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張厚英:嫦娥奔月約需330小時

中國網 | 時間: 2007-11-29  | 文章來源: 新浪網

    主持人:也就是我們現在説的“繞”、“落”、“回”的計劃。請問這個計劃之後是什麼?

 

張厚英:我相信大家關心的是我們要不要上人的問題。將來肯定是要上人的,至於什麼時候上人,國家現在還沒有計劃。我想在2016年之後的大概五六年左右,應該可以制定這樣一個計劃。因為我們現在我們有載人航太了,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已經上天了,在空間環境裏人已經可以生活了。儘管他們生活的時間一個是21小時,一個是5天,不過我認為將來這個時間可以更長一點。現在是243公里載人航太,登月是38萬公里,要走8天,不過這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所需要的空氣環境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所以這個事情應該沒問題。

主持人:嫦娥一號從地球到月球,要飛多久?

張厚英:可能網友都知道,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是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就圍繞地球轉就可以了,就是每一秒7.91公里的速度就可以,圍繞地球轉;要是飛出地球了,到月球上,就叫第二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是多少呢?是11.2公里每秒的速度才能到月球,從地球到月球總共是要走330個小時左右,那算下來就是13天左右,大概需要這麼長的時間。

主持人:剛剛我也和荀老師溝通過,荀老師對這個非常感興趣,現在請荀老師來提問。

荀焱:您剛才説的“13天”,是往返還是只去就需要13天?

張厚英:算下來從發射到抵達月球,一共需要大概330小時的時間,對宇航員來講也不算太長。所以我想我們完全可以做到。

主持人:就是説,從載人航太的角度看,宇航員的適應方面是能做到的。我們的宇航員應該説能準備好登月對體格要求。請問在技術上我們離載人登月還有多遠?還有哪些需要克服的?

張厚英:這就需要做很大的努力,因為這並不完全是人的問題,還有整個的技術問題。現在看來,我們第一步繞月飛行的過程應該是沒問題,第二步要把月球車加上去,重量加上去,還有一個軟著陸的過程,這些技術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再研究,還是很不容易的。

主持人:登月對我國有什麼現實意義?

張厚英:為人類將來發展,能不能找著第二個可以生存的星球?月球是我們的衛星,是人類探索新星球非常理想的平臺。

俄羅斯有一個叫和平號的空間站壽命已經到了,第二個是美國的國際空間站準備在2010年再建成,大家知道現在還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宇航飛機往上送東西老出毛病。很多的科學研究認為再搞空間站是一個敗筆。那為什麼不到月球上去?月球上也是沒有空氣的,也是很潔凈的,那是一個很大的平臺。月球引力是地球的1/6,可以在上面做一些相應模擬的一些微重力的狀態。美國也準備在2022年、2023年,準備在月球上建立基地。

到那兒建立基地有什麼好處呢?不完全是能源問題,比方説我們要到火星上去,大概200多萬公里,飛行190多天,在地球上發要加速到11.2公里每秒,在月球上加速到多少呢?2.38公里/秒就行了,輕而易舉就發出去了。

所以在月球上有幾大任務:建立天文觀測站,沒有雲,觀測天象要比地球好多了。精度非常高,維護費用非常低,到那兒觀測宇宙去;第二個對地球進行觀測研究;第三個,在月球上建立空間實驗室,做生物制藥、新材料等,真空非常乾淨;另外可作為天然的空間站,成為深空探測的前哨陣地和轉運站。

所以美國剛剛明白過來,為什麼搞空間站,為什麼不到月亮上去?世界各國都想搞月球基地,我們中國也想做,俄羅斯也想做。我個人的意見,從全世界和諧的角度出發,大家應共同研究,共同在月球建站。

主持人:各個國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探月目標,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對於和平利用月球,有沒有框架性的規定?

張厚英:聯合國是有規定的,國際空間法有規定,月球是不能被哪一個國家所佔有的,因為月球是屬於全人類的,所以不能説跑馬圈地,美國上去畫一個圈,中國畫一個圈,俄羅斯畫一個圈,把這個分了,絕對不行。

但是月球上的資源,就像比如説“氦3”或者其他一些金屬,誰能拿到就是誰的,所以大家都想取。如果我們要探測宇宙的奧妙,光在地球上是不行的,我們要發射衛星到其他的星球上去,在月球上建設基地是非常理想可取的。美國總統布希曾經説過,美國願意找合作夥伴,俄羅斯當然也願意找合作夥伴。最近我從報紙上看到的,美國不大願意跟俄羅斯合作,這些東西是完全政治上的,人為的一些東西,這個事情我們説不了。但是作為我們科學家來講,希望全世界的科學家攜起手來,共同團結,一起投資來建月球的觀測站。大家分頭做,把月球上的環境給破壞了就糟糕了。所以我作為科學家,希望全世界的科學家共同呼籲,共同建立共有的一個國際的一個站,最好了。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