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每天來國家博物館參觀的人都特別多。特別是初二、初三,早上9點開館,領票的隊伍已經從博物館西大門的安檢口蜿蜒排列到長安街,有幾百米長。”國家博物館安保人員薛永生對春節值班時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那幾天,一層大廳熙熙攘攘,可有過年的感覺了。”
國家博物館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共有19個展覽,除了《古代中國》、《復興之路》等長期陳列外,還特別推出“年味”特色的“楹聯書法展”等新展覽。除了大年初一閉館,初二至初七,累計接待觀眾超過13萬人次。
其實,不僅在國家博物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紛紛舉辦各種展覽和文化活動,吸引公眾在節日裏走進博物館。“博物館裏過大年”已逐漸成為群眾春節休閒的新風尚。
在天津,天津自然博物館迎來了新館試開放後的第一個春節長假,從大年初一到初七共接待觀眾10余萬人次,初六迎來最高峰,日接待觀眾達到1.9萬人次。在陜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參觀人數達15萬人次,同比增長25.4%;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人數為6.1萬人次,同比增長53.9%。
陜西歷史博物館辦公室副主任張靜發現,今年博物館的參觀者中,很多是專程開車帶孩子來參觀的外地遊客。“不僅有臨近省市的客人,更有來自浙江、廣東、內蒙古、新疆以及東北地區的觀眾。他們大多是家庭組合,有的是一家老少三代。”
張靜認為,陜西歷史博物館能吸引大量外地遊客專門駕車前來參觀的原因是,博物館的基本陳列《陜西古代文明》,就像一部厚重、輝煌的歷史教科書,這個展覽集中展示了陜西古代文明孕育、産生、發展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
河南博物院今年春節期間共吸引約5.6萬人次的觀眾前來參觀。“由於受初六、初七下雪的影響,參觀人數約有6000多人,而以往,春節假期結束的前一天是高峰,至少能有1萬人。”河南博物院社教部主任劉玉珍説,吸引公眾不斷走進博物館的根本原因是,推出新的展覽和增加各種互動遊戲。
今年春節,河南博物院歷史教室推出一系列與春節有關的教育互動項目,比如畫臉譜、捏春食、剪窗花、拓印馬年年畫、做燈籠等,讓公眾體驗傳統、分享文化。
新引進的展覽也非常吸引觀眾,“中部非洲傳統兵器藝術展”展出19至20世紀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中非傳統兵器展品387件。展覽配以大量珍貴的圖片、視頻等背景資料,清晰地勾畫出中部非洲不同部族兵器的種類和用途,反映了獨特的民族、地域氣質,審美習俗以及有別於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化思想。
“為讓觀眾在展覽中品味原汁原味的非洲文化,博物院配合展覽還設計了‘中非尋蹤’、‘我是神射手’、‘畫説非洲’等很多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遊戲。”劉玉珍説,小朋友不僅可以打非洲的手鼓、學跳非洲舞,還能投飛鏢、射箭,博物館相關部門把非洲兵器製作成小模型後,再分解成小塊,讓孩子們進行拼裝。據統計,僅配合“兵器展”的9項互動體驗活動就吸引4.6萬人次參加。
讓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趙晨珊欣慰的是,現在人們走進博物館,不再只是看看建築、看看熱鬧,有更多的人在博物館內聆聽文物展品的講解,感受體味文化。“春節期間,有很多外地觀眾,他們看準公益講解的時間,提前排好隊。《古代中國》的講解大約需要兩個小時,很多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能全程聽完講解。”據統計,國家博物館在春節期間共進行公益講解140批次。
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田凱認為,近年來,隨著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國家財政補貼不斷增加,博物館的服務能力明顯提升,這使得博物館融入社會的步伐加快,博物館的文化輻射力和社會關注度得到空前提高。逛博物館、美術館,已經成了公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大餐。現在人們走進博物館,感受到的不再是一件件冷冰冰的展品,而是通過專業講解員的講解,或是掃描二維碼、微信等多媒體導覽、以及各種互動體驗、知識講堂等多種手段讓公眾理解展品,增加興趣。博物館已逐漸轉變成為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社會公共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