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讓書法成為堅實的現實存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09 13:10:13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中國書法的現代存在,始於上世紀80年代。在這樣一個漸至成為歷史的書法時代,創新成為主潮,我以為這不是對書法傳統的疏遠,而是不可抗拒的文化變化。試問,若處於晚清及之前,書法會有此遭遇嗎?但我相信中國書法史上書法創作中的巨大動蕩是會有的,比如小篆代替大篆,隸書代替篆書,楷書代替隸書,從文字學上説應該是這樣的,而那時的文字學,其實也就是書法學,是合二而一的。

此外,草書的出現亦然,不然,何以值得傳統論者的代表人物趙壹在朝堂上大發議論,寫出千古不忘的《非草書》,因此,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書法之變是不必驚嘆的,它只不過是書法文化發展史上的一朵浪花罷了。作為現實存在,30年間亦是一個比較可觀的文化時期,因此也需要有一個文化沉澱,梳理30年來的文化成就。我們只能與時俱進,讓書法的歷史存在成為堅實的現實存在。30年來,書法線條的表現形態同現代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前相比是有明顯不同的,這種不同,可以把它理解為線條解放,線條有了更多的表現性,有了新的時代性的文化意趣。

上世紀80年代初,黃綺先生首倡建立中國書法學,這是中國書法走出實用藝術時期,走進審美藝術時期的必然要求。這種要求也促使了書法線條由歷來文化存在發展為現代文化存在。而對書法及書法之變,黃綺先生不僅有理論認識,而且更有實踐力,特別是關於書法線條的表現力,其豐富性、創造性、文化性是極豐富、極厚重的。解放線條就是賦書法線條以更多的特徵,以更多的表現力,以擴展線條的文化內涵,以實現書法線條的情感化存在和審美化存在。有研究者認為有的名家的書法在結字上存有由結字向結構的變化,這也應該是可信的。這種書法的變化,當然是創新,但也是繼承,這裡也有個尺度,就是字要是字,要有字的形式,但字的形式又要合審美之要求,是審美存在,與人在現代文化存在的環境下的文化心態、審美心態契合一體。一些優秀書家的書法線條,既要充分保持書法線條的屬性,又要富有特徵,如當代的一些書法大家作字使用破鋒,形成線條邊緣的鋒芒、筆畫的鋒芒,其篆書、行書、草書都有這樣的特徵,這當然也是一種表現力。那些書家的書法線條還有許多個性化的特徵,體現了自己的美學追求,也體現了他們對書法時代性——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繼承與創新的理解。

書法發展到當代,對線條文化內涵的認識是要比前人更深入一點,尤其是書法的實用功能減退之後,線條的自由性、變化性、規律性自有新的存在狀態與表現方式。我以為,書法的線條價值,是書法走出實用藝術時期,成為純粹的審美形式的主體存在。事實上,當我們以線條論書法形式時,就賦予了書法時代性、創新性、變化性,賦予它全部的審美存在與表現。我們今天看筆畫、看字,更多的是著眼于筆畫關係,著眼于這樣關係對書家內心感受的表現與表現程度,所以,線條一説的提出,本身就是筆墨當隨時代的時代認識和美學認識,而且也賦予了書法形式全新的存在價值。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