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於中國

田間地頭"新農潮":種地先養土 農産貼"身份證"

發佈時間:2021-04-08 15:38:28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范宇斌 | 責任編輯:蔡彬

田間地頭“新農潮”:種地先養土、農産貼“身份證”

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北洋鎮官岙茭白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蔣良珍在茭白田裏查看茭白長勢 范宇斌 攝

“每天都有數噸茭白髮往蘇浙滬,每箱茭白都貼上了二維碼,這是茭白的‘身份證’,也是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春季茭白新鮮上市,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北洋鎮種了13年茭白的農民蔣良珍卻從未想到,有一天,自家的茭白也會受益於新技術。

“十四五”開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奏響,農業大國中國如何邁向農業強國,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是題中應有之義。

眼下,在數字經濟大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浙江的田間地頭,數字化、生態化、技術化的區域農業種植管理模式應運而生,當地農民們正引領更智慧、更健康、更高效的農業“新潮流”,進而助推鄉村産業振興。

從“一張碼”見證“技術改變農業”

“播種、施肥、采收、包裝、銷售等各環節,我們都會記錄在手機上的‘誠信農夫’App,動動手指就能讓經銷商、消費者放心,我們農民當然高興了。”黃岩官岙茭白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蔣良珍説,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不但沒增加成本,反而讓北洋清水茭白更好賣了。

一名農技人員將異色瓢蟲卵卡放置到辣椒苗上 范宇斌 攝

一名農技人員將異色瓢蟲卵卡放置到辣椒苗上 范宇斌 攝

其所在的黃岩,是浙江首批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系統建設單位,農産品安全是當地農業最早借助數字化賦能領域,目前已實現“田頭到舌頭”的一碼全程監管。

規模化種植茭白13年來,蔣良珍感受到技術改變農業,以育苗環節為例,她説,過去,茭白育苗費時費力。“在農技專家指導下,我們正嘗試雙季茭白薹管育苗,大大縮減了育苗時間和成本。”

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蔣良珍通過對引進茭白品種的數次提純復壯提高了産量和品質,採用環棚薄膜覆蓋技術解決了越冬保溫問題,借助水漿與肥料施用的合理搭配準確控制茭白的生長及成熟期。此外,秸稈迴圈利用、殺蟲燈、性誘劑等綠色防控設備和技術,加強田間生産監管和産品品質監測。

從茭白田裏的點滴變化不難看出,“技術改變農業”並非一句口號,浙江農業影響更甚。據中國農科院發佈的測算辦法,浙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5.15%。

農民們加速擁抱技術紅利同時,政府也在“推把手”。

整合創新、迭代升級是農業數字化的發展方向。如金華研發“田間一件事”智慧服務系統,圍繞田間種植全週期“種、管、收、銷”四個環節,實現清單式管理、一站式辦理、一體化服務,讓現代農業服務“一點就通”,成為農民田間管理的好幫手;“中國蜜橘之鄉”黃岩,近期投運“智慧果園一張圖”資訊服務平臺,打通了各類涉農管理數據平臺,為柑橘生産提供“一張圖”的對稱資訊與數字支撐……

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浙江共實施“三農六方”農業科技協作項目158項、産業技術團隊項目1084項,創新整合並示範推廣20項重大科技成果……

從“健康土壤”透視農業生態化之道

春耕春播時節,走進黃岩中德農場,記者發現不少田塊並未著急種上農作物。遠遠看去,被紫雲英、苕子等綠肥植物覆蓋的田地如同“荒地”。

一名農民駕駛圓盤耙進蔬菜種植大棚 范宇斌 攝

一名農民駕駛圓盤耙進蔬菜種植大棚 范宇斌 攝

這背後實則大有講究,該農場創辦者李錦波向中新網記者透露:“要種好地,首先要養好土,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長出健康的作物。”

杜絕使用化肥、農藥等,這是李錦波開展有機種植的不二法則。8年前,他受德國有機農場的啟發後,到黃岩開始“觸農”,種植有機糧食和蔬菜。

不用化肥,能保證産量嗎?不打農藥,病蟲害又如何防控?為此,李錦波在學習源自澳大利亞的德米特活力農耕後開始踐行。

“種草喂牛、綠肥還田、大米釀酒、米糠喂禽、糞便堆肥……經過7年改造,建立農場獨立的生態迴圈系統。”李錦波談及,實踐發現,健康的農作物反而不招蟲子了,300多畝地還引來了35種以上鳥類。2015年至今,中德農産陸續通過了中國有機認證、歐盟有機認證以及澳大利亞活力農耕認證。

