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官員談城市防災減災形勢

    時間:2011年11月25日9:30
    嘉賓:聯合國防災減災事務特別代表瑪格麗特•瓦爾斯特倫
    簡介:11月8號城市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 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聯合國防災減災事務特別代表瑪格麗特•瓦爾斯特倫應邀參加了本次研討會。我們非常有幸地對她進行了專訪。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聯合國官員談城市防災減災形勢

活動描述

  • 時間:2011年11月25日9:30 嘉賓:聯合國防災減災事務特別代表瑪格麗特•瓦爾斯特倫簡介:11月8號城市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聯合國防災減災事務特別代表瑪格麗特•瓦爾斯特倫應邀參加了本次研討會。我們非常有幸地對她進行了專訪。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各位的收看。11月8號城市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聯合國防災減災事務特別代表瑪格麗特·瓦爾斯特倫應邀參加了本次研討會。我們非常有幸地對她進行了專訪。

    2011-11-24 15:48:22

  • 中國網:

    首先再次歡迎您來到中國,接受中國網的採訪。請您介紹一下聯合國減災署與中國政府的合作情況,目前取得了哪些成績呢?

    2011-11-24 15:49:31

  • 瑪格麗特:

    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已經與中國就如何降低災害風險開展了長期合作。中國是一個災害易發國家,所以這種合作對中國來説是非常重要的。雙方的合作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尤其是與中國政府間開展的合作。雙方合作搭建降低災害風險的全國性平臺,同時還在民政事務和其他我們所關注的方面,與中國各部委開展合作。既防災減災的國際性工作開始之後的數年裏,我們所做的工作旨在動員全社會投入到防災減災工作中來。現在,我們已經和中國成功開展合作,分別在有地方政府參與的城市建設的活動方面,以及沒有地方政府參與的減小災害風險方面。同時,我們還與科研機構和學術機構達成了不斷增加的重要合作,在防災減災的知識、調研方面,以及災害風險的重大領域和運用一整套綜合技術進行災害風險管理方面。在所有這些方面的合作之外,我同樣希望加強與中國媒體、中國公民以及其他領域之間的合作,因為他們對於真正降低災害風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011-11-24 15:49:43

  • 中國網:

    你能否給我們舉例介紹一下聯合國減災署在防災減災方面已取得的成功經驗呢?

    2011-11-24 15:50:16

  • 瑪格麗特:

    ISDR(國際減災戰略)是一個遍及世界各國的網路體系,圍繞各國國會、地方政府、立法司法機構開展工作。所以我們的主要作用是宣傳推廣如何防災減災以及防災減災益處的知識。其次,我們也和學術機構合作開展調研,來增加關於災害風險以及如何面對災害的知識。第三,我們促進了不同團體一起出席國際和地區性會議,在國家層面和合作方一起,將原本不會在一起討論這個話題的不同類型的專家聚到一起,討論防災減災的話題,就像我們今天在這兒一樣。總的來説,就我的經驗,我們正在取得進步,成功實現了對話——災害的代價太大,它讓國家損失慘重,也讓個人失去很多,災害會造成國家分裂、社會動蕩;我們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每一個人,拿出更多的努力來預防和預測災害,這樣就會為災害的結果少付出一些慘痛的代價。災害並不真的單純由自然造成,災害是由於人類社會對自然所做的一切,以及大自然對此的反應。今天我們討論了很多有關城市的話題,因為城市的增長非常迅速,基礎設施的建設跟不上人口增長,城市正面臨巨大的壓力。所以我們強烈地提出關注城市化以及城市環境所帶來的風險是非常重要的。

    2011-11-24 15:50:30

  • 中國網:

    您覺得聯合國減災署目前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有哪些呢?

    2011-11-24 15:51:32

  • 瑪格麗特:

    我們現在面臨什麼樣的挑戰?有時我們更喜歡説成功的方面,但我認為現在的挑戰是因為防災減災工作的性質在於一體化。它與眾不同的特殊性在於各方面共同協作來解決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我們的社會是依據不同特性建立起來的,所以分門別類地按不同行業來處理事務要比跨行業處理容易些,就像在商業、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之間。所以我覺得主要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將更高程度的專業知識運用到不同行業,轉而整合許多不同類別的專業知識來共同處理那些影響社會、影響國家、影響世界的問題。我認為沒有短期方法,唯有我們一直不斷嘗試、進行試驗並驗證結果,如果結果可行,那我們就成功了。現在世界範圍內,談及挑戰,都有優先順序排列。全球大部分地區正受到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人們將關注重心轉移到那些比較緊急的事務上。你可能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在面臨金融壓力時,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明智地使用我們所共有的資源。其實,減少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的風險,消除其影響,就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方法在為未來節約資源。所以這項挑戰更需要對大眾進行教育。我認為我們的國民是世界公民,我們有義務知道如何盡個人的責任來降低與我們緊密相連的環境所存在的危險,以及國家和社會正在面臨的更大的危險。儘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不到什麼危險,但我們應該知道那些危險可能真的會突然發生,就像地震、滑坡。這些非常危急,它讓我們失去很多生命,也造成大量經濟損失。所以即使在我們當地社區裏,保護我們自身免受滑坡災害的影響也很重要。

