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端:回顧坎昆 展望德班

時間:2011年23日10:00
嘉賓:
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李燕端
簡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將於11月底在南非德班召開,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李燕端接受中國網訪問,同時就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採取的行動、國際合作交流和合作以及德班氣候變化大會的展望等問題,做了具體的闡述。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李燕端:回顧坎昆 展望德班

活動描述

  • 時間:2011年23日上午10:00 嘉賓: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李燕端簡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將於11月底在南非德班召開,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李燕端接受中國網訪問,同時就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採取的行動、國際合作交流和合作以及德班氣候變化大會的展望等問題,做了具體的闡述。

文字內容:

  • 主持人:

    歡迎您收看2011年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專題報道之系列訪談。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了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李燕端女士為我們解讀氣候談判以及氣候變化大會的相關議題。 李女士,下午好,歡迎做客我們的訪談節目。

    2011-11-23 08:58:33

  • 李燕端:

    謝謝,很高興參加你們的這個訪談。

    2011-11-23 08:59:43

  • 主持人:

    氣候變化及應對是全球長期關注的焦點問題,它關係到人類未來的生存以及發展。這個月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大會將在南非德班舉行,這是繼前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和去年的坎昆氣候大會之後,又一次重要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回顧去年,您如何評價坎昆氣候大會取得的成果呢?

    2011-11-23 09:00:01

  • 李燕端:

    應該説我們積極評價坎昆會議所取得的成果。坎昆會議所取得的這種積極的政治效應是它最主要的貢獻。大家都知道,2009年的時候,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會議曾出現了非常激烈的爭議。當時,大家對聯合國多邊談判機制失去了信心。在坎昆之前,很多人都有疑問,這樣的一種多邊機制能不能繼續下去?特別是大家對氣候談判的前景都非常悲觀,認為坎昆會議能否取得成果大家都持懷疑態度。但是坎昆會議吸取了哥本哈根會議的教訓,它堅持了公開和透明的原則,而且本著合作和妥協的精神,在墨西哥政府和各國代表的共同努力下,達成了相對平衡的所有方案。坎昆會議對於增進大家對多邊談判機制的信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應該説各國對坎昆會議都有非常積極的評價。坎昆會議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我認為是它堅持了公約和議定書所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堅持了是“巴厘路線圖”的雙軌制談判,在資金、技術、適應、能力建設和減緩的透明度方面取得了相對平衡的一定的進展。除此之外,坎昆會議還有一個重要的成果,就是它授權議定書工作組儘快完成談判,在《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和第二承諾期之間不要出現空白。坎昆會議還要求發達國家進一步提高減排幅度。應該説,坎昆會議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雖然它不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但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還有一點,我們應該承認,就是坎昆會議有人講它摘到了低垂的果實,就是説把一些爭議比較大的、難的問題都留給了以後的會議。

    2011-11-23 09:00:29

  • 主持人:

    在每年的氣候大會正式舉行之前,聯合國也會舉行很多輪的氣候談判。比如今年,有4月份的曼谷談判和6月份的波恩談判,您能為我們介紹一下目前氣候談判的進展情況嗎?

    2011-11-23 09:00:41

  • 李燕端:

    為了使德班會議取得成功,今年舉行了三輪談判。一次是在曼谷,一次是在波恩,又增加了一次巴拿馬的談判。應該説談判各方在絕大多數的議題上都取得了一定的實質性的進展。但是在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上,也就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問題上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所以,目前來講,德班會議到底能取得什麼樣的成果大家現在還沒有一致的看法,各方的期待也不同。我們是期待德班會議能夠在“巴厘路線圖”的基礎上堅持共同的原則,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這個問題上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2011-11-23 09:00:50

  • 主持人:

    談到《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及其第二承諾期的存續問題一直是各國爭論的焦點問題。假設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會帶來哪些影響?

