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國新辦就生態文明建設有關情況舉行吹風會
活動描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5年6月3日(星期三)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吹風會,請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迴圈經濟研究室主任楊春平,國土資源部土地勘測規劃院院長助理張曉玲,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煥良,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學軍介紹生態文明建設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實錄,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主持人 胡凱紅: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吹風會。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近期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對有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部署。為幫助大家了解這方面的情況,今天請到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迴圈經濟研究室主任楊春平先生、國土資源部土地勘測規劃院院長助理張曉玲女士、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煥良先生、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學軍先生。
2015-06-03 10:01:43
- 主持人 胡凱紅:
楊春平先生長期從事經濟體制、迴圈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張曉玲女士長期從事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利用規劃等研究工作;王煥良先生參加和負責林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法律、規劃和政策文件起草工作,組織開展林業重大問題調研和多項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王學軍教授主要從事環境資源政策與管理研究方面的工作。
這四位同志都是生態文明領域的專家,很高興今天有機會請他們來介紹情況。首先請楊春平先生做簡要介紹。
2015-06-03 10:03:56
- 楊春平:
各位記者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我非常高興參加由國務院新聞辦組織的有關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的吹風會。我長期從事迴圈經濟和生態文明研究工作,所以很高興在這裡談一談我對生態文明研究的一些心得。
大家都知道,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到2010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在生産方式上呈現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迴圈的特徵。面對這些問題,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了系列決策部署,探索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道路,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2015-06-03 10:06:12
- 楊春平: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開啟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立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迴圈、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也就是中發[2015]12號文件。《意見》全面貫徹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決策部署,在總結中國探索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完整、系統地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願景、主要任務、制度建設重點和保障措施,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2015-06-03 10:08:53
- 楊春平:
我個人認為,這個文件與此前中央出臺的其他系列文件相比,有這樣幾個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推動落實的創新點和閃光點:一是在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這是第一次明確把綠色化納入我國現代化推進戰略中,將其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取向,大幅提高國民經濟的綠色化程度。二是明確把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途徑。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末端的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而是把産業結構和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的源頭轉變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攻方向。三是明確建設生態文明的四項主要任務:一、強化主體功能定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二、推動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三、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迴圈高效使用,推動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四、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明確地宣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四大任務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既有目標方向,又有實施路徑,體現了《意見》戰略性與可操作性的結合。四是系統提出十個方面的制度建設重點,著力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
2015-06-03 10:10:24
- 楊春平:
生態文明建設是全人類共同命題,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它弘揚了工業文明的積極成果,努力克服工業文明的負面影響,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産黨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政策體系,是一次偉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也受到了世界的普遍關注和讚譽。201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第27次會議通過決議,以聯合國文件認可並支援中國生態文明理念,標誌著我國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實踐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我們相信,通過扎紮實實貫徹落實《意見》、穩步推進各項工作,生態文明一定會展現在國人面前、世界之中,美麗中國的目標願景是能夠實現的。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2015-06-03 10:12:16
- 主持人 胡凱紅:
下面開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您所在的新聞機構。
2015-06-03 10:13:52
- 中央電視臺記者:
如何理解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地融入到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另外,如何融入其中?
