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北京冬奧會:生態保護與冬奧工程一體推進

發佈時間:2022-01-13 16:20:34 | 來源:光明網 | 作者:蔡琳 張佳興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光明網訊(記者蔡琳 張佳興)“為保障可持續發展,延慶賽區堅持將生態保護與冬奧工程建設一體推進。”1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延慶區區長于波表示,歷時六年建設,延慶賽區已將“山林場館、生態冬奧”的核心設計理念由藍圖變為現實。

作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三大賽區之一,延慶賽區環境特殊,生態環境敏感,賽區核心區域最高處海拔2198米,最低海拔300余米,建設初期是一個無路、無水、無電、無通信的“四無”山區,也是北京冬奧會三大賽區中建設難度最大的一個賽區。

于波表示,協調場館建設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係是可持續發展工作面臨的挑戰,為保護自然生態,在建設過程中主要有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高標準完成賽區生態修復。聘請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為首,包括清華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在內的18位專家教授組成的專家顧問團,分成植被與景觀恢復、地災與水土保持、水文與水環境3個專家組,完成賽區及周邊2000公頃範圍內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全程監督指導冬奧延慶賽區生態修復工作。目前,延慶賽區216萬平方米的生態修復全部完成,原生樹木原地安家,亞高山草甸完美回歸,野生動物通道有效建立,賽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

二是高品質保護動植物。在植物保護方面,場館建設堅持“避讓”為第一原則,能避則避、能讓則讓,儘量就地保護原生樹木,比如在索道設計上避讓了天然的次生林。對於確實無法避讓的,採取近地保護或遷地保護措施。賽區內共建成5個就地保護區,原地保護樹木313棵;建成2個近地保護區,近地移植灌草1.1萬株;建成冬奧會遷地保護基地近300畝和佔地面積480畝的冬奧森林公園,遷地移植喬木2.4萬株,成活率達到了90.7%。同時,實施表土剝離8.1萬立方米,完工後再原土覆蓋、原貌修復,最大程度保存種子庫,降低生物入侵風險。

在動物保護方面,在施工過程中,建立或留有野生動物通道,減少夜間施工,安裝人工鳥巢,恢復和重建動物棲息地,發現野生動物幼體或受傷的動物,及時進行收容救治。2019年以來,賽區周邊多次監測到野豬、狗獾、斑羚等野生動物,2021年,紅外相機拍攝到有效照片和視頻1.4萬餘張(條),監測到獸類11種,較2019年增加了1種,鳥類18種,較2019年增長6種。目前,延慶區分佈的陸生野生動物共有30目95科452種,包含392種鳥類、38種獸類、22種兩棲爬行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成為各種野生動植物的家園。

三是高水準推進綠色低碳迴圈利用。建設綠色場館,賽區內的場館全部達到綠色建築三星級標準。推進低碳管理,實現奧運歷史上首次場館100%由綠色電力供應。推廣場館綠色交通,200多輛氫能源大巴車交付使用,將投入到賽時的交通服務保障。推動水資源迴圈利用,處理後達標的再生水可用於道路澆灑、綠化灌溉、廁所沖洗等,提高水資源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