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第七屆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國際高峰論壇
活動描述
-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香港經濟導報社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國際高峰論壇于2013年6月22-23日在北京召開。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新發展階段下的中國經濟轉型與政策選擇”。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主持人 張連城: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早上好!第七屆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論壇現在開幕。今年論壇的主題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與宏觀政策選擇”,同時本屆論壇將繼2011年之後第三次發佈中國城市生活品質指數。舉辦這次論壇的有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研究》雜誌社、《經濟學動態》雜誌社、香港經濟導報社、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等單位。
2013-06-22 08:02:17
- 主持人 張連城:
下面,首先由我紹部分與會嘉賓。參加本次論壇的有: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委員、論壇主席劉樹成研究員,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名譽院長、稅務專家郝如玉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林兆木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胡乃武教授,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楊聖明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張曙光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研究員,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經濟部主任吳卓瑾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顧問、美國國會議員科技技術委員會委員、聯合國經濟發展組顧問劉本傑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教授,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係高級研究學者沈坤榮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部主任李建偉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副司長吳國華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工商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沈越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賴德勝教授,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主任蔡志洲教授,南開大學當代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龔剛教授,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府顧問李文溥教授,河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王金營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倪鵬飛研究員,湖南大學經濟學院陳樂一教授,山西社科院能源所所長韓東娥教授,吉林社會科學院處長郭連強教授,人民日報理論部部委員、經濟社會史主編馬宏偉博士,中國經濟出版社毛增余副社長,光明日報理論部主任張雁,經濟縱橫雜誌社主編郭連強,經濟社會體制比較副主編、副編審劉英,學習與探索雜誌副主編房宏林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經濟部主任林躍勤。
2013-06-22 08:05:13
- 主持人 張連城:
我介紹來自東道主的領導、專家和學者,他們是:首都經貿大學校長王稼瓊教授因病不能參加,副校長王文舉教授,副校長丁立宏教授,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研究員、首席經濟學家張平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學動態主編楊春學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經濟研究雜誌編輯部主任王成教授,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科研局秘書張曉晶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外事局局長王雷,香港經濟導報社執行總編楊柏先生,副總編江鳳揚先生。另外,還有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研究部門、經濟機構以及東道主的各位專家和學者。
另外,參會的還有來自首都經貿大學、中國社科院和其他高校的研究生,以及來自10多個國家的研究生留學生。我為所有女士、先生能夠參加這次論壇表示衷心的感謝。由於時間關係,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和專家,我這裡就不再一一介紹了。
2013-06-22 08:05:15
- 主持人 張連城:
參加本次會議的新聞媒體有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社、北京電視臺、中國網、新浪網、騰訊網、搜狐網、中證網、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日報、經濟日報、新京報、經濟參考、經濟觀察報、中國日報、每日經濟新聞、京華時報、上海證券報、香港經濟日報、香港文匯報、鳳凰財經、紫荊雜誌社、日本經濟新聞、鳳凰衛視等26家新聞媒體,這次論壇網路直播的媒體是中國網和中證網,我們對這些來參加本次論壇的新聞界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謝。
我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院長張連城,今天第一小節的會議由我主持。
2013-06-22 08:22:00
- 主持人 張連城:
下面進入大會第一項議程,首先由首都經貿大學副校長王文舉教授代王稼瓊教授致辭。謝謝。
2013-06-22 08:23:02
- 王文舉: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2013年第七屆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國際高峰論壇如期隆重舉行,受王稼瓊校長的委託,我代表首都經貿大學對這次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出席論壇的各位專家、嘉賓以及新聞界的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向論壇的合作單位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經濟研究雜誌社、經濟學動態雜誌社、香港經濟導報社表示衷心的感謝。
論壇已經成功舉辦六屆每屆論壇高手雲集,專家學者們對中國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的觀點和分析不僅推動了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也成為政府經濟決策的重要參考。該論壇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持續擴大,併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學術論壇。
2013-06-22 08:32:21
- 王文舉:
三年來,論壇發佈了中國城市生活品質指數,使論壇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在全國産生了深刻的影響。衷心感謝各界同仁多年來對論壇的支援,也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繼續支援本論壇的發展,共同將論壇越辦越好。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在座各位專家和朋友的大力支援和幫助,在此,我代表學校表示衷心的感謝。
2013-06-22 08:33:14
- 王文舉:
當前,在中國經濟正經歷深度調整之際,如何繼續保持增長和發展,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需要我們各界同仁深入思考。本屆論壇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研究機構、國際組織、政府部門、高等院校在內的著名專家和學者,以新發展階段下的中國經濟轉型和政策為主題,進行多角度的探討,為中國經濟順序跨入更高發展階段貢獻智力。我相信,本屆論壇必將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正能量。
最後,祝大家在這裡度過一個愉快的週末,預祝本屆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2013-06-22 08:33:58
- 主持人 張連城:
謝謝王文舉副校長。下面請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中國著名稅務專家、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名譽院長郝如玉教授致辭。
2013-06-22 08:34:42
- 郝如玉:
尊敬的論壇組委會,各位學者,大家好。我很高興見證了每一屆論壇的召開和中國城市生活品質指數的發佈。這些都在國內經濟領域産生了越來越大、越重要的影響。從這一次中國城市生活品質指數的發佈開始,論壇的主題就從一個變成了兩個,一個是經濟增長,一個是生活品質,這兩個主題實際上就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運作的品質問題。今年的主題為中國經濟發展轉型與宏觀政策選擇,抓住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具有很強烈的現實性。
我們注意到,每屆論壇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都很有前瞻性,也很準確,提出過很好的政策、建議。此外,與去年相比,今年的中國城市生活品質指數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對於改善中國現行城市經濟、運作狀況、提高經濟品質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那麼,我們全國人大財經委最近正在審議去年的財政決算和今年上半年財政經濟的運作情況,這裡我提兩個問題供大家研究。
2013-06-22 08:35:28
- 郝如玉:
第一個問題,財政經濟的選擇。今年財政收入的增速放緩,有可能進入到“十”時代,財政的增長率在前些年都是兩位數,十幾、二十幾、三十幾,我們現在進入到了十的時代了,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我覺得這是一個客觀的事情。隨著我國GDP盤子越來越大,隨著我國收入的盤子越來越大,它的增速不可能永遠保持兩位數。
其次,如果我們有過高的增長率,對於企業、對於人民的收入增長都産生了負面的作用。那麼,在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我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對收入決策的選擇,一種是對支出決策的選擇,無非是這樣。錢不夠花了,一種是增加財政收入,比如加稅,向居民個人、向企業加稅,甚至徵過頭稅。隨著營改增的這種減稅的逐步實行,地方稅的主體稅種沒有了,如果要建立地方稅體系,還是一個加稅的政策。這種選擇我覺得是不好的,對於企業的活力,對於人民的情緒,對於社會的穩定都不利。第二種選擇是多打一些赤字,滿足支出的需要。隨著財政增速的減少,赤字佔財政的比重如果增加很大的話,也是不符合財政規律的。第三種選擇就是發債,發債危險性比較大,特別是地方的衝動,中央一塊財政的管理還是比較緊的。另一種選擇是我們在支出上做文章,降低支出,收入的增速下來了,支出要控制,我覺得走這一條路是比較正確的一條路。一些不必要的支出,我們要把它嚴格控制下來,比如近幾年嚴格控制的“三公”支出、行政經費的支出。我們政府這麼龐大,用的錢這麼多,樓堂館所的支出比“三公”經費還要大,我覺得支出實際是要控制下來的,特別是行政的支出。另外是政府投資的支出,特別是投資經營性的支出,往往效益不太好,這塊也應該控制下來。還有就是我們對民生支出可持續的研究是需要注意的,前幾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實際都是30年代——也就是我們近兩年論壇裏在研究經濟增長、經濟週期的時候都談到30年代的福利政策,經過70年以後帶來財政的不堪忍受,是當時政府與人民的博弈,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的規模與人民的福利要求的博弈,最後妥協,做成的這種結果。但是這個結果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我們現在也需要研究我們能不能可持續?因為現在做好事的人多,説可持續的人少,不敢説,一説民生問題誰也不敢説。領導説,這個是民生問題,撥一塊錢,來一塊專項,這個是民生問題,給點錢,這都很容易。但是考慮可持續的情況,我們能不能持續不説70年,能不能持續50年?值得我們考慮。這是我希望大家幫助我們想的第一個問題。
2013-06-22 08:37:13
- 郝如玉:
第二個問題,是我本人負責的一個問題。我在全國人大財經委是稅收立法組的負責人,我希望大家研究研究、支援支援依法治稅的選擇。我們知道這個稅法和其他法律的調節利益關係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其他的法律一般都是通過調節人們的經濟活動來間接地調節利益關係。而稅收,卻是被經濟利益關係直接調稅,稅收是從到百姓兜裏直接掏錢,應該是依據法律來徵稅的。但是我們國家現行的情況,稅收法律的體系框架沒有形成,我國現在有19個稅種,只有3個稅種是全國人大立的法,剩下16個都是國務院的法規和條例。也就是説,在19個稅種中全國人大審議立法的只佔15%。我們最近把這些稅種列了一個表統計了一下,很多人都説經濟在不斷地變動中,稅收的稅種也在不斷地變化中,所以不適合全國人大立法。但是統計了一下,在16個沒有立法的,就是條例中間,有60年以上的4個,29年以上的3個,25年到28年的4個,20年到22年的3個,最短的條例也是7年了。所以,看看這種狀況,沒有依法治稅和依法治國,和這種要求不相符合了。全國人大的立法稅收收入佔的比重太低,全國人大立法的三個稅,企業所得稅佔18.7%,個人所得稅佔5.8%,車船稅佔0.35%,全國人大立法就是這三個法律的稅種佔全部收入的24.85%。
2013-06-22 08:45:05
- 郝如玉:
我覺得這樣一種情況是需要我們儘快改變的。因為按照法律,就是説依法治國、依法治稅來説,我們的立法法裏非常明確的規定,法律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來制定,這個才叫法律。這是第七條定義了法律的概念,第八條立法法裏,只能制定法律的項目一共有10項,第8項就是財政和稅收的基本制度,必須是法律。第9條,授權,尚未制定法律的可授權國務院對部分事項制定行政法規,但是要限制它的目的和範圍。很多人都説條例和法規也是法律,但是我們看立法法的主旨,這幾條的主流,法律是我們立法法的主流,也就是説制定稅收法律是它的主流。稅收法律既涉及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我國經濟運作的基本保證。所以,我覺得我們這一塊也是需要加強,希望大家能夠研究,能夠呼籲。
最後,預祝本次大會圓滿成功。祝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論壇越辦越好。謝謝大家。
2013-06-22 08:51:06
- 主持人 張連城:
郝如玉教授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是前委員長吳邦國欽點專家,他的發言對我們今後稅制改革有重要的啟示和意義。進入到2013年,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轉型的迫切性凸顯,這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下面我們進入大會第二項,大會發言階段。下面有請香港經濟導報社執行總編楊柏先生致辭。
2013-06-22 08:53:30
- 楊柏:
尊敬的論壇組委會劉樹成主席、各位領導、專家、新聞界的同仁,大家早上好。非常高興,我是第二次來參加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國際高峰論壇,再一次來到北京,見到在座國家有關部委的一些領導、眾多知名的經濟學家,再一次當面聽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及改革所面臨的形勢和趨勢進行分析,我覺得不論是對我們導報自己,還是對我們的讀者,都是一場非常及時、非常必要、非常好的一個論壇。
2013-06-22 08:54:17
- 楊柏:
自2007年第一屆論壇開始,我們經濟導報就有幸成為本論壇的主辦方之一,我受我們經濟導報社長的委託向代表導報向與會領導和各位專家、各位朋友表示 由衷的感謝。香港經濟導報是由一批進步文化人在1947年在香港創辦的一個雜誌,如今已經有了66年的歷史,在新中國即將誕生的前夜,在香港創辦一家經濟類的雜誌,用意就是要想向香港和海外讀者介紹中國,向新中國介紹世界。這個雜誌的辦刊方針立足一個“導”字,向外推介中國,向內介紹世界。在祖國經濟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們導報改成雙週刊,更是秉持我們的辦報傳統,鎖定高端的作者和讀者群,深入地切進中國與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件、大問題、大趨勢、大舉措,盡可能展開深度地報道,得到海內外讀者的好評。
2013-06-22 08:55:42
- 楊柏:
朋友們,當前中國又來到一個發展的關鍵的十字路口。大家都知道,2013年作為一個開局之年,經濟發展與改革都面臨著很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國的經濟現在有一個説法叫穩中有進,也穩中有憂,也在穩中求變,能否儘快實現轉型,能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這是國內外大家都普遍關注的。我注意到剛才郝如玉教授介紹了中國現在財政收入有可能進入一位數增長的時代。那麼,我們的宏觀經濟會不會在高速發展了30多年之後出現失速的問題,我們怎麼看待宏觀經濟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的問題,無論是我們接觸到的讀者,還是很多在實際工作中的人,他們都非常關心這些問題,需要在座的專家給出研究,給出分析。
2013-06-22 08:56:14
- 楊柏:
各位專家,朋友們,經濟學是一面面向實際的社會科學。我也注意到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與宏觀政策選擇,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非常及時的主題,覆蓋了讀者關心的所有問題。媒體參加這個會議,我想要做的就是要把這些精彩的分析與觀點報道出來,讓我們的讀者分享。相信我們的大會一定會取得圓滿的成功,謝謝大家。
我的發言完畢。
2013-06-22 08:57:01
- 主持人 張連城:
下面正式進入大會第二階段,下面請出劉樹成教授作關於本輪經濟回升的幾個問題的演講。
2013-06-22 08:58:08
- 劉樹成:
謝謝張連城主席。我們的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國際高峰論壇到現在進入了第七屆,成功地舉辦了七屆。我在這裡作為主辦單位之一,表示三大感謝。首先,第一大感謝,感謝其他的各主辦單位,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研究中心、首都經貿大學、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和香港經濟導報。每一次開會他們都作了精心的準備、細緻的安排,付出了很大的辛苦,所以使得我們每一屆會議都開得非常順利,影響也很大,特別向各位主辦單位表示感謝。
第二大感謝,感謝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包括來自中央機關的,特別是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統計局等等中央機關的專家、學者,來自全國各個方面、各個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國際友人和國際的專家學者,都是我們的新老朋友,對他們表示深深的感謝。正是靠著這些專家學者的支援,我們這七屆的論壇才能保證高品質,保證影響度。
第三大感謝,是各位媒體的著名的記者們,也包括媒體的各個版面的主任、高級記者,借助他們的幫助,使得我們的論壇越開影響越大。他們在每次的報道中,也付出了很大的辛苦。所以,向以上三個重大的方面表示感謝。時間關係,就進入我的發言。
2013-06-22 08:58:34
- 劉樹成:
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關於本輪經濟回升中的幾個問題。對於這一次論壇,按照傳統,我提交了一份論文,這個論文不是我現在講的,我提交給給文集的論文題目是“當前和未來中期中國經濟增長與波動分析”。這個提交文集的論文時效稍微長一些。當今正趕上中國經濟到了6月份,出現了新情況,我今天的發言更多地針對一些最近的情況。因為剛才經濟導報總編講到,擔心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轉型過程中會不會失速,這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我就當前本輪經濟回升幾個問題講一些個人意見。因為作為實質性發言是第一個,所以是拋磚引玉,很可能引來不同的觀點,這是正常的,特別是當前不同觀點很多,我作為個人的考察,講幾點意見。
2013-06-22 09:03:34
- 劉樹成:
第一,本輪經濟回升的特點,呈現出“弱回升”的態勢。第二,經濟“弱回升”的原因分析。第三,對策建議。
首先,本輪經濟回升的特點,呈現弱回升的態勢。2012年9月起,我國經濟運作的多項重要指標都結束了近2年多的探底下滑,開始出現企穩回升的態勢。但是,進入2013年後,今年頭幾個月,各种經濟指標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情況是一些經濟指標在回升中又出現了輕微下落。第二種情況是一些經濟指標還繼續呈現回升的態勢,但回升的幅度不大。具體的是哪些指標屬於第一種情況,哪些指標屬於第二種情況,在這裡就不展開了。
一般説來,經濟回升可以有三種態勢,一個是強回升,一個是適度回升,一個是弱回升。由各种經濟指標的表現來看,本輪經濟回升現在呈現出了一種弱回升的特點,是前面三種態勢裏的第三種。在弱回升當中,經濟運作的上行動力和下行壓力,這兩股力量相互交織,經濟運作的上行動力並不強勁,經濟回升的基礎或回升的趨勢並不穩固。在我國建國以來經濟增長與波動的前9輪迴升中,大多都是強回升。也就是説,經濟在增長與波動的運作中,一旦回升,就回升得很猛烈,GDP增長率在短短一兩年內就可以迅速回升到10%以上。由此,帶來的是經濟大起大落的大幅度波動。而在第10輪經濟回升中——從2000年開始的回升,克服了過去強回升的弊端,從2000年至2003年,經過了4年的逐步適度的回升,經濟回升起來了,從2004年到2007年又在較高位置上運作了4年,這樣在第10輪經濟週期中GDP增長率整個的上升過程由2000年至2007年,一共延長到了8年。過去前9輪大約整個的上升過程也就是一兩年、兩三年,所以在第10輪延長了8年,8年當中分前4年、後4年,前4年還是比較適度,後4年的增長力有一些偏高。
2013-06-22 09:05:22
- 劉樹成:
當前以弱回升的態勢,梳理了幾個因素。形成當前經濟弱回升的問題很多,我想有四大因素。一是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大背景的因素。與過去不同,當前我國經濟增長與波動所面臨的國內外大環境、大背景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國際方面説,世界經濟已經由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快速發展期,轉變為深度轉型調整期,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不斷地發酵,外需低迷不振的局面仍在繼續。時不時聽到美國、歐洲、日本經濟有可能這個季度好一些,有一些什麼回升的跡象,但是也不持久,反面的消息就又過來了,所以對我們來説,外需低迷不振的局面仍將繼續。國際經濟走勢也錯綜複雜,充滿著不確定性。從國內方面看,我國經濟已經由改革開放30多年來平均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期轉變為潛在經濟增長率下移的增長階段轉換期,在這種國內外經濟的環境、大背景下,我國這一輪經濟很難進入強回升的狀態了。
2013-06-22 09:10:07
- 劉樹成:
二是宏觀調控的政策因素。宏觀調控的走向和密度對於我們經濟的波動的起伏是具有直接的影響,本次宏觀調控政策放鬆的力度並不大。由於宏觀調控政策放鬆的力度並不大,由此使經濟回升的力度也不大,這兩個是直接相關的。具體來説,一來2008年至2010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當中,為了保增長,曾經採取了大力度的宏觀調控刺激政策,本次宏觀調控吸取了上一次保增長時的經驗教訓,沒有採取大力度的刺激政策,而是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統籌考慮穩增長、控物價、防風險,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制約著我們這次宏觀調控放鬆力度並不大。二是目前我國宏觀調控政策放鬆的空間業有限,受到兩種價格,一種是居民消費價格,一個是住房價格,受到兩種價格上漲壓力和制約,以及受到産能過剩的制約。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壓力主要來自於成本推動的影響,注入勞動成本、資源成本、環境成本、資金成本等上升的影響,至於房價近些年來就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有效解決我國房價上漲的一種可靠的辦法。房價上漲的壓力成為現階段束縛我國宏觀調控、束縛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卡脖子瓶頸。不突破這個瓶頸,宏觀調控政策的施展空間就受到很大的局限,不敢松,稍微一松,房價又拱上來了。
2013-06-22 09:10:44
- 劉樹成:
三是各級領導班子換屆因素。過去我們常説,每逢各級領導班子換屆之年,就有一種“換屆效應”,過去講的“換屆效應”就是各地都想大幹快上,都想作出政績,從而助推經濟高速增長。而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初,這一次大換屆還沒有看到原先那種助推經濟高速增長的“換屆效應”,時不時有一些報道,從今年初“兩會”前到“兩會”中間,報道有些地區、哪些省放出上萬億投資的計劃,但是只是放出一些計劃,還沒有看到真正的行動。過去那種“換屆效應”沒有了,是被克服了,還是往後推移了,尚未完全釋放出來,究竟是哪一種?一種是好的,過去那種促進經濟,急速、高速增長的換屆效應,現在被克服了,挺好。還有一種就是往後推移了,還沒有顯現出來,一下子還難以下結論。但是從這次換屆看,是規模比較大的換屆,各級新領導班子,要對原領導班子的重要決策和規劃進行調整,要形成新領導班子的決策和規劃,這無疑需要有一個調研過程、思維過程、醞釀過程、決策過程,最後還要融資等具體的實施過程。所以,各地方、各部門一下子難以形成向上助推經濟迅速回升的力量。
2013-06-22 09:11:52
- 劉樹成:
四是市場波動因素。在經濟週期波動當中,在向上轉折的時候,由低谷向上轉折,和向下轉折的時候,就是由擴張的高峰往下走收縮的時候,在經濟回升啟動的時候和在經濟擴張剎車的時候具有不對稱的特點,什麼叫不對稱的特點,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往往是剎車容易,啟動難,而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則相反,一般是啟動容易剎車難。為什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經濟調整週期下剎車容易,啟動難?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自覺決策、自負盈虧。當經濟波動處於低谷的階段時,企業的生産經營和財務狀況面臨著困難,其生産經營的預期前景和固定資産投資的預期前景都不被看好,企業既面臨著眼前的困難,更對市場的前景缺乏信心,市場上充斥著悲觀情緒,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認為擴大生産和擴大投資不僅無利可圖,而且還要冒著各種風險,這樣企業利用自有資金或者通過借貸擴大生産和支出,以及銀行方面的放貸都及其謹慎,由此經濟回升的啟動比較難。當經濟波動處於過度擴張當中也需要剎車的時候,企業和銀行唯恐剎車不及而受到損失,因此經濟擴張的剎車就比較容易。
為什麼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啟動容易,剎車難呢?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不是獨立的生産經營主體,企業的決策是由政府確定,企業不需要自負盈虧,在經濟波動當中,當經濟需要啟動的時候,只要政府一聲令下,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都會爭前恐後爭取資金,而不考慮資金使用的效率、效益和風險,因此經濟就容易啟動,而且經常是一啟就是強回升。而當經濟擴張需要剎車的時候,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都不願意立即停手,唯恐先剎車的要吃虧,這樣當經濟過度擴張時剎車就比較難,往往是擴張了難以為繼了,才不得不進行調整。
2013-06-22 09:13:58
- 劉樹成:
在以上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些主要的對策分析。前面提到,一般説來,經濟回升可有三種態勢:強回升、適度回升、弱回升。目前,我國經濟回升處於弱回升的態勢,吸取的歷史經驗教訓不應該再走強回升的老路,我覺得應該通過努力使得弱回升進入適度回升的態勢。因為在弱回升的態勢下,宏觀經濟環境不穩定,特別是三大收入的增長受到了影響,一是企業利潤售出,二是國家財政收入,三是居民收入。特別是企業的生産經營,就是微觀主體的活動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再加之市場前景不看好,市場情緒不樂觀,這些情況是不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利於調整經濟結構,也不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的。從企業利潤的收入的增速來看,2012年全年是5.3%,特別是去年1-9月企業利潤增長是負收入,跑輸了GDP,去年全國GDP是7.8%,2013年第一季度是6.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2013年第一季度6.7%,跑輸了GDP。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的實際增速,2013年第一季度9.3%,比去年同期12.7%下降了3.4個百分點。這三大收入的急速下落,剛才郝如玉主任講到了,財政收入由過去兩位數增長的時代進入了目前一位數增長時代。總體來看這應該是一個好事,但是給財政的收入和支出提出了新的更艱巨的任務。
2013-06-22 09:14:36
- 劉樹成:
從目前弱回升的態勢下,三大收入就都吃不住勁了,這種狀況能不能持續?能持續多久?就是能不能把這個態勢很快適應過來,恐怕一下子還不太好適應。我覺得還是應該通過努力,進入適度回升的態勢。所謂適度回升態勢,如果説具體一些,比如我們在改革開放30年來,平均經濟增速在10%,實際不是一個以10%的直線運動的,有時候高峰上到15%,14%,低谷落到3%、4%,或者落到6%,季度也有7%、6%。現在潛在經濟增長率要回落到7%-8%,一下子從平均10%回落到7%,中間還有8%、8.5%、9%,我們可不可以努力回到這個區間,中間還要有一個空間,能不能爭取在一個中期內出現這樣一個階段。一是要抓改革,使得微觀搞活,二是抓轉方式、調結構,著力擴大消費,以及擴大有助於消費能力的投資,如果説“鐵公基”三個方面很重要,當然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有助於提高消費能力的投資,重點是醫療、教育、住房,這也是群眾多年反映的“三難”、“三貴”,這三座大山的解決也需要直接擴大消費,也需要提高消費能力的投資。三是對於當前的宏觀調控政策來説,我個人覺得還是有一定的放鬆空間,特別是當前物價漲幅開始出現比較地的態勢,良好的宏觀調控空間應該加以利用,不應該把它放棄,總之要通過各方面合力形成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使市場情緒恢復起來、使市場預期恢復起來、使市場資訊恢復起來、使整個經濟的發展活躍起來。就談一些個人的看法,不對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2013-06-22 09:15:59
- 主持人 張連城:
劉樹成研究員的講演正臨中國經濟目前呈現弱回升的態勢,並且未來潛在的增長率還較高。我想,只要是回升,不管有多弱,中國的經濟增長就有希望,企業的生存發展就有希望,在座的博士、碩士研究生,還有我們子女的就業就有希望,謝謝劉教授給了我們這種希望。
下面,請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林兆木作對經濟週期的再認識的講演。
2013-06-22 09:16:43
- 林兆木:
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大家好。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論壇自2007年舉辦以來,今年已經是第七屆。回過頭看,每屆年會都圍繞增長與週期這個論壇的主題,又結合當年的一個重點問題進行,這樣的設計不僅使論壇始終保持一個中心的議題,保持連續性,而且從經濟週期的規律來研究當前的經濟問題,可以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繫起來,從經濟發展的客觀進程來觀察和分析現實的經濟問題,這樣使得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具有前瞻性,所提的對策建議具有戰略性。
2013-06-22 09:18:31
- 林兆木:
第一,我國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符合經濟規律。2012年,中國GDP比上一年增長7.8%,是近13年最慢的一年,在2012年第三季度降到7.4%的低點以後,第四季度回升到7.9%,國外的媒體和市場普遍希望中國經濟今年繼續回升,拉動全球經濟增長。今年4月份,公佈了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步增長7.7%,低於市場預期,也是自2012年第二季度開始,連續四個季度速度低於8%。這就再一次引起了國內外議論的關注,MF和OECD國際機構先後調低了中國經濟今明兩年增長預期。國外一些評論,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表示擔憂,但是也有不少評論,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一件好事。比如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在他的文章當中認為,中國經濟速度增速放緩反映出全球最富有活力的經濟體正在進行長久以來人們所期待的結構轉型;俄羅斯媒體評論認為,增速放緩並不能説明中國經濟遭遇了嚴重問題,相反完全有理由認為它正步入有別於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新的發展階段;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認為,預計中國經濟仍將增長7.5%,比全球五大經濟體中其他經濟體都要快得多,因為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樣的增速仍意味著增添巨大的産能和需求。事實上,中國將迎來一段增長較慢的時期,是可喜的消息,無論是對中國本身,還是對全球經濟都是如此。我認為,上面這些評論是客觀和中肯的。
2013-06-22 09:19:34
- 林兆木:
事實上,任何國家經濟增長都不可能是直線上升的。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從1979年到2012年GDP累計增長23.3倍,平均年增長9.8%,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即便是如此,在這34年中間,中國經濟由於外部衝擊和內部調整等原因,也同樣經歷過幾次不同程度的升降起落,年均增長率並不是每年保持均速的增長率。我在論文當中寫了幾個週期的升降情況,在這兒就不再説了。歷史事實可以證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同樣存在著週期性的波動,只是這個波動跟改革開放前的波動具有週期較長、擴展期長達七八年,下降期較短,沒有負增長這樣一些特點。
2013-06-22 09:21:08
- 林兆木:
2009年6月我在提交給第三屆論壇,就是我們這個論壇的論文,在《危機對我國中長期增長格局的影響》這篇論文當中,我當時提出研究GDP潛在增長率,除了要考慮新增勞動力和勞動生産率提高這兩個基本要素,就是潛在增長率是從供給面決定的,這兩個是基本的要素。但從中國的情況來看,還要考慮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的容量以及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我這篇論文提出,隨著能源、資源、土地、環境以及資金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依靠低要素成本、低資源成本、低環境成本的投資結構、産業結構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已經不可能再持續下去,必然導致經濟由擴張轉為收縮的週期性調整,這次國際金融危機過後,實際連續五年還沒有過來,我國經濟增長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像前些年那樣,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帶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不僅在危機中改變,而且在危機後也不可能恢復。我在那篇發言中指出GDP增長率和GDP增長速度的密切關係,GDP總量越大,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含的絕對量就越多,隨著我國經濟總量越來越大,GDP潛在增長率逐步下降是正常的,符合經濟規律。綜合這些因素,我國今後中長期GDP潛在增長率為7%到8%的判斷比較符合實際。
2013-06-22 09:23:10
- 林兆木:
總之,至關重要的是在適當建立增長率的同時,通過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每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的就業容量、科技含量和投入産出效益,並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的損害成本,這正是我國應對危機帶來的經濟增長重大變化的出路所在。現在回頭來看,四年前的這些判斷,應該説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對於分析當前正在經歷的這次增速的放緩,也是有現實的針對性。這是我講的第一點。
2013-06-22 09:24:40
- 林兆木:
第二,經濟週期規律和歷史經驗的啟示。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經歷了三次比較大的起落,我要講六點。一是防止經濟大起大落,首先要防止大起。改革開放以來三次大起都帶來通貨膨脹、資産泡沫、結構失衡等嚴重問題,第一次是在1984年增速衝到15.3%的峰頂,造成投資信貸增長過快,結構失調,通脹率上升,最終導致1989年到1990年的大落,速度降到了10.2%和10.1%。第二次1992年再一次加快速度衝到了14.1%,緊接著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CPI漲到了20%以上,被迫進行多年的治理通貨膨脹。第三次是在2003年到2005年,連續三年10%高增長之後,2006年和2007年再一次衝到了13.3%和14.6%的峰頂。這次衝刺同樣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貨幣信貸過量投放,引起物價上漲和資産泡沫,以及結構失衡,還有就是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惡化等問題。
2013-06-22 09:25:31
- 林兆木:
歷史經驗一再證明,經濟大起之後必有大落,經濟的振蕩造成了資源大量的浪費和損失,一年或者幾年的過高速度的增長,帶來了經濟和資源環境的代價,往往是多少年也難以解決和彌補的。因此,當經濟處於週期上升階段的時候,不應當急功近利,人為推高速度。明智之舉就是應當採取措施削峰。1996年劉國光和劉樹勤同志在人民日報發表一篇文章提出這個觀點,在高漲的時候應該削峰,我覺得這樣一個論斷很正確,就是説應該減緩上升的速度,把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引導到優化結構、提高效益上來。二是防止大落,應該把著力點放在深化改革、調整優化結構上。經濟增長衝到峰頂以後,由於通貨膨脹和結構性矛盾的影響,隨之而來的經濟調整和增速放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個時候,由於剛剛經歷了高速增長,各方面對經濟的預期仍然是看漲,因為往往下不了決心進行調整和減速。
2013-06-22 09:28:39
- 林兆木:
我舉兩個例子,一是1984年高速增長,為了解決1984年高速增長帶來的信貸過量投放等問題,中央在1985年連續召開了4次會議,因為認識不統一,1986年經濟稍微有點著陸,1987年和1989年又加快到11.5%和11.3%,終於被迫在1989年和1990年進行力度大的調整。又如前些年,在經歷六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長,其中2007年上衝到14.6%以後,又遭遇到國際經濟危機的猛烈的衝擊。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國經濟進行一次大的調整,並且速度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但是當時各方面追求高速度的慣性仍然很強,對經濟刺激政策的期望值過高,導致財政貨幣政策雙放鬆,貨幣投放過量。這就使得2009年雖然保持了3%的增速,但是在2010年、2011年又反彈到10.2%和9.6%,這就給人們一種印象,好像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仍然在10%左右。其實,這並不是客觀的週期規律和客觀的潛在增長率使它這樣子,而主要是財政貨幣政策作用和政府投資主導的結果,為了獲得超過7%和8%兩三個百分點的增長,不僅成本高、代價大,加劇了結構的矛盾和資源環境等問題,而且是不可持續的。隨著政策刺激力度的減弱,速度還是要掉下來。
2013-06-22 09:28:40
- 林兆木:
我這兒做了一個歷史的比較,19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雖然也是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但是貨幣政策並沒有擴張,而且當時的國家資金都投向了基礎設施建設,並沒有用於擴大製造業的産能,相反通過改革和調整,壓縮了過剩的産能,改善了結構,與此同時,通過債轉股等措施剝離銀行不良資産,減輕企業債務負擔,為企業脫困和放緩金融風險創造了條件。歷史經驗説明,當經濟下行不可避免的時候,應當利用需求增長減緩、市場競爭激烈這樣一種壓力加大結構改革和推動的力度,推動企業和整個經濟轉型升級,為防止經濟速度過度下滑而採取的經濟刺激政策,應當適時、適度,避免違反經濟規律而人為推高速度。三是保持投資適度規模和加強農業,防止經濟週期大幅波動的兩個重點。四是擴大消費需求和加快發展服務業。增強經濟發展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以及防止經濟週期大幅度波動的重要基礎。五是正確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的關係。在市場經濟底下,為了防止經濟週期大幅波動,必須防止由各個局部推動發展而導致全局性的結構嚴重失衡和系統性財政金融風險。必須防止由於政府換屆週期所産生的只顧短期政績,而透支未來發展條件的做法。六是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這也是防止週期性大幅波動的重要條件。應該深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經濟週期成因和影響的認識。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主權債務危機以來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長遠,其中一點就是深化了全球化條件下經濟週期成因和影響的認識。從國內來看,危機的衝擊和應對危機的經驗教訓,深化了我們在新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進入新階段這樣一種背景下,經濟週期的複雜性的認識。
2013-06-22 09:30:24
- 林兆木:
所以我認為連續五年來新的實踐和新的認識,進一步加深、進一步深化對經濟週期成因和影響以及對策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從一般的理論來説,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週期的成因從過去來説,主要是三點:一是機器大工業是經濟週期的物質基礎,機器大工業和深化大生産使生産規模具有巨大的突然的跳躍性的膨脹率和收縮率,使得整個經濟社會活動産生擴張與收縮互相交替的週期性的運動。二是市場經濟是經濟週期的體制原因。三是資本主義的佔有和分配製度是經濟週期的制度根源。我就不再分析了。
2013-06-22 09:32:02
- 林兆木:
上面這三個原因,主要是從分析傳統形態的經濟週期得出的,對分析新的歷史條件下,經濟週期雖然還是適用的,但又是不夠的。我認為有三個原因對當代經濟週期産生了重大影響:一是經濟全球化使各個國家的經濟聯繫和互相依存不斷加深,對經濟週期有深刻的影響。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製造業持續大規模地向國外轉移,伴隨著這種轉移的是跨國公司主導的跨國貿易和投資的迅猛發展。從那個時候以來,國際價格的變動、跨國投資、國際金融流動、國際資源的轉移等都越來越成為各個國家經濟週期的重要因素,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的經濟發生週期性波動,都會透過貿易和資金的兩手關係影響到別的國家和別的地區,而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所發生的波動,也不再局限於以單行道的方式影響到別國,而是會反過來使自己受惠或者受害。特別是近幾十年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在過度轉移,實體經濟有一些空心化,這就導致了大量的資金進入了虛擬經濟,投資套利,使得資産泡沫持續積累。一旦發生金融危機,就引起全球性的經濟衰退。
2013-06-22 09:33:30
- 林兆木:
這個時候,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溢出效益也就轉變為負面的溢出效應。二是虛擬經濟高度發展對經濟週期的上下波動産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近二三十年來,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超常規發展,吸引大量資金進入虛擬經濟的領域,本來以對沖和規避風險為目的的金融衍生品由於它本身的複雜性和難以監管,結果走向了反面,成為誘發金融危機和金融衰退的導火線。從亞洲金融危機和這一次國際金融危機都會看出,由於虛擬經濟出了問題,而對實體經濟造成的衝擊力、破壞力遠遠大於實體經濟出現的問題所造成的後果。三是發達國家財政政策和貨幣失誤加大了全球經濟波動的幅度大大加劇,本來以熨平週期為目的宏觀經濟政策也走向了反面,成了引發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重要杠桿。比如這次美國次債危機,就是因為美國貨幣當局在2001年經濟衰退以後,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將兩波基金利率同2000年的6.5%的高點連續13次下調到2003年6月到2004年6月間的1%,這就使得美國金融機構杠桿率大幅提高,使得金融機構、企業、政府、居民的債務大量上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也是由於財政政策的失誤,長期寅吃卯糧,債臺高築所致。自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美國一些發達國家為了刺激經濟復蘇又故伎重演,實施了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大量地購買了美國國債,增加基礎貨幣的供給,造成了多方面的不良後果。
