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於中國

春風拂綠記:“雙西合璧”後 人與自然如何共榮共生?

發佈時間:2021-04-08 11:05:43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謝盼盼 童笑雨 江楊燁 | 責任編輯:蔡彬

春風拂綠記:“雙西合璧”後人與自然如何共榮共生?

圖為杭州西溪濕地。 西湖西溪景區供圖

中新網杭州4月2日電 題:春風拂綠記:“雙西合璧”後人與自然如何共榮共生?

西溪且留下。2020年春天,把保護好西湖和西溪濕地作為浙江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鮮明導向,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方面創造更多經驗,成為杭州的發展方向之一。

杭州市隨後啟動的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提升工程,讓“雙西合璧,精彩蝶變”。

春風拂綠來,一年來,杭州以“雙西”為底本,圍繞生産、生活、生態空間的和諧共生,努力建設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高度發達的重要窗口,擦亮共同富裕的生態底色。

圖為鳥類在西溪濕地休憩。 西湖西溪景區供圖

圖為鳥類在西溪濕地休憩。 西湖西溪景區供圖

生態優先:一場生態與數字的變革

西湖和西溪,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著江南韻味、凝結著世代匠心,猶如人間天堂的兩顆璀璨明珠,是美麗杭州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獨特標識。

如果説,西湖是杭州的“眉”與“目”,那麼,西溪是杭州的“城市之腎”。

“合璧”以來,雙西開展了一場聯通生態與數字的變革。

一曲溪流一曲煙。西溪之勝,獨在於水。在西溪原住民的回憶中,上世紀80年代濕地的水是能喝的。如今,濕地水還能喝嗎?這是西溪濕地原住民蔣晨傑的牽掛。

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將目光投向2003年8月。

當時杭州啟動了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多年來,杭州對西溪濕地的保護從未停步,讓和蔣晨傑一樣的原住民們的牽掛逐漸照進現實。在2020年舉行的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提升推進大會上,杭州亮出十項硬招,“第一招”就直指西湖西溪的水環境和原生態保護修復。

如何用好西湖的治水經驗,進一步強化西溪濕地水環境保護修復工作,是擺在杭州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琳説,和西湖治理一樣,西溪濕地的水環境提升也是一個系統的“大工程”。

圖為西溪濕地花朝節。 西湖西溪景區供圖

圖為西溪濕地花朝節。 西湖西溪景區供圖

單單是引配水一項措施,西湖是在數十年連續監測調查基礎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不斷優化引配水方案的。最後不僅實現西湖水體一月一換,還基本消除了換水死角。

和西湖一樣,西溪濕地從2009年起也開始從錢塘江引水,但因來水含沙量較大,和市民群眾對西溪濕地水質的期望值來比,還有一定差距。怎麼辦?

身處杭州這一數字經濟第一城,西溪濕地抓住了數字檢測這一“前哨”,一年來,用數字優勢推進高效能環境治理。

2020年,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綜合指揮保障中心推進“西湖西溪一體化平臺”建設,該平臺實時監測的不僅是客流量,還有最重要的水質pH值、濁度等七個參數。為增加水的流動性,西溪試點通過暗管,將濕地內的野塘連通,並使用電子設備對水質進行24小時監測。

西溪水質改變雖肉眼不可見,但數字賦能使得工作人員能夠更為精準地把握水質變化。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學研究部主任陳蒼松在西溪濕地開展生態監測工作已有十多年。去年以來,他明顯感到,青蛙的數量增加了。

青蛙是對水質有較高要求的生物,細微的水質變化人類看不出來,但動物和植物可以。

711種維管束植物、898種昆蟲、193種鳥類,西溪濕地在2020年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生態報表。昆蟲,比上一年增加了6種,鳥類比上一年增加了7種。

3月31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華水韭、長喙毛茛澤瀉,共同“落戶”西溪濕地,這也是西溪濕地首次引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經過多年的保護,西溪濕地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目前總體年均水質保持為Ⅲ類,核心區域可達Ⅱ類。這為珍稀植物的生長和各種鳥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如今,西溪的每一處美景,背後都藏著數字化的助力。西溪還依託西湖的數字化管理基礎,利用高解析度航空影像對比技術,對濕地水環境、珍稀動植物、保育區等重點保護對象,進行精細化監測,提升濕地生態大腦的管理水準,並探索與城市大腦的融合路徑。

杭州市副市長繆承潮説,杭州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的原則,把西溪濕地作為“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地,通過生態修復讓西溪濕地再現青山綠水之美。

圖為杭州西湖。 周兔英 攝

圖為杭州西湖。 周兔英 攝

還景於民:一次開與合的較量

西湖、西溪姊妹以水相依的淵源,也是新時代杭州提出打造聞名世界、引領時代、最憶江南的“濕地水城”的底氣之一。

2002年開始,杭州實行“西湖免費開放”。20年來,西湖的發展體現了還湖於民的價值。“雙西合璧”後,西溪也進一步敞開懷抱,打開惠民之門,讓更多的優質景區資源,向民眾開放。

