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找病呻吟——亂議美術教育的目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01 15:39:59 | 文章來源: 浙江線上-美術報

我們為何要進行美術教育?如果僅僅是為了賺錢您就別往下看了,如果您是為了教育,不知你是否同意我這個觀點美術教育是為了讓受教育者成為“找病呻吟”的享受者。有點怪怪的吧,甭急,聽我慢慢道來。

咱先説藝術是為了啥?我認為藝術應該是一種享受,一種精神享受。用當下時髦的話説,是一種非物質文化。可是現如今人們硬生生把藝術整成物質第一,整成商品了。商品是人們物質生活所需,人的本性就是對物質需求的永不滿足,可是物質在人的一生中時多時少、變化無常,結果造就了人們的無數痛苦。

面對痛苦,“呻吟”是一種緩解。在真實的生活中,“呻吟”更多是心理的。因為每一個人,特別是孩子都需要別人的關注,親人的關注比自己忍著更能緩解痛苦。也就是説,到了一定程度,“呻吟”可就是精神需要了。

精神生活是只增不減的,而藝術原本就是一種精神生活,也就是物質生活的“病痛”帶來的“流淚”和“呻吟”。這“流淚”和“呻吟”原本是為了自己享受和引起人們關注的,只是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和人們物欲的橫流,藝術的功能被異化了。甭説別的,就説我們的美術教學吧技能技巧和成名成家幾乎成了衡量教學的唯一標準。可是整一大堆技能技巧卻不知道往哪兒使,有用嗎?

美術的關鍵在於“表達”, 圍繞可視的造型進行表達,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想像。色彩也好,造型也好,最終不都是為了表達嗎?欣賞更是如此,如果欣賞和創作都變成了“任務”和“背誦”,這“表達”還具有精神意義嗎?所以我覺得能否培養精神享受的能力,培養由生理宣泄上升為心理表達的能力,也就是“找病呻吟”的享受者才是美術教育的目的,而達到這個目的的最佳階段就是0-18歲。技能技巧的學習應該是為“表達”服務的,一輩子想表達,一輩子都可以學習,絕不限于0-18歲。

“流淚”和“呻吟”都是可以從生理轉化為心理的一種精神享受。藝術家的表達因為有技能技巧和獨特眼光的支援,其把握能力高於常人,所以這是一種“流淚”式的表達。普通人可不需要整天“流淚”,能欣賞藝術家的“流淚”足矣。但是,總看可不行,還是得有點“親力親為”。這“親力親為”就是“呻吟”。因為“呻吟”比“流淚”容易。“呻吟”來自“病痛”的感受。自然而然的生活很難帶來強烈的感受,只有當巨大的生活轉變來襲時,巨大的刺激讓你不感受都得感受,此時,您要是會“呻吟”甚至“流淚”,痛苦就可能轉化成一種精神的享受。問題是,在當下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對生活已經麻木,甚至對病痛的感受都已經麻木了。

現如今的孩子們都生活在蜜罐裏,您非要讓他們等著大災大病的再“呻吟”,這不是“咒”嗎,他們後面一大堆人會跟您算賬呢!最起碼下學期的學費自此溜走了。咋辦?借勢啊!如今學校裏幾乎全是“任務”、“背誦”和“無病呻吟”,孩子們正好沒有機會用自己的眼睛看看真實的世界。特別是在微觀和宏觀的世界裏,孩子們一定會得到很多“刺激”。我們何不多多地提供這些“刺激”,進而把這些“刺激”看成“病痛”,輔之以適當的技能技巧和娛樂方式,讓孩子們盡情地放大“呻吟”感受、發現、想像並表達,並在這“呻吟”中慢慢養成“找病呻吟”的習慣。

啰裏啰嗦了一大堆話,其實我想説的就是技能技巧肯定需要,單純的娛樂也肯定需要,但是,作為教育者,我們得想想辦法讓孩子有表達自己感受的機會和能力。就美術教學來説,發自內心的感受、發現、想像和表達才是孩子成為未來的精神貴族最需要的,美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找病呻吟”的享受者。

(作者係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委會副主任、中國兒童中心美術教師)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