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會議決議認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獨特而傑出的港口城市空間結構,其所包含的22個遺産點涵蓋了社會結構、行政制度、交通、生産和商貿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西元10-14世紀逐漸崛起並蓬勃發展,成為東亞和東南亞貿易網路的海上樞紐,對東亞和東南亞經濟文化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清凈寺。
22處古跡遺址包括:九日山祈風石刻、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天后宮、真武廟、南外宗正司遺址、泉州文廟及學宮、開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凈寺、伊斯蘭教聖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鬥宮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洛陽橋、安平橋、順濟橋遺址、江口碼頭、石湖碼頭、六勝塔、萬壽塔。
福建泉州市舶司遺址。
北宋中央政府在泉州設立市舶司(即海關),泉州由此與廣州、明州(寧波)並列,成為國家海運大港之一。在泉州做生意的中外商人都能得到制度和法律的充分保障。據記載,元代有近百個國家與地區與泉州通航貿易,進口商品種類達330余種。進口香料、藥材、珠翠、布帛等大量“蕃貨”的同時,也出口陶瓷、絲綢、茶葉、鐵等“國貨”。大批商旅、使者定居泉州,形成“市井十洲人”的繁榮景象。不同習俗和文明和諧共存、相互交融。
縱觀此次申遺涉及的22個遺産點,分佈從山區腹地到沿海平原,反映出宋元時期生産、運輸、貿易、文化交融的點滴。
九日山祈風石刻。
宋元時,人們會在冬夏兩季季風到來之時登山祈風,保祐遠洋舟船順風而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規模龐大的九日山祈風石刻。
為了貨物和人流能夠快速集散,泉州建立起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路,人們在江海之上搭建橋梁便於連接南北兩翼的城市。如始建於北宋的巨型梁式海港石橋洛陽橋,結構穩固、形態優美。而始建於南宋的安平橋更是長達2255米,是中國現存最長的古代跨海大石橋。
洛陽橋
隨著貿易往來不斷加大,大批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的商旅、使者陸續定居泉州,多元的文化也在這裡相互交融。始建於北宋的清凈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廟;開元寺歷經一千多年的營建、奉祀,已成為福建當今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元妙觀作為福建最早的道觀,供奉著諸多神明;儒者則可以在泉州府文廟仰慕鄒魯遺風,它集宋元明清四朝建築形式于一體,為東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築群。
開元寺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文明古跡與現代城市如何和諧共存成為泉州面臨的新課題。近年來,泉州市制定出臺“城市雙修”方案,同步推進生態修復與城市修補,“留形、留人、留魂,見人、見物、見生活”,有機改造著古城的風貌、設施、秩序。
福建,泉州府文廟,歷經千年風霜,凝聚古城文脈。
閩海雲霞繞刺桐,泉州,這座生機勃勃的古城,正以此次申遺為契機,越發真切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圖片來源: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