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北京冬奧會“第二賽場”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主媒體中心掠影
光明日報記者王東 侯珂珂 黃小異
1月4日,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主媒體中心(MMC)正式啟用,同時進入閉環運作期。來自世界各地的15000余名媒體記者將齊聚這裡。通過他們的努力,北京冬奧盛況將完美傳遞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1月4日,主媒體中心內記者在工作中。光明日報記者郭紅松攝/光明圖片
奧運會是各路選手爭金奪銀的賽場,也是世界媒體競爭的另一“賽場”。已故的國際奧會終身名譽主席薩馬蘭奇曾説過:“一屆奧運會是否成功,媒體是最終的裁判。”因此,為媒體記者創造一個設備精良、環境良好的工作環境成為奧運會承辦者的另一任務。日前,光明日報記者率先對主媒體中心進行了一番探訪。
北京冬奧會新聞中心設在國家會議中心二期,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新聞中心(MPC)和國際廣播電視中心(IBC)一路之隔,距離主會場“鳥巢”大約1500米。它是北京賽區建築規模最大且開工最晚的新建項目,自2018年12月賽時設計工作開展以來,業主單位與北京冬奧組委相關部門共同組織設計單位從功能、成本等多維度綜合考量,進行多次方案研討及優化,經歷7輪重大調整後,設計團隊將IBC與MPC合併,形成目前最優的“主媒體中心(MMC)”方案,將賽時與賽後做到相近功能永臨結合,在冬奧會賽前完成正式幕墻封閉,省去原定賽時階段主體項目用臨時幕墻封閉的投資,大幅降低成本。經過兩年半的施工建設,國家會議中心二期于2021年7月正式移交冬奧組委,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OBS)成為最先進駐的媒體。
進入主媒體中心,給人的第一印象即是“簡約而不簡單”,寬敞明亮的大堂裏沒有過多的裝飾和鋪墊,顯得大方簡潔,從服務台到各種標識、路標一目了然,懸浮在大堂上空的“冰墩墩”和“雪容融”更是讓人感到濃濃的冬奧氣氛。
冬奧會期間,這裡將是全球註冊平面媒體和轉播商的賽時總部,既是報道和轉播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盛況的國際新聞編輯部和電視信號製作及傳輸中心,又是國際奧會媒體運作、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和北京冬奧組委媒體運作部的賽時指揮部,它將成為讓世界了解冬奧、了解北京、了解中國的第一窗口。據了解,屆時這裡既是來自10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3000多名文字及攝影記者、200多個轉播機構的12000名記者及工作人員的“主戰場”,又是大家“臨時的家”。
主媒體中心外景光明日報記者郭紅松攝/光明圖片
主媒體中心由新聞發佈區、轉播工作區、媒體餐廳、媒體工作間等功能區域組成。記者看到,媒體工作間裏,溫度舒適、環境宜人,各種工作所需應有盡有;工作間外的長廊邊,不僅設有核酸檢測點,還配有供記者們臨時休息的“睡眠休息艙”,另外還有自動咖啡機、茶點間;媒體餐廳分為西式快餐區、中式快餐區,乾淨整潔的用餐環境,清晰簡明的功能表標識,匯集多種風味的飯菜讓人頓感胃口大開。在三樓的休息區,不僅有便利超市,還有紀念品專櫃,當然,銀行、郵政等服務設施更是必不可少。
值得一提的是,主媒體中心還有許多機器人穿行其中。在媒體餐廳,有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的機器人餐廳,正式運營後將有漢堡機器人、煲仔飯機器人、小吃機器人等約120台餐飲機器人投入工作,能同時服務數千人。
此外還有防疫機器人,它們負責巡遊、送物(餐食或物品)、電話短信通知;清廢機器人負責巡遊、紅外感應、自動開門、臭氧消毒、自判斷容量、返回暫存點、電話通知清運;消殺機器人會定時預約消殺。
據介紹,賽時主媒體中心景觀搭建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冬至、大寒、立春、驚蟄四個節氣,以及代表節氣的植物,比如蠟梅、蘭花、迎春花、桃花,配合中國建築門窗紋飾,形成了四個發佈廳最具形象的四面發佈墻。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的局面下,世界各國絕大多數觀眾都將依靠電視或網路轉播觀看冬奧賽事,預計收看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觀眾將超過40億人次。
在歷屆夏冬奧運會中,供廣播電視機構工作的新聞中心稱為國際轉播中心,也就是IBC。供其他媒體工作的新聞中心稱為主新聞中心MPC。北京冬奧會正式把兩個中心合二為一,稱為主媒體中心MMC。北京冬奧組委媒體運作部主任徐濟成告訴記者:“這是一個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兩個中心合併將共用三分之一的空間,節省了大約2.8萬平方米的面積。通過使用共用的公共服務設施設備,避免了重復設置。”他説,“不僅如此,MMC還可以加強不同類型媒體記者的溝通交流和資訊分享,同時提高傳播和報道的效率。”
“雪容融”和“冰墩墩”光明日報記者郭紅松攝/光明圖片
北京冬奧會轉播將採用很多新技術,比如雲轉播,多欄目多角度,除了服務傳統的電視轉播之外,更適合社交媒體的傳播,這也對北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徐濟成認為,北京冬奧會把MMC放到國家會展中心二期有三大亮點。除了上述説的兩個中心整合,再有就是規劃建設達41萬平方米的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工程並沒有完工,用作北京冬奧會MMC的只是整體的一部分,北京冬奧會結束後還將繼續施工。這樣做高度契合了國際奧會提出的奧運會促進舉辦城市發展的主張,也符合北京冬奧組委節儉辦奧、可持續發展和綜合場館綜合利用的理念。此外,北京冬奧會還創造了一個更好的籌辦奧運會的模式,給世界發達國家城市起到借鑒作用,也給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城市提供了模板,讓更多的國家有能力辦奧運會。
國家會議中心二期項目從建設初期便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致力於打造全球領先的智慧會展中心、最高標準的綠色節能建築。這裡採用全鋼結構設計,與常見的混凝土結構相比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在此基礎上,結構設計團隊對地基、鋼結構體系及構件材料進行全方位升級,在保證建築耐久性、安全性的前提下節約鋼材約5000噸。全鋼結構的資源環境友好結構體系實現了對可再迴圈材料的充分利用,最終降低不可再迴圈材料(混凝土)用量約22.4萬噸;項目對可再生能源進行充分利用,共設計安裝600平方米的太陽能光熱系統集熱器,可滿足17.5噸/天的生活熱水需求;主體內全空氣空調系統在過渡季節可調新風比至70%,年節省電耗約31%,年節省電量可供一輛電力新能源汽車行駛5450萬公里,繞地球1363圈;三層屋頂花園採取可開啟屋面設計,增強自然通風及天然採光效果,讓主體建築與城市天際“共呼吸”,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身臨其境時更能體會“城市綠洲”的自然之美。
記者還了解到,賽後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將滿足接待高端政務、國務外交活動的重要使命。未來,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將作為一張“綠色名片”,向全球賓客展示北京堅定環境友好及可持續發展的信念,傳遞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世界同呼吸的決心。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5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