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十九大專題

【領航新征程】扶貧+扶志+扶智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文章來源: 重慶日報 發佈時間: 2017-11-06 作者: 佚名 責任編輯: 焦源源
+|-

志氣樹立起來致富的辦法和幹勁自然就有了

“今年我一定能脫貧!”11月1日,石柱魚池鎮山嬌村的辣椒收購點裏,貧困戶秦余文數著剛剛賣掉辣椒所得的一疊鈔票,開心地對前來入戶調查的鎮結對幫扶幹部説:“多虧鎮裏去年組織我聽‘報告會’,讓我的內心受到強烈的刺激,要不我可能還在等著政府來救濟呢!”

原來,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魚池鎮有的貧困戶還存在“等、靠、要、比、怨”的思想,主動脫貧動力不足。因此,去年初,該鎮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脫貧勵志報告會,邀請兩位特殊的脫貧戶在臺上講述了各自艱苦的“創業史”與“致富經”,激勵了到場的幾百名貧困戶樹立脫貧致富的決心。

演講者之一的脫貧戶譚啟樹是個殘疾人,3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症導致下肢萎縮。不過,譚啟樹身殘志堅,不畏艱辛發展起養豬産業,創辦了“三山科技示範養殖場”,成為一名“養豬達人”。而另外一位演講者李秀英本是柔弱婦女,在丈夫致盲又喪失勞動力的情況下,依靠貸款發展起養牛、養豬産業,讓家庭成功甩掉貧困戶的帽子。

“以往,我老是覺得自己身體差、沒技術、家底薄,失去脫貧的信心。聽了兩個演講者的脫貧報告,讓我這個健康人慚愧得很。”秦余文説回家後不久,他就發展種植辣椒5畝,僅此一項年增收1.5萬餘元。

和譚啟樹一樣,團結村貧困戶李傳生也是個殘疾人,參加完脫貧勵志報告會後,在幫扶責任人的引導下,利用鄉村旅遊發展資金辦起了農家樂,如今也摘掉了貧困戶帽子,成了當地脫貧致富的典型。

“有樣學樣,勤奮自強。”魚池鎮黨委書記秦曉華對重慶日報記者説,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一年多來,該鎮混日子的懶漢少了,奔富路的勤快人多了。到目前為止,75戶貧困戶申請小額貸款375萬元用於發展鄉村旅遊和康養種養業,直接經濟收入達280余萬元,2017年全鎮又有43戶貧困戶有望順利脫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絕非一日之功。”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對重慶日報記者説:“貧困戶的志氣一旦樹立起來了,觀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辦法和幹勁自然就有了。”

該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為培育自力更生、脫貧光榮的扶貧精神和文化,重慶市完成了1268期9869人扶貧公益培訓計劃。如今,貧困村的醫療衛生人員、幼兒園教師、養老院護理工、鄰里糾紛調解員、政策禮儀宣講員等經過培訓上崗後,不僅激發貧困群眾樹立起自力更生、艱難奮鬥、積極向上的精神,還為重慶市精準脫貧、精準扶貧工作增強了軟實力。

貧困家庭子女讀書資助 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有品質”三字,醒目突出,重如千鈞,清晰指明瞭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大著力點。

而對於貧困家庭的子女來説,教育也是他們改變人生命運的重要途徑,也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武器。因此,貧困家庭子女讀書資助,是重慶市“扶智”的重要舉措。

“要不是獲得了教育資助,真不知道現在是在校園裏還是在外地打工……”11月1日,重慶師範大學涉外商貿學院,來自奉節縣竹園鎮百步村的譚金香感慨地説。

今年17歲的譚金香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母親十幾年前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手、腳嚴重變形,行走困難,父親也因為車禍成為了4級殘疾,只能在家附近做點小工,家裏的生活異常拮據。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每天早上4點,不管天晴下雨譚金香都會按時起床,承擔起做飯、洗碗,喂豬等家務活。做家務活的空閒時間,她抓緊時間看書學習、補充知識,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在今年考上了大學。

但是,大學一年的學費、書費、生活費要1.5萬元,對於這個家庭而言是個天文數字。就在譚金香一籌莫展時,竹園鎮百步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來到了她的家中。

“這樣的貧困家庭,如果不伸出援手,子女就會無書可讀,貧困也很可能會延續下去。”百步村村支部書記張遠安説。於是,村裏為她提供了2000元的教育獎勵扶助基金和扶貧助學貸款,助她圓了大學夢。

百步村2/3以上的建卡貧困戶都是因學致貧,該村創新性地建立了教育基金,對村內貧困家庭子女讀高中、大學進行獎勵幫扶。資金來源是村集體經濟、幫扶單位專項幫扶、企業、個體工商戶、愛心人士、本村成功人士及其他社會捐贈,目前已籌集資金12萬餘元,發放獎幫扶資金3.8萬元,幫助18名貧困家庭子女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費難題。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張遠安説,百步村教育獎勵扶助基金一旦建立起來,便會一直執行和完善下去,不斷加大貧困學生教育資助力度,努力不讓一名貧困學生因為貧困而輟學。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更多新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