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國新辦就如何看待近期全球地震多發的態勢等情況舉行吹風會
活動描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6年4月18日(星期一)下午3時舉行吹風會,請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預報部主任、研究員蔣海昆介紹如何看待近期全球地震多發的態勢等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實錄,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主持人 襲艷春: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的吹風會。最近一段時間全球多地區發生地震,受到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關情況,今天我們請來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先生,預報部主任蔣海昆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如何看待近期全球地震多發的態勢等方面的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
下面就先請潘懷文先生作一個簡要的介紹。
2016-04-18 15:00:35
- 潘懷文:
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出席今天的新聞吹風會,就近期全球7級以上地震多發的狀況,以及這次地震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態勢及其影響,就相關的問題和大家來進行一些交流。
從今年的3月份以來,全球7級地震多發,在近1個半月的時間內先後發生了3月2日蘇門答臘7.8級、4月10日阿富汗7.1級、4月13日緬甸的7.2級、4月16日日本九州的7.3級、4月17日厄瓜多7.5級等5次7級以上地震,特別是大家關注到,在最近的8天之內連續發生了4次7級以上地震。從頻次上看,已經超過了1900年以來全球平均每年發生18次7級以上地震的頻次。這些7級地震主要分佈于喜馬拉雅地震帶的東西兩端及環太平洋地震帶。
從中國國內地震活動情況看,今年以來,我國大陸地區先後發生1月2日黑龍江林口的6.4級深源地震、14日西藏安多的5.3級和新疆輪臺的5.3級、21日青海門源的6.4級地震以及2月11日新疆新源的5.0級地震等5次5級以上的地震。總體來看,中國大陸地區的地震活動的狀況較往年相比活動水準不算太高。另外,從今年的2月6日在我國台灣南部發生了6.7級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這是今年以來地震活動的總體態勢。
這些地震活動發生以來,引發了媒體和社會公眾廣泛的關注,大家在普遍關心這些地震活動的多發會不會對中國的地震活動形勢造成影響,有什麼樣的影響。經過地震部門分析研究認為:從4月10日到現在不到8天的時間內,全球連續發生了4次7級以上地震。就這種活動的態勢以往也曾經出現過,據我們統計,自1900年以來這種在8天之內發生4次7級以上地震的情況曾經出現過37次,其中只有3次在這種狀況出現之後的3個月內中國大陸發生有7級以上地震,從這個關係上來看,當前這種強震連發的態勢對中國大陸的地震形勢沒有明確的短期預測意義。這是回答一個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這種活動的連發會不會對中國大陸的地震形勢有直接的影響。
2016-04-18 15:01:07
- 潘懷文:
另外,4月10日所發生的阿富汗7.1級地震和4月13日發生在緬甸的7.2級地震,這兩次地震都是震源比較深的中源地震,這兩次地震發生在印度板塊向青藏高原擠壓碰撞的西、東兩個構造部位,這些地震的發生表徵著印度板塊向北擠壓的作用在持續增強。
4月16日發生在日本九州的7.3級地震,以及去年11月份發生在東海的7.2級地震,這一組地震的發生表明菲律賓海板塊向西俯衝運動的作用也在增強。
在這種態勢下我們怎麼看中國大陸的地震活動未來的震情形勢?地震多、災害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我前面説到,近期的7級地震連發對中國大陸的地震活動形勢沒有明確的短期預測意義,但是也要看到,發生在中國大陸周邊的這些地震活動確實表徵著構造運動還是比較強烈的,也表徵著中國大陸內部的應力積累在增強,也會對未來的地震活動形勢造成影響。
面對多地震的國情和潛在的地震災害,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的損失,這是我國應當長期堅持不懈的工作。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採取的是“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借鑒和吸取國內外在應對地震災害中的經驗和教訓,提高全民族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抵禦地震災害的能力,這是我們所努力的方向。
我要向大家集仲介紹的情況就這些,下面看大家有什麼問題,我們可以來和大家進行交流。
2016-04-18 15:02:58
- 主持人 襲艷春:
下面請大家提問,提問前還是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2016-04-18 15:03:18
- 中央電視臺記者:
我想問一下潘主任,您剛才也介紹了最近一個月發生了5次7級以上的地震,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時間密度這麼緊的情況下,全球是否已經進入了一個地震頻發區?另外,我不太明白您這裡面説的過去曾發生過37次在短時間內有過7級地震的,對我國的影響是大陸的地震形勢沒有明確的短期預測意義,能不能更通俗地講講,對中國的影響之後到底是什麼樣的?
