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波頓
譚盾
明天,為期近一個月的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將正式拉開帷幕。今年音樂節以“音樂由你”為主題,將突破專注古典音樂的風格界限,首次大面積地嘗試將多元音樂元素注入演出節目內容中,堪稱15年來最“各色”的一屆音樂盛會。
今年音樂節演出內容的範圍,從以往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20世紀現代主義、當代音樂、世界音樂、民族原創音樂,擴展到更廣泛的音樂領域。10月21日,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老朋友、著名華裔作曲家譚盾將帶來他的一部全新作品—獻給北京國際音樂節十五週年的《青春》,這也契合了本屆音樂節追求音樂多樣性的理念。
在10月21日的這場音樂會中,譚盾還將指揮中國愛樂樂團演奏約翰·凱奇的作品。其中,《4分33秒(交響樂隊版)》堪稱“偶然音樂的極端作品”,因為它的樂譜只是一張白紙,整個演出過程中,樂隊不會發出任何聲音,觀眾聽到的“音樂”,可能只是劇場內外並非故意傳到人耳中來的自然噪音……
在15年前國內的一場關於現代音樂的爭論中,譚盾被稱為“中國的約翰·凱奇”。約翰·凱奇是美國實驗音樂作曲家,由於不滿足於現有音樂材料,凱奇從上世紀三十年代末開始對音樂的音色和結構進行了大膽突破。他通過打擊樂創作,嘗試新的音響組合,並做了一系列探索,他的作品被認為是“現代的有些離奇”。
譚盾説:“凱奇是我自上世紀80年代到了美國之後第一個向我介紹《易經》的西方人,他的很多理念和創作靈感都來自於東方,特別是他對於聲音的概念,有著‘大音希聲’的認知,他對我的影響很大。”關於《4分33秒》,譚盾將在演出中加入古琴。此外,他還做了一定的設計,“樂手們第一樂章躺在地上,第二樂章慢慢坐起來,第三樂章慢慢站起來。”
如此一場另類、先鋒的音樂會,就連音樂節藝術總監余隆都有些心裏打鼓,“我不知道會演成什麼樣。約翰·凱奇的《4分33秒》總譜是一張白紙,而沒有聲音並不是沒有音樂,這是一種獨特的音樂體驗,我也很期待。”
10月22日,譚盾還將攜手羅大佑、崔健兩位知名音樂人,與音樂節藝術總監余隆一起,在三里屯VILLAGE橙色大廳展開一場跨越時空、風格、流派的全方位音樂對話。屆時,還將有神秘的特邀嘉賓出席,音樂家們也將用“演”説的方式表達他們對音樂文化的非凡見解。
今年音樂節的“各色”還在於跨界演出,比如,世界著名搖滾歌手邁克爾·波頓將與中國愛樂樂團合作舉辦個人演唱會;他還將作為嘉賓攜手由戴玉強、莫華倫、魏松中國三大男高音為本屆音樂節畫上句號。在這場音樂會上,他將演唱古典歌劇選曲。“我一直致力於拓展不同風格音樂之間的界線,而在我看來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選擇那些最具影響力和操作性的歌曲或咏嘆調,來抓住那些原本只對一種音樂感興趣的聽眾。”邁克爾·波頓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