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打好基礎,讓孩子擁有多彩人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06 09:03:49 | 文章來源: 深圳商報

來深十餘年,陳吉筠教的孩子年齡越來越小,但在探索教育模式的道路上,她的成就感卻越來越強。她告訴記者:“最喜歡聽到孩子們朗朗的書聲,看到他們臉上陽光般燦爛的笑臉,快樂地在操場上玩耍,學會分享,或者是爸爸媽媽表揚他們在家裏的表現很好……”也正是這些,鼓舞著她更加優化、系統化地做好教育探索。

關注社會探索教育理念

上世紀五十年代,陳吉筠出生於江蘇書香門第。在家裏,她的哥哥姐姐都是大學生,排行最小的她也雄心勃勃要上大學,而大學夢想卻因為文革的到來而破滅了。初中畢業後,16歲的她成為了一名小學老師。

面對這份早來的人生職業,陳吉筠説,娃娃老師並不好當。因為愛思索,教書的工作讓她當成一門學問去專研。

她不斷地對教學業務進行鑽研,不光停留在學科水準的提升,而是開始注重學生德行發展以及智力開發上。“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不能為社會製造一個次品。”十多年的教育積累以及一位母親的親身體會,陳吉筠認為,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注重幾個方面:一是德行教育;二是早期教育,三就是能力教育。她一邊進行教育實踐,一邊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進修學習。教育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兒童行為心理學等,從理論和實踐諸方面不斷提高自己,探索一條教育的最佳道路。也因此,她先後榮獲了省、市以及學校的各種教育榮譽。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陳吉筠就發現了獨生子女現象萌生的問題——孩子們變得越來越難教。當時,她總結出:一方面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另一方面卻獨立能力很差,這對矛盾體現在從心理上是要求獨立,而行為上卻很依賴。為此,她通過中隊活動課,設計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為孩子們打造一個金色童年,讓他們在活動中得到修正。

通過舉辦全班的禮儀比賽,讓從前在班裏的邋遢大王,改頭換面成為整潔端莊、溫文爾雅的好學生。“並不是孩子不會做,而是成人不教。”她通過烹飪比賽、野炊活動等,把孩子們分組進行比賽。通過活動,讓孩子們得到生活能力的鍛鍊,也為寫作文增加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孩子們在畢業後依舊念道:“小學的記憶是難忘和最開心的!”這最讓她感到開心。

南下尋夢投身課外輔導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南方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陳吉筠在積累了二十多年豐富的教育經驗後,帶著夢想來到了深圳投身教育事業。“深圳在我的認識中是人才來的地方,要有本事的人才能呆的地方!”

原以為來到被標榜為貴族學校的民辦機構可以進行更多的教育探索,然而過於商業化、指令化的教學運轉,讓她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掙扎。堅持了不到一年時間,她毅然選擇投身課外輔導教育的行列。深圳快速的生活節奏,很多知識分子家庭裏,父母均要忙於工作、創業,而孩子的功課輔導以及照顧成為了社會需要。課外輔導的漸漸流行,讓陳吉筠找到了一個探索現代都市教育理念的空間和領域。

“服務不能離開教書育人,通過服務的形式來做教育。”這是她的理念,通過為小學生們提供個性化的課外輔導,包括“診斷病情”,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開藥方”,針對學習的問題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治病”,按照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實施具體教學,切實提高學習成績,陳吉筠創辦的機構招收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多。

在對現代都市的孩子課外輔導過程中,陳吉筠感到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出現障礙,沒有學習的慾望和動力,沒有德行教育。如何能改變孩子們的現狀?陳吉筠開始研究把傳統國學經典引入教育。

探索早教推廣國學經典

“過去,老人們會説,要做一個知書達理的人,現在這個理在哪可以學到?”陳吉筠認為,在國學經典當中能讓孩子們學習到這些做人的道理。這個教育可以提到學前兒童,要把教育從早期教育開始抓起。

在學生家長的需求驅使下,她辦起了國學經典娃娃班。2006年,她把弟子規引入到幼兒學生教學當中;2008年,她辦了幼兒中英文經典誦讀班。

“在孩子最能夠記憶的時候,給他們輸送最好的養分,但強調尊重生命個體特徵。”陳吉筠的早教理念以國學經典為主,以西方多元化智慧潛力開發為輔,不主張填鴨式灌輸的方式,在孩子的八大智慧的敏感期給予適時的開發。

孩子越教越小,但是陳吉筠的成就感卻是與日俱增。孩子們上了小學後在學校表現的反饋,更加證實了她的教育理念探索計劃的正確性,鼓舞她更加優化、系統化地做好這方面的教育探索。

陳吉筠還有更多的人生目標想要實現,這些都和教育息息相關:辦一所傳統國學和現代西方多元智慧開發的結合的現代化幼兒園;辦一所養正學校;辦一所女子文化學校,把教育延伸至家庭成員當中,在教育實踐道路上能走的更遠更好。

本欄撰文 深圳商報記者 鄭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