    2011-11-23 09:01:01

  • 李燕端:

    《京都議定書》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法律文件。它是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規定了發達國家率先減排,而且對發達國家率先減排做出了法律上的具體的安排。《京都議定書》是目前唯一的具體規定減排義務的一個國際公約。它體現了一種公平的原則,對於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它不僅是個里程碑,而且是一個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如果我們沒有就《京都議定書》達成協定,那麼國際社會就會對此非常失望,特別是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這樣一種行動方面會感到一種挫折。這是我們極力要避免出現的情況。一些發達國家認為《京都議定書》已經過時了,要有一個新的協議取而代之。我們認為這種立場是不公平的,也是有害的。中國主張在德班會議上要與其他國家合作,共同努力來推動就第二承諾期的問題達成協定。

    2011-11-23 09:01:12

  • 主持人:

    針對本次南非德班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的主張和立場是什麼?

    2011-11-23 09:01:23

  • 李燕端:

    我認為中國的兩個最關鍵的問題:一個是第二承諾期的問題,一個是資金的問題。我們知道,《京都議定書》到2012年就要到期了。關於《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談判從2005年就開始了,至今已有7、8年的時間了。但是這個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談判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那麼在德班會議上,能否就議定書達成協定,如何就議定書達成協定,是德班要解決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同時也是關係到德班會議成敗的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這是我們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關於資金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應對氣候變化,如果沒有資金的支援,就是一句空話。無論是適應也好,技術轉讓也好,能力建設也好,包括減緩也好,沒有資金那是絕對不行。所以我們主張要儘快完成綠色氣候資金的談判,發達國家應該向綠色氣候資金注入額外的、新的、可預測的資金。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有資格來申請獲得這種資金,而且不附帶任何條件。再一個呢,我們對於發達國家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承諾的快速啟動資金應該儘快到位,而且要提供資金的規模、用途和來源的透明度。最後一個問題就是長期資金的問題——也就是從2002到2020年以前,發達國家曾經承諾的(每年)1,000億美元的長期資金的問題——目前這個資金也沒有得到落實。所以我們要求發達國家對這個長期資金予以落實,不要出現資金的空檔。

    2011-11-23 09:01:34

  • 主持人:

    我國堅持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應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請您為大傢具體解釋一下這個原則。堅持這一原則的意義是什麼?

    2011-11-23 09:01:44

  • 李燕端: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在1992年裏約大會上提出來的,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加以確立。根據公約的第三條第一款,規定所有締約方都要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共同保護我們的氣候系統,發達國家應該率先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這是公約中有關“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具體的規定。這個原則體現了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各國共同和有區別的責任。所謂“共同”,就是應對氣候變化它是一種全球性的行動。所以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責任來應對氣候變化。之所以要區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同的責任,這是由於氣候變化的成因所引起的。大家都知道,我們今天之所以發生了氣候變化,這主要是和發達國家在近200年的工業化的過程中,大量無節制的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據我們了解,目前在大氣當中人為的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當中,百分之七八十是由發達國家排放的,這是他們過去的歷史責任。那麼即使從現在的角度來講,發達國家仍然是能源消耗的主要國家和排放溫室氣體的主要國家。因此,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講,還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發達國家都要負有主要責任。根據這種原則,發達國家應該率先應對氣候變化,應該大幅消減溫室氣體排放,而且改變奢侈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奢侈的排放,而發展中國家的排放是為了生存的排放,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要改變奢侈排放的生活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且還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支援,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體現了公平的原則,它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這種合作行動的所應遵循的一種最基本的原則。

    2011-11-23 09:14:17

  • 主持人:

    中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2011-11-23 09:14:40

  • 李燕端:

    中國參與氣候變化談判已經有20年的歷史了,應該説中國起到了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無論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厘行動計劃》,還包括《哥本哈根協議》和《坎昆協議》,在這裡中國都做出了自己的積極的、建設性貢獻,而且是重要的貢獻。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它是“77國集團加中國”的成員,同時中國也是“基礎四國”的成員。因此,它和發展中國家有著非常良好的合作關係,它支援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適應、技術轉讓、能力建設這些方面的合理訴求。除此之外,它維護髮展中國家之間的團結,而且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援助,這主要體現在南南合作當中,這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中國也和發達國家保持著良好的對話。中國和發達國家不僅在多邊而且在雙邊方面不僅保持著對話,而且有一些非常務實的合作。中國幾乎參加了所有的有關氣候變化的會議,在會議當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而且中國也將積極的、建設性的參與德班會議。我們期望在德班會議上將推動會議取得全面和均衡的、積極的成果。

    2011-11-23 09:14:49

  • 主持人:

    在十月底、十一月初, 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基礎四國”第九次氣候變化部長級磋商會議在北京舉行。您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這次會議的一些情況?

    2011-11-23 09:15:00

  • 李燕端:

    “基礎四國”在氣候變化談判當中有著非常密切的磋商和合作。今年以來呢,10月底11月初的這次第九次部長級會議是今年以來的第四次會議。在此之前,已經在南非、巴西和印度都召開過了。在這次會議上,大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共識。如果你看到“基礎四國”發表的聯合聲明的話,你就會知道,“基礎四國”重申德班會議他們要堅持公約和議定書所確立的制度和原則,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巴厘路線圖”的雙軌制談判機制,促進德班會議能夠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問題上取得進展,促進德班會議能夠在資金、適應等發展中國家關切的問題上取得積極的進展。

    2011-11-23 09:15:16

  • 主持人:

    作為一名外交官,您在談判這個問題上身經百戰。您覺得氣候談判和其他領域的談判相比,難度在哪?

    2011-11-23 09:15:26

  • 李燕端:

    應該説不同的談判還是有不同的難度的。要説難度的話確實是不可比的,但如果説它的特點不同的話,氣候談判還是非常明顯的。首先第一點,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氣候談判表面是一個環保問題,實際上它是一個發展權益問題。我曾經在會上聽到一個代表發言説,我們談的是環境問題,但實際是經濟問題。因為減少排放實際上就是要減少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這些問題都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關係到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和發展空間。因此,任何一個國家對這個問題的談判都不可能掉以輕心,因為它直接涉及到這個國家的經濟利益,涉及到人民的生活和生存,所以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談判。第二點呢,我認為這個談判矛盾和利益錯綜複雜,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利益上組成不同的利益集團。比如説,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是否堅持公約和議定書的制度和原則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分歧和矛盾。那麼發達國家之間,比如説歐美,在如何減排和減排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制度和方式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那麼發展中國家也因為他們的發展階段不同、能力不同、條件不同,在不同的問題上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

    2011-11-23 09:16:12

  • 李燕端:

    因此,在談判當中各種利益、矛盾互相交織,互相牽制。要想推動這個談判向前發展,確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第三個我認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個談判的議題非常廣泛。真正會議談判起來,幾十個工作組,而且這個談判涉及外交、政治、經濟、環保、技術、財政、法律——多領域多學科,而且需要一個龐大的或者需要很多專家支撐的政治和經濟的談判,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説都是一個巨大的工作量。有的時候談判都是夜以繼日,有人形容一天工作25個小時,所以它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總之,這是一個涉及到發展權的、一個議題十分廣泛的、各種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織的一個非常複雜和艱難的談判。

    2011-11-23 09:17:05

  • 主持人:

    我國為應對氣候變化也正在積極的行動,也已經本著負責任的態度提出了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自主行動方案,包括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要下降40%到45%。您覺得實現這樣的目標困難大嗎?存在著哪些困難?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去實現這樣的目標?