2016-04-18 15:04:43
- 潘懷文:
剛剛也談到了,在過去的100多年時間內,從1900年以來,像類似這種在短短的8天時間內發生4次7級以上地震的情況以往曾經出現過37次,這就意味著這種現象並不是一次很罕見的地震活動,也就是説在過去110多年的時間內,我們曾經有過37組類似的狀況,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不要為這個事情過度的擔心,認為是否這一組地震的發生就標誌著進入了一個地震非常活躍的時段,以至於今後還會有大量的更大地震的發生。這樣一種擔心沒有必要存在。
從2004年到現在這十幾年的時間內,全球地震活動格局發生了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也就是説進入了一個全球8級以上巨大地震相對活躍的時段,這個相對活躍的時段是從上世紀的前半段和後半段的比較差異來看的。最近這10幾年地震活動的特徵和上個世紀上半葉地震活動的特徵相類似,有很多8級以上的地震發生。而在上世紀下半段,在1964年以後,直至2004年,全球發生8級以上巨大地震的頻次明顯減少,沒有發現有8.5級以上巨大地震的記錄。所以這是一個基本的活動特徵,這個特徵就表明著從2004年以來我們一直處於一個全球8級以上巨大地震的活躍時段,這個活躍的時段預計還將會持續一段時間。
第二,剛剛你所談到的這樣的地震活動對中國大陸的地震活動有沒有直接的影響。我們剛剛看到在以往的37次相似的經歷當中,其後只有3次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在中國大陸發生了7級以上的地震,這就表明全球7級以上的密集活動和中國自己內部發生7級以上地震之間關聯程度不大,從以往的案例來看、震例來看還不到1/10,所以是個相對比較少的對應關係。所以不能認為全球出現了7級以上地震叢集發生的情況下就意味著在中國大陸內部很快就要發生7級以上地震,這兩種情況之間沒有一個顯著的統計關係,也就是説看不到其中有必然的聯繫。
2016-04-18 15:09:16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近期有媒體稱,去年也有專家表示,我國的青藏高原特別是南部地區正處於7級以上地震的叢集區,我想請問這一説法是否可靠?第二,接下來如何對我國地震多發地帶的地震形勢做進一步的研究和判斷?謝謝。
2016-04-18 15:12:35
- 潘懷文:
您剛剛提到一個我們自己通常會用到的專業術語,也就是在南北地震帶的中南段,這是您剛剛提到的,是我們自己內部通常用到的一個專業術語。南北地震帶位於我們國家大陸的中間地段,貫穿于從南向北,包括了西藏、雲南、四川、青海、寧夏、內蒙等省區,這是在我國中部的一條非常大的地震帶,也是我們國家地震活動的一個多發地段。這些地段為什麼地震多發,主要原因是因為位於青藏高原邊緣地帶,我們知道青藏高原現在是世界屋脊,而在6500萬年以前,整個青藏高原還沉睡在大洋之下,也就是説還是海水浸泡的地方。在6500萬年以前青藏高原開始隆升,6500萬年以來是保持著一貫的態勢,直到今天青藏高原成為世界屋脊,那裏有了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在劇烈的造山運動,也就是青藏高原在劇烈的隆升過程中,大家可以十分自然地想像到,這期間必然伴隨著大量地震活動的産生。就是由於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以及它對於周邊相對的影響劇烈,是這個區域大地震反覆頻繁發生的最主要的根本原因。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包括剛剛談到的南北地震帶,這些總體來看都是處於我國的西部,也是我們國家地震,特別是大地震叢集發生的地方。
從中國地震活動的特徵來看,中國的大地震多發生於我們國家大陸的西部地區,西部發生的地震活動頻次佔據了我們國家全部地震活動頻次的90%,也就是説很多地震,特別是大的地震多發生在我國的西部,包括青藏高原,也包括您剛剛提到的南北地震帶,其中所談到的中南段自然是其中一個地震活躍多發地區。這種態勢是自從有幾千萬年以來地質活動總體的態勢,這一格局從來沒有改變。但是從具體的活動情況來看,由於我們作為人類自身的活動,我們自己所經歷的地震活動的經歷,也只有在幾十年的經歷,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段內地震活動是有起伏的,並不是均勻的發生這些大地震的,有些時段地震發生得相對密集一些,有的時段發生得相對少一些。但是就剛才所談到的這些區域,在中國廣大的西部,特別是南北地震帶,依然是我國地震活動的一個主體地區。所以在未來的幾年之內,我們開展防震減災工作的重點區域依然在這些區域。至於像您所談到的,有的專家認為是不是在未來很短的時間內在這些區域一定會發生什麼樣的地震事件,從現在情況來看,我們還沒有這樣清晰的認識,但是長久來看,這些區域是我們開展防震減災工作的重點地區。
