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國新辦就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方面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
活動描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3年10月11日(星期五)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介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經濟緊密結合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主持人 郭衛民: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的發佈會。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主題,進行了第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了五個方面的任務。今天我們很高興請來了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也是大家熟悉的萬鋼部長出席發佈會,請他向大家介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關方面的情況,並回答記者們關心的問題。下面先請萬鋼副主席作介紹。
2013-10-11 09:50:07
- 萬鋼:
謝謝郭局長。女士們、先生們、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有好多是老熟人了,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國新辦給我們提供一次很好的機會,跟大家交流溝通,首先要感謝大家的關心支援。
2013-10-11 09:55:36
- 萬鋼:
剛才郭局長説了,黨的十八大確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9月30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的時候特別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所以全黨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到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敏銳地把握好世界科技創新發展的新趨勢,切實地把創新驅動戰略實施好。我們有幸參與了這次政治局的集體學習。這次學習走出了中南海,來到中關村,和科技人員、工程師、企業家進行交流溝通,不光了解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以及應用,還圍繞創新創業者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深層次的討論。我覺得這次學習的形式特別活躍、特別生動。
2013-10-11 09:59:12
- 萬鋼:
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這半年多來科技發展的新情況。第一個感受,科技來到了人們的身邊。“神舟”和“天宮”再次交匯,航太員給大家帶來了生動活潑的太空試驗課,6000多萬中小學生耳聞目睹了神奇的實驗。“蛟龍”再次下水探海,科學家成為這次考察的主角,探尋海底的生物,探索海底的地形地貌,洋流,探索海底的資源。
2013-10-11 10:03:24
- 萬鋼:
“天河二號”超級電腦再次獲得世界第一,它將和其他超級電腦一起落戶在各地超算中心,為大數據科學計算提供公共服務。“深空、深藍、深海”三大戰略領域的高技術都在走向人們的身邊,服務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記得2010年的時候我也曾經來到這裡,跟大家描述過無線網際網路將來會有多大的發展。我們高興地看到,今天智慧手機已經廣泛普及,無處不在的網路接入,為人們提供即時消息,微網志、電子商務、網路遊戲,包括出門訂票、訂旅館、視頻等服務。北斗導航不僅為全國人民提供了導航位置服務,也在東盟合作中提供定位和授時服務。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都向東盟國家開放,在推動全球共用資訊,共同應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方面作出積極貢獻。
2013-10-11 10:06:16
- 萬鋼:
在民生科技方面,科技為實現糧食産量十連增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的“菜籃子”更加豐富,生物醫藥技術能夠使我們從容地面對傳染病和重大疾病的突現。最近,國內局部地區不斷出現霧霾現象,對人們的生活和出行帶來了重大影響。按照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部署,科技部和環保部、北京市共同啟動了“北京藍天行動”,把我們在“十一五”、“十二五”初期部署的“藍天科技行動”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應用到霧霾應對工作中去,在綠色交通、清潔能源、除塵減排、加強監控等方面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
2013-10-11 10:14:00
- 萬鋼:
我一直説科技就在我們的身邊,它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新的産品,最酷的技術就是應用到老百姓的生活當中去的技術,就是改善我們生活條件的技術,這方面我們要堅持做下去,使科技和我們的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2013-10-11 10:18:50
- 萬鋼:
第二,科技正在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提高經濟的品質和效益,必須要以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為動力。按照《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部署,我們于2008年全面啟動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速推進了一些重大創新成果的成功應用和産業化。民口重大專項從2008年以來到現在,累計申請專利4萬多項,制定標準幾千項。我舉一個例子,TD-SCDMA從2009年開始,逐步形成了完整産業鏈,用戶已經超過1個億。TD-LTE-Advanced成為世界第四代行動通訊標準,現在已經擴大到幾十個城市進行推廣應用。下一步國務院頒發4G牌照後,整個上網速度會有大幅度的提高,將來我們的視頻會更加快。同時科技也著眼于應對未來發展的一些挑戰,比如應對老齡化、可持續發展等,我們強化了在醫療器械、服務機器人、廢棄物迴圈利用、風能、太陽能、可再生能源應用等方面的部署,進一步加快發展新型産業和新興服務業。特別是今年以來國務院在發展太陽能、可再生能源,以及健康服務業、養老服務業上都作出了重要部署,科技要充分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技術創新同時支援著傳統産業的升級,如我們組織實施“十城千輛”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工程、“十城萬盞”半導體照明應用示範工程,“金太陽”光伏發電示範工程;工業資訊化、數控一代的應用,都在加速高新技術擴展,積極促進産業結構的調整。