2013-06-22 09:35:20
- 林兆木:
我在論文當中,又列了好幾個表,2008年到2012年,發達國家的債務佔GDP的增長,已經上升了110%。這是根據MF的數字。還有一個就是導致全球金融體系的流動性的不斷積累。根據MF對1929年以來全球14輪經濟週期的研究,2008年以來這一輪週期全球經濟復蘇是最為緩慢的,但信貸的反彈是最快的。全球流動性導致大量套利投資資本,在全球各地亂竄,刺激全球股市和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增加實體經濟的成本,特別是對新型經濟體帶來資産泡沫的溢出風險。一旦流動性最終被迫收回,又將對金融和經濟的影響造成衝擊,很可能成為下一輪經濟衰退的重要原因。我在論文裏列了幾個表,從這些表裏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2年,一方面發達國家經濟持續低迷,比如美國根據五年的增長,根據MF公佈的國內生産總值的價格計算,美國這五年GDP累計凈增長3.66%,但美聯儲的資産負債表的規模和基礎貨幣的供應鏈增長了2.2倍;日本經濟五年累計是負增長1.26%,而日本銀行負債表和基礎貨幣五年增長40%以上;歐元區的經濟同樣持續低迷,但是歐洲央行資産負債表和基礎貨幣的規模也將近增長1倍。央行的基礎貨幣是高能量的貨幣,央行放出的基礎貨幣會在商業銀行産生數倍的乘數效應,引起信貸大規模的擴張。實際上從對比上來看,發達國家這5年的銀行信貸和M2供應量增長率比央行的負債規模比央行的資産負債規模和基礎貨幣的增長率低的多。
2013-06-22 09:36:46
- 林兆木:
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在危機以前,杠桿率過高,危機發生以後,資金鏈條斷裂,繼續央行救助才能免予破産,所以央行放出的基礎貨幣是被用於填補來的窟窿;二是危機發生以後,發達國家經濟低迷投資熱點少,商業銀行貸款行為很謹慎,有一個反差。但是,不是發達國家銀行資産負債規模和基礎貨幣前所未有的擴張並不存在風險,央行放出去的高能量的基礎貨幣,實際已經存在於金融體系當中,一旦經濟回暖,仍然會産生乘數效應,成為巨大的信貸資金流,既可以支援實體經濟的發展,也可能成為脫韁之馬,再一次衝擊世界經濟。獲得1974年諾貝爾獎的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在論文當中曾經論證了美國政府在1927年到1929年,當時是擔心景氣趨緩,為了延長繁榮期使用了貨幣擴張政策,他在文章裏面用了貨幣擴張政策的詞兒,雖然繁榮了延長了兩年。但當後來美國政府無法再使用經濟政策來維持消費和生産的擴張的時候,將本來相對滯緩而平緩的不景氣最終演變成歷史上很難忘懷的大蕭條,他認為信貸突然注入經濟體系,會改變商品的相對價格,由此産生無法維持的過度投資。為什麼?因為資源會被誤引到本來不會被引進的領域,而信貸增加刺激投資是不可持續的,當這種投資無法持續的時候,就會導致經濟的大幅波動。他的觀點是反對凱恩斯的觀點,凱恩斯不能説完全不對,但是我看存在著過度使用凱恩斯主義這樣一種實踐。
2013-06-22 09:38:20
- 林兆木:
我認為不幸的是,哈利克早已經指出的貨幣擴張政策的弊端,近些年一再重復出現。近幾年發達國家在實行超低利率的同時,推出史無前例的量化寬鬆政策。比如對發達國家經濟和全球經濟會産生什麼危害,不清楚;對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産生怎樣的溢出效應和産生怎樣的衝擊,不清楚;今後怎麼退出,退出收場以後産生什麼衝擊,還是不清楚。上個禮拜三前三天,伯南克説了一下可能要減緩量化寬鬆政策,馬上引起金價大幅下跌,亞洲股市猛跌,歐洲股市上升。這就説明這種政策後果是很難預料的。在上述發達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實際經濟走勢大背景下,我們不僅要要關注短期問題,研究對我國外資外貿經濟增長的影響,而且應該研究對我國中長期發展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尤其是防範國際虛擬經濟投機資本的衝擊,保持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擁有足夠的迴旋的餘地,以免發生財政和金融的系統性風險。
2013-06-22 09:41:11
- 主持人 張連城:
林兆木研究員認為,潛在增長率逐步下降是正常的,但在適度降低增長率的同時,應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應,要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回落的時候,應當深化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他的發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央政府對當前經濟的看法。謝謝林兆木研究員的發言。
2013-06-22 09:42:32
- 主持人 張連城:
下面,我們有請世界銀行經濟部主任、首席經濟學家吳卓瑾教授作“經濟結構調整與城市化”的發言。吳主任為本次論壇昨天特意從華盛頓趕過來,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對她對我們論壇的支援表示感謝。
2013-06-22 09:51:48
- 吳卓瑾:
非常感謝主辦方的邀請,我可以向各位專家學習。很慚愧來到中國快一年了,可是我的華文的水準實在很差,所以很抱歉,我覺得還是讓我用英文來説比較方便。
因為克強總理和世界銀行主席之前開過一個會議,要求一起做城市化研究,這個研究是從去年12月份開始的,我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想法以及我們對全球的城市化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我願意與大家分享一下。首先説一下演講的主要內容,先快速看一下中國城市化進程在過去的30多年的時間裏取得了什麼成績。另外要講一下中國城市化怎麼走,還有就是我們的願景。當然,我們在談到如何實現理想的話,就必須應對現在的挑戰,我會提出一些解決方案。同時我們還會談談最重要的目標在哪。
2013-06-22 10:00:00
- 吳卓瑾:
首先,在三個領域當中,我們已經看到産生了巨大的變化,包括文化、工業、産業各個方面的變化,在社會領域方面的變化也非常大。在環境方面,我們看到中國也作了很大努力來治理污染。當然,我們知道,在工業化的初期又出現了很多的環保方面的問題,但是中國政府現在正在下大力氣來解決這些環境方面的問題。這都是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情況。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大家可以看到,城鎮化的過程中,經濟的增長同時伴有比如經濟的改革,也包括農業、工業等各方面的巨大增長,我們可以看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包括一産、二産、三産都有大的增長。
2013-06-22 10:03:11
- 吳卓瑾:
我們站在這樣一個關口上,如果再看接下來的30年的話,為什麼我們希望能夠從城鎮化當中得到什麼,我們要想想有這麼幾個目標。第一,城鎮化應該提升經濟的效率或者品質。這張圖談的是經濟增長和經濟增長的效率,以及每人平均GDP的增長等等。我們在過去30年取得的成就,城鎮化的增長非常快。與此同時,伴有的就是經濟巨大的增長以及工農業各方面的發展。接下來30年當中,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經濟的效率,把中國推到高收入國家,同時增加經濟和服務産業的比例和作用,這是接下來30年來非常重要的目標。
2013-06-22 10:06:03
- 吳卓瑾:
我們看看基尼系數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和其他很多的國家都一樣,在過去200多年當中,我們也看到在城鎮化以及發展的最初階段,都有一些不平等的現象。長期來看,在發展到中期的時候,就需要花大力量來彌合這種差距,使人與人之間和地區之間的差距都縮小。這就是我們説中等收入國家和中等發展階段所遇到的情況和挑戰。我想中國有這樣的情況,有這樣的不平等、不公平的現象,也是有差距存在的。
在中國,有一點是非常獨特的,就是戶口制度,戶口制度實際使外來民工很難融入到城市當中。因此在接下來30年當中,我們真誠地希望不僅僅在經濟的品質、經濟的效率方面提高,把中國推入到高收入國家當中,我們有非常強大和堅定的社會的融合、社會的包容的計劃,就能夠彌合很多的問題,解決很多問題。同時,增強了人口流動性,這是我們第二個目標。
2013-06-22 10:08:19
- 吳卓瑾:
第三個目標,我們認為城鎮化是必須在這樣一個情況下發生的,就是在環境可持續下進行。因此,城鎮化率在中國來講,要儘量減少對於環境、資源的影響,我想別的國家也經歷過。比如一些環境問題、國家的資源,可能在發展過程當中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和能源,但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我們在將來的幾十年當中,能夠使我們的經濟和社會保持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解決這些資源和環境的問題,加以保護和加以節約。以上是我説的三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2013-06-22 10:12:25
- 吳卓瑾:
以上説的這三個目標,實際是相輔相成的。對於城鎮化的策略來説,包括任何的城鎮化發展策略,首先都必須是提升經濟發展的效率,都必須加強社會的包含性。以上三點是中國城鎮化發展當中最重要的三個目標。我們也有相關的數據和資料,我們看到,就經濟方面來講,在推動效率方面做得非常好。我們的資源在沿海地區可以很好地接近市場,這個市場也加強了國際市場的連接性。我們現在應該做得更多,在這個基礎之上,進一步往前走。實際我們已經達到調整經濟結構的第一步目標,我們初步的效果已經實現,我們應該把服務型經濟的比例加大,同時要加強高科技、高附加值産業的發展,像德國一樣,這樣的話,才能夠使人們特別是農業人口,讓他們更好地加速融入到城鎮化過程當中來,這樣才能夠為中國將來進入高收入國家奠定基礎。在這個環節當中,必須加強和非常重視服務等第三産業的作用。我們應該儘量彌合差距,比如戶口政策所造成的。
2013-06-22 10:13:49
- 吳卓瑾:
最後一點,如何使城鎮化越來越高效,越來越能夠有較多的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就會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對資源的浪費。加強對這些資源的保護,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推動服務産業的發展,加強社會的包容性。中國已經成功解決了貧困的問題,也非常有效地消除了貧困。中國中産階級的發展和壯大非常快,比如每人平均4000、5000美元,12%的人口按照標準已經是中産階級。對於日本和南韓來説,在這樣的發展階段的時候,他們實際是已經達到了40%-50%的中産階級的人口。城鎮化在過去的30年當中,實際消除了大量的貧困,這是中國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消除貧困。但是我們還要進一步往前推進,要使城鎮化創造更壯大的中産階級,這樣的話,才能看到城鎮化效果的加強。
2013-06-22 10:20:16
- 吳卓瑾:
最後,環境的可持續性的目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過去30年中,中國有很多的産業是從OECG國家轉過來的,中國實際在低附加值生産過程中産生了污染,當然這些産業的發展也對中國有幫助,幫助中國進入到了世界工廠當中,也使我們的生産變得更加成熟。但是現在,我們也要在接下來的30年當中,不僅僅要使生産方式更加綠色,還應該使得消費的行為更加的綠色,這就意味著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無論是出行、交通,還是如何使用水、資源這方面,甚至包括價格,包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須更加的綠色。德國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德國的消費也是綠色的。
2013-06-22 10:25:20
- 吳卓瑾:
我們的挑戰是什麼?第一個挑戰,城鎮化比例和速度,包括土地開發的規模,在過去20年、30年當中,我們在土地資源方面的擴張非常快,接下來要記住城鎮化不一定非得密集的土地資源。比如紐約的GDP在過去這些年當中是增長了很多倍,但是土地利用並沒有太大的增長。所以對於土地的開發可能太快。城鎮化是和戶口制度相關的,(指示圖表)下面是城鎮地區就業在過去30年當中的變化,紅色線是家庭城鎮化,就是説有多少家庭是城鎮戶口,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差距,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對於我們造成社會不公平性、社會緊張性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們知道,中國的願望是要創造大量的中産階級,要解決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是什麼呢?一個非常重要的解決辦法,就是要重新調整、重新平衡政策的結構,包括像行政政策以及市場體制的平衡。我們知道政策的組合在任何一個國家來説,都是必要的,一方面要有行政,另外一方面要有市場的,要有市場和行政兩個方面的吻合,才是一個比較健康的政策的組合。這個政策的組合,在中國來説,我們看到當經濟發展處於比較基礎的時候,比如30年前計劃經濟,計劃的策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是現在中國的經濟已經非常的複雜和精細化了。因此,我們的市場實際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市場做起來也不容易,也做得比較好。為了我們能夠滿足剛才談到的經濟、社會、環境這三個方面目標,我們必須要重新調整政策的組合,一方面是市場,一方面是行政。因為這些只是工具,調整是手段。
2013-06-22 10:30:20
- 吳卓瑾:
今天早上很多專家談到政府財政的改革,是接下來改革的重點,有助於推動增長。另外,在非常重要的城鎮化過程當中,效率更高,更有包容性,更環保。因為公共財政必須要考慮的是哪一級政府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比如是中央政府的職責、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這需要我們考證,在提供公共服務的時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明確職責。在明確職責和工作當中,我們必須要在不同級別的各級政府之間進行調整,也就是説各級政府要明確他們各自的職責,比如完成某一樣工作和某一樣任務或者職責的話,他們都需要資源,所以不同級別的政府會有不同職責和工作。另外,我們看到現在地方政府在提供服務方面有很多責任,但是有些情況下沒有太多的空間,所以接下來的一個重要點,就是勞動力市場。
2013-06-22 10:37:07
- 吳卓瑾:
(見圖)GDP增長率的情況,以及每年就業率的增長,大家看到,增長率非常的高,當然就業增長率也是非常高的,在勞動力的市場希望有更多的研究。當然,戶口改革需要進行,需要與其他的政策一起做,比如和財政的關係、土地的政策。另外,土地的重要性,在這裡我給你們展示的就是之前一年所説的城市化並不一定非是土地密集型,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全球很多城市的密度,紅色是中國城市的情況。我來具體解釋一下。在這裡我們有城市密度的政策,但是我們可以看一下GDP,每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數的情況,每平方公里到底可以産生多少服務和多少GDP?比例最高的是巴黎,接下來是澳門,像全球一些城市,比如巴黎、新加坡、香港、北京,北京是第三個紅色的柱狀圖,像中國一些大城市,北京、上海等等,它們城市化的進程實際是浪費了很多的土地。他們在基礎設施和建設上進行了很多的投資,但是並沒有産生出相應的GDP,這對這個城市經濟發展來説並不是特別好的。對於一個城市來説,我們應該實現這樣一個規模性經濟,還有生産力的發展,應該保證我們在城市化當中的投資應該有很好的回報才可以。在一些大的城市,任何國家的大城市來説,城市密度的重要性或者我們這個大城市的密度,對經濟的發展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我們的經濟推向另外一個以創新來推動的經濟,中國很多大的城市並沒有産生這樣的效應。我希望與你們保持聯繫,我歡迎你們和我們一起參加這樣的討論,李克強總理講到,這樣一個研究應該是一個開放性的研究,我們願意與全球所有的感興趣的專家和學者一起合作。
2013-06-22 10:38:13
- 主持人 張連城:
剛才吳卓瑾主任肯定了中國過去30年經濟所取得巨大成就,同時提出未來30年經濟發展的目標。首先是城鎮化應該提高增長的效率,把中國帶入高收入國家,避免跌進中等收入陷阱。第二個目標是發展當中,應當逐步縮小地區和每人平均之間的收入差距,特別要增加包容性,特別是農民的戶口問題。第三個目標是城鎮化要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不僅要綠色生産,也要綠色消費,使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上述三個目標,吳主任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我們對吳主任的發言表示熱烈的感謝。
2013-06-22 10:41:03
- 主持人 張平:
下面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胡乃武教授為大家講對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分析。有請。
2013-06-22 10:41:48
- 胡乃武:
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我發言的題目是“從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談經濟發展的前景”。為了節約時間,我念稿子了。
2013-06-22 10:46:36
- 胡乃武:
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概念,是世界銀行在2006年發佈的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首先提出的,是指經濟體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接近3000美元左右,而進入中等收入絕對值以後,其經濟難以繼續保持之前的高速增長,從而使每人平均收入難以達到10000多美元的高收入國家水準。按照世界銀行2011年發佈的收入水準的標準,每人平均收入高於1227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每人平均國民收入處於1006美元至12275美元之間,為中等收入國家。每人平均國民收入少於100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
2013-06-22 10:47:25
- 胡乃武:
在中等收入國家中,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為1006美元至3975美元之間為下中等收入國家;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為3976美元至12275美元之間為上中等收入國家。據世界銀行2011年發佈的世界發展指數報告的數據,中國的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為4930美元,屬於上中等收入國家。中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後,自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以來,經濟增速趨於放緩。1978年至2008年期間,中國國民生産總值每年平均增長率為9.8%,2009年下降為8.7%,2012年進一步下滑到7.8%。鋻於這種情況,中國的經濟學界開展了關於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討論,大體上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中等收入陷阱本身是一個偽命題。第二種意見,中國有可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第三種意見,中國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針對這些不同意見,我想談兩點自己的看法。
2013-06-22 10:48:21
- 胡乃武:
第一,中等收入陷阱並不是偽命題。説中等收入陷阱是偽命題,這是缺乏根據的。綜前所述,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概念是由世界銀行最先提出的,是對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許多國家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以後經濟長期停滯,未能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種現象所進行的概括。這些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為代表的拉美停滯現象。二戰後,這些國家由於沒有進入美蘇冷戰,使經濟得以平衡發展,再加上這些國家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從而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當時,這些國家由於其産業結構沒有實質升級,外貿出口仍然以低附加值的資源和農産品為主,再加上社會長期動蕩不安,因而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2013-06-22 10:51:11
- 胡乃武:
二是20世紀90年代以馬來西亞、菲律賓為代表的東亞國家,這些國家大量引進外資來發展本國經濟,因而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是,在此以後這些國家由於貨幣政策的失誤,以及對實體經濟的過度輕視,導致在東亞經濟危機期間遭大量外資洗劫從而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20世紀初為敘利亞為首的中東國家,這些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是由危機期間靠大量出口石油,使每人平均收入迅速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準。當時,這些國家由於收入分配嚴重失衡,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再加上宗教衝突、戰亂頻發等原因,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最後跌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總的來説,不能認為中等收入國家是一個偽命題。
2013-06-22 10:53:51
- 胡乃武:
第二,中國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換句話説,就是從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來看,未來經濟增長的前景。自從中國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以來,經濟下行,GDP平均增長率由過去的10%逐步下降到2013年第一季度的7.7%。據此,有的同志提出,中國有可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中國在未來一個較長時期裏,即使沒有2008年危機對增長的不利影響,再繼續保持過去的10%的高速增長亦是不現實的,但是仍然可以實現年平均7%到8%的較快增長。事實上,中國政府所制定的未來經濟發展規劃,就是把預期增長的目標確定為7.5%,可見這種年平均7%-8%的增長目標,是中國政府基於未來一個時期的實際情況而自己作出的調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20年,中國國民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實現這個目標,國家生産總值只需要年增長7%就夠了。按照這個目標,到2020年中國的每人平均收入就將超過10000多美元,從而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説中國在未來一個較長時期裏,仍可以保持7%-8%較快的增長呢?