2016-04-18 15:15:03
- 中新社記者:
我想請問潘主任兩個問題,第一,您剛才在介紹情況裏提到,周邊地殼構造的劇烈活動會影響大陸內部的應力積累,能不能給我們大概解釋一下,關於監測應力積累地震部門將有哪些具體行動?第二,近期全球7級地震活動增強,各國的地震部門有沒有開展一些國際合作,未來可能會針對一些重點區域進行監測或者進行交流?謝謝。
2016-04-18 15:21:31
- 蔣海昆:
第一個問題,説周邊活動影響大陸的應力積累,中國大陸主要動力來源一是印度板塊向北東方向的推擠,根據GPS的觀測,每年的運動速率到幾個釐米的量級;另一個是太平洋板塊向西邊的推擠,我們北邊是蒙古地臺的阻擋,所以中國大陸處於這樣一種受力的狀態。隨時間的增長有應力和應變的積累過程,當承受不了所施加的力就會發生破裂,這就是地震的過程。這就是剛才你的第一個問題。周邊板塊邊界的活動表徵它的推擠作用的增強,對中國大陸的擠壓作用是增強的,就是這樣一個原因。關於第二個問題,國際合作還是請潘主任講一下。
2016-04-18 15:25:55
- 潘懷文:
地震是全人類所共同面臨的一種自然災害,對地震進行研究,其實全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特別是地震學家都在聯起手來開展了很多這方面的聯合性的工作,包括進行聯合性的地震觀測,進行相關科學研究成果的交流,以及共同開展對於未來地震預測方面的交流合作的計劃。這樣的國際組織有不少,這也是地震預測的話題,也是每年在地學界國際會中最為活躍的話題之一,在這方面中國的地震學家也都一直在參與著、關注著相關的研究進展。
2016-04-18 15:30:17
- 德國世界報記者:
你們好,最近的地震基本上沒什麼預備,來得很突然,像1966年河北,1976年唐山,2008年四川,基本上也沒有什麼預測,你們現在有沒有辦法知道地震大概是什麼時候來?謝謝。
2016-04-18 15:32:39
- 潘懷文:
我試著回答您的問題,畢竟由於語言的關係,我不一定準確的聽懂了你所提出的問題。您剛剛談到了,我們過去對於發生在1976年的唐山地震,包括發生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等,您剛剛提到的這兩個地震事件都是曾經造成了特別巨大人員傷亡的災難性的地震事件,類似這樣一些巨大的地震在中國大陸發生了不少,也就是説地震多、災害重是中國所面臨的基本的態勢。怎麼減輕地震災害的損失,我們現在有多個方面的角度入手,來作出減輕災害損失的嘗試。剛才您談到了一點,其實也是我們需要和大家來進行交流的一個話題,來進行關於地震的預測,能否在大的地震發生之前有所察覺,作出一定程度的預測,並且採取相對有效的減災行動,一旦這樣大地震的發生,就會有效減輕災害的損失。也許您剛才談到是不是這樣的問題,我所理解的不知道是否對。
就地震預測來看,這依然是當前世界上的一個科學難題,也就是説地震預測是全球的地震學家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並且在這一個科學問題上投入了很多精力,進行了多種嘗試,不只在中國,在美國也好、日本也好,包括其他的很多國家,都有很多地學界的同行,大家都在開展著地震預測的研究。包括在我們中國,由於我們面臨著如此嚴峻的地震形勢,所以在中國政府的支援之下,中國的地震學家們也在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著地震監測、預測、預報這方面的努力和嘗試。在這樣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面前,我們一直在不斷努力,但是也要看到,從它的實踐效果來看並不是那麼理想。
關於什麼是地震預測,怎麼樣看待地震預測的能力和效果,從國際上看大家都還有著不同的認識。比如説,有的專家就認為,一個確定性的地震預測預報是不可能實現的,在當今科學認識的水準下,確定性的地震預測不可能實現。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近乎于極度悲觀的觀點。與此同時,還有一種比較樂觀的態度,有的科學家認為他已經找到了預測未來地震事件的基本辦法,並且也在開展著有關的實踐和研究,這是一種比較樂觀的態度。
2016-04-18 15:36:05
- 潘懷文:
目前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所持有的觀點鋻於這兩者之間,我們既不是一個極度的樂觀者,也不是一個極度的悲觀者,我們知道地震預測還很難,特別是我們要作出一次減輕地震災害時效的短期和臨震預報就更難。所以在我們來看,地震預測不是能不能做的問題,而確實是還很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依然堅持不懈地做著努力。我們會在地震的長期預測、中期預測,也包括短期和臨震預測,也就是不同的時間尺度方面都會作出我們自己的努力,這些不同尺度的預測的産品會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方式下都能發揮著減輕災害的實際效果。比如説,我們作出來關於未來形勢的長期預測,這樣的預測結果雖然還有很多不準確性,但是它畢竟會成為指導政府組織各個方面開展減災準備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依據。相對的中期和短期的預測意見,也都會為開展地震發生之前的救援的準備等等,發揮它獨特的重要作用。雖然從科學意義上來看,這樣一些預測意見還很不成熟,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它的準確性還沒有那麼高,但是開展的減災的努力和預測地震的實踐還是很有意義的。但確實不同時間尺度的預測預報難度都是很大的,特別是短臨的預測預報意見就更難作出。
這也是作為社會公眾大家比較少會見到我們發佈的正式預測預報意見的狀態。但是話説回來,我們為什麼要開展預測預報?這是因為地震的預測預報是我們減輕地震災害的有效手段之一,是重要的環節之一,但不是全部。我們剛剛説了,我們對於防震減災工作所採取的是“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原則,也就是説,我們還要在防禦地震方面,特別是我們的構建築物、房屋、重大工程是否具備足夠的抗禦地震的能力,這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在工程地震學界曾經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做“殺死人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糟糕的建築”,一次地震事件發生,為什麼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人員的傷亡很多不是由於地震本身造成的,而是由於垮塌的糟糕的建築,當然也還包括其他的一些滑坡、泥石流等伴隨的次生災害。如果我們能夠有足夠的設計和能力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水準,這是在抵禦未來的地震災害當中會發生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提前把建築物的抗震能力提高上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告知大家一點,在今年的6月1日,新一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將正式付諸實施,這是一個作為國家強制性標準的一個圖件。
2016-04-18 15:38:01
- 潘懷文:
今後在我們國家所有的地區開展建築物,特別是一些大型工程的建築,一定要按照這張區劃圖裏給出的可能的地震動參數進行設防。這張圖改變了我們國家過去有相當多的地區不設防的狀況。當然,在這張圖當中有的區域設防的等級是相對比較低的,有的區域設防的水準要求就比較高,如果大家看到那長突地時候會注意到,在那張圖上一些紅色的區域就是需要構建築物做非常特殊設計的重點區域。同時,我們還要做大地震發生之後開展應急救援的準備,包括平時的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也包括應急預案的準備,以及大地震發生之後救災行動的展開,這些我們在過去所經歷的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地震災害當中,我相信大家也還有著深刻的印象。所以,面對我們國家這種多地震的形勢,我們要採取綜合的措施,採取的是有重點的全面防禦的策略,按照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式來採取全方位的防震減災措施,來減輕我們對於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一些大地震的考驗,減輕損失。
2016-04-18 15:41:38
- 中國網記者:
3月以來全球多國發生了7級以上大地震,其中有一個是日本九州近期發生了7.3級地震,有一個中國20人的旅遊團被困,想問潘主任,我國同胞在海外旅遊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應該採取怎樣的自我保護措施?或者有沒有一套完善的自我保護的辦法?謝謝。
2016-04-18 15:45:53
- 潘懷文:
現在我們的國人也比較多的走出國門,不僅是我們自己國家,在國內我們有可能會感覺到地震、感知到地震,甚至可能會遭遇到一些大的地震。包括在國外旅行也好、工作也好,也可能會遇到相應的情況。剛剛就你所談到的我們的同胞在日本這邊旅行團的經歷,我的認識是這樣,作為公眾,作為旅行團體,在外開展各方面活動的時候,還是要注意當地所給出的一些警示。包括在日本,因為日本也是一個多種自然災害密集發生的國度,日本是處在一個地震、火山、海嘯、颱風、暴雨等等多種自然災害非常頻繁的國家,由於飽受自然災害的侵擾和侵襲,所以這樣的國家在應對災害的過程當中積累了很多很好的經驗。比如在那裏面也建立起了比較好的地震觀測的臺網,會儘快向公眾發佈地震發生的消息,甚至也還可以趕在地震之前向地震震中附近的區域發出預警的資訊。所以在國外的旅行團體,包括在日本的我們的國人也好,其他人士也好,要注意收聽收看當地所發出的相關資訊。
同時,要有一種安全的自我防護意識,這種防護意識包括如果感知到地震,應該如何防護?如何採取有效的避震措施?這就包括我們所説的如何躲藏在比較堅固的、有防護的區間內,防止可能造成傷害的一些傢具也好,甚至是建築物的垮塌、直接的壓埋等等,類似這些防震的意識和知識是平時要儲備的,不只是地震災害,也包括我們平時所説的應對一些火災、消防安全知識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一個民眾需要知道的防護知識。不管我們走在哪,隨時注意接收外面的資訊,特別是關於危險的資訊,同時自身採取一些科學的、理性的、緊急的防護措施還是非常重要的。
2016-04-18 15:50:23
- 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
我看到您説當前的連震強發態勢對我國的地震沒有明確的短期預測意義,在長期是否會有影響?包括您提到阿富汗7.1級地震、緬甸的7.2級地震,表明瞭印度板塊向北擠壓作用在持續增強,對我國地震會不會分別在短期和長期有什麼樣的影響?
2016-04-18 15:55:43
- 蔣海昆:
剛才潘主任説的短期對應的問題是一個統計顯著性的問題,我們從100多年的資料來看,有37次出現過在8天裏面發生過,4次7級地震連發的情況,但是只有3次後在短期階段我國大陸有7級地震。先不講它的物理關聯,從統計角度就不具有顯著性。所以我們認為這次事件的發生對我們大陸的短期地震活動不具有促發作用。地震預測的根本,是看本身是不是有地震發生的條件,周邊影響畢竟是小的應力擾動的問題,我們要根據本身的狀況來看。第二,喜馬拉雅地震帶來看,去年的4月份尼泊爾的8.1級地震以後,在整個喜馬拉雅地震帶的西段興都庫什地區和東段緬甸弧地區發生了一系列的中深源地震,包括剛才講過的7.8級地震、塔吉克的7級多地震,阿富汗的7級多地震,包括這次緬甸弧地震,表明喜馬拉雅地震帶實際上是印度板塊和青藏地塊交接部位,板塊碰撞的邊緣,它的運動增強對中國大陸西部青藏地塊的動力作用是明顯增強的,這就是我們説的強震活動,從長時間來説,擠壓增強不單是地震活動的情況,我們還有比較直觀的GPS的觀測,包括基線的觀測,基線縮短速度在加快,這也説明擠壓運動數率在加快,對我們這邊的擠壓是明顯增強,對長時期所以我們説對我們長期是存在潛在影響的。這是從長時間來看。
但是從短時間來説,因為地震的預測分長、中、短、臨,長時間的影響沒有問題,有增強作用。從短臨來看,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從統計的角度,全球7級地震密集發生,對我們內部有沒有統計可信的短期觸發,沒有直接統計可信的數據説馬上就會導致內部的地震活動。另一方面,我們大陸內部更多取決於自身的應力過程,這個可能是要關注的。
2016-04-18 16:00:05
- 中國日報記者:
兩位專家剛才介紹從2004年以來就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活躍的階段,請問地震活躍期的標準是什麼,包括發生的頻次和級數。謝謝。
2016-04-18 16:01:34
- 蔣海昆:
從地震活躍期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認識。總的來看,從2004年開始以來的這一組全球的8級地震活躍是國內外的共識,它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5次也好、7次也好,只是説跟上個世紀前半葉比較像,上個世紀的60年代之後,8級地震幾乎沒有,非常非常少,8.5級以上一次都沒有。我們現在的情況跟上世紀前半葉比較像,8級地震頻次比較高。中國大陸地區也在參與這個過程,2001年崑崙山的8.1級地震,2008年的汶川8級地震,都是這樣一個全球過程中的組成部分,所以所謂的活躍不活躍是相對的概念,相對於上個世紀上半葉是活躍的。
2016-04-18 16:04:03
- 新華社記者:
請問咱們地震部門有沒有對京津冀地區未來一段時間地震形勢的預測?