2015-06-03 10:14:30
- 楊春平:
這是一篇大文章,我儘量簡明扼要地回答。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準確理解生態文明內涵、把握生態文明的本質。工業文明在極大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重大損害和污染,換句話説,今天的生態環境問題説到底是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和生産生活方式造成的。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經歷了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過程。從人類歷史的視角看,生態文明就是對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並且揚棄的結果,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因此説生態文明絕不僅僅是表面上良好的生態環境,而應該是建立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基礎上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高級文明形態。
2015-06-03 10:15:39
- 楊春平:
我個人理解,生態文明分為三個層面:一是目標層。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這點是比較好理解的,這次《意見》中提出“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十八大報告裏提的是天藍、地綠、水凈,生態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青水秀。二是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要有能夠支撐我們發展的資源保障系統,以資源迴圈利用體系為核心。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指對已經産生的各種污染進行有效的治理,同時,要注重源頭預防,還要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保護、修復和建設。這個層面工作好壞直接關係到第一個層面目標能夠實現的程度。從國內外的實踐看,這個層面的工作往往受到發展階段、其他工作目標的制約,顯得力不從心,所以就必須要有第三個層面的內容。三是基礎層也是核心層,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推動綠色迴圈低碳,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根本上源頭上減少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根本舉措。如果不從因入手,果實現不了。所以説生態文明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如果不跟其他方面的建設融合起來是很難完成目標的。因此我們也能夠理解中央反覆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和其他四個建設相融合。
2015-06-03 10:17:53
- 楊春平:
怎麼樣融合?我個人談點學習心得。一是經濟建設方面,這是將生態文明融入的主陣地,《意見》中明確提出推動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時,要在各個領域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的理念,大幅度提高國民經濟的綠色化程度,對存量經濟進行綠色化改造,增量經濟進行綠色化構建。也就是説今後的項目也好、規劃也好,都要從源頭上有生態文明的設計,推動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産業結構和生産方式,通過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根本上緩解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
二是政治建設方面,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的法律制度體系,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法治化、制度化的軌道。同時各級黨委政府對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負總責,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政績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終身責任追究。因為盲目的、錯誤的決策導致重大的生態環境損害,不管你走到哪兒,都要實行終身的責任追究制度。
三是文化建設方面,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培育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生活方式、消費模式的綠色化。同時,也有賴於在座的各位媒體的宣傳來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
四是社會建設方面,生態文明關係到各行各業、千家萬戶,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要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發揮民間組織和志願者的積極作用,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總之,這是一篇大文章,融合好了,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就能夠取得成功。謝謝!
2015-06-03 10:19:56
-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記者:
我們國家的水、空氣、土地污染狀況都十分嚴峻,請問各位專家,你們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改善現在的狀況?
2015-06-03 10:20:14
- 王學軍:
最近這些年我們國家的環境問題引起了大家高度重視,特別是最近幾年比較嚴重的霧霾現象,有一個統計,2014年74個重點城市只有8個城市空氣品質達標,這和老百姓的期待、想法還有很大的差距。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政府在解決環境問題上做了很多工作,就以大氣污染這個方面來説,今年一季度京津冀地區PM2.5的濃度普遍比去年有大幅度的下降,這是非常良好的開端,説明現在採取的很多措施正在發揮作用。
2015-06-03 10:21:21
- 王學軍:
今天我們在討論生態文明這個大概念,生態文明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強調綠色迴圈低碳發展。過去講環境污染問題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就是説污染一旦産生就想辦法上一個污染處理設施解決掉。有了生態文明概念就可以從更廣的深度、更深的層次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説生態文明建設強調轉變生産方式、調整産業結構、發展綠色産業。想像一下,當産業結構調整了,粗放型的過剩産業得到了限制,綠色環保産業得到了發展,顯然污染物的排放就減少了。生態文明建設強調轉變生活方式,不知道今天大家來到這裡以什麼交通方式來的,比如我們提倡綠色出行、廢棄物回收,這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轉變生産方式、轉變生活方式的同時還要加大力度治理污染,我們強調用更合理的方式治理污染。比如我們環保方面,環境品質要有底線,地區政府不能突破這個底線。另外,大力完善標準體系,過去這塊有很大欠缺,現在要強化,土壤標準、大氣標準、水標準都要強化。特別重要的是強化政績考核、責任追究制度,如果一個地方的行政首長經濟上抓得再好,環境上不行,將來要有終身的責任追究。當然這件事做起來並不容易,要做很多基礎性的工作,比如追究你的環境責任,怎麼樣度量?什麼責任是你引起的。我們要做自然資源的資産負債表等等來推進。
2015-06-03 10:24:48
- 王學軍:
最近這些年我們強調市場化機制,鼓勵第三方服務、政府購買環境公共服務,通過價格、稅收、金融等等手段,綜合來看,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通過綜合性的手段,相信環境問題可以得到很好地解決。而且解決環境問題的同時,資源保護、經濟發展也可以得到促進,我想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5-06-03 10:25:50
- 德國世界報記者:
這個《意見》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的戰略位置。能不能介紹一下比較具體的,你們怎麼把這些原則貫徹到“十三五”規劃中,比如説責任追究制度,會不會在“十三五”規劃中有一個新的定義或者具體的方法來實現這個原則?