2013-10-11 10:19:57
- 萬鋼:
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全國105個高新區,都突出了“高”和“新”,在這兩方面做好文章,對區域的發展産生了輻射、帶動、示範、引領的效應。説一個簡單的數據,2012年國家105個高新區的工業增加值佔國家的14.5%。中關村示範區2012年總收入達到2.5萬億,它的産出對於北京GDP的增長貢獻率達到25%。科技型的中小企業不僅鋪天蓋地,而且頂天立地。比如天津科技中小企業已經達到4700多家,佔全市企業總數的20%,工業增長總産值佔全市比重超過了30%,一批收入過億元的小巨人企業達到2200多家。上海的科技小巨人工程也發展了700多家,有37家已經成功上市。
2013-10-11 10:34:08
- 萬鋼:
中關村示範區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創新的效率在迅速提高。聯想從創業到一百億用了15年的時間,小米手機從創業到實現一百億銷售收入僅用三年,我們還看到了很多類似的企業,包括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都是在短期中隨著科技創新的大勢快速發展。在這種發展形勢下,作為政府最重要的是為它們提供環境和土壤,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場地,使他們能夠快速地、健康地成長起來。
2013-10-11 10:37:56
- 萬鋼:
鄧小平同志説,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從理論上説,科技創新提升了勞動生産力,也必然會推動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改革,所以科學技術也正在積極推動著各方面的改革。有些是無聲無息地在我們身邊發生。回顧過去,電信改革就得益於手機網際網路的發展。當前,微信這種新形式衝擊了短信,也促進了運營商運營模式的改革。網購帶動了物流業和零售業的改革,支付寶、餘額寶引發了商業銀行改革的思考,光伏分佈式發電也正在推動著電力管理機制的改革。創新一定會推動改革,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我們首先就要抓住科技體制改革。
2013-10-11 10:40:13
- 萬鋼:
全國創新大會去年召開,中央發佈了6號文,特別成立了以劉延東副總理為組長的、跨26個部門的科技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多項改革的政策文件已經出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要做好科技項目公開透明的、跨部門甚至於跨地方的資訊平臺和經費監管體系,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和國家創新調查制度,推動我們國家科技資源的積累、完善和開放共用,使中小企業能夠分享到國家在各個大院大所投入所産出的科技資源。
2013-10-11 10:44:04
- 萬鋼:
以上是第三點,科技創新推動改革。下面我談第四點,就是要更加注重科技創新的基礎與前瞻。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人才培養,這些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是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2013-10-11 10:46:58
- 萬鋼:
首先要加強基礎研究,著力前沿探索,2008年,我國對於基礎研究的投入大概200億左右,2012年達到498億,將近500億,年均增長22.6%。國際科技論文持續多年保持了世界第二位,專利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蕩的第三種形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黑格斯粒子等,引起了國際科技界的高度關注。要大力注重人才培養,不僅大力推進高層次人才引進,更要培養我們的青年科學家,使他們能夠快速地、健康地成長起來,擔負起下一代科技發展發展的重任,培養新一批跨世紀的優秀學術人才。
2013-10-11 10:49:08
- 萬鋼:
要促進成果轉化,加強科技服務業建設,推動成果轉化能力的發展。有幾個數字我再給大家報一下,近幾年來,全社會研發資金投入隨著中央財政投入的快速發展,去年首次超過了1萬億。更重要的是,投入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社會研發支出74%來自於企業。研發人員數量在不斷壯大,發明專利穩居世界第三,SCI的論文位居世界第二,論文引用率今年已經達到第五位。全國技術交易合同年均增加超過20%,去年達到6400億。全國高新技術産業快速增長,達到10萬億元。我們國家的科技創新經過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來的持續不斷努力,我們正在從跟隨者向並行者,特別在一些領域中初步具有領跑能力,中國正在逐步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大國和創新大國。
2013-10-11 10:52:19
- 萬鋼: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國科技發展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科技政策和經濟政策相銜接的問題;眾多部門怎樣更好的協調部署科技資源、共同推動科技發展的問題;提高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加強産學研合作機制上的問題;國家政府類科技項目形成機制、經費管理機制的問題;培養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問題;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寬鬆、包容、奮發向上,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等。應該説,無論從宏觀、中觀、微觀,我們都還面臨一系列問題,其中部分隨著發展逐漸變為一些制約因素,所以當前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任務。
2013-10-11 10:56:48
- 萬鋼:
最後我想感謝媒體的朋友們,因為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在座的媒體朋友們特別注重深入基層,記錄了很多感人事跡,那些在大地上默默耕耘的農業科學家,把創新作為自己奮鬥終身目標的工程師、中小企業的創新人員,淡泊名利,持續在實驗室研究的科學家們,很多我都是從你們的報道上才了解到的。我們共同組織了深入調研,你們為創新題材、創新榜樣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我也知道,很多媒體組成了小分隊,在調研的過程當中去深挖科技體制創新機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也經常能夠接收到媒體來的資訊,也有一些朋友們的信件,使我了解到深層次問題,來加深調研思考,努力解決。
總的説起來,科技創新是全國、全民族共同奮鬥的一件大事,我們要共同努力來做好這方面工作。謝謝大家!