2020年10月29日,西溪濕地學習西湖經驗,將綠堤免費向公眾開放。西溪濕地免票開放區域由原來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5.79平方公里。綠堤免票開放後兩個月,遊客量達8.1萬人次。

一年來,雙西通過從票、船、路、車等多方面入手,加速一體化進程,實現了一張票通遊、一艘船通航、一條路線通行、一輛電瓶車通達和一路數字公交通聯的五項惠民成果。

“西溪濕地周家村和洪園交界處有一公里的石板路,被稱之為‘最後一公里’”。蔣晨傑説,這條石板路打通後,東西區就連接在了一起,西溪濕地的電瓶車路線全面貫通。近一年來,他經常會聽到遊客反饋,在西溪濕地遊玩比以前方便多了,觀賞性更足。

遊罷西湖,再遊西溪,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隨著西溪免票開放區域的增多,其“滿堤柳色”的美景讓更多老百姓欣賞。

深秋季節,西湖滿覺隴沿途山道邊,數千株桂花珠英瓊樹,百花爭艷,香飄數裏,人行桂樹叢中,沐“雨”披香,別有一番意趣,至西溪又可見,蘆花翻飛,遠看猶如雪花滿灘。

遊客徐瓊説,乘坐搖櫓船,深入蘆花深處,最能感受古人“短棹穿蘆碕,四面都是水,屋在蘆花上,船入蘆花裏”的閒情。靜聽風吹蘆葦的簌簌聲,伴隨著悠揚的樂曲,是西溪濕地特有的體驗。

在雙西一體化進程中,景區進行了一次開與合的較量,這對市民的影響是由外到內,由表入裏的。人水相親的濕地水城呼之欲出。但還景於民,絕非無限制開放景區空間:“開”是為了還景於人民,“合”是為了還景于動物。

如今,西溪濕地劃分為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合理利用區,部分區域只有工作人員監測和研究時才能進入,目的是為了保護濕地“動物居民”的休憩。

對於雙西的未來,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翁文傑表示,將加速一體化進程,堅持惠民利民目標不動搖,加速“兩西通道”“環西溪綠道”等惠民舉措見效,景區將進一步凸顯公園綠道漫步、博物館觀展、網紅點打卡等“去景區化”特質。

厚植文化:實現氣質精彩蝶變

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詩如畫的雙西圖景,滿足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願望,將文化作為“內核”來提升的雙西,也迎來氣質的蝶變。

西湖西溪是杭州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蘊所在,西湖西溪景區一直深挖文化內涵,講深講活文化故事,擦亮西湖西溪“明珠”。

“雙西合璧”最江南,湖光溪影總相宜。翁文傑為“雙西”謀劃了文化方向。他表示,要講好講活水滸故事、愛情故事、創新故事,高標準展示西湖西溪深厚的文化底蘊、蓬勃的文旅活力,打造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東方文化精神家園”。

據悉,“雙西合璧”後,西湖西溪景區正不斷挖掘“宋韻留芳、愛情詩路、蘇風流韻、北街夢尋、忠義傳奇、金石魅力”等六大標誌性文化項目。

“西溪且留下”。800多年前,宋高宗用5個字為這片獨特的濕地留下了最好的“廣告”。

2021杭州西湖西溪探梅節期間,由青年戲曲演員飾演宋高宗,攜文武官員、妃嬪佳麗等幾十人來到西溪賞梅踏春,古雅的國風場景、華美的漢服粧造,展現和傳承了蘊藏于西溪的宋韻文化,吸引了無數遊客駐足觀賞。

目前,六大標誌性文化項目正在加快進展,如宋韻留芳文化項目的內容之一,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在2020年年底正式開工。在杭州亞運會前,一座原址原貌、原汁原味的德壽宮遺址公園將“穿越”古今,在世人面前精彩亮相。

雙西之美,始於顏值,終於氣質。春有微波如皺,夏有一池芙蕖,秋有火柿映波,冬有曲水尋梅的西溪濕地,于河渚街口的西溪濕地文創旗艦店將文化內涵開發為文創産品,“且留下”馬克杯、“柿柿如意”口紅等網紅産品更是暗含著美好的祝願。

生態優先,還景於民、厚植文化,一年來,西溪濕地有效運用西湖申遺和遺産保護經驗,借力打響西溪濕地品牌,推動“雙西”向“雙遺”的躍升。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強調,要堅持文旅融合、古今交匯、人水相親,打造城市最美窗口。把推進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提升作為城市功能平臺“中塑”的核心舉措,使之成為都市生態系統的平衡空間、人民群眾共用美好生活的綠色空間、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增值空間,努力打造與國際化一流大都市功能相適應的“城市會客廳”,推動城市公園向公園城市轉變。

從雙西發展來看,其呈現的不僅是杭州“濕地水城”的旖旎遐想,更是杭州在生態文明、生態制度、生態景觀融合發展上全面先行示範的未來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