2016-04-18 16:05:49
- 潘懷文:
您所説的京津冀在我們行業內有一個關注的叫法叫首都圈地區,首都圈地區因為是我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在這裡人口非常稠密,所以也一直是我們開展地震觀測和研究,以及採取有關的防震減災措施的重點區域。您剛剛問到從近期來看有沒有一些相關地震形勢的預測,從長期來看,就是從我剛剛所談到的,中國地震局發佈的新一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上可以看到,在這個區域是處在我們國家一個高烈度的地區,也就是説在這個區域所開展的一些重要的建築物,也包括現在大家所住的民用房屋的建設,都要採取必要的抗震的設計,要按照一定的抗震等級要求來進行建築物的設計以及建造,因為這是一個高烈度的地區。
歷史上來看,北京及其附近曾經發生過很多巨大的地震,特別是在康熙十八年,也就是西元1679年,曾經發生過三河平谷8級地震,這個地震離今天北京城的距離很近,這個地震的發生對當時的皇宮也造成了非常明顯的破壞,這是發生在北京的一次非常巨大的地震事件。在歷史上還曾經有過多次的6級、7級地震的記載,當然這樣的記載我們看到從頻度上看並不是很勤,因為從我們有文字記錄,或者説可以考證的歷史來看,我們積累了有上千年的記載,在上千年的記載當中可以找到有幾十次等等類似地震活動的記錄,有大的地震也有相對小一些的地震。這樣來看,在我們所説的區域是曾經發生過巨大地震的,也是處在一個高烈度的區域。在這個區域開展好防震減災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相對來看,剛剛談到1976年的唐山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造成了24萬2千人的死亡,從今天來看,為什麼這次地震造成如此嚴重的人員傷亡?其直接的原因是當時的唐山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也就是説當年唐山所蓋起的建築物都是非常簡易的建築物,沒有做過任何專門抗震的設計,為什麼是這樣?這既有我們經濟方面,當時國力還很窮,也有科學認識方面的差距。當時我們還不知道,這個區域處在高風險的區域,我們的建築物應該做什麼樣的抗震設計,所以這也是這次地震造成如此嚴重人員傷亡的直接原因。
2016-04-18 16:08:46
- 潘懷文:
經過了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的國力、財力,百姓自己的經濟狀況,也包括我們國家的治理能力,我們今天對於地震的認識水準,都和幾十年前有了很大的發展,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今天我們再在這樣的區域開展重大建設工程,以及民用工程建設的時候都有法可依,有規矩可以遵守,有專門抗震設計的規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使得我們所關注的區域抗震的能力得到了一個大大的提高。但是,這畢竟是處在一個高烈度的風險區域,我們現在還不能預測在短短的未來幾年或者十幾年的時間內,在這樣一個區域是否一定不會發生破壞性的地震,我們現在還沒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就現在我們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我們還沒有資料的證據表明,在我們所提到的首都圈的區域內具備發生一個大地震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小的,還沒有發現這種跡象。但是我們自己行內的一個説法叫做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也就是説,提高我們全民族防範地震災害的意識,並且把我們各類抗震相關的工程性的準備做在前面,是我們應對未來有可能會突然而至地震災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
當然現在大家也可以看到,我們一些相應的防災的準備也在開展,比如就在我們城市的周邊,就在我們城市的內部,大家會見到在城市裏面設置了一些公園綠地上樹起了一個應急避難場所的標誌物,這些區域都是做過專門設計,會保證在突發的狀況下面可以供水供電,來防範突然應對事件的過程中,突然發生災難性事件的時候我們如何來應對。這就是回答您説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區域我們看不到有短期內的危險,但是從長期看,這是一個高風險的區域,我們必須要把防震減災的各項準備工作做在前面。
2016-04-18 16:12:21
- 中國外文局融媒體中心記者:
剛剛專家提到我們國家有建築物的抗震標準,我想問一下現在的抗震標準的實施情況是如何的?地震部門在參與抗震標準的制定過程當中是全國性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還是會針對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標準?另外像我們國家火災防範的過程當中會有一個驗收,消防部門會對建築物的防災能力進行不定期驗收。在我們的建築物竣工的時候,是否有地震相關部門所參與的建築物防震性能的評估和驗證工作?第二個問題,我國地震防災教育工作,現在有地震和研究部門參與的地震防災教育情況是什麼樣的?謝謝。
2016-04-18 16:15:51
- 潘懷文:
您剛剛談到我們在防範地震的抗震設防方面作什麼安排,是怎麼開展的。開展防震減災工作絕對不只是地震部門一個部門的事情,這是我們整個社會,包括各級政府共同面臨的責任和任務。從國家來講,是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地震部門和國家的經濟宏觀調控部門、建設部門、民政部門、公安部門、衛生部門以及相關的各個政府職能部門一起,大家各負其責來共同開展防震減災的相關工作。既是各負其責,又是需要密切配合的,所以這是一個綜合的工程。就具體的構建築物需要按照什麼標準設防,剛剛提到地震部門給出了一張全國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也就是説,在全國不同的地區可能面臨的地震的風險有多高,我們可以從這張圖上得到一個基本了解。但是對於一些特別重大的工程,包括生命線工程,也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的設施,還需要針對這些場地做專門性的工作,這些工作是由地震部門來組織專家團隊開展進行相關服務的。當提出了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場地本身面臨的地震動的參數之後,相應的建築部門,也就是現在所説的城鄉建設部,建設部門有專門的設計團隊,他們知道什麼樣的建築物按照什麼樣的設計可以達到來抵抗這種地震動參數相關要求的設計,所以是由不同的部門一起既分工又密切配合來開展相關工作的。
關於防災的教育,這些是我們各個部門大家都需要共同來關注,共同來開展的。從現在來看,地震部門和宣傳部門,也包括和教育部門一起,都組織了很多關於教育培訓的規劃和計劃,也有各種不同的宣傳産品,我們提出了很多關於地震防災減災的教育,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工廠等等系列活動。包括在每年的5月12日,也就是在汶川地震發生的那一天,我們國家設置那一天為防災減災日,在防災減災日之後都會有成系列的防災減災的教育和宣傳的工作來開展,所以也請大家來關注,到時候地震部門會做相當多的宣傳工作,相關部門也會推出他們相應的宣傳教育活動。
2016-04-18 16:21:43
- 中國海洋報記者:
此次日本九州地震有專家表示可能是日本南海海溝地震引起的,想問一下,這是否會對我國沿海有所影響,有無引發海嘯的幾率?另外,相關部門是否有防範措施?謝謝。
2016-04-18 16:25:06
- 潘懷文:
您剛剛所談到的關於這次發生在日本九州的地震和日本南海海溝那邊地震活動的相關關係,我們也關注到了相關的報道。首先,在這兒我可能要跟大家説一個情況,大家要注意,你所談到的南海海溝、南海海槽所指的就是在日本的九州島東部區域,不是指我們中國的南海,我擔心可能會有公眾不太了解不同的名稱,是不是以為是對我們中國南海那邊的地震活動作出的一個什麼樣的風險預估,不要有這樣的誤解和認識。至於説這次發生在日本九州的地震和在日本南海海槽附近所發生的地震之間,有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等等。當然,從宏觀上來看,這些地震的活動都是來自於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下面的俯衝,是屬於這樣一個大的構造環境。所以從南海海槽那個區域發生大地震的背景來看,所有的地學家對此是有一個共同認識的,因為整個日本列島的這個區域正是處在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向下下叉俯衝的邊界地帶,在這樣一個邊界地帶是具有發生巨大地震的構造條件的,所以對這點來看,所有的地學家們幾乎沒有異議,大家都知道這是地震的高風險區域。但是反過來講,地震的活動畢竟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個大地震的原地的復發需要醞釀很長時間,大地震在一個局部地區重復的發生還是一個小概率的,至於所説到的在南海海槽那個區域什麼時間發生下一個大地震,對此大家的認識是不一樣的。
剛才您問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就是我剛剛介紹的情況。有沒有對於近期,包括這次地震之後會不會很快在日本海槽、海溝引發下一個巨大的地震,如果談到這樣的情況來看,這有可能就涉及到對下一個這樣區域未來地震預測的問題了。
由於按照我們現在國務院所發佈的地震預報管理條例的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向國境外發佈地震預測意見,所以我不能給您一個明確的意見,我們怎麼看待這個地震後面是不是有近期發生巨大地震的風險,我是沒有辦法給您這樣意見的。為什麼會作這樣的規定?這是因為對於未來一個確定地域的地震事件的預測是一個科學上的難題,這就是我剛剛談到的,本身是個小概率事件,什麼時間發生我們並不知道。同時,對於地震的防災以及應急的準備,這些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性的問題,在當地還是要按照當地政府的相關部署來開展減災和防災的準備。從這些來看,作為其他國家的地震工作者不便給出過於具體的意見。這是我對於剛剛您所談到的問題的一個解釋。
2016-04-18 16:30:33
- 潘懷文:
我想最後再談幾點,也可能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對於地震災害,我們要防範未來地震災害的損失,怎麼才能防範?當然需要作出多種不同的努力。有一個情況大家應該關注到,在上個世紀的早些年間,大約在近百年前,在當時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就是説不論是窮國還是富國,當一個巨大地震在這些地方發生的時候,所造成的災害都是十分嚴重的,都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然而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也包括經過了我們對於地震災害規律的認識,情況已經發生了明顯的不同。我們今天再來看發生在全球的這些地震特點來看,已經出現了分化,發生在發達國家的一些大的地震災害,地震發生了,地震也不小,但是造成的人員傷亡顯著降低了,但是經濟損失的數字極其巨大,這點也好理解,因為富裕了,家當多了,所遭受的經濟損失數字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對於人員的傷亡、傷害相對小得多。而反過來看,在發展中國家依然還面臨著重大人員傷亡的局面,這就給我們一個什麼提示,由於我們經濟的好轉的同時,加強了防災的準備,把構建築物能夠建設得更加結實,足夠抗震,這樣可以在未來的災害面前大大減輕對於人員的傷害。
還有兩個鮮明的例子,比如發生在2010年,同樣在南美,在海地發生了一個按説不算太大的地震,我們測定的震級也是7.3級地震,那次地震造成了將近30萬人的人員死亡,包括海地的總統府都遭受了地震的直接損害,這和它的建築物抗震能力較弱直接相關。反而看發生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地震,總體來看,地震發生之後,因為構建築物垮塌造成人員傷亡的比例大大減輕了。也包括發生在發達國家,南美的智利,應該説也是處在發展中的國家,因為南美的智利正處在環太平洋上面,一些非常巨大的地震頻繁發生在那裏,所以近些年來這個國家在防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新建的建築物必須按照什麼標準進行抗震的設計做了非常具體的規定,經過實踐的經驗來看,大大減輕了災害的損失。這就給我們這樣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尤其我們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實現中國夢偉大的歷史進程中的偉大的國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機會,也是我們必須把握的情況,那就是把我們各項防災的措施、防災的準備做在前面,就會在未來可能會遭遇的重大地震事件面前減少損失,特別是關於人員的傷亡。從這點來看,就需要我們來普及防震減災的相關知識,提高全民族防震減災意識。也拜託各位媒體的朋友,通過你們向社會公眾傳播這種意識,傳播這種知識,來把我們的構建築物做好,把各種防災的準備做好,應對未來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地震事件。
2016-04-18 16:36:23
- 主持人 襲艷春:
今天的吹風會到此結束,謝謝兩位發佈人,也謝謝大家!
2016-04-18 16:40:45
圖片內容:
- 吹風會現場
- 現場媒體記者
-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作介紹
- 主持人邀請記者提問
-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
- 潘懷文回答記者提問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提問
- 預報部主任、研究員蔣海昆回答記者提問
- 德國世界報記者提問
- 潘懷文回答記者提問
- 中國網記者提問
- 蔣海昆回答記者提問
- 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提問
- 新華社記者提問
- 潘懷文回答記者提問
- 中國日報記者提問
- 中國外文局融媒體中心記者提問
- 中國海洋報記者提問
- 潘懷文回答記者提問
- 吹風會後潘懷文回答記者追問
圖片大圖:
-
吹風會現場
中國網 張若夢
-
現場媒體記者
中國網 張若夢
-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作介紹
中國網 張若夢
-
主持人邀請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潘懷文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預報部主任、研究員蔣海昆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德國世界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潘懷文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中國網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蔣海昆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新華社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潘懷文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中國日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中國外文局融媒體中心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中國海洋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潘懷文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張若夢
-
吹風會後潘懷文回答記者追問
中國網 張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