    2011-11-23 09:17:14

  • 李燕端:

    2009年,溫總理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提出了我們在到2020年,我們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將比2005年下降40%到45%這樣一個目標。根據我們國家的情況條件,要完成這樣一個任務是要付出艱巨的努力的。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個呢是我們國家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我們有13億人口。我們有1.5億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聯合國的貧困線以下。這種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我們一個艱巨的任務。再有一個呢,我們國家還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因此,必要的排放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國家呢,從能源結構上來講,還是一個以煤為主的一個國家。因此呢,減少排放對我們來説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困難。從我們國家的工業佈局上來講,我們國家的重工業和化工業所佔的比例也比較大。所有這些原因都預示著我國為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將付出巨大的努力。

    2011-11-23 09:17:40

  • 李燕端:

    但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這是因為我國政府是從中華民族還有整個人類的利益出發,我們決定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是我們的一個戰略選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國家為實現這樣一個目標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可以舉幾個例子:首先,我們國家是近年來減排力度最大、最有力的國家。再有,我們國家是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裏的第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來應對氣候變化。那麼我們國家還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最快的國家。我們國家還是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國家完成了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20%的這個目標,我們已經完成了。儘管困難很大,但是我們完成了。實際上我們降低了碳排放達到16億噸。我們以能源消費6.6%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11.2%的增速。我們一系列的減排措施呢,為我們産業結構的調整、技術革新,包括增強全社會的環保意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我們遏制住了能源消費強度和主要污染排放量大幅增加的這樣一種勢頭。我們實際上對全球的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十二五”規劃,我們把應對氣候變化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上。提出要大幅的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目前,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使我們認識到我們離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40%到45%的目標已經越來越近了。應該説我許多國際上的同事他們都到中國來看、來參觀,看我們在這個減排過程中採取了哪些措施,對我國政府投入之巨而且這樣認真的來進行減排都感到非常的震驚。而且有的時候,跟他們國內比,感到非常慚愧的。他們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認真減排的國家。所以應該説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們是從來不回避我們自己的責任的。但是,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生産、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合理正當的發展權。我們在強調減排的時候——就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時候——不能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的消除貧困、可持續發展為代價。

    2011-11-23 09:17:57

  • 主持人:

    您也將作為我們國家的代表前往南非參加今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您本人對於此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有哪些期望?

    2011-11-23 09:18:25

  • 李燕端:

    我對這次德班會議期望還是非常務實的。因為在目前的情況之下,大概有兩個因素可能不利於目前的談判,可能不是很積極的條件或因素。一方面是國家社會目前面臨金融危機,這種影響對氣候變化的談判實質上起到了一個負面的作用。發達國家國內的高失業、高債務、低增長使他們對氣候變化談判重視程度大大下降。而且他們對率先大幅減排,包括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的意願大大下降,這是一個因素。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發達國家程度不同的對公約和議定書所確立起來的制度和原則有著或者是否定,或者是保留,或者是持一種懷疑的態度。他們想用一種新的條約來取而代之。他們想抹殺或者是模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責任,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種區別加以混淆。他們避而不談自己的歷史道義和政治責任,我想這恐怕是目前談判不能大幅度進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但儘管如此,因為這次會議是在德班舉行,在一個發展中國家舉行,中國是對南非舉行這樣一個會議給予大力的支援。中國會與“77國集團加中國”一起共同努力,還要和其他的國家共同努力,爭取在這次會議上能夠取得積極的平衡的全面的成果。特別是要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2011-11-23 09:18:40

  • 主持人:

    最後,非常感謝您為我們解讀氣候談判以及氣候變化大會相關的議題。

    2011-11-23 09:22:29

  • 李燕端:

    謝謝。

    2011-11-23 09:23:05

  •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非常感謝您的收看,下次再見。

    2011-11-23 09:23:12

  • 主持人:

    (多媒體部製作)

    2011-11-23 09:23:21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fgy/2011-11-21-liyanduan_1322010050.mp4

圖片大圖:

  • 中國網英文記者張蕓蕓採訪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李燕端

    中國網 劉宇明

  • 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李燕端接受中國網訪問

    中國網 劉宇明

  • 李燕端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所採取的行動並回顧坎昆會議

    中國網 劉宇明

  • 李燕端展望11月底即將召開的德班氣候變化大會

    中國網 劉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