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藝術學升門類後的藝術教育新思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22 11:18:45 | 文章來源: 藝術教育雜誌社

層次不清——現在藝術教育只是分門類,實際上還應分層次,比如在戲劇影視學裏面,應該有少數是培養精英的,第二部分是培養電視臺或電影的從業人員,第三個層次是培養技能型的人才。這樣分出三個檔次,一是精英型,二是一般型,三是大眾型。很多學科都涉及這樣的問題。藝術教育還是應該培養尖子的,比如像北京電影學院,重點就是培養電影演員。

定位不準——目前藝術教育往往是專業藝術教育,其實還有廣義的藝術教育問題,比如現在各個學院都在招藝術特長生,藝術特長生在招生時會加分,這是應該的,但現在搞成了一種新的應試教育,有些家長逼著孩子從小彈鋼琴、跳舞、唱歌等,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因為以後可以加分,這樣藝術特長就成了上大學的另外一塊敲門磚,把本來讓孩子自由發揮天性的藝術教育,又變成一種新的應試教育,很多孩子是被逼著去學藝術的,這樣藝術教育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另外,目前還有一些學校沒有真正進行藝術教育,甚至個別學校團委認為藝術教育只是搞活動,認為唱歌、跳舞等就是藝術教育,其實不是,真正的廣義藝術教育,是要把藝術當成人們心靈的家園,這就是蔡元培講過的以美育代宗教,這個宗教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家園,是精神的寄託。

吉林藝術學院院長馮伯陽認為,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在快速擴張發展的同時,高等藝術教育的辦學格局也經歷了一場令人始料未及的分化與重組,尤其是在中國社會變革的激流中,在各種觀念的衝擊下,在理想的堅守與利益的博弈的同時,藝術院校自身規模的負重、學科設置的單一及滯後、與市場及行業的脫離等諸多問題日益凸顯。面對當下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形勢,面對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後的藝術學科建設,面對中國日漸融入世界藝術發展潮流的趨勢,藝術院校能否儘快實現內涵的拓展及轉型發展,抓緊構築跨門類、跨學科專業和全口徑、緊密服務於行業的藝術人才培養體系,重新進行辦學定位,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

建言

“藝術院校的競爭,從來就不是規模的競爭,各院校的生存基礎,也不會絕對地建立在規模之上,對規模的限制,即是提升品質的前提,未來的社會發展對藝術人才的選擇和需求,會永遠是以品質作為考量人才的唯一標準。”

彭吉象教授在其代表作《中國藝術學》中用六個字概括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即道、氣、心、舞、悟、和。把藝術的各個門類打通,它們的特點都是相同的。他認為藝術學這個學科,有很多種劃分法,第一種劃分法,比如藝術學理論,應劃分為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這是參考文學的劃分法。第二種劃分法,是根據藝術概論,一是藝術創作、二是藝術作品、三是藝術鑒賞。第三種劃分法,即在藝術學理論中,現在常用的劃分不同門類的理論,比如藝術學理論包括音樂理論、美術理論、影視理論、戲劇理論等,把這些理論的共同點抽出來進行研究,也是一種方法。第四種劃分法,藝術學在西方發達國家,近一二十年來衍生出很多新的學科,比如藝術人類學、藝術心理學、藝術社會學、藝術文化學、藝術管理學、藝術傳播學,還有比較藝術學,我們現在還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比較藝術學在中國沒有發展起來,是因為以前在中國搞藝術理論的人非常少,各個藝術院校都重視創作和實踐,藝術理論起步較晚。

與彭吉象教授關於藝術學學科建設及專業結構調整相呼應,馮伯陽認為,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背景下,在藝術教育使命的感召中,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藝術院校應儘快實現辦學的內涵拓展和轉型發展。他提出以下建議:

突破院校名稱對辦學內涵拓展的限制

我國目前的專業藝術院校名稱多半是在上世紀計劃經濟時代確定而沿用至今的,其間,伴隨著我國人口基數的不斷增長,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末高等教育擴招以來,各院校的辦學規模都相應地擴大了幾倍、十幾倍,甚至數十倍,與此同時,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對各類藝術人才的需求,以及藝術學科自身的發展已經悄悄地改變著藝術院校的辦學內涵,然而,人們將藝術院校的名稱與學科專業設置對應的觀念,或多或少地限制著藝術院校的進一步發展。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