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如何參加展覽--談展覽攝影作品的裝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25 17:17:36 | 文章來源: 鮑昆的部落格

文\鮑昆

在前一篇《如何參加展覽--談展覽攝影作品的呈現》之後,一些朋友留言問我如何裝裱的問題,才想起把這個環節忘説了。

這些年大家手頭錢富裕多了,有錢的激情也經常用在展覽的攝影作品上。在各個攝影節上,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照片裝裱,一些朋友在這方面用盡了心思,花了很多的錢。我們可以看到有用兩百年以前歐洲貴族愛用的洛可可風格的堆石膏油畫框、用原木表皮臨時釘制的所謂“原生態”畫框、用各種彩色鋁型材做成的相框、當下收藏最時髦的“三明治”畫框裝裱等等。

中國古話説,人靠衣服馬靠鞍。説的是人和物還是需要適當包裝(化粧)的,這樣才能顯示出身份來。按這個道理,上面所列舉的各種包裝(化粧)似乎都有道理。不過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中國這句老話發明的時候,是中國還窮的時候。那時,你要讓別人高看你一眼,爭取辦事兒時有點份量,你就得體面一些。怎麼體面?就是要“捯飭”點值錢的穿戴在身上。對方不見得尊重你,但肯定尊重錢,誰讓大家都錢少呢?所以,“捯飭”是窮時代的基本現象,要不怎麼叫“窮捯飭”呢?越窮,就越要“捯飭”。

現在不同了,工業革命最大的本事就是最後讓什麼都不值錢,什麼都跟以前滿街堆著賣的蘿蔔白菜一樣。現在不是滿街都是擺攤賣房子、電視機等各種貴重物的嗎?蘿蔔白菜現在反而金貴了,價格不説,起碼有了包裝不在地上堆著賣了。在未來的高度物質化社會中,最最金貴的還是人本身,越來越不會因為你開著“寶馬”吉普車就多得到點尊敬,反而可能會迎來鄙視,人們會認為你腦子有問題,不知道為這個世界的清潔儘量少禍害一點。

回到攝影上來,這個行當中最後最最珍貴的還是作品,是你眼睛和心靈留下的那個影像。要展覽,是請人們提意見和傳播;要裝裱,是為了讓作品更工整和完美。説白了,裝裱只能是錦上添花,而不能喧賓奪主。所以,那些什麼堆著石膏花紋漆著金漆的,用原木表皮誇張地顯示原生態的都屬於喧賓奪主了。人們是看你的作品呢,還是看比作品還晃眼的包裝呢?

那到底什麼樣的作品裝裱屬於恰到好處的呢?

首先要確定在什麼樣的場所展出,什麼目的。目前攝影作品的展覽場合基本有三大類,它們是——社會公共文化空間,帶有權威特點的不同級別的美術(藝術)館和博物館、面對收藏家的藝術品畫廊(也有點公共空間的意思)和各種各樣的攝影藝術節了。每個場合不同的目的和對象將決定展覽作品的裝裱方式和投入程度,不能一概而論。

1, 在藝術館和畫廊展出的,因為主要面對的對象應該是業內的專業人士和社會上的收藏人士,作品的裝裱需要比較講究,但也不能裝裱喧賓奪主。所以在這兩個空間展出的作品裝裱反而顯得樸素簡單。但其實不簡單,這種簡單是表面的,是為了不喧賓奪主,是為了突出作品。為了這些目的,簡單的表面後面恰恰是昂貴。因為這樣裝裱對材料和工藝要求都極高,價格自然也不菲。在這樣空間,裝裱主要分為無框和有框兩類。無框是將作品直接冷裱在鋁塑板上,利用鋁塑板本身的平整性給作品一種乾淨利索的時代感。這種裝裱板材非常重要,價格差很大。裝裱工藝有一定的難度,目前在全國只有北京的幾家能夠保證不出氣泡,其他城市好像還沒有。有框的一類內分傳統的有框類和時下以鋁塑板為主要基材的加框。後者是目前很時尚的所謂“三明治”方式,也叫“懸浮框”裝裱,將裱在鋁塑板上的作品再用龍骨支在底材上,造成懸浮感覺立體感,外再加框。這種裝裱方式效果很好,但價格不菲,並不是多數人的選擇。傳統的有框裝裱方式就是卡紙和外框,但由於所選材料的不同價格可謂雲泥之別。外框絕對不能用傳統的繪畫作品外框,應以簡潔明快為準,也就是線上條之外不需任何裝飾。框材有木質和鋁型材兩種,本色或白色、黑色的木框都是比較流行的。鋁型材相對使用較少,因為總是給人廉價的感覺,其實好的鋁型材價格還要高於木質的。