2013-06-22 10:59:22
- 胡乃武:
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將會為未來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強勁的動力。中國已經建立起完整工業體系,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從工業化水準區域分佈來看,中國東部發達地區如長三角、珠三角工業化程度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而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水準則仍然偏低,區域差異較大;從地區工業結構來看,各地區工業在技術水準、産品層次都存在著同構性,這種雷同的工業結構有待優化。由此可見,中國工業化仍然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推動下,資訊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將會極大地提高中國工業化的水準和生産效率,從而就會促進經濟持續地快速增長。
2013-06-22 11:01:08
- 胡乃武: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必將拉動投資和消費較快增長。2012年中國城鎮化率為52.6%,與經濟發達國家70%的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不僅如此,在這52.6%的城鎮化水準中,還包括有2億多未真正成為城市居民的農民工,他們雖然正在城市,但其消費水準和社會保障水準卻遠遠不及城市居民。根據國際經驗,城鎮化水準在30%-70%之間時,正是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因此,在未來20年來,中國城鎮化將一直處於加速發展的階段,從而就會拉動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迅速增長。從投資需求方面來看,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城鎮基礎設施投資逐步壯大,房地産市場投資以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資,也會相應增大。從消費需求方面來看,2012年中國的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24565元,農村每人平均純收入為7917元,農村居民純收入僅為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1/3,至於二者在消費方面的差別,那就更大了。農村1.2億富餘勞動力轉入城鎮,連同他們的家屬,將有4億人由農民變為市民,這必將顯著地擴大消費需求,從而拉動經濟更快地增長。其二,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矛盾不斷出現,也不斷解決,永無止境。這些矛盾是社會與社會自身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加以解決的,經濟體制改革要改革與生産的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産關係的某些方面,經濟體制改革是要改革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某些方面,直接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像恩格斯説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不斷改革的社會,通過改革不斷地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因此,改革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2013-06-22 11:02:53
- 胡乃武:
中國在未來一個時期的深化改革中,應當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地方政府與其相匹配的稅收體制。一方面要立足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明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職能範圍。中央政府應當加強對經濟社會的宏觀管理,地方政府只要做好本地區公共和社會管理。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財稅制度,切實保障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第二,深化收入分配製度,建立橄欖型的分配格局。2012年中國基尼系數高達0.474,收入差距較大。要進一步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要更加重視公平,健全收入社會保障和轉移社會再分配之後的調節機制和強化再分配調節功能,既要加大對高收入者的調整力度,更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準,擴大中等收入的比重,形成橄欖型的分配格局。
2013-06-22 11:06:00
- 胡乃武:
第三,加快壟斷行業的改革,進一步完善市場秩序,打破國有企業中行政性的壟斷,將壟斷行業中自然壟斷業務和競爭性業務分離開來,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對資源壟斷業務的監管,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凡是市場可以做好的就交給市場取做,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秩序,在市場競爭的基礎上培育國有大型企業。第四,加快生産要素的市場化改革。在農村應進一步推進土地徵地制度改革,建設土地流通市場,促進家庭農村的發展,擴大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在城市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逐步實現利率匯率的市場化,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
2013-06-22 11:07:38
- 胡乃武:
第五,加強交易體系改革,構建現代交易體系。科學技術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南韓的發展經驗表明,教育和科技教育是實現經濟持續性發展和提高産業競爭的根本途徑。中國應進一步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提高教育品質,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同時要借鑒德國的經驗,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廣泛開展職業培訓,使高等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保持合理的比例,使進城務工者具有一技之長,從而有利促進就業和加快經濟的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是中國經濟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要提高經濟增長總量,就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為此就要將經濟增長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優化經濟結構上來。
2013-06-22 11:09:36
- 胡乃武:
第一,依靠科技進步來促進經濟增長就要強化科技創新,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政府應當加強對科技創新的支援,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制度,使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同時,國家應當完善智慧財産權保護體系,構建多層次經營體系,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2013-06-22 11:15:14
- 胡乃武:
第二,合理的經濟結構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當前,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在産業結構的調整方面,應進一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農業現代化;優化第二産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加快第三産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在區域結構調整方面,應加強區域規劃和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快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積極培育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極。在需求結構方面,應該由過去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向主要靠外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總體來説,中國之所以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就是上面講的三個原因,一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將會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提供強勁動力;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將為中國未來經濟的較快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三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會為中國未來經濟較快發展提供永久動力。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2013-06-22 11:16:17
- 主持人 張平:
感謝胡教授的精彩講演,現在有請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楊聖明委員作“深化消費體制改革問題”的演講。
2013-06-22 11:17:24
- 楊聖明:
各位專家、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上午好。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關於深化消費體制改革的問題”。這個題目既是老題目,又是新題目,為什麼是老題目呢?在20多年以前就能夠見到這個題目,也就是在90年代,改革的第一個十年裏面可以看到這方面的文章。1990年以後,看不到這方面的文章了,在報刊上有“消費體制”這四個字嗎?看不到,我不知道各位是否可以看到,只能看到經營體制改革或者收入分配改革、流通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等等。好像“消費體制改革”這個詞兒看不到了,成果也看不到了。所以,在這20多年以後,是一個新題目,20多年了,不見這個事情,所以我現在就要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不是一個偽命題,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有沒有消費體制改革問題?在座的理論家,包括博士、碩士研究生,可以研究這個問題。這既是新問題,又是老問題,現在我認為應該是老問題,我過去是主張這個事的,我寫過一些書,也寫過一些文章,比如1985年有長篇大論論述消費體制,從那以後,我沒有正式寫文章,今天我稍微講講。
2013-06-22 11:17:54
- 楊聖明:
第一,什麼是消費體制,我給下了一個定義,是不是這樣就叫消費體制?消費體制是指消費領域中各種消費關係——消費權益、消費組織、消費教育、消費信用、消費資訊、消費安全,以及運作機制和調控手段等的總稱,這就是消費體制。核心問題就是消費的權益、消費的利益,這是它的核心問題。現在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呢?有三點:一是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這個長效機制到底是什麼?怎麼建立?我在《財貿經濟》剛剛發出一篇文章,《財貿經濟》今年第三期文章,就是“關於加快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我認為要建立這種長效機制,首先要解決消費體制問題,沒有一個消費體制,長效機制是什麼?建立了哪些基礎?怎麼建?好像都是空的。我認為消費體制是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長效機制的一個體制保證和基礎,所以也是貫徹十八大決議的需要,這是第一個理由。
2013-06-22 11:20:20
- 楊聖明:
二是30年來,從過去的高投資、低消費,走入了更低的消費、更高的投資,這個問題值得研究。從1957年、1958年大躍進開始,一直到1978年這20年,是高投資、低消費的20年,從1958年開始,改革開放以後在1986年大規模討論消費的問題,大家提出意見,高投資、低消費解決了嗎?不是的,從那以後,到現在的30多年,就是從1980年到現在的30年,按消費率和投資率相比,要比過去20年是更高的投資率,更低的消費率,國家統計局同志在這兒,你們可以拿統計數據,是不是消費率、投資率是這種情況,是由更高的投資,就是由高投資走向更高的投資,由低消費走向更低的消費,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注意,什麼原因?我認為其中一條,就是缺乏消費體制的研究。原因及其複雜,我今天講的就是從消費體制上來説。
2013-06-22 11:25:13
- 楊聖明:
三是強調消費體制問題,是我們今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因素。中國由一個中等收入國家走向富強國家,最後達到現代化國家的水準,就是達到現代化的消費水準,沒有消費體制的改革,沒有新的消費模式的建立,是不可能實現“中國夢”的。我們的目的是要改善人民生活,生産發展得很高,投資也很多,但是最後消費還是很低,現在就有這個問題,儲蓄轉向投資了,高儲蓄支援高投資。老百姓不是沒錢,是有錢的,我們城鄉居民收入率達到35萬億,這是一個極大的數字。儲蓄這麼大,老百姓拿的錢為什麼不花呢?有的人説沒有錢,我覺得不是這樣的,這是一個收入儲蓄消費三者的關係,核心問題是這三個關係要處理好,這個問題要解決,也得要從消費體制解決。
2013-06-22 11:25:42
- 楊聖明:
下面講講當前應該從哪些方面改,我提五條意見。第一條建議,要理順各種消費關係。消費關係有內部關係和外部關係,外部關係就是制定生産、分配、交換的關係,就是消費和生産的關係、消費和分配的關係、消費和交換的關係,這是外部環境,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生産和消費的關係,還有就是消費跟收入的關係,消費跟儲蓄的關係,這些關係我認為現在都不順。這是外部關係。所謂內部關係,消費內部的關係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的關係;二是城鄉消費的關係;三是地區消費的關係,東西部地區、南北東西的問題、城鄉的問題,我認為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或者是高收入和低收入的關係。高消費者和低消費者的關係。總體來説,就是消費內部的關係要處理好,這是消費關係,就是內部關係和外部關係,要理順這個關係。
2013-06-22 11:28:27
- 楊聖明:
第二是建立國家、企業和個人多層次消費決策體系、主權體系。我特別強調的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所謂生産者主權理論,還有消費者主權理論,如果按照這個理論來説,我們中國現在正處在由生産者主權為主,過去是生産者主權,一切都是由生産者定的,生産什麼就消費什麼,什麼有多少就消費多少,是主體。消費者是被動的。我們今後必須轉向以消費者主權為主,消費什麼就生産什麼,消費多少就生産多少,消費一個就生産一個,消費兩個就生産兩個,現在3D印表機的生産甚至能只生産一個消費品。這樣就把消費品絕對的個體化了,第一個消費者就可以進行選擇。這必須進行改革,而且目標由生産者主權為主向以消費者主權為主進行過渡,我們的任務還很艱巨。
2013-06-22 11:29:26
- 楊聖明:
第三是建立各種消費者組織。消費者組織大家就知道一個:“315”,中國消費者協會只是出來一次亮亮相,不是消費者組織,應該不只這一個,應該成千上萬,各行各業各地區都應該有。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中叫做小政府大社會,大社會問題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消費問題,這個消費問題是13億人的生活消費問題,誰來管理、誰來協調,這些問題誰來幫助解決,這些資訊誰來收集,誰來幹呢?就是消費者協會。我認為中國現在很需要,這個大社會不是一盤散沙,不是人們願意幹什麼就幹什麼,應是一個有組織的社會,我們這個社會是一個有組織的社會,在消費方面是一個有組織的社會,不是一盤散沙的,這是大社會。大社會不能是願意幹什麼就幹什麼,一盤散沙的,而且應該有一定的組織。
2013-06-22 11:32:26
- 楊聖明:
第四是加強消費教育,引導消費,提倡文明消費。人類的文明是多方面的,其中消費文明是及其重要的方面,如果用消費文明來看看現實當中,問題太多了。比如旅遊,旅遊是一個文明活動,但是在旅遊當中發生的不文明行為,那也是很多的,吃飯也是這個問題,穿衣也是這個問題,都有。總體來説,我給大家介紹一個材料,你們可以看看,過去對消費引導、消費教育很重視,我舉一個例子,你們可以查詢。1984年10月12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三大報紙同一天發佈一條消息,題目是“河北省武義縣成立了青年消費引導協會”,《人民日報》評論員的文章,標題是這個。《人民日報》評論員為這個寫了一篇短評,《光明日報》也寫了一篇,《經濟日報》也寫了一篇,在這一天三大報紙上同時發表消息,同時發表各自的評論員文章,這在中國歷史上恐怕不多見。你們可以查1984年12月12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那個時候對消費引導就是如此重視,我們現在可以説離這個要求還差得很遠、很遠。
2013-06-22 11:34:13
- 楊聖明:
第五是制定有關消費方面的法規。現在關於消費方面沒有很獨立的法規,都是隱含在比如工商管理、藥品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等等。沒有這些法規問題根本解決不了,比如物業和業主打架,比如存車的問題,還有比如住的樓房上面漏水,樓下不能住了,上面不去修理,這些問題太多了。這方面我們缺法規,比如剛才説漏雨誰修、誰修、限制多長時間修好,香港就有這方面的專門法規,我們現在建了很多大樓,一片一片的,但是管理是極差的,業主跟物業管理矛盾很多,這方面的問題怎麼解決,還是要進行法治管理,要建立法治國家,我們沒有這方面的法規,整天光用拳頭打架行嗎?不行。我覺得應該制定法規。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2013-06-22 11:35:05
- 主持人 張平:
謝謝楊老師的精彩演講,下面請張曙光老師講演。
2013-06-22 11:35:36
- 張曙光:
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上午好。我的題目是講四個問題:一是講一下今年“兩會”上推出的中國政府改革的亮點和不足。二是講一下鐵道部負債的現狀。三是以明晰産權和經營責任來解決債務問題,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四是對現在這個改革的擔憂和似是而非的説法。
2013-06-22 11:35:54
- 張曙光:
“兩會”上推出的今年政府體制改革,大家看到了正部級兩個部門的變動、副部級四個,最後國務院除了辦公廳以外還有25個單位。這樣一個改革最大的亮點,就是撤銷鐵道部,在交通部下成立鐵路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實現了組織上的政企分離。為什麼説是最大亮點?因為鐵道部改革不是今天才開始的,事實上2003年這個方案已經提出來了,改了10年,到2013年,才走到這一步,所以我又想起魯迅當年説,中國太大,很多事情很難辦,連搬個桌子都很困難。我們的鐵道改革改了十年,今天才走出來。
另一個亮點就是成立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因為現在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中國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大家都不知道,我們“進口”的東西裏面有多少是安全的,多少是有各種污染的。其次就是成立國家海洋總局,因為陸地上的資源已經開發、利用得差不多了,海洋資源的開發對未來的發展可能是很重要的,因而海洋的爭奪也是今後一個很大的問題。釣魚島除了主權問題以外,可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資源問題。
2013-06-22 11:37:26
- 張曙光:
不足。撤銷鐵道部是一個亮點,但僅僅是組織上的政企分離,而在經濟上仍然是合在一起的,最重要的就是債務的問題,因為債務是當年鐵道部決策的,現在全部給了鐵路總公司,鐵路總公司自出生以前出現的問題,需要讓它承擔,它當然承擔不了,既然承擔不了,鐵道總公司就很難按照一個企業來活動。而政府對它的利益輸送的臍帶也割不斷,所以經濟上的兩權分離還沒有解決。其次,機構改革裏面可能大家在這之前呼籲要重新恢復成立國家體改委員會,但是這一次沒有。另外,發改委的限權縮權問題也沒有提上議程,現在發改委權力太大,到了市場經濟條件之下,應該向反壟斷委的方向去轉變,但是現在沒有,既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縮權的問題也沒有提出來。這是我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改革的亮點和不足。
2013-06-22 11:39:28
- 張曙光:
第二,鐵道部既然是這次改革的一個亮點,鐵道部改革出現的很重要的問題,比如債務的問題,債務的現狀怎麼樣?鐵道部去年9月份發佈公告,鐵道部的資産4.3萬億,鐵道部的負債2.66萬億,資産負債率61.86%。這是舊債。鐵道部現在還有新債,新債是什麼呢?今年2月份,鐵道部發了200億的短債,到了3月份,又批准了600億的中債,而且還批准了鐵道部今天要發1500億的鐵路建設債券。與此同時,今年的鐵路建設任務新開工的要建設的鐵路共計5600公里,投資需要5000億。據現在的測算,“十二五”期間鐵道部建設的全部投資要30000億。大家想想,這些投資恐怕很大一部分是要借錢和負債的。所以,這些是現在鐵路的建設中間的新債。這是可以看到的債務的狀況,也正因為前面講的,由於債務的問題,現在沒有解決鐵道部的改革,使得組織上政企分離,而經濟上還沒有分開。但是組織上的分離也使得我們可以討論經濟上的兩權分離的問題,所以我就想第三個問題,通過如何化解債務來推進鐵路的改革,也可以看到國有企業如何改革。
2013-06-22 11:42:24
- 張曙光:
新債、舊債既要新老劃斷,又要同時處理。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因為老債不是鐵路總公司決策的,所以它不可能承擔,但是既然把資産給了他,它也應該承擔一部分。這個債務恐怕有三種情況,要承擔的主體,一是過去鐵道部和銀行借的錢,銀行也應該負有一定的責任。這一部分債怎麼還,其實比較簡單,由銀企兩家去談,是延期還是借新還舊,還是利率上一切優惠,總之是由兩家解決。另外一部分債務,一部分要由鐵路總公司來承擔,一部分要由政府來承擔,因為當年的決策是政府決策的。現在問題就是哪一部分由總公司承擔,哪一部分由政府承擔,政府承擔的這部分還債,錢從哪兒來?我想,可不可以這麼去考慮?把我們現在的鐵路總公司明確一下,就是資産的範圍,我覺得明確成中國的幹線鐵路公司,把全部的幹線鐵路,比如京滬、京廣、隴海到東北、到西南的,這些幹線鐵路交給鐵路總公司,變成一個中國幹線鐵路公司,以幹線鐵路的資産品質和數量來承接相應的債務,因為幹線鐵路都是比較好的,比較繁忙的,所以相應的承載應該多一些,但這需要經過評估,按照資産的品質和數量來承擔。
2013-06-22 11:43:59
- 張曙光:
另外一部分,支線鐵路可以通過明確它的産權和經營責任,把支線鐵路全部交給地方和私人,賣掉。地方願意要的由地方要,私人願意接的由私人接,這個資産的重組所得到的全部的資金就變成中央政府承接債務的那一部分資金。因為這部分過去都是中央投資的,就變成成立各種各樣的支線鐵路公司,交給地方和私人,産權交給人家,經營責任也交給人家,使得人家有權,因為過去鐵路是鐵老大,地方也建立了一些鐵路,比如廣西青州港建立了四條鐵路,這四條鐵路成立了沿海鐵路公司,但是人家運輸繁忙,已經開始盈利,鐵道部眼紅了,南寧鐵路局一紙公文下去接管、託管這四條鐵路,地方投資,他把經營權利拿過去了。我的老家西安,西安鐵路公司也是地方投資,結果西安鐵路局也是託管,拿過去了,人家原來一年盈利5個億,鐵道部拿過去以後,變成一年虧3個億。所以,現在要明確的是把資産和經營責任明確,總公司就是幹線鐵路公司,支線鐵路公司,各種各樣。這樣,我想老債的問題就解決了。新債怎麼解決?同樣的道理,現在開工這麼多,凡是總公司願意投資的,總公司承擔新的債務,誰投資,誰承載。凡是地方願意投資的,那地方負責新的債務。凡是私人願意投資的,私人負責債務。凡是沒有人願意投資的,對不起,下馬。為什麼?沒有人投資,證明它沒有價值。這樣的話,我想很多問題就解決了,比如現在高鐵近些年來的發展,當然不是鐵道部高鐵出事,也不會有這場改革,這件壞事變成好事。
2013-06-22 11:47:05
- 張曙光:
現在很多地方都要上高鐵,狀況怎麼樣呢?京滬高鐵是最繁忙的,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京滬高鐵現在不算折舊,微利,算上折舊仍然是虧的,京滬高鐵比如10點、11點發車上座率高一些,我現在到上海出差來回都坐。上個月我到南京去,上座率1/3,一等票的上座率,但是現在很多地方還要上,那麼我想誰願意上誰去負擔這個債務,而且這個還債不能説現在的折舊不算,都得盈利,拿利潤去還,還不起,對不起,重組。我想可能新債要這樣處理,債務也就解決了,而且可以看到這個辦法最根本的就是明晰産權和經營責任,明晰了債務的問題,並不是難事情,債務只是我們解決改革問題的一個突破口。所以,我想有些沒有價值的就不會再上,還聽説要修上海到長沙的,我説湖南願意修就湖南自己修去,現在不要總的決策,那麼這些窟窿怎麼填呢?
