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近日,經濟界專家學者認真學習領會十九大報告精神,他們表示,要進一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為實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目標而努力奮鬥——
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羅來軍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要理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就需要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與“不變”。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産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當前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在探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一些不變因素。那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因此,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方案研究院執行院長)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吳琦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
十九大報告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列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要任務,更進一步凸顯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當前政策體系和經濟工作中的地位。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要不斷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步伐。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新産品,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用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另一方面,要立足生産和生活消費升級的需要,推動傳統産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和産品附加值,向品質提升、綠色低碳、服務優化、品牌高端等方面發展。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要持續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取得實質性進展。從去産能來看,將去産能與結構調整、産業轉型等方面相結合,依靠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處置“僵屍企業”。從去庫存來看,要繼續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熱點城市去庫存要與城鎮居民消費升級相適應,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從去杠桿來看,要著力優化杠桿的結構,提升杠桿的品質,將國有企業去杠桿作為重中之重。從降成本來看,減稅降費仍將是實體經濟企業降成本工作的主要抓手,重點將落在繼續推進“營改增”、完善地方收費清單和清理政府性基金三個方面。從補短板來看,重點在市政和環保基礎設施、就業創業、衛生醫療、扶貧脫貧方面加大政策支援力度。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要切實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出發點和著力點。一方面,當今世界正處於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的大潮中,企業家正是其中的催化劑。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需要營造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促進企業家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以及尊重和激勵企業家幹事創業的社會氛圍,充分調動企業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帶動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創業。另一方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製造強國,需要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在促進新動能發展和産業升級的同時,帶動擴大就業和脫貧攻堅。
(作者係恒豐銀行研究院商業銀行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