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法為線條藝術,對書法筆畫及筆畫組合作線條的理解,是對書法形式和形式美的美學把握。
書法線條是一種豐富的文化存在,它的銜接與斷開,轉折與直行,順與逆,鉤與連,撇與捺,點與畫,俯與仰,觀與望,可以説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與文明發展上的心路歷程,從隸書到行、草、楷書,每一種字體形式,它的任何具體存在,都體現了特定的文化存在與文化需要下時代對文化的追求。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説,我以為對書法線條的理解,不宜囿于線條的表像特徵,更應該注意它的本體意義,注意它的實體意義,即那種造就了人的生存與生活環境的歷史性與現實性,適應性與變化性,繼承性與創造性,只有這些,才推動了形式的産生,造就了形式的存在,由此也可以説,形式即人。這是從本質上講的。很多時候,人們不願意講形式的本質,更願意撫摸形式的表像,其實是不妥的,因為,那樣會局限于缺乏深意的瑣碎之中。當然,表像自有價值,瑣碎亦有意義,但這已是另外的美學話題了。構成書法形式主體存在的書法線條,是一個充實的存在,是歷史的文化的現實存在,也是現實文化的歷史繼續。
某些時候,有人會把書法線條看作是一種單一的存在,於是議長論短莫衷一是,我想這是沒有辯證地認識書法線條,其結果是有傳統論者堅守曾經的一切存在,以為完善至極,有新潮者無視歷史文化積澱與事物作為類的個別性的關係,以至書非書,字非字。至今,有創新象形文學書法書十二生肖字,前半為工筆求形,後半為象形文字的字式墨跡。何以如此,我以為這是對線條的文化意義與文化理解生有歧義的結果。因此,正確認識書法的文化意義與文化內涵,特別是線條所蘊涵的歷史文化因素與現實文化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在當今時代,不重視現實文化因素對書法創作中創作者的文化心態、文化心理、文化感覺的影響與作用是不對的,需知從晚清萌發的新文化運動開始至今已逾百年,100年間的時代之變也是文化之變,試問今人何能有翁同龢、康有為、張裕釗、蔡元培的書法文化心態?另一方面,即使在充溢著現代文化氣息的當今時代,曾經的文化形式,只要為我們選擇,必定應成為歷史文化積澱的繼續,不承認形式的歷史積澱的文化內涵,也是毫無意義的。
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中國書法的五千年輝煌,只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因促成了它,那就是中國經歷了漫長的穩定的農業社會,是農業文明堅定了中國書法的實用性存在與實用性地位。而今,它只具有文化意義,它的存在也只在人的感覺中,因此書法在當代是很脆弱的。不注意這個問題,徒然地暢談書法文化的傳統性、民族性、繼承性、創新性等是無益的。因為,當書法只成為人的一種文化觀念、文化心態、藝術感覺、審美心態時,它就具有巨大的動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