2013-06-22 11:47:55
- 張曙光:
第四,改革裏有很多擔憂或者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議論。一個擔憂的是票價是否會漲?我看不會。為什麼不會?如果這樣改革了以後,大家想想,鐵路內部的競爭就會發展,那麼鐵路競爭,誰家的服務好,誰家的品質高,我就用誰家了。當然有線路的問題,但是也有不同的選擇。既然如此,鐵路內部的競爭可以加強,而且,鐵路外部的競爭現在也很激烈,比如到上海坐高鐵還是坐飛機,其實我為什麼選擇坐高鐵呢?因為5個小時的時間就到上海了,而且不用在飛機上等。競爭的服務時間是一個,還有票價的問題,我想真正鐵路要競爭,飛機現在都有三折、五折的票價了,票價漲不上來。還有一個擔憂,這樣一弄,鐵路的統一調度怎麼辦?其實個問題技術上已經解決,調度要有協調的問題,各個鐵路公司成立了以後,這個問題不難解決,仍然會有統一的角度,也會有自己獨立的安排。我想,這個問題也不用擔心。
2013-06-22 11:48:03
- 張曙光:
另外,還有兩個似是而非的説法,一個説法是鐵路公司成立以後,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區分公益運輸和商業運輸,怎麼區分呢?哪一條鐵路運輸是公益,哪一條是商業的,沒有辦法區分。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現在的商品,政府用的、公益用的,可以用政府採購,所以鐵路運輸的公益運輸也可以這樣,比如軍隊要運輸,政府去買單,作為政府採購運出去就可以了。這個問題不難。還有一個問題,鐵路必須要保證國家安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土地上,提出這樣的問題,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為什麼呢?鐵路安全是説如果真正一旦要發生一些戰爭或者大的事件,這個時候政府要運輸和保證國家安全,那也有很好的辦法。政府可以管制,為了保證國家鐵路運輸安全,政府可以接管,那個時候需要,就可以全部接管過來,這是完全可以的,就可以解決國家的運輸安全問題。而以此來認為這樣一些改革,特別是明晰産權和經營責任,把支線鐵路公司給了地方和個人,這個辦法行不通,我覺得這些理論和説法似是而非,並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謝謝大家。
2013-06-22 11:50:24
- 主持人 張平:
非常感謝張老師的精彩講演!由於第一節的時間拖得比較多,現在剛進入主旨講演環節當中。我想調整一下,先請袁富華做主題講演,希望你以更快的速度進行講演,給張連城老師留下他的發言的時間,把郎院長移到下午進行講演。下面有請袁富華。
2013-06-22 11:51:52
- 袁富華:
下面我儘快把我們課題組的目前正在進行的一些研究向各位老師作一下彙報。題目是“中國生産函數分解與效率提高路徑”。我們提出的問題是“高速增長向高效增長轉換的挑戰及對策”。
2013-06-22 11:53:13
- 袁富華:
主要內容提示。首先是課題組的前提研究,從2011年到2012年,課題組針對中國經濟增長、長期增長的一些問題,産生了一些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結構性減速的問題,一個是産業效率抑制性的問題,這主要立足於宏觀層面。我們現在做的工作,進一步思考了中國結構性減速的微觀機制是什麼?分為四個層面:一是生産函數的分解來考察結構性減速內在層面。二是經濟增長轉型過程中特質化事實、悖論和挑戰。三是在前兩個分析基礎上,提出中國經濟雛形機制和風險累計。四是産業發展的競爭性市場建立。
2013-06-22 11:54:26
- 袁富華:
下面我們看看結構性減速的宏觀策略,我們達成幾個認識。第一個認識是:什麼是結構性減速?結構性減速是我們2011年和201年初步探討的問題,就是在長期增長過程中,工業化階段向城市化階段轉變之間,生産率的整體下降所導致的潛在政府率下降趨勢。這個是通過發達國家近100年的增長經驗和拉美國家的增長現實得出的一個認識。結構性減速主導因素,包括三個方面:
2013-06-22 11:55:23
- 袁富華:
第一個方面,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拐點的出現。二是長期增長過程中生産函數要素彈性參數逆轉,經濟結構服務化趨勢的逐步形成,投資率增長速率和城市化率出現倒U型的狀況。三是關於階段性劃分,中國經濟長期增長路徑轉換,從高速向高效增效過渡。高投資和出口驅動的工業化階段一,已經逐步失去效率提升的動力,例如近幾年持續出現的資本回報遞減問題。城市化和服務業的發展將開啟經濟穩速增長階段二。這是我們主要研究的一些問題。
我們進一步把減速的因素歸納為兩類:一是系統性主導因素。所謂系統性的減速主導因素,是指短期內不可控,一類是人口結構化和勞動力拐點的出現。二是長期增長函數要素彈性逆轉,這也不可控,因為國家隨著收入分配和富民政策的實施,要素參數肯定要發生逆轉,勞動彈性增大,資本彈性減小。
2013-06-22 11:56:22
- 袁富華:
第二,可控的因素,就是政策性因素,指的是投資機理和投資效應的機理。經濟結構孵化趨勢向,投資增長的機理和投資效應的改進可以緩和減速過快的振動,以達到我們期望的高效增長的中速的平滑路徑。下面看一下正在做的中國生産函數分解,這個分解的左側,就是我們的指標欄,包括四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實際增長和潛在增長一個總的擬合,第二個層面是潛在産出的三因素分析,我們繼續對資本投入、勞動投入和勞動生産率繼續進行分解,就是所謂的因素細分。
2013-06-22 12:00:38
- 袁富華:
第三的層面,實際産出增長因素分析,GDP的增長是由勞動生産率、增加率構成的,勞動參與率變化率、勞動年齡人口比例變化率、總人口增長率這四項加起來就是GDP年度的實際增長率。
第四個層面,人口與城市化數據的解釋。人口與數據化這一項我們進行分析和預測的目的,根據我們倒U型假設,是為了分析未來智力投資增長率。再看看數據,首先是在數據表墑,包括以下內容,要素彈性函數逆轉,二是隨著城市化率的提高,投資會出現減速,這是兩個主要的東西。在目前中國下一個生産模式之下,要維持比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2013-06-22 12:03:41
- 袁富華:
我們歸納出了結構性減速的六個特殊化事實,這六個事實就是導致中國結構減速必然發生的原因,一是分貝效應導致減速,就是分解表上計算的要素彈性參數逆轉。過去30年根據我們的計算,資本彈性是0.6,勞動彈性是0.4,未來十年,有可能資本彈性下降,勞動彈性會上升,這對資本驅動的增長打擊很大。人口轉型導致加速,這是根據分解公式裏面的勞動立項。第三個特殊化事實是生産力再退步導致減速,這是根據分解表裏強要素勞動生産率等於一産、二産和三産勞動力的加和,其中三産勞動力從長期來看,它是減速的,導致整體經濟增長減速。
2013-06-22 12:10:08
- 袁富華:
我們過去測算了碳排放,節能減排標準導致減速。還有就是資本效率遞減的減速效應,根據我們增長分解的表,以及表裏暗含的公式。我們得出一個最基本的結論,中國的未來經濟減速,不是週期現象,而是結構性現象,現有模式沒有持續增長的解,如果中國依然按照現有的投資驅動模式走下去,是沒有解的。
如果達到持續增長路徑,就要尋找效率提高的微觀機制,要針對效率提高。我們進行六個減速特殊事實進行歸納,就是分配投資悖論。根據我們的分解計算,在人口轉型的系統性因素作用之下,要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要麼要素彈性參數逆轉不發生,就是要麼維持現有的分配政策不變,要麼維持現有資本驅動的增長方式不變,這二者是必須其一的,不然的話,就不能保持經濟有高速增長。前一種模式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增速原則,後一種模式將加劇增長的不可持續性。這就是中國未來的悖論。
2013-06-22 12:15:31
- 袁富華:
中國經濟增長從長期來看遵循了一個理論假設,非常明顯,趕超經濟中政府行為替代市場機制,以達到動員儲蓄和投資的目的(典型如頻繁的宏觀調控),這是我們經濟發展最基本的假設。這個假設出現了問題,就是所謂的出清機制被認為阻隔。市場出清機制障礙的存在,導致低效率邊緣企業不斷累積,進而拉低整體投資報酬率。壟斷傾向明顯産業組織形式,廣泛存在於各種産業當中,尤其是服務業當中,使得産業升級的原則難以發揮作用,産業升級的原則最基本的是兩個效應原則,所謂高關聯度、高勞動生産準則,在促進機制、被人物阻斷情況之下無法發生作用。
2013-06-22 12:15:52
- 袁富華:
權衡策略,如何在這兩難之中進行權衡。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中國經濟減速的系統主導因素確實存在,有兩大因素: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拐點的出現。二是長期增長函數的彈性函數逆轉,這是一個長期因素存在。在承認這兩個減速主導因素之下,我們提高效率從什麼著手呢?勞動生産率等於資本深化,我們從資本報酬和遞增的角度進行産合,這也是政策可以著力的地方,其他都著不到力。首先,我們30年的經濟增長的基本假設,一定要改。中國經濟由高速向高效增長的關鍵環節,就是産業組織形式再造。我們建議大概分為幾個方面,首先是完善市場出清機制,解決投資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是出清機制是一個最重要的方面。二是相對價格體系調整,剛才幾位老前輩談到了這些問題,我就不多説了。三是服務業競爭的加劇。四是優質人力資本市場識別和創新市場生産機制。人力資本和創新的培育離不開政策規劃,但是效率持續提高所依賴的優質人力資源,是絕對不可以通過政府規劃能夠産生的。例如一些企業家高技術人才的識別,必須通過競爭機制識別來培育。這是我們對人力資本的一個看法。謝謝。
2013-06-22 12:16:54
- 主持人 張平:
非常感謝袁富華代表我們的課題組作的一個講演,涉及內容很多,我相信不久會發表,到時候大家還可以詳細看,這是我們課題組從2010年開始討論到2011年基本形成的基準觀點,就是中國經濟不是週期性下降,而是技術結構性減速。這裡面討論了一系列市場出清,並在這個基礎上做了大量的國際經驗比較,希望在方面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示。下面是今天上午最重頭的重頭戲,由北京經濟學院張連城教授發佈中國城市生活品質指數。有請。
2013-06-22 12:17:07
- 張連城:
我代表由首都經貿大學和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聯合組建的中國首都經貿大學中國實驗經濟研究院,發佈2013年35個城市的生活品質指數。為了不影響今天大家的生活品質,對無關緊要的問題儘快説一下。
今年我們通過35個城市生活品質的調查,得出了今年的生活品質指數調查的主題,叫“生活品質指數平穩、挑戰嚴峻”。
2013-06-22 12:18:17
- 張連城:
首先,我對本次調查的情況作幾點簡要的説明。第一點,繼2011年和2012年發佈城市生活品質指數之後,為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品質和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從2013年3月到2013年5月,對中國35個城市生活品質進行了主觀滿意度指數的調查和客觀指標的計算,得出評價2013年35個城市生活品質的主觀滿意度指數和客觀經濟指數。
關於主觀滿意度調查的一點説明。為使調查結果更加全面,客觀地反映中國城市生活品質的狀況,在主觀滿意度調查的時候,我們除了繼續進行固話調查外,今年又增加了行動電話調查、並增加調查印本數,本次電話調查共動用了200多位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耗時近3年時間,調查仍然採用國際通用電腦輔助調查方法,固話前三位或四位號碼保證空間分佈的廣泛性,尾號4位,隨機抽樣,今年增加行動電話調查保證了城市調查廣泛性,今年總共撥打了298590個電話,其中行動電話41440個,産生有效隨機樣本12759個,比去年增加了近34%,95%的置信度下整體主觀滿意度指數的標準誤差從去年的0.24縮小到今年的0.19%,可靠性進一步增強。另外本次調查除了關於房價預期的專項調查外,又新增加了關於食品安全滿意度的調查,但這兩個調查結果都不進入指數體系。
2013-06-22 12:20:03
- 張連城:
關於客觀指數調查的説明。在計算客觀指數的同時,我們對所有涉及的人口都使用各城市的全市常駐人口數,而不是戶籍人口數,也不是市轄區人口數,這樣可以更準確地反映一個城市的生活品質。各城市社會經濟指數,也就是20個二級指標,均來自官方部門發佈的相關數據,保證了數據的可靠性和權威性。回顧一下我們中國城市生活品質指數體系,包括主觀滿意度指數,有5個分指數組成,涵蓋了8個主觀問題,通過8個主觀問題的電話調查,形成主觀滿意度指數。客觀指數,也是同樣5個分指數,涵蓋了8個一級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通過可觀計算得出的。下面,我就公佈2013年通過調查所得到的生活品質主觀滿意度指數。
2013-06-22 12:21:50
- 張連城:
生活品質主觀指數已經進入滿意區間,態勢平穩。城市生活品質主觀滿意度指數體系,就是剛才我們説的五個分指數,由8個主觀問題構成,對8個主觀問題的回答,分別給予不同的答案賦值,然後根據受訪者的答案賦值的得分情況得出所有受訪者的總得分,用總得分除以總人數,就得到每一個主觀指標的得分,也就是主觀滿意度的指數。這8個問題是藍字所顯示的問卷調查的8個問題。
2013-06-22 12:23:10
- 張連城:
上述8個主觀指標體系與客觀指標體系都是一一對應的,根據受訪者答案賦值,就是中國城市生活品質5個主觀滿意度指數。此外,針對我國近兩年積極為敏感的問題,在主觀滿意度指數體系之外,今年除了繼去年增設了有關房價預期的專項調查以外,又新增了食品安全問題調查,調查問題就是藍字所顯示的兩個問題。以下這個表就是今年的電話調查得出的主觀滿意度指數。調查顯示,就生活品質滿意度主觀指數而言,全國平均值是50.87,與去年的全國平均值50.88基本一致,越國了50分滿意與不滿意的臨界點,進入了滿意區間,保持了平穩的態勢,但仍就偏低。就是剛剛越過50分這個臨界點。生活品質滿意度指數,超過50分的,有26個城市,比2012年多3個城市,但低於50分即處於不滿意的地區城市省有8個,包括廣州、深圳,北京和上海雖然超過了50分,但是分值和排序較低,其中北京比去年還上市了4位,上海與去年持平,紅字是北、上、廣、深,天津幾大城市。濟南、青島、廈門、長春,還有合肥的主觀滿意度指數最高,而蘭州、深圳、昆明、武漢和廣州這五個城市滿意度最低。僅從排序上看,排名上升幅度較大的城市有海口,上升了12%,南昌上升了10位,西寧上升了8位,下降幅度沒有較大的城市有杭州下降了8位,銀川下降了8位,重慶下降了8位,大連下降了8位,武漢下降了8位,長江下降了6位,廣州下降了6位,其他城市的排序變化不大。
2013-06-22 12:23:42
- 張連城:
從主觀滿意度指數的地區分佈來看,東部地區滿意度比較高,綠色柱狀圖表示滿意度最高的情況,藍色次之,橘黃色的表示最不滿意的那些城市,分佈東中西部都有。主觀滿意度指數高低不同,可以用五個分指數的調查狀況來説明。五個分指數裏面第一個主觀滿意度分指數是城市生活水準主觀分指數,排名前五個是生活水準,認為生活水準比較滿意的,就是滿意程度比較高的城市是海口、青島、廈門、西寧、福州,認為對本城市生活水準滿意度較低的是鄭州、蘭州、哈爾濱、大連、武漢,這樣後五個城市。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都處在中間偏後這樣的位置。這是第一個分指數,城市生活水準分指數。
2013-06-22 12:24:39
- 張連城:
第二個分指數,是城市生活成本分指數。認為本市居民生活成本較低的城市是石家莊、瀋陽、濟南、長春、鄭州,認為生活成本比較高,不滿意的這些城市,排名最後的是上海,其次是北京、深圳、大連、銀川,我們看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都很高,這些大城市的老百姓都不滿意。並且我們看到第二個分指數平均值只有31.22%。如果分值跌到25分以下,就是非常不滿意,處在25-50分就是不滿意。大城市不滿意程度更高。
2013-06-22 12:24:45
- 張連城:
第三個分指數,是城市人力資本主觀滿意度指數。排名前五的,認為自己本城市的人力資本還比較滿意的青島、濟南、烏魯木齊、大連和鄭州。不滿意的是太原、昆明、西安、深圳、武漢,他們也處於滿意區間,就是相對來説排名靠後的。平均值是58.89分,人力資本的指數的均值還相對比較高。
第四個分指數,是城市生活保障主觀分指數。城市生活保障分指數,我們是用兩個主觀問題調查來組成的,一個就是對本市的醫療保障是不是滿意,二是對本市的社會治安狀況或者安全狀況是不是滿意,這是調查結果,表示比較滿意的就是青島、廈門、杭州、寧波、銀川這五個城市,都超過了60分。貴陽、南寧、呼和浩特、武漢、海口,他們的得分都是比較低的。北上廣深的分佈有先,有前也有後,這是城市社會保障主觀分指數。
2013-06-22 12:26:16
- 張連城:
最後一個主觀滿意度分指數,是城市生活感受分指數。生活感受分指數是由生活節奏和生活便利兩個部分組成,調查結果、銀川、西寧、南京、杭州、天津滿意度高一些,烏魯木齊、昆明、蘭州、南寧等城市滿意度稍微低一些,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除去天津以外,都是居中或者墊後。
從全國35個城市總體情況來看,在構成主觀滿意度指數的五個分指數當中,受訪者滿意度成都依次降序排列的是人力資本滿意度最高,其次是社會保障滿意度指數,第三是生活感受,第四是生活水準滿意度指數,墊後的生活成本滿意度。其中前三個指數都比去年要低,後兩個指數要比去年略高一些。
2013-06-22 12:27:37
- 張連城:
除了主觀滿意度指數體系的調查以外,我們有兩個體系之外的專項調查,一個是關於房價預期的調查,還有一個是食品安全的專項調查所提出的關於房價預期調查的問題,您認為您所居住城市的房價今後1-2年是漲還是跌,五個答案,就是大漲、漲、不漲不跌、跌、大跌。調查結果是,去年的調查結果是去年低於50分,就是預期房價看跌的城市有杭州和青島兩個城市,等於臨界值50分,就是預期看平的城市是濟南,其餘三個城市均看漲,均值達到54.99。2012年預期房價看平的濟南今年是65.68分,在35恩個城市當中排名第二位,而且看漲的幅度還挺大。去年預期房價看跌的杭州和青島,在今年調查當中也都不看跌了,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上升幅度是青島,杭州排在第29位,35個城市當中。去年全國一線城市的實際房價普遍上脹,這倒是印證了我們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實際通貨膨脹是通脹預期的函數。35個城市的預期指數就是最看脹的是廣州市,其次是西寧、烏魯木齊、南京,上海、深圳、北京這些大城市也都普遍看脹,而且分數都比它高,直轄市裏大城市裏面還有天津市看脹的幅度要小一些。所以不幸的是,2013年所有35個城市對附加預期全部看脹,自焚在60.99到69.64之間,均值是54.53,比去年高出近10分,就是今年看脹的幅度要比去年更高。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都排在前11位,都在65分以上,看脹度較大。去年房價預期看平的城市,也都改變了他們的一些看法。
2013-06-22 12:28:09
- 張連城:
對於城市房價的預期調查,我們有一點感想,就是很值得思考的是,在嚴厲的宏觀調控行政控制、政策打壓的大環境當中,35個城市居民對房産價格依然存在普遍的上漲預期,這不僅表明我們對房地産價格一系列調控政策不存在正效應,更重要如果不推動制度變革和經濟轉型,從根本上減少地方政府對土地收入的依賴,所有調控房地産的政策都可能是失靈的。現存體制和政策格局下,依據經濟學的原理,預期還會導致實際房價的上漲。如果房地産價格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拖累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滿意度的生活成本指數將會居高不下。實際如果我們同國外相比,中國的房價和房價收入比都是非常高的,甚至北京五環以外的普通住宅要比美國歌星邁克爾·傑克遜的豪宅還要貴。
2013-06-22 12:28:27
- 張連城:
關於食品安全調查,我們的問題是:您對您所居住城市食品安全狀況滿意嗎?調查結果,只有廈門市一個城市進入滿意區間。得分是53.06分,其他所有的城市都不滿意,認為食品都不安全,特別是低於40分的城市有12個,平均值只有41.61分。調查還顯示,男性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高於女性,男性是43.61,女性是39.46。分年齡階段看,20-30歲的青年人的食品安全滿意度最高,當然也是不滿意的,是43.68,沒有達到50分;41歲到50歲和退休居民對食品安全滿意度最低,39分-40分之間。這個調查結果一點不出乎人們的意料,過去幾年當中牛奶中摻三聚氰胺,病死豬肉上餐桌,挂羊頭賣鼠肉,毒奶粉、瘦肉精、彩色饅頭、地溝油層出不窮,引起了人們的普遍擔憂。但願今天的發言,不影響我們中午的胃口。
2013-06-22 12:30:35
- 張連城:
三、整體生活品質提高,但地區差異較大。我們再回顧一下中國城市生活品質的客觀指標體系,有5個分指數,這5個分指數分別由5個一級指標構成,比如生活水準客觀指數是由收入水準、生活改善指數構成的,而5個一級指標又由20個二級指標構成,比如收入水準、消費率、每人平均財富、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生活改善指數裏還包括每人平均消費增長、每人平均財富增長、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等等,一共20個客觀經濟指標。通過這20個客觀經濟指標的計算,這20個客觀經濟指標,我們都是從官方文件當中選取出來的,反映的當然是2012年的情況,因為2013年客觀數據只有到2014年才會出現。我們運用歸一化平均方法計算出反映生活品質的8個一級指標,拿那20個指標計算出8個一級指標,再將一級指標求平均得到5個客觀分指數,將5個客觀分指數求平均值,計算出每個城市的客觀總指數,就是城市社會經濟數據指數,最後按照功效系數法進行調整,使可觀指數能夠和主觀指數進行接軌,這是方法,這是客觀指數的計算結果(見PPT)。
2013-06-22 12:32:01
- 張連城:
調查結果顯示,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城市生活品質客觀指數居前,天津靠後一些,城市生活客觀總指數居後的是重慶、西寧、南寧、鄭州、海口等。在這35個城市客觀指數平均是57.75分,比2012年全國平均的54.56分有所提高,提高了3分多,得分50分以上的有33個城市,超過60分以上的城市有6個,低於50分的城市有2個,那就是西寧和重慶。5個分指數最高得分均為80分,一會兒我們會看到這個數據,最低得分均為40分,説明地區客觀生活品質差距較大。生活品質客觀指數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客觀的經濟生活品質狀況,總的來説,是東部地區佔優,而中西部地區的客觀生活品質偏低一些。客觀生活品質指數也可以從五個分指數得到説明,第一個客觀的分指數是城市生活水準客觀指數,從生活水準客觀指數來看,像北、上、廣、深都是排在前11,天津排在第23,像重慶、西寧、南寧等這些城市都是墊後,均值是63.39。第二個城市生活品質客觀分指數,是生活成本,生活成本一看就看到,生活成本比較低的客觀數據顯示昆明、呼和浩特、長沙、石家莊、西寧等這些城市生活成本客觀比較低,而北、上、廣、深、天津都在第28名之後,生活成本都非常高。
2013-06-22 12:33:51
- 張連城:
客觀社會經濟數據指數是人力資本,我們看人力資本的方面,廣州、北京、上海居前,天津、深圳、作為大城市居後,西寧、廈門、青島這些城市的人力資本指數比較低,均值是57.78。
社會保障客觀分指數,從社會保障來看,深圳、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這些大城市的社會保障水準都比較高,居前,而西寧、鄭州、昆明、哈爾濱、石家莊等等這些城市社會保障程度要低一些,均值是55.26。
生活感受分指數,排名靠前的北、深、廣,上海居中,天津靠後,像鄭州、重慶、成都、南寧、濟南等等,他們的生活感受水準最低。
從35個城市總體情況來看,生活品質客觀總指數的5個分指數依次降序排列生活水準排在第一,生活成本排在第二,人力資本排在第三、社會保障排在第四,生活感受排在最後,這個排序和去年排序有所不同。
2013-06-22 12:35:14
- 張連城:
最後,通過調查我們得出了兩點結論。第一,35個城市主觀滿意度調查表明,城市生活品質主觀滿意度指數已經連續2年運作在滿意度期間,儘管滿意度程度非常低,但是運作態勢平穩。第二,高起的生活成本,普遍存在的高房價預期,令人憂心的食品安全狀況,以及空氣品質還有社會治安狀況,構成了五個極為嚴峻的挑戰。
2013-06-22 12:36:18
- 張連城:
第二個結論,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生活品質沒有能夠同步上升,居民對生活品質的滿意度不高,甚至不滿意,這種巨大的反差説明我們經濟發展方式一定存在問題。另一方面嘗試告訴我們,凡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通常是制度和體製造成的,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體制改革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
女士們、先生們,今年的主觀滿意度調查結果,包括主觀滿意度總指數、各項分指數,以及客觀指數(社會經濟數據指數)和客觀指數的一級指標都已上網公佈,從現在開始,大家可以登陸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中國城市生活品質研究中心的網路平臺查看各項數據,網址是www.nieechina.org,現在上網就可以看到所有的更詳細的數據。謝謝大家。
2013-06-22 12:36:38
- 張連城:
今天上午有勞大家辛苦地聽到這兒了,儘管最後是生活品質問題,我也預祝大家中午用餐,生活品質能提高。下午兩點繼續開會,進行論壇的下一階段的講演。謝謝大家。
2013-06-22 12:37:35
- 主持人 楊春學:
下午的會議現在開始。首先請首都經貿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郎麗華教授演講,題目是“經濟轉型的微觀基礎”。
2013-06-22 14:03:52
- 郎麗華:
大家下午好!