2015-06-03 10:27:02
- 楊春平:
剛才説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一個理念,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怎麼落到實處?有幾個方面的保障。第一,我們本身要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和制度體系進行建設。第二,制度體系建設過程中,還面臨著每五年有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其實從“十一五”開始,每次規劃編制都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很多重要內容納入了。據我了解“十三五”規劃正在制定思路,要具有生態文明的理念,而且建設目標中也會體現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還有專門的一篇來佈局生態文明建設。這些內容現在還正在研究過程中,所以還不便透露更詳細的情況。
2015-06-03 10:29:41
- 中國新聞社記者: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現行的土地政策將有哪些改變和調整?
2015-06-03 10:31:15
- 張曉玲:
我本人做土地政策研究,在學習領會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議的意見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思考。總體來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土地管理的任務非常重,我認為未來幾個方面會逐步地改進或者説有一些現在已經開始在做。一是關於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這裡最大的問題是空間規劃體系,目前的空間規劃當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很重要的部分,大家都知道做什麼事情都在地上,所以土地利用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按照《意見》的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在2014年開始推進在市縣層面的“多規合一”,在28個市縣開展試點。宏觀層面上構建國家的宏觀空間規劃體系。二是守住耕地紅線。中國的人地關係很緊張,守住耕地紅線關係到我們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民族振興。再就是強調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現在土地粗放利用現象比較普遍,新城新區建設、大廣場這些大家有目共睹。未來在城市這一塊,要科學確定城鎮開發強度,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區人口密度,這都是《意見》中明確要求的。我們國家的農村建設用地使用上也比較粗放,一些農村人口進入了城市,多少年不回鄉,但是在農村的土地還沒有騰退。這個問題非常複雜。農村土地利用上,今後如果有合適的制度和政策,可以釋放出很多土地資源。
2015-06-03 10:33:23
- 張曉玲:
再有用地政策怎麼支援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建設的重大工程也好還是正在進行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耕還濕,這些重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都要落在土地利用上,怎麼調整土地利用?再比如調整産業結構,發展旅遊業、休閒業等等這些都會落在土地上,未來的供地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會有非常大的改變,不會是全國一刀切的,會有差別化,從區域、從産業各個方面都會有差別。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國家整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土地制度體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未來也面臨著《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土地利用標準的完善,如何降低地耗,定額指標如何合理確定,還有産權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等等,再比如耕地保護的補償機制,《意見》講到保護資源、保護生態要有補償機制,從保護耕地的角度、保護基本農田的角度,怎麼建立和完善補償機制等等。我認為主要是以上這些方面。
2015-06-03 10:34:40
- 深圳衛視記者:
請問楊主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能不能為我們分析一下在全國做得比較好的典型案例?另外,請分析一下目前中國大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最大發展難題和最大阻力在哪些方面?
2015-06-03 10:35:09
- 楊春平:
第一個問題,國內有沒有好經驗或者説國內開展狀況如何?不瞞各位講,我的日程原來是安排6月1日-10日隨同國家發改委、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生態文明專家問診行動去江西省、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被列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省;江蘇省、浙江省分別有2-3個城市被列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目前為止,我們國家將5個省整體納入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其他52個地級、縣級以及跨流域、跨區域的地區納入了第一批先行示範區。這些先行示範地區都制定了本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在實施方案中,將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優化産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産方式、發展迴圈經濟、做好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等作為各地區的主要任務。同時,先行示範地區著力探索建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據我了解,這次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國家給每個地區3-4項制度建設創新的任務,主要探討符合本地區實際的制度建設。比如生態文明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像浙江湖州市、河北承德市、陜西延安市都正在積極研究、探索實踐,其中湖州市已基本建立起了本地區的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山東淄博市在探索建立環境警察制度,把環境保護和執法更好地結合起來;還有的地區在探索建立橫向的生態補償機制。當然,每個地區所要建立的制度體系應該説都是按照系統完整的體系在建立,只不過要結合各自地區的特點,每個地區有兩到四項比較有特色的制度,從而為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經驗。現在各地的積極性很高,第二批的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組織申報工作也即將展開。
2015-06-03 10:36:19
- 深圳衛視記者追問:
北、上、廣這樣的特大城市在推進生態文明方面有什麼難題或者阻力?
