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0日,在第4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將世界僅有的35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之一的武夷山邊界擴至江西鉛山。此舉擴充了武夷山地區珍稀動植種類,有利於世界遺産地的自然完整性和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
登高望遠縱覽祖國山川絕色 (圖片來源:cfp)
早在1999年12月,地處福建省南平市的武夷山就已成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之一。武夷山位於福建與江西兩省交界處,山脈北段東南麓總面積達99.75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從天遊峰遠眺,武夷山山水水盡收眼底
武夷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大自然孕育出各種令人心馳神往的奇特自然景觀,有“第一險峰”之稱的天遊峰、百轉千回的九曲溪、深峽育泉的仙浴潭、巍然獨聳的虎嘯岩、還有大王峰、水簾洞、一線天等各種奇觀。明代徐霞客在此地流連忘返,遊九曲溪時曾留下“翻恨舟行之速”的感嘆。散文家劉白羽讚頌武夷山“鬼斧神工亦壯哉,天公造化費疑猜”。
武夷山豐富的地貌類型是地質構造、流水侵蝕、風化剝蝕、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武夷山保存有大量完整無損的林帶,海拔由低向高分佈著毛竹與闊葉混交林、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中山矮曲林和中山草甸,一年四季景色各不相同。生長在其中的植物物種達2500余種,野生動物達5000余種。
九曲溪水源清澈
而説到武夷山就會想到著名的武夷山茶。武夷山是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之一,距今已有兩千餘年歷史。漢代史書中雖未見記載,但1958年發掘的程村韓城遺址中曾出土大量陶制茶具,證實了早在漢代時期南平居民就已經開始種植和飲用茶葉。北宋著名詩人范仲淹曾著有《武夷茶歌》來描述名譽天下的武夷茶:“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朱熹在武夷山水簾洞三賢祠前也有楹聯一副:“山居偏隅竹為鄰,客來莫嫌茶當酒。”體現出他以茶代酒的待客之道。
山間茶園
在16世紀中期,歐洲地區歷史記載中開始出現中國茶葉的足跡。西元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將中國紅茶作為嫁粧帶到英國,不久紅茶便風靡全國,形成獨特的英國飲茶文化並流傳至今。以上略舉,足見武夷山茶歷史悠久,譽滿天下的特點。
而南平武夷山不僅有品種豐富的茶樹,歷史悠久的大紅袍茶種,還有獨特的茶洞景觀。茶洞之奇,並不僅在於古茶之韻,更在於它“崢嶸深鎖”的意境。明代徐霞客在考察茶洞後讚賞到“(四週)群峰上皆峭絕,而下復攢湊,外無登道,獨西通罅,比天臺之明岩更為矯絕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景,可見一斑。
武夷山桃源洞位於武夷山六曲畔內
自然賜予武夷美景,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前來遊玩、隱居、講學。隨著歷史的積澱,武夷山地區孕育出的人文風貌令人神往。閔族文化、架壑船棺、漢城遺址、摩崖石刻、武藝精舍、佛道文化等等,伴隨其中的歷史底蘊和人文內涵是中華文化的結晶,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摩崖石刻賦予武夷山以獨特的精神風貌、人文價值
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武夷山生活長達40餘年,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宋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此地籌建武夷精舍講學論道,一時間名人學者紛至遝來,使武夷山成為理學文化孕育和傳播的搖籃。朱子理學為武夷文化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對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産生重要影響,在東亞以及世界範圍內都享有盛名。
武夷山壯闊的自然風光不僅培育了朱熹的理學思想,也激發出他的文學創作靈感,武夷山石壁上存有朱熹的摩崖雕刻13余處,僅次於明朝萬曆年間隱居於此地的卸任兵部侍郎陳省(32處)。此外朱熹留下許多傳為佳作的優美詩篇,在講學之餘朱熹與友人同遊九曲溪時寫下著名的《九曲棹歌》,是最早讚美九曲風光的棹歌。
武夷精舍旁朱熹教學雕像群
泛舟于九曲溪上,見兩岸陡峭風光與水中悠然魚群,品摩崖石刻歷代文人寓情于景之作。踏霞客跋山涉水之徑,登一覽亭俯瞰巍峨山嶺,聽天心永樂禪寺鐘鳴。
天心永樂禪寺深藏于武夷山中的一座佛教名剎
中國武夷山,因對人類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而入選為世界雙遺,可謂當之無愧,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