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線條,也就把握住了漢文字的本質,把握住了漢文字的文化存在,也把握住了漢字書法的本質特徵。這種把握,一是不會失去對筆畫的考量,二是給出了書家自我表現的空間,能很好地體現書法形式——書法線條作為生命的理性化存在方式的歷史意味。百年來的書法從認識到創作發生了大量的移位現象,如從筆畫説到線條説,從結字説到結構説,都是文化性的表現。書法線條的文化性是豐富的,也是深蘊的,因此要認識這種文化存在並不易。當前的書法創作,恰恰也是在文化性上造成了缺失,浮躁的線條、淺薄的結構、粗疏的筆墨、無聊的趣味、獵奇的追求,無一不構成時代書法中令人不能忽視的造作之態。造作是因為內裏空虛,空虛又不敢直面人生,於是裝腔作勢,於是故作姿態。但在更多情況下,是人們只知筆墨,不知線條,參悟不透筆墨與線條的文化質性,以此導致對書法缺乏深度認識。比如當前書法,説是普及了,但品質下降了。這裡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市場的誘惑;這裡的下降,是新規舊約的約束疏遠了,也就是心與文化的關係疏遠,筆墨與文化的關係疏遠了。當書德、書品、書風缺失,書法成為賺錢工具,書壇變作功利場,一些社會公認的真正令人景仰的大家風範已不復存在,只剩有在藝術的名義下追逐名利的交易場,其時筆墨雖可龍飛鳳舞,而線條豈能存留文化品味?文化不應成為功利之物,也不能成為功利之物,文化一旦為功利所俘獲,就失去了自己。這是從社會因素説到書法表現,還有一種因素與學習有關。我們有些民間書家,天天練寫練畫,只練基本功,就是不讀書,不提高文化修養,結果用筆上見功夫,但是線條寫死了,沒有靈氣,不見才氣,更無悟性。這是學習不得法所致。所以臨帖要臨活,要活臨,這非得多讀書不可。這裡説的讀書要雜一點“讀萬卷書”,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臨帖的過程也就是把手放開、把心放飛的過程。比如習顏字,不只要知道顏字規矩、法度,更要知道顏字為什麼要成此相,立此規,明此法,有此一明,臨不至死,習必有神。還有一種官員字,是筆無文氣,字無神氣,但是宏論滔滔。這是長于宏觀把握世界卻不善於微觀細察書法具體之表現。作書需要斂心養性,澄懷靜慮,方知文化在書法這樣的形式中的具體存在及來龍去脈。
書法是重視線條表現的,但任何故弄玄虛、張揚聲勢,把線條神秘化或不屑一顧,隨意而揮不負責任的簡單化都是不可取的。書法線條與人們從社會實踐中所感受到的東西相通、相印、相似、相聯,它就能從抽象中找到具體的美。
以經驗代替理論學習是書法學習中一個突出問題,需要改變和扭轉。不少時候,有些書者小有名氣,小有收穫,即自滿自足,傲視群賢。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與我們沒有建立完整意義的書法理論學科體系有關,書法藝術與寫字在觀念上混淆,好壞不分,美醜不分,在美術界則有優秀的理論研究的傳統。國內最悠久的藝術院校有近百年曆史,而書法亟需補上這一課。只有充實的理論存在,書法才能成為一種自覺的、可以與時俱進的文化存在,這也應該成為中國書法學建設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