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三里屯開辦音樂會 古典藝術佔領青春時尚地盤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5 14:28:12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從10月13日晚開始,來自奧地利的鋼琴演奏大師魯道夫·布赫賓德在北京開始了一場“探險”,一連七天演奏全套32首貝多芬奏鳴曲全集。先不説如此曲目安排令人期待,單就是演出地點,就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畢竟這個“村”(VILLAGE)歷來就不是演出古典音樂的地方。不過,不按常規出牌的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偏偏就這樣做了,而且效果還不錯。

“貝多芬”走進“村”裏

10月13日晚是布赫賓德在三里屯VILLAGE橙色大廳的第一場音樂會。衝著大師的名氣、節目的獨特以及音樂節的口碑,現場上座率頗高。

布赫賓德接連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一、第十、第十三、第十七和第十八奏鳴曲,從青澀的第一奏鳴曲到“幻想風格”,再到熱烈的“暴風雨”和悠閒的“狩獵”,風格迥異,精彩不同。

橙色大廳的南廣場是休閒約會的好去處,特別是那塊超大電子螢幕,更是為此處增添了許多時尚氛圍。當貝多芬《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的第一個音符奏響時,通過戶外大螢幕,VILLAGE露天廣場的眾多觀眾也同時聆聽到了音樂。

在VILLAGE廣場逛街的大多是年輕人。“大螢幕聲效不錯,以這種露天方式聽音樂會感覺也挺好,自由、隨意,不像在音樂廳裏,拘束。也許對年輕人來説,更喜歡這種將休閒放鬆和藝術陶冶融于一體的方式。”一個穿著非常時尚的小夥子説。

這也正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初衷,就像音樂節的節目總監涂松所言:“在三里屯奏響貝多芬200年前的音樂,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的嘗試,而大螢幕的意義就是能讓到這裡購物、吃飯、看電影的朋友停下腳步,欣賞一段貝多芬的音樂,讓古典音樂真正融入到城市最時尚的生活節奏中。”

三里屯,“配菜”變“主餐”

三里屯原先僅僅是一條“酒吧街”,但三里屯VILLAGE的興起則讓這裡與國際先鋒潮流文化迅速接軌。2010年,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就曾把鋼琴家李雲迪的大師課安排在這裡舉行。去年,則邀請台灣朱宗慶打擊樂團在這裡舉行了“都市系列”音樂會。

曾幾何時,對北京國際音樂節這桌大餐而言,演出歌劇、音樂會的“主場地”保利劇院始終是“主菜”,偶爾舉行藝術活動的橙色大廳頂多算是一道“配菜”。而今年,這種格局被打破,組委會在這裡安排了多達13場的常規演出及多場公益教育項目,除了布赫賓德的音樂會、倫敦小交響樂團當代作曲家作品音樂會,以及崔健、羅大佑、譚盾、李海鷹和余隆等藝術家參與的《音樂節朋友們的對話音樂會》,還有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音樂節合唱團音樂會、布裏頓的兒童歌劇《諾亞的洪水》等,佔據了音樂節全部日程的“半壁江山”。

“這裡是最為親民的商業區,我們在這裡舉辦音樂會,在橙色大廳外的大螢幕對音樂會進行現場播放,這樣觀眾也許願意走進橙色大廳靜靜聆聽音樂,也可以在橙色大廳前的廣場上買一杯咖啡坐下來聽音樂會,如果你願意在中間出去接女朋友,也可以先去,然後和女朋友一起回來接著聽音樂。總之,音樂由你,欣賞、享受都任你選擇。”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説。

走出殿堂音樂節更親民

“很高興能在這樣富含時尚氣息的地方舉行演奏會,特別是外面還會有大螢幕同步直播,這可以讓更多人感受到貝多芬音樂的魅力,了解古典音樂,值得學習和借鑒!”布赫賓德在演出前的媒體見面會上發出如此感嘆。在他看來,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把他請進“村”裏的創意、創舉很有意思。

今年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走過的第15個年頭。過去14年間,這項音樂盛事一直在努力尋找、建立一條消除距離的捷徑,讓古典音樂走下神殿,以更具親和力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讓更多的人觸手可及、輕鬆聆聽。除了在節目內容的多元化上進行最大限度的嘗試,讓古典音樂更加多樣化,空間的拓展也成為其前行、攀登的另一條“腿”,同時也展現了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城市文化。在很多觀眾看來,三里屯VILLAGE是北京市區最具時尚色彩和青春氣息的商業中心,而北京國際音樂節希望年輕人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者能夠在購物、休閒之餘,感受音樂所帶來的別樣體驗。

“這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走出殿堂接地氣的一種表現。”余隆説,“今年的音樂節內容總的一個字就是‘炫’,主題是‘音樂由你’,要走進社區,走進百姓的生活,最大限度地吸引各個領域音樂聽眾的欣賞興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