2013-10-11 11:00:15
- 主持人 郭衛民:
萬部長作了一個很生動的介紹。下面開始提問,提問時先報一下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2013-10-11 11:04:51
- 北京青年報記者:
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後提出,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想問科技部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後有哪些新的舉措?另外,您覺得中國什麼時候才能出現一家像蘋果這樣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公司?謝謝。
2013-10-11 11:05:07
- 萬鋼:
首先,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的目的就是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今年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科技部也對自己的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梳理,能夠放的就儘量放,能夠轉移到基層的就儘量轉移到基層。我們下放了一批審批事項,包括社會設立科學技術獎的審批。另外一個簡政放權就是充分利用科技發展的資源,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用。鼓勵大專院校把科研設備向社會公開,幫助中小企業、支援中小企業,普惠性地能夠去享受國家科技資源。
2013-10-11 11:05:57
- 萬鋼:
剛才您提的第二個問題,我們什麼時候能創新出世界有影響的産品。世界有影響和世界第一中間有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我們已經有一些世界有影響的産品,如華為的路由器、伺服器等,在基本演算法創新上下了很大功夫,現在佔領了很多市場。再如我們的高鐵,在引進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創新,建成了目前世界上運營速度最快、網路最長的重鐵系統。但是創新永遠沒有止境。我們也在考慮,什麼時候我們的企業能夠面向市場,創新出像蘋果這樣的産品。前兩天我調研了小米,新一代小米手機開始快速佔領市場,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思考。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目前企業研發投入總的説起來還不夠高,規模以上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水準還比較低,還需要增加。特別是要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産品,我想兩個方面最重要:第一,要有合理的基礎研究投入結構。雖然我國企業投入已經佔到74%,但是仔細分析這個結構的時候,裏面有90%以上是用在試驗和開發,用於本行業的基礎研究、前瞻技術探索的投入還遠遠不夠。第二,創新一流的産品還要和市場需求相結合,和商業模式相結合。蘋果的成功,不僅僅在手機技術,而是它的商業模式有很大的創新。一是它趕上了無線網際網路的好時候,二是它的應用商店動員大家編程式,能夠在軟體商店裏進行運營,動員了第三方力量,使它的軟體産品更加適合這個應用,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2013-10-11 11:21:14
- 萬鋼:
最近我也看到了我們的一些手機企業,用“發燒友”參與的形式,用網路銷售的形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總的説起來,我們還需要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有一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新技術産品。比如特高壓輸變電,就是目前我們在世界上走在最前面的産業之一。但是你剛才一提創新産品就想到蘋果,我想,更貼近於老百姓日常用的東西,在這方面創新産生的影響力或作用會更大。
2013-10-11 11:21:57
- 中央電視臺記者:
請問萬部長一個問題,目前各地方、各部門都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法不盡相同,想問科技部在這方面有一些什麼樣的總體考慮?謝謝。
2013-10-11 11:25:52
- 萬鋼:
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但是也存在東西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幅員遼闊確定了各個地方的創新發展,必然是按照自己的資源稟賦和産業結構,以及這個區域的市場需求來進行的。不均衡就説明發展的階段性不同,應用産品需求也不同,所以各個地方的做法要按照本地區的資源稟賦、産業結構、人才和開放合作的程度以及市場的需求來確定自己的創新發展戰略。
2013-10-11 11:26:49
- 萬鋼:
另外,從國務院的角度確定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産業各個規劃已經出臺,確定一個發展的大方向。産業結構的調整,淘汰落後産業也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也就是説,一方面我們有正面發展的清單,一方面有負面發展的清單,允許各地區在其中尋找適合各自創新發展的道路。宏觀政策取向方面,總的説來我們還是要圍繞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一些共性的東西,把科技體制改革、釋放創新活力作為政策著力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用全球視野謀劃開放式的創新,使科技更加貼近需求、惠及民生,培養創新型人才,完善政策體系,擴大開放合作,這些都是我們共同要研究的。在當前的形勢中,各個省市都很重視科技創新,按照自己的情況,按照國家發展的方向推動創新,這樣就會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這也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所要求的一個重要方向。為此,科技部與各個省市建立了定期會商制度,了解各個省發展的方向,圍繞國家發展的戰略取向,共同匯集資源,推動各地創新發展。謝謝。
2013-10-11 11:29:33
- 湖南衛視記者:
之前您在湖南調研時特別提到過自主創新長株潭現象,作為一個中部省份的城市群,是不是可以考慮設置創新試驗區,來驅動它的持續創新力?在創新體系建設當中,對於中部省份有沒有一些定位,或者説有沒有一些舉措來推動它的持續創新?謝謝。
2013-10-11 11:35:01
- 萬鋼:
這幾年我多次在湖南調研。我一直在考慮,湖南長株潭産生了一些重大創新成果,超級水稻是那兒做出來的,天河一號、二號是那兒發展起來的,碳材料應用得也很好,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在湖南我也看到了一些企業,比如南車集團時代、湘潭電機、中聯重科,它過去是一個研究所,通過體制改革以後成為建築領域的重要企業。這些現象之間有內在的聯繫,創新成果的取得不光跟資源稟賦,跟産業結構有聯繫,也跟創新環境,甚至於創新文化有很多關係。據我所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推動,根據自己的特點優勢推動産業的發展。長株潭很早就是一個綜合配套試驗區,在各方面共同推動發展的大背景下,我覺得科技和經濟的結合,政策一體化設計也十分重要。目前,湖南也提出了建設自主創新示範區的要求和期望,我們正在抓緊這方面的調研,按照國務院的部署來加速推進。其實示範區建設主要就是環境建設,就是優化一個環境、提供一種土壤,讓創新能夠快速地發展起來,健康地發展起來,穩定地發展起來。謝謝。
2013-10-11 11:36:25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剛才萬部長提到國家高新區發展勢頭很好,2012年已經有105家了,其實國家高新區也是地方經濟的一個亮點,請問科技部對於下一步高新區的發展有沒有什麼考慮?比方説方向和重點是什麼?另外想問一下有沒有什麼新的舉措和支援?謝謝。
2013-10-11 11:43:15
- 萬鋼:
高新區最早是在80年代的時候,我們有一些科技人員走出了院所,走向了社會,面向社會的需求來開發建立的。當時中關村建設電子一條街,發展過程中也有各種各樣的議論,後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對此進行了調研,提出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議。90年代初,第一個高新區就是在中關村設立的,到現在全國一共有105個。我覺得,高新區的發展有聚集效應,因為它的導向很明確,就是高新技術産業;人員來源也很明確,科技人員帶著創新的夢想,面向市場,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結果不僅高新區發展起來了,高新區裏面的企業也發展起來了,高新區裏面的科研機構也發展起來了。近些年我們在總結高新區發展時,特別提出了要對高新區下一步發展思路進行調整,更加注重特色。我們特別強調,各個高新區在創新發展方向上要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産業結構,自己的能力來確定面向未來發展的發展戰略。“不能裝進籃子的都是菜”,一定要適合自己發展。要注重“高”,也就是高起點,人才、政策都要解決好,比如解決好引進人才的生活問題等等,吸引創新創業人才進來,形成一個具有特色的産業集群,按照産業鏈來部署創新鏈,使創新鏈、産業鏈和資金鏈緊密結合,要發揮政府公共服務功能,所以每一個高新區都建立和自己産業特色相近、相符合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使中小企業的研發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時,在物流等方面也盡可能的提供公共服務。