    2011-11-24 15:51:44

  • 中國網:

    這次研討會也有專家指出,中國部分城市的住房品質存在一些問題,您能否介紹一下國外在房子的建造方面,比如房子抗震等級方面有什麼特殊的要求,有什麼好的經驗呢?

    2011-11-24 15:51:55

  • 瑪格麗特:

    地震不僅造成人員傷亡,也會造成建築損毀,這是眾所週知的事實。根據經驗,全球大部分國家都有針對所在地區地震情況的房屋建築抗震標準。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將該標準制定得足夠細緻,從而形成地區特性以便普遍應用。這也許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重要議題。不同地區的地震活動情況不一,因此需要特別制定不同版本的房屋建築抗震標準。但有了標準還不能解決問題。制定了一項標準,就需要監測並確保標準得到應用;需要保證建築工人接受過培訓以便他們妥善地使用建築材料;還需要確定建築材料的品質是合格的。所以將所有這些必須遵守的規定制定到房屋建築抗震標準當中就很重要,這些經常成為標準應用過程中的不足。所以這是中國和多個國家面臨的挑戰,但在房屋品質問題上走捷徑就導致出現監測和強制執行力度不足。我不確定這是私營企業存在的問題還是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我認為不論私營還是國有,企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我們正在努力的一個方向是動員私營企業,激發私營企業為社會做出貢獻,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保證他們所建造房屋的品質和安全。所以我認為這是我們今天會議的一個很重要的資訊,想要和私營企業分享。對於房屋建造品質的最後一點,是許多國家都有的經驗——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所有這些問題,因為經濟發展的目標超過了國家所能承受的能力範圍。我記得在印度尼西亞最近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當地官員説:很奇怪,倒塌的建築物都是在印尼獨立之後新建的,而殖民時期修建的那些老建築物還巍然屹立在那裏。這並不意味著舊的就比新的好,只是説一旦經濟起飛,巨大的發展高峰到來,大量私營企業猛增,對政府來説,監督要跟上,是存在不小的困難的。也許在過去,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來做這些工作,過去我們處理事情更慢一些。因此,這種妥協不常發生。我認為這是一個廣泛的話題,我們應該動員大多數買房人對房屋品質提出要求;建築商負起社會責任,好的房屋建造品質對他們的經營也有益處;同時,政府有權做好必要的監督。

    2011-11-24 15:52:09

  • 中國網:

    那您的這次中國之行或者是參加這次研討會的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呢?

    2011-11-24 15:52:24

  • 瑪格麗特:

    這次專題研討會的第一個部分,今天上午的專家研討會進行得非常好,會議時間太短了。每一位與會專家都提出了許多實質性的要點和非常好的意見,希望能夠達成合作。我確信在這次研討會後,工作會得到進一步的展開,我很期待繼續與你們合作。

    2011-11-24 15:52:34

  • 中國網:

    這幾天北京一直被大霧所籠罩,您對於這種災害性的天氣是怎麼看的,尤其是對中國城市存在的這種污染問題是怎麼看的呢?

    2011-11-24 15:52:57

  • 瑪格麗特:

    我不是環境污染或者氣象方面的專家。不過,有些災害性天氣是由有毒廢氣、汽車尾氣、工廠排污引起的,有些也是天氣本身導致的。相信中國政府已經在努力控制這種情況,希望能對治理霧天有所影響,我希望你們能保持環境治理的成果。我沒有這方面的實際經驗,但這對於像這樣一座大城市而言是個挑戰。

    2011-11-24 15:53:09

  • 中國網:

    好,再次感謝您接受中國網採訪,謝謝!

    2011-11-24 15:53:19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fgy/magelite_1321586358.mp4

圖片大圖:

  • 瑪格麗特接受中國網的專訪

    中國網 齊凱

  • 瑪格麗特: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已經與中國就如何降低災害風險開展了長期合作。

    中國網 齊凱

  • 瑪格麗特:我認為現在的挑戰是因為防災減災工作的性質在於一體化。

    中國網 齊凱

  • 瑪格麗特:我們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每一個人,拿出更多的努力來預防和預測災害。

    中國網 齊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