2, 在攝影節上展出作品的裝裱就千差萬別了。因為那裏展出空間複雜多變,要看組委會在空間設計上訴求考慮了。比如平遙前年就增加了畫廊展區,那裏的展覽裝裱完全可用畫廊模式。但多數攝影節的空間都是相對簡陋臨時性的,面對的觀眾也更為大眾化,所以裝裱應該力求簡易和一次性。

如果尺幅不大可用KT板裝裱,能夠達到平整性要求。這是攝影節展覽最主要的裝裱方式。有的朋友在KT板外側一般都加黑色塑膠扣邊兒,造成視覺上的假鏡框感覺,另外也起到保護KT板不至於被輕微的磕碰破壞邊緣。由於這種方式太大規模的使用,在效果上已經給人形成“窮人美”的感覺。建議在運輸時如果包裝精細一點,不如不用那個“邊兒”,因為它對你的作品展出不但不能增色反而減色,和你的願望適得其反。我認為用KT板最好是四面“出血”的方式,不加框最好,既簡單又明快。

由於現在輸出材料非常多樣性,一些國際性的展品因為考慮到參加攝影節是臨時性的活動,沒有必要把“原作”加上高額的運輸費和保險費來參展,所以他們往往採用一些如卷軸現場抖開懸挂和將作品不裝裱直接在墻上用釘子釘的方式。這其實是個無奈的辦法,但一陣被我們認為是一種新型的裝裱展出方式,認為很時髦。這是誤會,其實是無奈之舉。不過這種無奈之舉倒是給了大家一種可能性的啟示,就是展覽表現其實有很大的自由度。在各種各樣的裝裱樣式背後,觀眾真正感興趣的還是作品本身,所以無論何種裝裱都要記住不能喧賓奪主的原則。

需要指出一些要規避的錯誤裝裱。很多朋友挂出的作品是在原影像之上又進行了一次平面設計。比如,最普遍的是把作品和圖注設計在一起並列印輸出在一個幅面上。更有甚者,許多朋友還要在這個小小的平面內再加上一些花裏胡哨的裝飾,比如一個裝飾性的書法字什麼的。這些都極大地破壞了原始作品的感染力,因為觀眾已經無法認真地將眼光停留在你的作品上,他們會感覺在看一個像雜誌報紙一樣的印刷品。這樣裝裱是不可以的。攝影作品和圖注是必須分開的。不要留下電腦製作的痕跡,因為電腦太簡單,不要讓一處的簡單給人造成整體簡單的印象。

3,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當下攝影作品的所謂“創作完成”已經不是過去的那種以摁下快門作為劃分點的標準了。由於攝影的前期的普及型和簡單性,圖像製作的簡單化和低廉化,造成人們對平面視覺藝術欣賞的更高要求。一件攝影作品和一個攝影計劃的最後完成,是以你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什麼方式曝露展現等諸多因素綜合實現之後才算的。攝影展覽也是一次綜合性的視覺藝術,一切都以最後的展出為主。成功的專業的布展,會讓一般的作品生色;同樣,失敗的布展,則一定讓優秀的作品大打折扣。

4, 借此機會也給各個攝影節提一個建議,不妨考慮批量購買一些畫框和卡紙,作為標準展框在每次攝影節前向藝術家們出租。這是一種服務,既可提升攝影節展示的檔次,也可得到藝術家攝影師們的歡迎,免得他們每年為此勞神費力,破費不菲。我記得1982年我和淩飛等人辦展覽時,中國攝影家協會就提供了由義大利藝術家贈送的鏡框給我們使用,效果非常好。我們摔壞了好像還賠償了,不過沒收租金。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下一頁廖上飛:走向新觀念繪畫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