工藝美術學院有一個係和繪畫有關係,而且也可以畫一些人,也可以畫一些畫,所以臨時改成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專訪:結構中的王懷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