身處中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有機農産品更為受到市場認可。與此同時,李錦波坦言:“最讓我感到欣慰的,還是農場給周邊村民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事實上,李錦波的實踐與浙江力推的數字農業並非背道而馳,生態迴圈農業的場景在浙江大地早已比比皆是:從浙北水鄉的湖州“桑基魚塘”,到浙南山區的青田“稻魚共生”、蓮都“蓮鴨共生”、慶元“林菇共育”,再到浙西衢州衢江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守護好農業第一關,才能讓民眾吃得更健康、放心。

“植物工廠”變革傳統農業模式

“數字+農業”的疊加效應在浙江方興未艾,縱觀各地實踐,“植物工廠”式農業生産模式改變著傳統農業的種種“臟、累、苦”,也吸引更多人加入農業,並樂在其中。

走進浙江省數字農業工廠試點示範、浙江省高品質綠色科技示範基地——台州曦禾農場,記者發現佔地600多畝的農場裏,只有寥寥數人在耕作,大部分農活都交給了機械和自動化設施。種植大棚裏,監控系統實時檢測生産環境和作物生長狀況,並通過卷膜、噴灌系統等自動調控。

現代農夫李錦波在台州黃岩中德農場查看有機蔬菜長勢 范宇斌 攝

現代農夫李錦波在台州黃岩中德農場查看有機蔬菜長勢 范宇斌 攝

“農場全年要種植100多種蔬菜,我們採取輪作、間作、套作等,不僅豐富農産品類,還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減少病蟲害的影響。”台州曦禾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章永鋒介紹,農場還引進旋耕機、撒肥機、起壟機、開溝機等,耕地效率提升了三四倍。

病蟲害綠色防控亦是“植物工廠”之特色,通過太陽能殺蟲燈、黃板、性誘捕器,定期記錄捕捉到的昆蟲種類和數量監測蟲害,開展蟲害監測預警,及時根據監測結果開展蟲害防治。

這些天,茁壯成長的辣椒苗、番茄苗出現蚜蟲,農技人員忙著將異色瓢蟲卵卡放置到菜苗上。“異色瓢蟲是蚜蟲的天敵,通過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手段,見效快,並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黃岩區農業農村局技術指導員陶永剛説。

不僅是農業種植領域,養殖領域亦加速擁抱數字化。

在湖州南潯和孚鎮漾東村的千畝“跑道魚”示範園區內,24小時物聯網實時監控平臺,讓過去全憑經驗,甚至“整夜巡塘,一宿無眠”的農戶,如今24小時遠端遙控,“躺在床上都可以養魚了”。

在寧波慈溪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慈溪正大蛋業有限公司現代蛋雞養殖智慧場景實現“離開土地,住進工廠”。400畝養殖區域內,培育著25萬羽小雞的3幢小樓,與可容納75萬羽蛋雞的9幢雞舍毗鄰而立;100萬羽蛋雞生産養殖環節全過程、全産業鏈數字化操控,每名飼養工程師可輕鬆管理8.6萬隻雞……

一名農技人員在台州黃岩曦禾農場查看草莓長勢 范宇斌 攝

一名農技人員在台州黃岩曦禾農場查看草莓長勢 范宇斌 攝

數字變革並非只是種養環節,不少農業基地通過田間影像實時線上直播、錄播,結合創新行銷手段,利用自建網上商城銷售,減少了流通環節,實現農産品從“田地直達餐桌”。

以數字農業指導産供銷為例,杭州余杭永安稻香小鎮實現稻田數字化認養、數字農業溯源、數字文旅地圖導覽、VLOG智慧短視頻、可視化銷售等,讓現代農業“好看又好玩”。

不難發現,數字賦能農業已滲透到浙江農業的各個環節。談及未來趨勢,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王通林表示,浙江將加快推進新技術、新機具、新成果進鄉村,促進糧食生産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特色農業強鎮、種養基地數字化轉型,指導引導農民科學種養、生態種養、高效種養、品牌種養,讓綠色發展成為浙江農業農村的新常態。

從曾經“兩腳泥一身土”到“植物工廠”的流水線、高效率、生態化種植轉型,伴隨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迭代更新,農民們的農事越來越輕鬆,也讓鄉村振興的未來路徑愈發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