2013-10-11 11:44:02
- 萬鋼:
另一方面,促進科技和金融的結合。科技發展,尤其是創新發展凡是面向市場的,一定會得到市場的支援,不光是商品市場的支援,還有資本市場的支援。所以國家高新區企業上市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比例相當高。今後我們要更加注重普惠式政策,比如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怎麼樣能夠適應現在戰略性産業發展的技術領域來調整範圍。比如企業的研發加計扣除,怎麼樣規範它的會計核算方法,把加計扣除政策落實到位。比如説引進人才,居留、上學、就業、教育等等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年輕的創業人才,大學生就業,孵化器怎麼樣加速建設。還要注重技能型人才,一個産品是要做出來的,它需要有人想,但更需要有人做。要注重開放合作,“走出去”、“引進來”,同時要吸引外資企業來參與我們國家科技項目的實施,促進與我們研發機構的機構性合作,建立共同的實驗室,可以建在國外,也可以建在國內,來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為高新技術的創新提供重要的基礎和前沿。
2013-10-11 11:49:52
- 財經雜誌記者:
請問萬部長兩個問題,一是,目前呼籲科技體制改革的比較多,但是對於具體問題産生的根源,觀點分歧比較大。在您看來,我們國家當下的科技體制最首要應該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第二個問題,中國目前科研經費資助體系受到一些批評,在這種情況下我看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也要求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請您具體談一談有哪些完善的措施。謝謝。
2013-10-11 11:54:10
- 萬鋼:
謝謝。我覺得科技體制改革,中央6號文件談得很全面,我在這裡就談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問題。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就要求我們能夠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緊密結合的一種體制和機制。這裡不免要涉及到每個人的貢獻和利益分享機制,很重要的一點,是怎麼樣能夠把智慧財産權保護真正落實到位,使院所基礎研究的創新,前沿探索的創新能夠順利地轉移到企業的技術創新上。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存在著很多制約,2007年修訂科技進步法,解決了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個是財政支援所産生的科研成果歸屬於誰,寫得很清楚,歸屬於承擔單位的法人。一半的問題解決了,企業問題解決了,企業的科技成果可以到市場上進行交易來轉化。2007年的時候,我國技術交易市場額大概就是2000億左右,現在是6400億。分析它的結構就可以看出,75%以上是企業産出、企業接受,它對帶動中小企業的轉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關村一家去年就是2000多億,差不多佔到全國的1/3。
2013-10-11 11:59:11
- 萬鋼:
但是另外一個問題仍然存在,目前國有事業單位的科技成果按照國有資産管理,按照相關規定轉讓需要審批。審批程式很長,填的表很多,但是技術交易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快,等你批完了再來,時效已過,就不那麼吸引人了。所以,這次人大把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作為今年重要的立法任務,試圖共同破解這個難題,使我們高等院校和重點研究院所的科技成果,也能夠順利地轉化到現在急需的企業當中去、市場當中去。人大抓得很緊,現在正在加緊推進,我希望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真正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2013-10-11 11:59:27
- 萬鋼:
您剛才提到項目經費管理,説得很客氣,講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一些批評。我再向大家報告,我們甚至出現過惡性問題。我們有一個知名的、環境領域專家違法違紀,犯了錯誤,還有一個重要省份的科技廳長出現了違紀違法,現在正在審查。出現這些問題,我感到很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錯愕、憤怒。我們用的錢都是納稅人的錢,我們的責任要為他們負責,我們絕不容忍這些現象。我多次講過絕不容忍這些問題。我們現在也把一些案例通報,把一些不誠信的案例向大家通報,我們要堅決杜絕,已經在經費管理上寫得很清楚。説實在的,有些科技專家也是上了大學,國家花大力氣培養出來的,自己也曾經含辛茹苦,就這麼犯了錯誤,甚至於違紀犯法,我們感到很痛心,更重要的我們感到很錯愕。為什麼呢?因為科技項目經費管理改革一直是我們的重點任務,一直在努力解決。項目管理改革方面這幾年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項目申報階段寬了項目推介的渠道,在項目評審階段推廣應用了網路評審,凈化答辯環境,節約科研人員答辯時間。更重要的,我們把所有過程全都錄音錄影,做到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整個項目評審管理過程都在網上進行,全都進行痕跡管理,在追溯過程中不留漏洞。
第二,按照科技人員的需求,每年加快了撥款速度。按照預演算法的要求,今年90%的撥款任務在4月底完成。另外,我們加強了項目經費預算評審,每一個課題結題以後100%的審計,為什麼還會出現這些問題呢?為什麼大家都不滿意呢。
2013-10-11 12:03:44
- 萬鋼:
過去一年當中我們經常深思這些事,也組織調研。從管理者的角度,一旦出現問題,我們的習慣思維就是加強管理。但是一個問題沒解決,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是坐在同一條船上共同搖槳的,如果一個方面使勁,那個方面不使勁,這個船隻能在原地打轉。那應該怎麼辦?最重要的就是增加透明度。很多在座的記者朋友們也感受到,我們國家實行創新驅動戰略,各行各業,各個部門、各個地方、包括企業也在科技上加大投入。我們很多大企業面向社會部署他們的科研項目,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這種分散投入的形式可能還會繼續下去,在分散投入的過程中要注重避免重復,就要靠資訊透明。今年年底,我們要從科技部本身做起,建立一個透明的、各部門在一起的科研資訊部署平臺。每年大家可以在網上按照自己的專業,自己所在單位查到,各個部門立了什麼項目,支援了什麼東西。第二個是,我們正在推行的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就是要把結題驗收後的項目放到網上,讓本行業、本專業、本領域、本産業的同志們都來看他做得怎麼樣,好的可以進行技術轉移。三是加強經費的巡視,建章立制。我們課題項目有預算,但是預算肯定是要調整的,畢竟編預算的時候誰都不知道未來是怎麼樣。但是這個調整要有一條規矩,就是法人的作用相當重要。
2013-10-11 12:15:11
- 萬鋼:
我總是想,科研經費是納稅人的錢,是國家的錢,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科研人員,都要共同負起責任來。作為管理部門,就要創造條件,公開透明,自動接受監督,在不斷的監督中改進自己。從這個角度來説,科技改革措施中很明確提出了要建立了資訊共用平臺,建立科技報告制度,建立創新調查制度,經費巡視制度。重要的是發揮社會監督,讓科技人員參與到管理過程中來,來共同解決好。以後我設想,我們應該做到每一個科研課題的經費使用至少在本課題、本單位中要公開,要透明,這樣才能避免一些惡性問題的發生,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科研經費更加提高效率。當然這裡面還有很多措施,深層次還有很多想法。比如我們要在技術創新中發揮企業面向市場需求自主決策的作用,考慮探索採取後補助獎勵的辦法來支援創新。比如我們的基礎研究,要考慮怎麼樣能夠發揮“小同行”作用,特別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讓他們參與到立項評審過程中來。當然,國家支援的科技計劃立項是一個競爭的過程。競爭,就有競爭上的,也有競爭下的。對於競爭中沒有競爭上的,我們正在考慮這樣一項措施,要把專家評審結果告訴他們,使他們在每一次申請當中都能夠有一些收穫,使下次申報的機會更加大。同時要調整我們的經費投入比例,在技術前沿方面增加我們的持續穩定支援。現在我們的科研經費比例穩定和競爭達到5:5多一點,特別在基礎研究、前沿探索、自由探索這方面更投入比例在不斷加大。
2013-10-11 12:21:55
- 香港文匯報記者:
當前中國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的房價,子女上學,以及空氣品質等方面,成為影響海外優秀科技人才回歸的幾大問題。請問,在引進優秀科技人才方面國家還會推出哪些優厚的政策,把人才引進來,留得住、用得好呢?