2015-06-03 10:38:41
- 楊春平:
全國各地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都有一些難題,大城市像北、上、廣,反而有它的優勢。它的産業結構一般來説要比二線城市的結構要好,比如北京市的服務業比例達到75%,這個比例可以跟國際上發達國家産業結構相媲美,服務業産業結構比例高意味著能耗高、污染大的行業佔比小,所以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反而有它的優勢。特大型城市一般歷史比較悠久,城市建設都有很多年的歷史,小城市在新的發展過程中直接體現生態文明理念可能更好一些,但是老城市、大城市有它的獨特特色,這和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可能可以更好地發揮它的特點。像北、上、廣這樣的城市有很大的問題,比如説北京市的缺水問題,過去依靠周邊地區主要是河北承德、張家口向北京提供水資源,現在南水北調的水到了北京,一年10.5億立方,基本上解決北京市用水。但並不意味著北京市可以不節約用水,據我了解北京市現在的各個污水處理廠都已經叫“北京市再生水廠”,它一年的産能達到10.5億立方,這個水用於工業用水、城市景觀用水、園林用水。所以只要我們開動腦筋,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也能夠推動生態文明與城市發展相協調。
2015-06-03 10:39:56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有兩個問題:第一,如何從整體上評價我國當前的生態狀況?第二,生態修復工作方面我國現在做了哪些部署和安排?
2015-06-03 10:40:30
- 王煥良:
當前我國的生態狀況,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講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是生態這個基礎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生態狀況怎麼樣呢?這位記者提出的問題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我們需要地綠、天藍、水凈,從哪兒來?要有一個基本生態保障,也就是説生態要安全。基於這一點,評價一下目前的生態狀況怎麼樣。應該説,經過生態保護和修復,我們的生態狀況有較大地改善,但總體上生態狀況還是不容樂觀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015-06-03 10:41:43
- 王煥良:
一、森林生態系統比較脆弱。現在經過努力,森林覆蓋率達到21.63%,比建國初期的8.6%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如果比之世界31%的水準,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同時,森林品質比較差。品質決定著它的功能。我們的森林蓄積量每公頃只有89%,世界平均水準是120%左右。歐洲一些發達國家300-320%乃至於更高,因此我們有差距。
二、土地沙化、石漠化嚴重。根據第四次全國沙化監測,現在沙化土地面積173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8%。
三、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現在水土流失總面積295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30.7%。濕地破壞到目前為止還難以抑制,通過第二次濕地清查,全國單塊面積大於8公頃的濕地總面積8.04億畝。據我們的長期研究和統計,近50年來中國的濕地損失率達到了21.6%。一些典型案例非常多,動植物受到威脅也比較多,動植物棲息地受到壓迫或者威脅還比較重。
2015-06-03 10:43:00
- 王煥良:
總的來講,我們通過這些年艱苦努力的生態保護和恢復,中國的生態總體狀況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應該説中國有四個問題是值得我們琢磨的。第一,先天基礎比較脆弱。第二,歷史負擔比較沉重。第三,現實壓力比較巨大。第四,生態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夜之間完成。我們既要還歷史舊賬,同時發展過程中不欠新賬。這也是《意見》在第五部分明確提出,生態修復是長期的過程,對我們來説任重道遠。
2015-06-03 10:44:22
- 王煥良:
對於您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我們國家在生態修復方面有哪些部署。《意見》中對生態修復作了全面的部署。第一,《意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提出了要建立生態安全的戰略格局。這個戰略格局,青藏高原、秦嶺川滇、東北森林、北方沙化土地、南方丘陵區、近海沿岸,以大江大河為骨架,同時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等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的戰略格局。圍繞這個戰略格局,在過去建設過程中,我們努力地在應對或者説解決生態問題,今天提出了一個新目標,我們要建立生態安全,在生態安全這樣更大的格局下,我國採取了非常多的措施,我簡單介紹三個措施:一重點建設任務、二改革、三制度。這三個方面都有豐富的內容,這些內容都在《意見》之中。
林業的改革包括,集體林區,27億畝的改革一夜之間完成了;現在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進行改革,國有林場4855個,佔國土很大面積,這些改革都會促進未來的生態建設。我想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個感受,如果生態破壞了或者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損害,我們大家都是受害者。生態得到了修復,我們所有人都是受益者。因此每個公民、我們大家應該共同努力,真正改善中國的生態,使得天藍、地綠、水清這樣的目標實現,這是建設小康社會和美麗中國的應有之意。
2015-06-03 10:47:57
- 湖南衛視記者:
第一,目前支援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技術、新項目有哪些?有沒有值得推廣的內容?第二,北、上、廣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江蘇、江西也有很好的典型案例,如果拿出一個案例,比如以湖南為案例的話,有沒有一些建議、技術或者人才上的支援?
2015-06-03 10:51:20
- 楊春平:
生態文明建設有一個很重要基礎就是要有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同時要依靠技術的創新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這裡的技術非常多,因為它要具體化,非得説生態文明的,很難具體説,但結合到每個行業,比如説節能減排技術、迴圈連結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污水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湖南的一個問題是土壤污染比較嚴重,我去過湖南的一些企業,一些企業專門以治理土壤污染,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術,還有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的裝備製造,生物質能的開發等等非常多,幾乎涉及到所有行業,在這些行業中都靠技術創新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兩個創新驅動,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其實現在每個省都有自己非常好的經驗,應該説都是來自於生産實踐的一線創造出來的。湖南在長沙就有再製造産業園兩到三個,這在國內是比較領先的。大家可能對再製造不是特別了解,在國外大部分的汽車零部件都是靠再製造生産的,而我國現在還很少,正在試點,再製造剛剛起步。還有餐廚廢棄物的利用,餐廚廢物中可以提煉出航空汽油。所以説技術在日新月異的發展。
湖南也有兩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全國每個省都有,每個省都在推動自己的先行示範區建設,很多先行示範區也已經有了自己的探索經驗,只不過現在需要慢慢總結推廣。
2015-06-03 10:57:23
- 主持人 胡凱紅: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吹風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2015-06-03 10:59:05
圖片內容:
- 國新辦就生態文明建設有關情況舉行吹風會
-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胡凱紅主持會議
-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迴圈經濟研究室主任楊春平介紹情況
- 新聞發佈會現場
-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
-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迴圈經濟研究室主任楊春平回答記者提問
- 新聞發佈會現場
-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記者提問
-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學軍回答記者提問
- 德國世界報記者提問
- 中國新聞社記者提問
- 國土資源部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院長助理張曉玲回答記者提問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提問
- 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煥良回答記者提問
- 媒體聚焦
- 中國網現場報道
圖片大圖:
-
國新辦就生態文明建設有關情況舉行吹風會
中國網 李佳
-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胡凱紅主持會議
中國網 李佳
-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迴圈經濟研究室主任楊春平介紹情況
中國網 李佳
-
新聞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 李佳
-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李佳
-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迴圈經濟研究室主任楊春平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李佳
-
新聞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 李佳
-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記者提問
中國網 李佳
-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學軍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李佳
-
德國世界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李佳
-
中國新聞社記者提問
中國網 李佳
-
國土資源部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院長助理張曉玲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李佳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李佳
-
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煥良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李佳
-
媒體聚焦
中國網 李佳
-
中國網現場報道
中國網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