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於中國

文保中國|承德避暑山莊:集天下景色于一園

發佈時間:2021-12-13 11:04:1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蔡彬

麗正門是避暑山莊的正門,建於1754年

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熱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坐落著我國現存佔地面積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這片雄偉的宮殿建築群,也是康乾盛世下國力昌盛的象徵。

內午門上懸有康熙御書“避暑山莊”四字匾額

康熙在平定準噶爾和三藩之亂後,開始推選“恩威並舉、剿撫並用”的政策,加強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增強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承德一帶,山勢走向呈西北東南的“龍脈”風水之相,夏季氣候涼爽宜人,加之地理位置北通滿蒙,南接中原。於是,在當時滿貴秋季狩獵的木蘭圍場的基礎之上,開始興建“熱河行宮”和外八廟。

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是由平原區、山巒區、湖泊區、宮殿區四大部分組成的清代宮苑建築群,總佔地面積約為564萬平方米,整體124組建築,康熙與乾隆時曾各命名了三十六景,共計七十二景。

煙波致爽殿是皇帝在山莊的寢宮,居康熙三十六景之首

這裡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重要場所,也是清代少數民族統治政權下,各個民族,特別是漢族、蒙古族、蒙族、藏族等的文化、政治交流平臺。

康熙與乾隆的禦碑

避暑山莊的平原區和山巒區依地理而建。平原區以草地和林地為主,草原是皇帝舉行賽馬活動的場地,也是滿族弟子騎射消遣的重要場所。林地稱萬樹園,園內有不同規格的蒙古包,既是皇帝的臨時宮殿,也是召見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的地方。

遠眺永佑寺舍利塔

山區位於山莊西北部,這裡集中修建著寺廟建築群。博仁寺、博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廣緣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廣安寺、羅漢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喇嘛寺廟群,是清政府為加強蒙、藏等少數民族宗教交流,加強邊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廟。寺廟之集中,規模之宏大,建築之精湛,也使承德一地成為藏傳佛教聖地之一。

山區的南山積雪亭

湖區有“澄湖”、“如意湖”、“銀湖”、“鏡湖”等不同景觀的大小湖泊共八處。總體建築設計理念是以山環水、以水繞島,巧妙運用中國傳統造園手法,倣照江南的名勝建造而成。湖區內碧波盪漾,花木蔥籠,亭榭照映,一派江南溫婉的秀美景色。避暑山莊內被康熙、乾隆帝欽定的七十二景有三十一景在湖區,可見帝王對湖區和江南美景的欣賞和喜愛之情。

文園獅子林景區有著江南園林的風範

宮殿區佔地面積約為10.2萬平方米。東北接平原區和湖區,西北連山區。宮殿區由正宮(即避暑山莊博物館)、松鶴齋、東宮(已毀)和萬壑松風四組建築組成。宮殿區的建築風格古樸淡雅,利用木材本色修成,遠沒有紫禁城的華麗之感。宮殿的古樸風格也説明瞭帝王修建宮殿以追求“閒情野趣”的精神享受目的。

湖區美景

避暑山莊歷經康熙、雍正與乾隆三代清帝約90年的時間的擴建,成為我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面積約是頤和園的兩倍、紫禁城的八倍。熱河一帶也因此享有著“塞外京都”之譽,表現出清帝王們“集天下景色于一園、移天縮地于一方”的美好慾念,使之成為清初僅次於北京的第二大政治中心。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並稱讚其“建築風格各異的廟宇和皇家園林同周圍的湖泊、牧場和森林巧妙地融為一體。避暑山莊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保留著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末期罕見的歷史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