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政策組合的變遷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臺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會議認為,近兩個月來,世界經濟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中國的不利影響,必須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形勢。
這是中國政府近10年來首次提出要實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貨幣政策上的一次重大轉向。與此同時,財政政策也由“穩健”轉為“積極”。申銀萬國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認為,貨幣和財政政策基調的雙雙調整標誌著宏觀調控開始全面轉向擴張,保增長已明確成為下一階段國內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19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宣佈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為未來幾年中國抵禦危機衝擊,保持國內經濟增長,奠定了重要基礎。此種政策組合一直持續到2004年。
2004年底,為控制固定資産投資規模的過快增長,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穩健政策),並提出在落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時,要充分體現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此種政策組合一直持續到2007年。
2007年底,為了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08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以保持國內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然而,到2008年下半年,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擴散和滲透,貨幣政策已經不再提“從緊”或者“適度從緊”。據公開資訊顯示,從9月份以來,央行已連續在2個月內降息3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2次,並降低了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對銀行信貸也已不再實施硬性約束,貨幣政策鬆動跡象明顯。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表示,從政策組合的提法來看,即使在1998年對貨幣政策的表述也僅為“穩健”,預計此次“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比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更顯力度,有利於迅速提振市場信心。
三重壓力下中國政府審時度勢的明智選擇
據悉,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除了確定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措施外,還初步匡算了投資規模。會議稱,為實施上述工程建設,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為加快建設進度,會議還決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明年災後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億元,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總規模達到4000億元。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室主任彭興韻認為,從目前已經公佈的措施來看,明顯比10年前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採取的政策力度更大。當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加大了國債的發行力度,但並沒有明確提出要投入多大規模的資金。這一次不但明確了要在哪些方面投入資金,還估算出了具體規模,反映出上述措施的出臺有種“時不我待”的意味。
巴曙松認為,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當前更加開放的環境下,中國經濟受外部衝擊的影響較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要大。這其中既包括更大的資本流動規模、更大的外匯儲備,也包括對於出口更高的依存程度。有關數據顯示,1998年,中國經濟的出口依存度只有18%,到2007年,這一比例已上升到38%左右。
據記者了解,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已出現明顯下滑,雖然對歐洲出口的上升一度彌補了這一回落,但目前人民幣對歐元已經有了大幅升值,同時歐洲經濟也開始走入疲態,因而2009年出口的明顯下滑已成定局。這些必然會對未來的經濟增長構成挑戰。
此外,令政策組合出現重大轉向的另一個原因是,宏觀經濟增速回落過快。數字顯示,2007年2季度時GDP增速還保持在12.2%,到2008年3季度已迅速下滑至9%,4季度考慮到奧運因素和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因素,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所恢復,但是從總體趨勢看依然呈現快速回落趨勢。
為防止經濟過度下滑,中國政府出臺了10大政策措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巴曙松認為,這是中國政府在經濟面臨3重壓力下審時度勢的明智選擇。因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實際上已經不單單是次貸危機的壓力,8年經濟高速增長後的週期性回落,30年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轉型的壓力等等,都是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挑戰。
他認為,由改革開放帶來的出口增長,作為支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由於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人民幣升值因素等開始出現調整,再加上經濟經過8年的高速增長後不可避免地出現週期性回落,最後再遇上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才使得中國經濟在9.9%的高速增長下,微觀層面仍然感受到較大的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