2013-10-11 12:32:38
- 萬鋼:
昨天我接待了我的一個老朋友,德國大科學機構的一個負責人,我主動跟他介紹了中國,特別是我們北京,應對PM2.5的具體措施,以及我們的大氣污染防治計劃等。這位朋友也跟我説,實際上發達國家,包括英國、德國,都經歷過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下力氣做好這項工作,這也需要海外人才來共同和我們努力做好這個工作。我們有信心,要下大力氣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2013-10-11 12:35:04
- 萬鋼:
另外,你剛才提到留學海外人才有些猶豫,回來以後住房房價比較高,大城市確實有這個問題,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但是各地政府也在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他們解決。據我所知,中關村就有引進人才公租房的優惠,一些高新區也有。我到一些高新區調研的時候,發現有一些做法值得推薦,比如他們對於國內引進的人才也提供了很多舉措,特別是對剛就業的大學生,技能型的,也提供了一些公租房、保障房的優惠政策。實際上創新創業需要的不光是高級人才,還需要許多各層次人才,應該盡力幫他們解決這些問題。住房的問題不光從城市規劃結構出發,依靠地方政府解決,也要靠企業科研機構,還要靠本人的努力,逐步來解決。但是我們應該把重心放到這上面,解決科研人員的後顧之憂,包括上學、家屬就業等等。各地的高新區都按照自己的可能性提供了很多政策。在上海,我有些朋友從海外回來,我問孩子怎麼解決的?有些就是進到國際學校,也有一些就在本市的學校裏,他們覺得這樣更好,各有不同。我每次和他們談起來,大家都表示有思想準備,我們國家現在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現在發展狀態不太可能提供特別的優惠,但是我們願意盡我們的力量幫科研人員解決後顧之憂,無論是在住房、就業還是在孩子上學等方面,盡我們的能力解決。政府要出一塊,企業要努力一下,個人也要有創事業的決心。
2013-10-11 12:38:56
- 鳳凰衛視記者:
剛才另外一位香港記者也提到人才的問題,我也留意到有一條新聞,有幾位國家引進的海外人才因為北京的霧霾天氣而最後打了退堂鼓。另外,國慶期間霧霾天氣好像是非常嚴重的,目前有消息説,可能會對機動車徵收擁堵費,甚至有可能會實行霧霾天氣單雙號限行。您覺得對霧霾的治理有沒有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解決?
2013-10-11 12:44:27
- 萬鋼:
我記得今年年初吳曉莉採訪我時,特別談了這個問題,我也向她介紹了很多情況,包括我曾經的經歷。我1985年到德國去的時候就在魯爾區,我在那實習的時候也經歷過霧霾天氣。我當時剛到德國,一片懵懂。工友們跟我説,明天開不開車上班?我説我沒有車,騎自行車。他們説那沒問題,我們都不能開車。我説為什麼?他説因為霧霾天。您剛才所説的,確實我們有些海外引進的人才擔心霧霾天氣,曉莉上次問我時提到海外高管也擔心。我也了解了一下,正好有幾個我的老同事從大眾集團新調到北京來工作,我就問他。他説我們也確實考慮過這個事情,但是事業和Business還要繼續下去。一方面我覺得很鼓舞,另一方面我也很內疚,就是我們的發展轉型還是慢了一些,還是讓這個現象出現了,我們應該杜絕這個現象。所以霧霾天氣發生後,我們科技部主動和環保部、北京市商量,共同啟動首都藍天行動計劃,在綠色交通、能源轉換、排放控制,煙氣過濾方面強化技術應用,簡單的説,就是要用科技給煙囪戴口罩、給鍋爐戴口罩、給大油煙機戴口罩,讓它減少排放,創造好條件,在這點上我們是有信心的。而且我們有一定的科技基礎,我們還要開放引進先進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要下決心,努力地做好這件事。
2013-10-11 12:45:11
- 萬鋼:
有很多專家也提出一些管理措施,有的朋友提出,倫敦有排污費制度,你們能不能執行呢?也有人説,奧運的時候搞過單雙號,你們能不能執行?這些都在研究中。但是,總的説起來提高空氣品質還是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現在大家提出的建議很多,但還並沒有説要實施什麼東西。畢竟我們處於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建議,但是最終實施還需要認真地研究。我覺得最終解決的問題,還是要靠減少排放的科技支撐,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北京中關村示範區總收入2500億,佔北京GDP的25%,耗能只佔全國平均的10%。當前新産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是很大的,我們降低排放的空間也還很大。現在我們在清華園搞了分時租賃,當時搞了20輛車,一下子全部租光,現在增加到50輛,在各大科技園都開始搞400、500輛的分時租賃。這是一個利用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的有益探索。以後我甚至在設想,我們現在都有了無線網際網路,下班的時候自己查一查附近有沒有分時租賃的車,我租個車回去,用完交回去,別人還能再用。把網際網路和電動車如果能夠結合起來,改變運營模式,可能也是個産業創新,我希望我們的企業能夠走出這一步。總之,解決霧霾天氣要靠大家的努力,政府要承擔責任,企業要推動創新轉變産業結構,科技要貢獻力量,每個人都作出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我們是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
2013-10-11 12:59:25
- 學習時報記者:
萬部長您好,諾貝爾獎最近剛剛公佈,大家都很關心。我們也感覺中國雖然這次沒有得到科學方面的獎,但是離得越來越近。您能否給我們預測一下中國什麼時候能在諾貝爾科學獎方面有所突破?因為最近也聽很多專家在説,我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微子、黑格斯粒子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您能否預測一下嗎?謝謝。
2013-10-11 12:59:40
- 萬鋼:
你叫我預測,這確實是一個難題。首先,我認識很多諾貝爾獎的朋友,我很很敬重他們,有兩個特點我印象最深:第一,他們都是長期默默無聞的潛心研究,得一個諾貝爾獎可能就要用差不多畢生的經歷,三四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投身科研。有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等得獎通知他的時候,他還在花園里弄花,還不知道得了什麼獎。長期穩定,淡泊名利,潛心地在一個位置上持續開展研究很重要,科研需要長期積累。
第二,要穩定的支援。我再三強調,我們不能光靠競爭,一定要有對基礎前沿的穩定支援。雖然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基礎研究投入,但是從國家整體上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還遠遠不夠,政府支援的持續時間也不夠長,確實我們還沒有這樣一個技術創新項目能持續到十年以上。而基礎研究,前沿探索都講究"十年磨一劍",能夠走到世界最前沿的基礎研究,十年都是不夠的,二三十年是常態。我們現在也看到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蕩、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高溫超導等等這方面已經有些苗頭,就要穩定地支援它,絕不能心浮氣燥,絕不能拔苗助長。支援一定要穩定,符合科學研究的規律。千萬要避免心浮氣躁,這點很重要的。我這些日子也在反思一些國家,包括我們的鄰國,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説考古的問題,比如説在生命科學克隆這方面的一些問題。它也告訴我們,在一個國家快速發展的時候,特別是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們一定要克服心浮氣躁,要持續穩定,淡泊名利,長期努力才能真正攀登到世界的頂峰。我相信我們現在已經有這個條件,我們認識到這個問題,我們正在探索把握科研規律,中國人總會有一天登上世界的高峰。
2013-10-11 13:01:47
- 主持人 郭衛民:
因為時間關係,今天提問環節到這裡。我覺得今天是關於科技創新很好的一次交流和溝通,大家可能還有很多問題,我們也期待萬部長有時間再來這裡和記者朋友們一起交流。
2013-10-11 13:11:11
- 萬鋼:
好,謝謝大家。應該説我們一直把媒體作為科技和社會接觸的重要橋梁,需求可以通過你們得到,問題也可以通過你們發現,希望大家能多多宣傳我們的科技創新成果,特別是科技人員、科學家、工程師的努力,來幫助我們尋找科技管理方面的問題,幫助我們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共同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謝謝大家!
2013-10-11 13:13:31
- 主持人 郭衛民:
好,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13-10-11 13:13:59
圖片內容:
- 國新辦就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方面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
- 新聞發佈會現場眾多媒體錄影機
- 中國網做好直播準備工作
- 現場同聲傳譯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局局長郭衛民主持新聞發佈會
-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介紹情況
- 新聞發佈會主席臺
- 新聞發佈會現場
- 北京青年報記者提問
- 萬鋼部長回答記者提問
-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
- 郭衛民局長請記者提問
- 湖南衛視記者提問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提問
- 《財經》雜誌記者提問
- 香港文匯報記者提問
- 鳳凰衛視記者提問
- 《學習時報》記者提問
- 萬鋼部長回答記者提問
- 會後萬鋼部長接受媒體記者採訪
視頻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zb/olderDatagwyxwbxwfbh/20131011gxb_1381466448.mp4
相關新聞:
圖片大圖:
-
國新辦就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方面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
中國網 楊佳
-
新聞發佈會現場眾多媒體錄影機
中國網 楊佳
-
中國網做好直播準備工作
中國網 楊佳
-
現場同聲傳譯
中國網 楊佳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局局長郭衛民主持新聞發佈會
中國網 楊佳
-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介紹情況
中國網 楊佳
-
新聞發佈會主席臺
中國網 楊佳
-
新聞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 楊佳
-
北京青年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萬鋼部長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郭衛民局長請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湖南衛視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財經》雜誌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香港文匯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鳳凰衛視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學習時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萬鋼部長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會後萬鋼部長接受媒體記者採訪
中國網 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