我主要講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增長方式轉型的內涵和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特徵;二是增長方式轉型的困境,主要是微觀基礎不健全;三是為什麼要轉型,目前面臨的國內、國外環境的雙重壓力,和以前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必須要轉型。四是如何轉型,在社會基礎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怎樣轉型。
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內涵。增長方式從長期總供給的角度看,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到資本、勞動、自然資源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知識積累、人力資本積累的激越性增長方式的轉變;從短期總需求的角度,是指從投資驅動型增長方式向消費驅動型增長方式的轉變。
2013-06-22 14:05:54
- 郎麗華: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特點。從總供給的角度看,要素投入推動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目前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大規模的要素投入。特別是中國所具有的人力資本的優勢。從總需求來看是以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的增長方式,投資包括了國內投資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規模進入的外資。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使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顯現出來導致國內生産能力過剩,只能依靠出口市場實現均衡增長。我們看到中國製造業在經濟發展中有著突出地位。中國的經濟增長呈現梯度型的發展。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失衡形成梯度特徵。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力比較強。
2013-06-22 14:08:27
- 郎麗華:
轉型的提出與轉型的困境。轉型是上個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經濟增長要注重效益,明確提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九五”計劃當中,“九五”計劃裏提出兩個根本的轉變,其中一個重要的根本轉變就是從粗放的經濟增長到集約經濟增長的轉變。多年來,一直沒有轉變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認為是缺乏微觀基礎,從企業角度來看有技術基礎,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企業沒有轉型動力;制度基礎,市場機制不完善、地方政府承擔了過多的經濟職能。從企業和地方政府角度來看微觀轉型基礎薄弱。
任何一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都是微觀主體行為選擇的結果,因此轉變增長方式的微觀基礎是企業轉型的驅動力也主要來自企業。微觀主體的行為選擇是受技術基礎和制度約束,這裡的技術基礎是指一國工業化進程所處的階段,制度條件是指市場經濟制度。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在工業化初期到中期階段的技術基礎上形成的,同時也是在市場經濟制度逐步確立的過程中形成的。
2013-06-22 14:10:14
- 郎麗華:
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取決於工業化進程的發展階段。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中已經明確證明了這一點。當一個經濟體的工業化處於初期或者中期的發展過程中,主要依靠粗放增長和要素投入,包括資本、勞動、自然資源投入。這個階段粗放型增長是有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工業化從中期到後期的過程中經濟增長轉變和經濟轉型才具有可能性。從企業角度來説,如果企業不能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過程中獲得較大的收益或降低成本,同時還要承擔轉變增長方式過程中的技術創新、知識積累、人力資本積累的巨大風險,就不會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在動力。
2013-06-22 14:10:28
- 郎麗華:
當一個經濟體處於工業化中期到後期的過渡過程中,資本的邊際收益會出現遞減,規模報酬也會出現遞減,同時勞動力成本會逐步上升,自然資源不僅會出現短缺,伴隨而來的是價值上升。這種條件下依靠技術進步、知識積累和人力資本積累的集約型增長方式才有可能逐步代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並逐漸佔據主要地位。因為在此情況下,企業使用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進行生産可以獲得較大收益和較小成本。
2013-06-22 14:11:45
- 郎麗華:
總體上看,我國當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仍然要求要素稟賦方面的比較優勢,企業通過部分增加要素投入進行粗放型增長或者外延型增長仍然可以獲得利潤。總體來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目前還有存在的必然性。當然,由於各地經濟發展失衡,發達地區有可能率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因此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過程中具有梯度型的特徵。在具備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技術基礎條件下,具有轉變增長方式內生動力的企業通常是競爭企業。由於壟斷企業只要憑藉自己的壟斷地位,通過控制價格和産量可以輕鬆獲得超額利潤,因此壟斷企業缺乏創新的動力。國有壟斷企業更是如此。所以,這就要求有完善的經濟轉型的第二個條件就是市場經濟制度。
2013-06-22 14:12:42
- 郎麗華: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需要構建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因為只有在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下,具有競爭性的企業才會具有轉變增長方式的內省動力,同時不能把粗放型生産方式産生的負外部性轉嫁給社會,增加社會成本。在不具備技術基礎和制度基礎的條件下,來自中央政策的硬政策約束也可能給企業造成強大的外部壓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但是這樣做會增加企業的生産成本,使企業失去競爭力。這是我們説的第一個微觀基礎比較薄弱,總體上來説,中國目前還具有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的客觀必然性。
2013-06-22 14:14:01
- 郎麗華:
第二個方面,中國現有經濟增長方式的形成,除了跟微觀主體企業的行為選擇外,另一個重要的微觀主體是地方政府。由於市場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國的許多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企業承擔了相當多的經濟和投資職能。如果地方政府沒有轉變增長方式的內生動力,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就會遇到強大的阻力。實際上地方政府可能更具有粗放型生産和外延擴張的動力和條件,並且其投資衝動比企業更為強烈。因為地方政府的預算約束是軟性的,他們可以通過無限制的舉債和招商引資以及土地開發增加投資,通過對地方企業的補貼來實現GDP的增長。這也是他們獲得業績的一個渠道。政府這種行為一方面導致地方産能嚴重過剩。
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誘導了企業由實業領域轉向利潤高、投資短的投機性領域。同時,地方政府之所以選擇粗放型增長方式原因還在於這種增長方式可以增加地方就業,是實現地方穩定的一個重要基礎,這也是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在現有體制下,地方政府像企業一樣具有經濟人特徵,為獲得更多經濟利益,只有粗放和外延性增長方式才有可能迅速增加稅收,更重要的是外延增長方式可以利用他們掌握的土地資源,並通過出賣土地獲得稅收來獲得額外收益。這就是形成“土地財政”的根本原因。
2013-06-22 14:14:36
- 郎麗華:
因此,從經濟所處發展階段和市場機制的角度來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微觀基礎是非常薄弱的。那為什麼還要轉型?在微觀基礎不存在的情況下,我們提了多年的轉型,為什麼還要轉?轉的依據是什麼呢?為什麼要轉型?從以下兩個角度考慮:一是外部環境的變化。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失衡導致的貿易摩擦和貿易保護增加,全球産業結構面臨著調整,發達國家出現了製造業或實業的回流,這種情況在2008年以來變得更加嚴峻。如果説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在2008年以前在中國可以維繫下去,可以通過外部市場消納産能過剩的情況。2008年以後,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們面臨一個新的變化,原來我們説美國經濟好轉了,可能經濟情況可能會相應好轉,産能過剩可以向外部轉移。但現在發達國家的産業結構調整,就有可能出現即使發達國家的經濟好轉了,中國的出口仍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2013-06-22 14:15:03
- 郎麗華:
上午各位老師的發言中也提到這一點,我們目前的出口發生了很大變化,出口壓力特別大。這就要求我們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由出口和投資拉動的增長向內需和消費拉動的增長轉型。第二個壓力是來自內部的壓力和動力。主要是資源環境約束、社會壓力加大、公眾不滿情緒上升、經濟發達地區要素價格上升,這些使原來粗放式的增長條件減少了,特別是近些年來,公眾要求改善環境的呼籲越來越高,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壓力。這種壓力要求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型。
當內外環境都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微觀基礎不存在的情況下,我們如何轉型?就要構建經濟轉型的微觀基礎。如何構建?我們提出了幾個方案:一是通過制度變革構建微觀基礎。這主要是通過推進市場化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增加相應的制度供給,轉變政府職能,主要是為微觀主體提供服務,減少政府對市場經濟行為的干預,退出盈利性投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給企業轉變增長方式提供壓力和激勵機制,上午有很多老師提到稅制改革的問題,比如環保標準的一些問題。另外,給企業提供其他的服務,幫助企業進行轉型。通過這樣的方式構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微觀動力機制的制度基礎。
2013-06-22 14:15:30
- 郎麗華:
從技術基礎角度來看,由於我國經濟發展各個地區不平衡,整體上我國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東部沿海地區已經率先進入了工業化中期到後期發展過程,因此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總體上是粗放型佔主導地位,但局部會出現集約型佔主導地位的轉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轉型應當從發達地區先開始。所以,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應該具有梯度型的特徵。
以上是主要的內容,在微觀基礎不具備的情況下,經濟轉型的內外壓力加大,我們必須轉型,這就要求我們構建經濟轉型的制度基礎,同時實行梯度推進經濟轉型。
2013-06-22 14:18:00
- 郎麗華: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應該注意一些問題:
第一,不能忽視投資的作用。轉型本身需要依賴於投資,因為轉型就意味著需要大量的投資。首先,轉型意味著技術進步、創新和知識積累以及人力資本的積累,這不僅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和教育投入也需要大規模的機器設備的更新,離不開大規模的投資。另外,經濟結構的升級和優化也離不開投資。
第二,從投資和消費的關係來看,消費的增長依賴於收入的增長,收入增長又依賴於生産的增長,生産的增長就依賴於投資。此外,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還需要進一步推進城鎮化建設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需要以投資為基礎。因此,從投資驅動型增長方式向消費型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能忽視投資的作用,不是壓縮了投資就會實現消費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2013-06-22 14:19:18
- 郎麗華:
第三,要注意的問題:不能人為壓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可能通過壓低經濟增長方式來實現,在我國總體處於工業化中期的階段,經濟的高速增長依然具有客觀必然性。人為壓低經濟增長速度,不僅不能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而且有可使相當多的企業倒閉破産,使現存的經濟系統崩潰。
第四,不能急於求成。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是長期自然的過程,不應當想當然的快速全面推進。快速的全面轉型有可能導致原有經濟系統崩潰可能。所以李克強總理説:“我們要從人口紅利向改革紅利過渡”。我們認為向改革過渡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謝謝大家。
2013-06-22 14:19:32
- 主持人 楊春學:
下面有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長楊瑞龍教授發言。
2013-06-22 14:20:56
- 楊瑞龍:
感謝大會邀請我來參加今天的論壇,這個論壇已經堅持了七年,相當不容易,我祝這個活動一年比一年好。這個活動在兩位領導支援下成就巨大,現在發佈了中國城市生活品質指數,可以大大增強論壇的影響力。
2013-06-22 14:22:05
- 楊瑞龍:
大家現在對於當前經濟增長有很大的擔心,2008年以後中國經濟進入了下滑區間,在2008年下半年的強烈政策刺激之下2009年迅速反彈,在大家認為中國經濟將是世界唯一亮點,將一路高歌猛勁的時候,2010年的年底,伴隨著CPI由負轉正,中國經濟又開始進入下行區間。很多人以為這個下行區間不會維持太長,很多預測2012年可能“前低後高”,重新走上一個上行的通道,在第三、四季度看到了一些跡象,但是2013年經濟繼續處於低迷狀態。
面對這樣的情況,現在有兩派不太相同的看法。一派認為中國經濟本來就進入了下行區間,7%、6.5%都沒有問題,中國經濟就是下滑了。主要是和政府比較近的學者持這種觀點比較多一些。另外一派觀點認為經濟下滑是週期現象,既然是週期性現象,因此改進某些政策是有可能讓經濟增長在短期內有回升。這一派觀點,學術界強調的比較多一點。那到底怎麼看呢?我們也進行相似的研究,從中長期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傳統要素在衰減,因此經濟增長處於逐年遞減的過程。但是也不能否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下滑確實有一部分是超預期的成份。
2013-06-22 14:24:15
- 楊瑞龍:
從中長期來看,有的人對於未來中國經濟的下滑,一方面看到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高儲蓄率、傳統工業化這些傳統要素確實在衰減。但是不可否認,從中長期來看我們國家還是有一些新的要素,那就是城鎮化、消費,消費當然很重要,我們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下滑的解讀僅僅從長期是解釋不清楚的,也不能完全用短期來解讀,要二者結合起來來看這個問題。
2013-06-22 14:27:50
- 楊瑞龍:
從中長期來説應對經濟下滑,提升消費需求成為了非常關鍵的要素。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原理,消費從中長期來講和收入分配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沒有收入分配的相關改革配合,僅僅期待消費扮演重要作用是不可能的。理論上來説我們對中國經濟長期增長並不擔心,因為我國的消費本來就很低,未來看如果消費有很大提升,對中國經濟增長有很大的拉動作用。經過測算,中國消費每提高1%,將帶來GDP增速提高達到1.5%-2.7%。撇開政府和企業的消費,居民消費率還是30%以上,如果加上企業和政府消費的話,大概是50%以上。即使如此,我們和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國家的消費還是低的,未來還可以借助消費的提升實現經濟增長。當前中國的消費和收入分配製度是有關的。
2013-06-22 14:27:57
- 楊瑞龍:
提高消費力要改革收入分配製度。這個命題我們十年前已經意識到了,為什麼大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最近幾年來我們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難以有大作為,特別是發改委構建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千呼萬喚一直沒有出臺?原因是收入分配改革絕對不是算帳的問題,不是左口袋到右口袋的問題。收入分配問題反映了背後的發展模式。總需求結構失衡了,根本根源是我國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之中。政府實施趕超戰略的政治動因與增長目標定位,國際分工與國際市場的變化,國內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條件等因素共同決定了當前總需求結構失衡。因此,如果不想對整個發展模式進行調整,要改革分配製度很難,因為收入分配製度和應有的分配製度的利益結構,是既得利益結構。既得利益結構如果沒有相應的更深層次的改革,要調整利益結構很困難。因為目前的分配格局是過去發展方式的反映,因此如果沒有發展方式的改革,提升消費是一句空話。當前的收入分配格局反映了既定利益上的總體利益結構。我們過去選擇了傳統發展模式,這樣的發展模式下,必須要通過勞動市場和金融市場等要素市場的扭曲人為壓低價格,推動資本形成過程的加速,再加上農村剩餘人口大量存在,進一步削弱了低端勞動力在工資決定中的談判力。
2013-06-22 14:35:33
- 楊瑞龍:
我們傳統的工業化選擇的是重工業華發展模式,資本替代勞動的能力顯著增強。由於金融市場扭曲認為壓低了資金成本,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資本代替勞動的動機不斷增強。工業部門特別是重化工業部門生産特點,特別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動機,決定了勞動與資本在生産過程中地位不對等,資本處於強勢地位,勞動處於弱勢地位,這與要素市場的扭曲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制約了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佔比的提高。生産力財政使得地方政府在二次分配上難有作為,從而無法根本調整勞動收入分配過低的根本格局。這種格局表明勞動收入佔比不斷下降,企業收入佔比增加更快,政府收入佔比相對有所提高。過去的收入分配決定了報酬機制和結構矛盾的不斷比價,最終導致了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失衡。居民收入在企業和政府的擠壓下受到了抑制,第二次分配格局導致了兩種效應,一方面是國家財富信心增長,政府和企業共同推動的高投資加速經濟增長,産品出口加速財富累計。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速緩慢,企業沒有動力支付高工資,政府沒有強制動機和措施減少稅負,使得投資在“三架馬車”中扮演了絕對重要的作用。
2013-06-22 14:36:20
- 楊瑞龍:
在這樣一種分配格局下、在這樣一種利益格局下,想要讓消費扮演重要的作用,沒有深層次的改革顯然是無望的,所以為什麼過去我們一直説要收入分配改革制度,而一直難有作為的原因所在。我們要改革收入分配,必須轉變發展方式,通過發展方式轉變改變利益結構,然後才有可能改變收入分配製度,才有可能提升消費。所以要以政府的自我改革為突破口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無論是收入分配、總供給結構,還是總需求結構,其特徵都是根植于我國傳統的增長模式。在既有增長模式下,收入分配製度是總體政治經濟利益格局的表現之一,它決定於現有的生産方式和權力結構。因此,如果不打破權力格局和利益關係,收入分配結構就難以調整,消費需求就難以真正提升,而這需要政府超越傳統的改革模式,推動發展模式的轉換。
2013-06-22 14:37:02
- 楊瑞龍:
中國的下一步就是改革,過去30年靠改革取得了較大成就,現在中國的關鍵還在於改革。短期來講要提高政策效益,中長期來講要挖掘增長潛力,都要靠改革。所以發展模式轉換的核心就是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政府更多地在市場適齡的領域發揮作用。收入分配製度對應了一種權力關係和動力機制,同樣,投資體制轉型的關鍵困難就是要化解行政分配權力和市場分配權力之間的衝突。無論是通過發展要素市場、限制壟斷等來發揮市場機制對投資轉型的調解作用,還是通過發展模式的轉換來推動分配製度改革,都非常依賴於政府的自我改革。所以,從當前短期來看,政府的自我改革最為關鍵。
所謂政府的自我改革,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就是政府功能重新定位,包括政府功能的重新定位,完善要素市場,理順價格機制,加大經濟發展模式的轉換,加大反壟斷的力度。通過政府的自我改革把中國的改革引向深化,培養新增長要素,是中國從中長期走出困境的唯一齣路。我們對於即將召開的三中全會有非常高的期望,如果沒有重大舉措,我們對未來就有很大的擔心。
我的演講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2013-06-22 14:39:31
- 主持人 楊春學:
下面,有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主任李建偉發言。
2013-06-22 14:43:05
- 李建偉:
各位老師、各位朋友,往年我都做一些預測方面的分析。今年一直在作經濟週期理論的研究,借此機會,我想把近期研究的結論向大家彙報。今天我的題目是“居民收入分佈與經濟增長週期”,彙報的內容是在我六篇報告基礎上進行的濃縮。
剛才兩位嘉賓都談到經濟轉型問題,居民收入分配和經濟週期是有關的。我現在的研究好像和現實離得遠一點,但是下一步施政的時候會看消費需求、看經濟轉型的時候是很好的角度。今天我從五個方面來介紹:
2013-06-22 14:43:34
- 李建偉:
第一,西方關於經濟週期理論的爭議。
從18世紀到現在,發現經濟週期已經100多年了,有兩個問題一直有爭議,一是經濟增長週期是內生還是外生的,二是為什麼不同的週期波長不一樣、增幅也不一樣。從收入分佈和消費需求以及對經濟增長週期的關係的角度,對這兩個問題作出回答。
各個國家的居民收入分佈都表現出正態特徵。(圖)顯示的是中國1985-1990年中國的農村居民收入特徵。我們進行正態估計,結果發現每一年的居民收入分佈都服從正態估計。既然每一年的收入分佈是服從正態分佈的,多個正態分佈的線性組合仍然符合正態分佈,跨年度的居民收入分佈也符合正態分佈。我們的消費品需求又是什麼特徵呢?從消費品需求量的服從正態分佈的特點,我們可以推導出耐用消費品的增長一定是完整的增長週期,非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量是正態分佈的積分,它的增速肯定是正態分佈形態。如果考慮到更新需求,比如耐用消費品的更新需求,耐用消費品的增長就是連續的週期活動的形態。創新需求同樣也會沿著耐用消費品的需求表現出連續的週期性活動形態,只是考慮到對更新需求替代程度不一樣可能分佈形態有差別。考慮創新需求的情況下,耐用消費品的增長也表現出連續的週期性活動形態。
2013-06-22 14:44:53
- 李建偉:
既然消費品的需求是週期性波動的,那麼整個消費品的産業也會是一種週期性波動。它的波動形態取決於消費品的波動形態,只是説任何一個産業大於1的乘數波動形態可能大於1的波動幅度。如果每個産業由收入分配決定消費品需求的週期性波動以及每個産業的週期性波動,整個經濟肯定也是週期性波動的。那麼它的波動形態取決於佔主導地位的産業。
進一步的研究和解釋,為什麼不同的經濟週期的波長不一樣、波動幅度也不一樣?波長根據消費品需求分佈函數可以推導出來,它的波長有多長呢?怎麼計算呢?收入價格比率,從初始狀態提高到它的期望值和所花費的2倍,無論是耐用消費品還是非耐用消費品波長都一樣,波動幅度取決於什麼?波動幅度相當於從最高點,耐用消費品從最高增速到最低增速,也就是它們之間的差距,相當於最高增速的2倍,如果波動是對稱的,而非耐用消費品的波動幅度就是最高增速。我們把這個公式也列出來了。
2013-06-22 14:46:48
- 李建偉:
下面詳細介紹影響經濟週期波長的因素,有四個方面:一是居民收入水準及其平均增速是決定消費品需求增長週期波長的基本因素,收入增速越高,波長越短。二是居民收入差距縮小會縮短消費品需求增長週期波長。三是消費品價格,初始價格越高它的增長週期越長,價格越低週期越短。四是價格下降幅度越大,從初始價格比率期望值所花費的時間越短,價格下降幅度越大,消費品需求增長波長也會越短。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還有一些要素導致消費品需求增長週期波長髮生變化。一是供給滯後,供給滯後不宜價格調整。農業週期裏有一個主網模型,那裏有比較詳細的解釋,但是主網模型適用所有存在供給滯後的産品。二是使用年限。使用年限決定了更新需求的週期,當存在更新需求的時候,實際經濟增長週期會轉變為更新經濟週期,也就是説使用年限長,實際經濟增長週期越長,使用年限越短實用需求增長週期的波長越短。三是産品創新。實際上長週期是一個決定性因素,一些小的技術進步,比如説産品創新也會導致實際需求增長週期發生變化。創新週期有多長取決於創新需求頻度。四是出口。出口對經濟增長方式或者消費品的需求增長週期都會産生影響,理論上一個正態分佈的需求函數它的分差越大它越扁平,波動越長但是波幅會越小,而出口加入以後會改變整個需求函數的期望值和方差,所以會改變整個需求增長週期的波長。
2013-06-22 14:48:41
- 李建偉:
(圖)這是模擬分析。更新需求對耐用消費品實際需求增長週期的影響。如果更新需求發生時點不一樣,最大産量之前,它會導致實際需求發生很小的波動。最上面的線是描述實際增長週期變成了更新需求的增長週期了。(圖)這幅圖是創新需求對耐用消費品實際需增長週期的影響。創新頻度大於耐用消費品的使用年限,那麼實際增長週期波動的波長就會變得更短。 (圖)這裡是幾個例子,進一步拓展,看看下一步擴展消費需求從哪些方面著手。比如居民耐用消費品冰箱、彩電、洗衣機、乘用車。城市居民的家電需求都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下一步僅僅是更新增長需求,家庭乘用車現在每百戶家庭擁有汽車是21.5%以上,只有20%的家庭擁有乘用車,乘用車是下一步很大的消費亮點,下一步它是減速增長期。我們估計家電的週期大概是27年,冰箱32年、洗衣機32年,乘用車達到飽和狀態大概需要64年。為什麼彩電短一些?因為彩電的創新頻度遠遠高於洗衣機和電冰箱。除了收入分配週期的波長很長,實際需求增長週期是什麼樣呢?彩電的平均波長是6年,洗衣機9年,電冰箱7.5年,汽車的實際需求增長週期是9年。為什麼彩電的週期短呢?實際增長週期也短,收入分佈增長週期也短,因為彩電的創新頻度高。
2013-06-22 14:49:52
- 李建偉:
關於創新需求對原産品的替代作用,最好的例子是農村居民對電視機的需求。如果完全符合正態分佈沒有替代效應的話,應該是一條“S”型曲線,但是黑白電視機基本到1997年到底了,然後往下走,因為彩電把它替代了。既然從收入分佈的角度來看消費需求、産業增長,經濟增長是週期性波動的,從需求的角度來講,經濟增長必定是週期性波動的,是內生的週期性波動狀態。但是經濟學一直在論證經濟增長是均衡增長狀態,現在發展到動態平衡。這兩個理論衝突嗎?我認為不衝突。從供給角度來説,經濟增長是動態的均衡過程,從需求角度來看經濟增長一定是週期性波動的現象。實際經濟增長是什麼過程呢?是供給的動態均衡與需求週期性波動的統一。
我們進一步劃分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增長週期劃分成短週期、中週期、長週期都可以分析出來,而這些波長可以和前面影響經濟波長的因素相對應。我已經研究了一年,但是還很不完善,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2013-06-22 14:52:53
- 主持人 楊春學:
下面有請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沈坤榮教授。
2013-06-22 14:56:18
- 沈坤榮:
謝謝邀請再一次參加論壇!我想,今天因為時間關係,就一些觀點問題和大家分享一下,講的題目是“在增速趨緩背景下的中國經濟”。
實際從中國經濟來説,下行風險還是有的,特別是最近這一兩個月,如果説到北京之外,到沿海地區一些省市走走,會感受到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最近,公佈的主要經濟指標也警示經濟下行的風險,具體的數據就不講了,因為上午統計局的許局長講到了。中國經濟的增速放緩,我們説不僅僅是週期性,而且還是結構性的,這樣的研究,袁富華和張平都有研究,我們也在進行這樣的思考。中國經濟增長黃金期已經過去,主要靠投資拉動的消費時代發展,因為房地産發展巔峰時期已經過去了,特別是依賴土地的財政價值糾結的狀態,如果一般治理好了以後,這樣高的拉動經濟的投資,無論從現實的需要還是公眾的期望來看,都很難像過去五六年的巔峰時期。
第二,出口的萎縮和産能的過剩。出口企業利潤的偏低和下行,導致影響製造業投資的增長,最近這幾年來,到沿海發達地區去看看就知道,眾多企業出現了虧損,這種虧損有勞動力成本因素,有投資資金成本的因素,有匯率風險的因素,但是實際也是跟我們整個低端的國際代工也有關係。所以,出口企業的擴張動力在減弱,産能過剩問題很麻煩。因為時間關係,産能過剩可以看光伏産業或者其他一般製造産業,普遍産能過剩。
2013-06-22 14:57:12
- 沈坤榮:
第三,大規模的有政府所推動的投資增長的黃金時代,也已經過去了。包括高速公路、高鐵、機場、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慢慢從現有的趨勢來看,相對來説有一些保護,即使再啟動一些項目,也不能像前些年那樣全面大規模地鋪開,為什麼?因為,地方政府的負債率已經很高了,加上增長的下滑所導致的稅收的增長的減少,局部地區風險因素已經明顯增長,各級政府所推動的基建投資能力受到限制,比如以土地來謀發展模式,出現了地方政府財政風險,銀行的金融風險,土地財政金融的聯動機制系統性風險和社會的風險。從地方政府角度來説,從官方審計署公佈數據可以看出,一般認為地方政府靠舉債出政績,借錢融資的方法比較普遍,這直接導致地方債務規模增加,償債壓力和債務風險逐漸加大。有分析認為,如果加上政策性商業銀行,央行利用再貸款清理機構的壞帳,四大資産金融公司的債券和中金公司和匯金公司的債務,表外的負債,實際上2012年底,政府債務的規模估計會達到43萬億,佔GDP的82%,如果把財政可持續性包括在內的話,加上以前環保欠債,養老金的缺口,估計2012年底的政府債務規模已經超過50萬億,佔GDP比重大概是95%。銀行風險也很大,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實際是由省市到縣,行業從組織建設、交通延展到新能源各個領域,這個平臺的貸款有的是以土地收入的日趨收益權來質押的,有的乾脆是由政府信用擔保,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截止到2010年,三年期債務,直接融資平臺投資佔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的比重達到了46.38%。其他的還有很多數據可以支撐,這是很老的數據。三年期債務,今年三年期要到了,所以監管機構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無論是銀監會還是其他都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2013-06-22 15:01:41
- 沈坤榮:
土地、財政、金融聯動機制的系統風險。財政就是動力,幾年前我曾經講到過,也在經濟研究上發表過文章,稅收競爭地區之間的博弈推高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但是這樣的稅收競爭是以政績為導向的競爭,今天好像似乎走到了盡頭。對土地的徵用、開發和出臺産生很強的積極效應,這種積極效應帶來極大的風險,因為金融是工具。大部分是間接融資,而土地是杠桿,原來是拍賣土地,現在變成了融資平臺抵押,或者資産投資抵押,但實際這種抵押系統性的風險已經有了,導致地方政府大幅舉債原因很多,比如要幹事但沒有錢,現行的財政體制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地縣的政府收入和支出嚴重的不對稱,要幹事就必須借債。二是考慮借的是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以及國家商業銀行的錢,所以政銀合作,都是國家的。三寄希望於預期土地收入還債或者招商引資還債,其實這樣的風險更大。土地市場會收的越來越緊,房地産市場只會緊不會放鬆。四是監管不利,前兩天已經感覺到資金的壓力,地方政府債務性管理存在的風險隱患是巨大。由此引發的社會風險也在積聚,比如群體性事件的增加、低價徵收高價出讓導致的徵地出讓制度對失地農民和拆遷的市場化補償比重比較低,引發了群體性事件,而且有的地方政府因為舉債太多,又週轉不過來,比如有一些硬性的攤派融資,向政府行政單位借資的事情,使地方政府步入“貸款-城建”、“賣地-還貸-城建”的怪圈,它的風險巨大。所以説由各級地方政府推動的房地産投資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2013-06-22 15:06:06
- 沈坤榮:
而且更深層的問題,幾乎所有部門的資本投資、邊際的回報率在逐年下降,在現實當中表現為各個行業所賺取的機會和可能越來越少、越來越小。中國整體的資本邊際回報率,多年前已經開始下調,這一點本身就表明中國的潛在增長率下移。上午袁富華也作過一些分析,他更多地從技術手段,從資本的産出彈性還是勞動産出彈性這種技術性的分析,但是從企業家的問卷可以看出,我們給EMA上課,只要是製造業大家都搖頭。中國進入中速增長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識不到這一點,在人為的批准和觸動政府所推動的一些不講效率的、盲目投資的項目,這樣做短期只會逼迫各級地方政府及其統計部門在經濟增長的統計數據上造假,甚至勉強做,無法收回投資成本,在中長期就會把中國推向蕭條。粗略估算一下,從2009年到2011年過去三年中,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加起來80.49萬億,年平均增速為25.8%。2012年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又有所加大。這四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加起來超過110萬億,這是2012年GDP總量的兩倍。理解了如此大規模的固定資産投資,才能真正理解在過去的30年當中,為什麼在全球經濟復蘇步履維艱、一片低迷中,中國經濟卻又超過9%的GDP的增速。也就隨之可以理解中國經濟增速下移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自然的趨勢。因為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在如此“天量”的投資驅動底下可持續增長。要警惕中國的經濟的潛在風險,在全社會資本邊際回報率下降的大趨勢下,等到所有投資項目不掙錢了,大部分企業利潤為負了。誰來還款呢?誰來為超過百萬億的化固定資産投資買單呢?因此,效果警惕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等到還款期到了的時候,等到投資要清算的時候,大蕭條就不遠了。
2013-06-22 15:08:30
- 沈坤榮:
需要指出,中國經濟增長進入了新階段。大規模的經濟趕超比較優勢的發揮已經失去了動力,因為領跑者本身的減速。趕超者和領跑者的技術差異在縮小,所以技術輸出的難度、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是技術貿易的難度越來越大。大規模的工業化資源環境約束等等,都使得我們已經有了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為此,要構建新的結構性均衡,持續地效率改進引導産業轉型服務業效率如果低於整體效率,那麼服務業就有可能帶來經濟增長的速度的下降。實際如何應對這場變化,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的戰略力圖是以高技術為依託,通過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來重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這個戰略的實施,將對世界經濟的競爭格局産生重要的影響,對我們國家也會産生巨大的衝擊。隨著生産技術的改變,引起的生産組織方式的變遷,全球工業生産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在我們國家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以發展先進製造業為核心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將對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高端技術的引進難度會加大。
2013-06-22 15:15:45
- 沈坤榮:
為了實施再工業化,發達國家必然實施利用國際智慧財産權保護和高技術産品出口管制構築技術壁壘更加嚴格的控制高技術的出口,因此中國靠引進高端技術發揮後發優勢的空間將會大大縮小,這無疑會增加我國産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提升的難度,特別是中高端製造企業將回流到發達國家,使得我們國家産業升級的路程更加艱難。直接投資的引入難度就會提高,這方面使得我們産業轉型升級將受到越來越多投資來源的限制。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在降低,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將對發展製造業,增加産品出口作為其減少貿易車子的一項重要因素,顯然對我國中國製造業帶來巨大的衝擊,同時我們國家勞動力成本要素上升將推動製造業向發達國家的回歸,這不僅對於我國現有製造業構成巨大的威脅,同時也制約發達國家高端環節向我們國家的轉移。所以看到我國沿海發達地區這幾天高不成,低不就,低的要城鎮化,要走出去了,高的進不來,所以迫使地緣之間的失衡。所以,如何來構建這樣背景之下的競爭優勢,成了我們新的一個選擇。
當前,我們國家正在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既遭遇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嚴峻挑戰,也面臨著走向科學發展道路的戰略機遇,如何實施?我們需要最終實現全球價值鏈分工當中由追隨者向領跑者的轉變,在國際競爭力保持新的戰略主動權,比如提高製造業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怎麼樣來構築這樣的新的能力,需要有各種各樣的創新的制度基礎。拉長和延伸先進製造業産業鏈條,特別是要提高製造業國際競爭能力,我覺得需要想辦法的。培育一個要發展與製造業相耦合的現代服務業,比如加大和鼓勵引導各類生産主體,比如新興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加強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整合創新,建立和完善現代服務業支撐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和産業發展的支撐體系,以滿足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來不斷地培育和形成我們國家産業的競爭的新的優勢。這是怎麼樣構建。
2013-06-22 15:16:14
- 沈坤榮:
另外,通過制度的調整來糾正資源的錯配。應該解決趕超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結構性問題,包括內外的失衡、空間的失衡、行業的失衡。另外,政府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到底是自主協調,還是政府引導?我們提出構建有限的政府,政府的邊際要有所限制。邊際到底在哪?但是政府一旦縮小了之後,還要有一個有效地政府來匹配,如果不是有效地政府,關鍵是有限的政府還不夠,為此需要推進結構調整的稅收政策,通過金融改革來糾正金融資源的錯配,來調整財政分權,來緩解地方政府債務的壓力。記得2月17日,在釣魚臺開的會議我也參加了,財政官員深刻認識到財權和事權的分割,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是下一輪,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要推進的重點。1994年稅制改革,中央和地方的關係,當初是開了一個頭,但是這麼長時間來,沒有做任何的配套制度的跟進和修正,這是導致我們地方和中央關係誤判或者産生種種壓力的一些原因,需要重新定位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重新定位財權和事權的關係,或者承擔事權,也可以下放財權,但是下放財權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風險太大。還要在幾個重點領域推進改革,當時楊院長都講到這些問題,比如完善事權的産權制度,比如土地産權制度,因為如果戶籍制度的改革跟這個東西不匹配的話,那麼人口紅利的釋放,第二次人口紅利的釋放是不可能的,第二次要放開資源價格,剛才袁富華講到微觀基礎領域價格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反壟斷和強化競爭,實現司法公正和完善的執法體系,也是從經濟制度之外的制度的很重要的方面。那麼,還有一些具體的制度,核心是通過改革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覺得要通過收入分配的改革來釋放消費者潛力,通過財稅制度的改革來釋放服務業發展的潛力,改革科技教育體制重新構建創新的動力,特別是國有企業和大學的創新,如何跟市場跟企業有機結合,有機的分工,推進城鄉一體化,來釋放農業現代化的潛力。因為農民還需要有這樣的轉型的過程。
2013-06-22 15:17:48
- 沈坤榮:
另外,通過深化改革來改變社會預期。事實上當前改革已經成為社會和政治的需要,但是背後的利益調整是推進改革的最大的阻礙。在這種阻礙面前,我們如果猶豫不決,如果錯失了改革的時間窗口,就會出現社會預期的看淡,這種社會預期的看淡表現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出現了中産階層的“移民浪潮”。時間關係我不好詳細講,稍微梳理一下。研究顯示,大量擁有財富的人正在考慮移民,或者已經完成投資移民。58%的人為了方便子女教育,43%的人為了保證財富安全,32%的人為了養老做準備。哪些人移走了?大體上是35-45歲之間,既有從事實業、服務業的企業主,也有靠投資房地産和炒股完成財富積累的年輕人,還包括一些財産來源不明的官員和商人。我們看舊金山一帶以前好萊塢大牌明星住的豪宅,已經是中國面孔的人在裏面做業主。所以事實上,政治制度保護不了財富,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鄧小平國策”,本來是希望先富帶動後富,但是現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然後他們走了,為什麼要走呢?因為沒有好的機制,社會也沒有公平,這讓企業家不放心。一旦企業家選擇退出,改革必然缺乏動力。為什麼要選擇走?因為這些年投資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不是比以前更好了,而是有所弱化。因為國有部門擴張得太多、太快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大量擠佔了民營的空間,需要錢的民營企業貸了不款,而國有銀行把貸款的機會留給大企業;有錢的小民營找不到投資的機會。在提高投資門檻之後,西方源源不斷把中國的有錢人吸納到國外。財富創造的動力正在枯竭。馬克思在分析經濟的時候認為,資本最關鍵,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資本是重要的,確實是很重要,但是這之後企業家的責任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任何一個國家支撐發展的是企業家。但是今天,先行創造財富的群體出走,造成一種負面的效果,帶來一種不安全的資訊,使整個財富創造動力枯竭了。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預期,而這要引起決策團隊高度的重視,改革在當下是多麼的重要,不僅僅是經濟的,人心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2013-06-22 15:20:39
- 沈坤榮:
深化改革提升增長的潛在空間,我們中國還是有空間的。中國有兩個缺點,收入差距很大,地區差距很大。我覺得這兩個不足的地方,中西部地區還是有很多的願意接納低工資的勞動者。所以,東部地區産業轉移到西部去、中部去,有了可能,因為發展有差距,所以東部很多項目産業轉移到西部發展也是有可能的。發展差距和收入差距本來是不好的東西,但是在中國卻是因禍得福。中國只要調整制度,使得我們經濟深度開放的競爭帶來潛在的空間釋放,使得我們重構微觀經濟主體帶增長的潛在空間釋放,使得我們有序的城市化和再工業化,帶來了潛在增長的能力的釋放。中國我覺得還是有機會的。所以,我覺得年年難過年年過,但是我們要正視這個現實,如果純粹抱怨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推進改革。如果聽到了聲音,而沒有步驟,那是不夠的。所以改革在現在來説不僅是提升潛在空間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更是中國能不能走向光明燦爛未來的最重要的一種途徑。我要講的就是這些。謝謝各位。
2013-06-22 15:25:49
- 主持人 楊春學:
下面有請北師大經濟管理學院書記沈越教授。
2013-06-22 15:28:34
- 沈越:
我講對體制方面一個現象的分析,題目是“強政府與中國模式”,當然與經濟增長也有很大關係。改革開放30年的成果和現在經濟中存在的問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都與此有關。講幾個問題:一是理論分析框架,政府形成及其強弱的經濟學分析。二是中國強政府形成的歷史分析。三是比較制度分析下的中國的強政府。四是中國強政府的表現。五是簡要評價。
2013-06-22 15:28:56
- 沈越:
我有一個看法,政府的産生是來自於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職能。公共品有兩個特性:使用不排他,這必然導致私人搭便車,社會需要這樣的公共品,於是産生了政府。第二個原因是公共品使用不具有競爭性的特點,擴大公共品的消費不會增大成本,具有很強的外部正反映,如果採取公共提供方式可能比私人提供效率更高,如公共基礎設施。社會對這類公共品需求與政府強弱密切相關,只有強大政府才可能提供更多這樣的公共品,比如中國的“鐵公基”。另一方面,提供了這些公共品又使政府變得更加強大,它是自我增強的機制。
2013-06-22 15:30:28
- 沈越: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會形成強政府的傳統呢?我認為主要是兩大因素:一是幾千年來的專制主義傳統。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因素。關於歷史因素,我又具體分為兩個方面:1.農耕文明對水利工程的需求導致了對強政府的需要。因為水利工程是農耕文明的基本公共品,私人不願提供也無法提供,必須依賴於強大的政府。所以説在數以千年的水利工程建設中形成了強政府傳統,尤其是中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國的水利工程,我們的母親河工程特別大。中國歷史上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有三項職能:治水患,它是有純公共品的性質,大禹治水給中國人留下來的不是“三過家門而不入”,而是建立了第一個專制主義的國家政權,就是在治水的過程中建立的。另外一個工程是用於灌溉,這不是使用不排他的,主要是使用沒有競爭性的特點。第三是交通運輸,搞漕運。
2.中國形成強政府的傳統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對中華民族的侵擾産生的強政府的需求。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也是一個公共品,中國歷史上除了把遊牧民族請到中原作皇帝的兩個朝代外,歷來抵禦外族侵擾是一件關係到中華民族生存的頭等大事。抵禦外力的入侵也是一種純公共品,需要政府動員強大的民力和財力完成,所以説助推了強政府的形成。原因是農耕文明雖然在經濟和文化發展水準上要高於遊牧民族,但是在軍事力量上游牧民族是高於農耕文明的,除非冷兵器時代結束,熱兵器時代情況會發生變化。
中國歷史上農耕文明雖然很強大,但是它對付遊牧民族的辦法主要是消極防禦。我總結了三種手段:修長城、和親嫁公主、納貢。十分罕見的就是有積極進攻的戰略,這需要調動更大的人力和物力,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幾個皇帝做到了這一點。可能真正做到的是漢武帝,他採取了主動進攻的方略,但是需要的民力就更大,所以説到漢武帝時代,中國的專制主義就到了極點。好在漢武帝是一個明君,當把匈奴的威脅消滅了以後,下了“罪己詔”。
2013-06-22 15:34:53
- 沈越:
第二個方面的因素,近百年來社會主義制度對強政府的影響。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對強政府的影響。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當中提出了新的社會主義高度讚揚的行政和立法權力合一的巴黎公社的經驗,後來中國在實施過程中行政和立法權力分開了,但是分開的差別很大。實際上我們的立法機構沒有太大的權力,西方國家如果政府沒有得到法律授權,這個政府的功能基本是維持為公的。我們的政府行為通常不需要立法機構授權,當然這裡不是諷刺我們的人大,我們的人大主要是幫助政府總結經驗,有成功經驗就立法。比如説涉及到經濟最重要的方面——稅收,上午郝教授已經説了只有15%是通過了人大立法。第二個原因是我們黨的體制,是列寧主義的建黨原則。列寧有一個很大變化是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民主黨的那一套改了,民主集中制的核心是強調集中而不是強調民主,中國共産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這個政治基礎使政府的政黨基礎、執政基礎非常強大。這裡有一個經驗判斷,政府執政能力的強弱是和一個國家政黨的數量成反比,如果只有一黨執政能力最強,如果兩黨其次,如果多黨那就是“歐債危機”。
2013-06-22 15:37:51
- 沈越: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對於強政府的影響也很大。主要有兩條:一是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的關鍵部門,二是計劃部門對國民經濟的管理和控制。社會主義對強政府的影響,我們採取的轉型方式是漸進式的,傳統體制不是簡單地拋棄了而是揚棄了。一方面政治制度完整無缺的保留下來,只有在傳統的政治制度不適應市場化改革的時候我們才做邊界上的微調。另一方面從經濟上講,資源配置的方式雖然從計劃轉向了市場,但是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強政府經濟職能並沒有隨著市場化的轉型而消失,因此中國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也是史無前例的政府+市場經濟的模式。
2013-06-22 15:41:04
- 沈越:
這個模式強在哪兒呢?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政府對制度建設上的功能和經濟活動的功能。這兩個領域裏,政府在制度領域是通過制度政策或者體制政策,我們通常説的改革就是這個領域裏的。再一個是通過過程政策,就是直接干預經濟活動,比如説宏觀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制度政策裏,我們可以把世界上的政府分為三類:1、維護功能;2、改造功能;3、創造功能。只有簡單維護消極功能的政府作用是在“自生自發”的制度過度,所以它僅僅是“守夜人”,這個模式是英美理論,理論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講的“守夜人”。第二是具有改造功能,在懷疑自發市場經濟體制的過度,政府除了維護自發形成的體制外,還具有改造這種體制的功能。這一説法是德國著名經濟學家威廉·羅佩克,他他把英美模式稱之為“野生植物”,他把德國的市場經濟稱之為“人工改良植物”,典型的模式就是歐洲模式。第三種情況,就是在自發的市場體制沒有辦法形成的國家比如説東亞,中國是最典型的。創造市場就成了政府的首要職能,在市場體制形成以後,這時候政府才談得上維護和改造的問題。我們比照威廉·羅佩克的方法,我總結中國的模式就是典型的試管培育出來的市場機制,“人工培育植物”。剛才講的是制度領域,我們的市場體制是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後,黨的十四大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才有了市場,所以我們説市場是由政府在試管裏培育出來的。
2013-06-22 15:42:31
- 沈越:
第二個方面,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方面。政府可以干預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首先看需求管理領域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緊縮或者擴張實行宏觀經濟的穩定。這個領域的干預是傳統的西方國家所沒有的,是凱恩斯革命,30年代大危機以後形成的,西方國家才形成的。這種干預的特點是什麼?不形成新的供給能力,僅僅是通過擴張或者緊縮需求來自發形成,由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形成的供給能力保持一致,把它潛能發揮出來。
為什麼西方國家干預危機以後它的經濟復蘇不行呢?它只能向市場注資,然後真正的經濟恢復要靠企業的投資和居民消費,如果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起不來,量化寬鬆也沒有用。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還有供給管理的政策,通過政府直接投資或者激勵民間投資形成生産能力。這個方式實際上是東亞創造的,日本在戰後首創的産業政策,後來被“亞洲四小龍”學習,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進一步發揚光大,日本就算是小巫見大巫了。基本特點是以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為藍本制定國民經濟計劃、産業政策,通過政府直接投資和鼓勵民間投資創造新的生産能力,儘快實現趕超。所以,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視角,根據政府干預經濟的力度,可以把政府干預經濟政策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所謂積極的政策,就是政府有明確的目標,並且有手段。比如説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政策中有“國民經濟翻兩番”,“70年代時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消極政策就是政府沒有明確的既定目標,政府政策主要限于自發形成的經濟秩序,比如制度政策方面“守夜人”的職能,政策過程中的穩定性政策。
2013-06-22 15:44:28
- 沈越:
我以上所講的內容總結為三大經濟制度的比較,英美模式是消極的“守夜人”職能,歐洲大陸國家制度政策相對積極,除了維護市場秩序以外還要改良市場秩序。東亞國家是主動的、積極的創造市場的功能。過程政策,30年代經濟危機以後,西方國家開始有。在亞洲國家,尤其在中國,在過程政策中,不僅僅有積極的需求管理政策,而且有積極的供給管理政策。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人應對危機效果這麼明顯。它不僅可以製造需求,還可以直接製造供給。
中國強政府的表現。在制度方面不限于“守夜人”職能。在運作方面,不僅僅通過需求管理政策穩定宏觀經濟而且還有希望方式。政府通過制度政策履行“造市”職能,中國市場主體是政府一手扶持下,不僅僅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不能單純從所有制上看。中國的民營企業背後都有——如果這個民營企業想做大,必須有政府的支援。市場體系的形成也與政府密切相關,政府一手操持了高級市場,資本市場、期貨市場。我們説股市不行,是“政策市”,當然這個市場的毛病就很大,所以那個地方就成了政府支援企業圈錢的場所,把股市的基本回報機制破壞了,所以這個股市就是一個“投機市”。甚至改革開放之初低級的市場由於計劃經濟消滅掉了,也是政府搭臺造的,最典型的就是北京師範大學附近的北京農貿市場,那就是政府搭臺,原來最初級的農貿市場沒有了就由政府來造。
2013-06-22 15:46:12
- 沈越:
同時,市場秩序的形成與西方國家完全不一樣,西方國家是先有交易者之間的自律規則和商業道德,政府起到的作用僅僅是把道德和自律性規則加以法治化和國家化,法律通常不創造法律的內容,內容是民間創新出來的。我們秩序的形成是倒過來的,為什麼?因為我們這是人造的市場,沒有自律怎麼辦?西方發達國家是超過我們的,超過來以後,沒有群眾基礎,於是乎就叫做“無法可依”,立了法發現“有法不依”,有法不依發現是“執法不嚴”。
2013-06-22 15:50:06
- 沈越:
政府實施特殊的“過程政策”,政府實施趕超型的産業政策,通過直接投資或鼓勵民間投資創造生産力,主要幹兩件事:基礎設施和主導産業。政府鼓勵儲蓄和投資,加速資本積累。政府直接投入教育和科技發展。我們的教育體系就是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我們的教育體系是把人作為生産工具來培養,1952年院係調整,調整的結果是中國人70%的大學生是學工程類的,包括大工程的農、醫。改革開放以後這個比例有所下降,大概是50%,這是因為法律和經濟管理和市場經濟相關的學科發展了,但是和西方國家比較,美國的工程大學生比例是我們最高時期的的6%-7%,這其中中國人、印度人特別多。還有政府的開放政策和外向型經濟,西方國家對自己産業的保護最多是消極政策,就是我們講的貿易保護。中國不僅是貿易保護,它是可以有條件把自己的企業和産品往外推的,我們出口退稅的制度、人民幣匯率調控機制,這都是積極往外推的(政策)。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政策的配合,在市場需求不行的時候,居民持幣待購的時候,政府大顯身手,我們實行了兩次,第一次是1992年亞洲金融危機我們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後我們實行了一次,以4萬億投資刺激國內經濟。
2013-06-22 15:53:39
- 沈越:
最後我們簡單評價。三點優勢,如果沒有政府主導,在中國的政治結構和社會體制下,不可能有市場經濟道路。如果説可以改建人民英雄紀念碑,應該有第五面墻。中國鴉片戰爭以來就一直在尋求圖強的大陸,前一百多年都在黑暗中摸索;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中國找到了一條現代化的正確道路。另一個方面,強政府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這30年中國經濟增長,無論短期還是長期講都和強政府有關。第三個因素是公共品供應上強政府優勢尤其明顯。奧運會、亞運會、抗震救災等等這樣的公共品,強政府的優勢很明顯。當然它的缺點也比較突出,政府過多地介入降低了市場配置效率,尤其是政府的操盤手、官員政績觀的影響,發展品質不高。政府與國有企業的天然聯繫使反壟斷成為了難題,國有企業進一步改革困難,在我們的框架下很難給民營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環境,難以避免官商利益一體化的利益集團的形成。政府權力過大,是腐敗滋生的溫床。另外,政府過於強大,阻滯了市民社會的自組織的形成。
2013-06-22 15:55:22
- 沈越:
去年在這兒發言的時候講到一個觀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一共三次危機:一次歐洲的、一次美國的、一次中國的,這與現代經濟的三大權力體系十分有關係。在亞洲在中國出現危機就是政府,這三大權力關係:一是政府、一是市場、一是社會。美國的金融危機是因為市場太強大,華爾街老闆劫持了美國、美聯儲、美國政府和全世界,因為過度搞的延伸;歐洲是老百姓權力太大,所以政府只能借錢給老百姓花。而在中國,我們的問題是什麼?是政府過於強大,既阻礙了市場優化配置資源,又妨礙了公民的合法權利。
我的報告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13-06-22 15:57:09
- 主持人 楊春學:
中國的改革是不容易的。就像我主持會議,相當於政府,有規定15分鐘/人,但是我們不依法執行,所以我們超時了。下面還有兩位教授,希望你們遵守時間。
下面有請南開大學的龔剛教授發言。
2013-06-22 15:58:23
- 龔剛:
我發言的題目是“中國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嗎?”
我講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模型,第三部分計量檢驗來回答我提出的問題。
問題的提出。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從國際經驗上來看,很多進入中等收入的國家最後都進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案例並不多,比如南韓、日本等等。現有的文獻不是很多,從各種各樣的角度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比如説收入分配、社會流動性和機會公平、經濟結構轉型、包容性增長、人口紅利、制度角度分析。我感覺現有文獻有一些不足,沒有從技術進步的角度進行分析,也沒有用數學模型進行分析,所以我的文章的目標是從技術進步的角度探討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構建一個引入技術進步函數為前沿差距型,以此為基礎探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條件,用中國的數據對模型進行計量檢驗,然後才可以回答中國是否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2013-06-22 15:59:05
- 龔剛: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明白前四個模型:生産要素、資本積累、投資人決定、勞動力,最主要的模型是第五個——技術進步函數。技術進步分成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引進技術,前沿的技術Af和現有技術的差別,這其中有一個參數我們稱之為“保護力”,技術封鎖力,比如美國和中國的技術很接近的時候,他就不願意讓你引進了。第二部分是來自自主研發的技術。但是這個有條件的,一旦和前沿引進非常接近了,這時候只能自主研發。這樣一來就是分階段了,當你離前沿很遠的時候可以用引進技術,當離前沿很近的時候只能自主研發。Xf是先進外國國家的先進技術增長力。我們把這個模型簡化為集約型式(圖),國外先進的技術水準和國內技術水準比,如果大於1,説明國外技術總大於中國技術。y是有效勞動力,X是技術進步的增長率。動態軌跡(圖式),這裡的關鍵是h,國外先進國家技術和國內技術之比,這個動態軌跡取決於這個參數,如果自主研發的技術增長力大於國外先進國家技術增長力這是很好的情況,最後這個列就為0,這是一個好的狀態。另外一個狀態是國內自主研發的技術進步小于國外先進國家的技術增長率,這時候h2也就是和中等收入陷阱相關。動態軌跡如果自主研發技術大於國外技術增長率的話是0,否則就停留在大於1的水準。(公式 見圖)
2013-06-22 16:00:41
- 龔剛:
引進前沿國家後的每人平均産出之比。(圖)
我們可以定義一個中等收入陷阱,這是指任何一個國家經歷了一段每人平均收入的快速增長之後,其每人平均收入與前沿國家的差距再也不能縮小,數學上具體表現為每人平均收入之比取一個固定值,這個固定值是大於1,比如1倍或者2倍。有了這個定義之後,就可以推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狀態是自主研發的技術進步增長力小于國外的技術進步增長力,一定最後取θa。這和有些人口、儲蓄率有關係。但是跨越中等收入θa大於自主研發,取一個0,顯然是大於中等收入陷阱。條件就很清楚了,靠自主研發所獲得的技術進步增長力是否大於國外的先進國家的技術進步增長力。我現在就要問了,重要的經濟機制好像是不可能有這樣大的衝擊,使得技術進步、自主研發有這樣的動力。有了這個結論以後,我做了一個計量檢驗。
2013-06-22 16:03:39
- 龔剛:
我們看看檢驗結果。我們引用了一些數據。如果按照中國以前的狀態看,中國自主研發所引起的技術增長率也有4%,美國一般就是2%,所以它確實是超過了美國的技術進步的增長率。得到這個結果,我一下子放心了很多。在這樣的結果條件下,我進行了一個模擬。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技術進步,90%都是來自外國,因為我們和國際上的技術差異太大了。中國和美國的每人平均GDP接近的時候,大概是2086年,但是2026年中國的國力可能超過美國,所以中國能夠跨入中等收入陷阱,但是每人平均GDP要改善要到2086年,這是根據一些模型按照現有的估計預測出來的。
我要講的就是這些。
2013-06-22 16:04:11
- 主持人 楊春學:
下面請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文溥教授演講。
2013-06-22 16:04:57
- 李文溥:
大家知道這些年來中國財政收入增長很大,早上郝教授講了,同時又講了一個問題,今年中國的財政收入增長要繼續減緩。我倒是希望它能減緩一些,因為如果老是持續增長的話,我們會把所有的國民收入都變成財政收入,這個事情就比較麻煩了。減緩財政收入的增速,不是説把絕對量減少,而是增速適當減緩,有沒有一些什麼樣的宏觀經濟效果?大家知道,去年國家發改委一位幹部説:你看看,中央八條規定,搞的現在消費就不振了。按照他這樣的説法,我們還是應該多喝一些茅臺,好像是這樣的。我在這裡主要講這個分析,我通過所做的一個中國季度宏觀經濟模型進行模擬,我們把做的工作和得到的初步結果説一下。
2013-06-22 16:05:08
- 李文溥:
之所以作出這個研究,和我們想探索這個問題,主要是大家都知道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方式下面,一是居民消費佔GDP比重長期不斷下降,低消費大家已經很清楚,成為下一個階段中國經濟難以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我們發現,低消費實際和要素比價扭曲是聯繫在一起的,由於要素比價扭曲所導致的“兩高一低”聯繫在一起的。我們可以發現“兩高一低”或者要素比價扭曲實際和現有的增長方式,政府對GDP的增長和財政收入的增長的追逐是連在一起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我們的強政府導致了對經濟增長的追逐,而對經濟增長的追逐實際上是對財政收入的追逐。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發現政府權力無限擴張可能是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當中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2013-06-22 16:10:54
- 李文溥:
關於這個問題,政府的權力當然可以從多方面討論,我的討論盡可能從數量方面討論。從數量方面的討論可以發現,由於政府權力無限擴張,對GDP增長的追求,對財政收入的追求,對中國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構産生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實際上90年代中期應該是中國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一個拐點。可以説,在90年代中期1994年之前,我們中國的國民收入分配的結構是政府的收入在下降,企業的收入增長比較緩慢,主要是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在逐步的上升。從1978年佔50%上升到最高年份的居民收入佔69%。大家可以發現,按照資金流量表來看,這個形勢到90年代中期開始扭轉,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問題,是政府部門的收入從原來佔GDP的68%降到了60.53%,與此同時,政府的收入所持的比重在這裡看基本沒有大的變化,但如果把金融企業算進去的話,政府的收入實際是在增加的,因為金融企業基本是國有的。與此同時,非金融企業的收入增長非常大,增長了8個百分點,實際上這些年來國民收入當中發生了一個變化,就是政府的收入佔GDP的比重是略有上升的,企業收入比重上升恰恰和居民部門收入比例下降是相抵的。
2013-06-22 16:13:43
- 李文溥:
近些年來出現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是2000年以來,中國的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持續高位增長,這個增長速度高有一些數據,我不講這些數據了,大家看看底下這個圖就可以看出,每年都比經濟增長大概高3-5個百分點,平均過去這十年大概高5個百分點,也就是每年比經濟增長高5個百分點。我把財政收入按照可比價計算,就是扣除物價指數,這樣和GDP增長兩個都是可比價,可比價的增長還是高5個百分點。
2013-06-22 16:16:07
- 李文溥:
2000年財政收入佔GDP比重是13.5%,到2012年上升到22.6%,這裡實際是狹義的財政收入。但是討論市場經濟的時候,應該討論廣義財政收入,就是政府佔的資源是多少,市場的其他主體佔有資源是多少。1994年是一個拐點,財政收入的佔比,到2012年比重就已經是一個相當高的回升的速度了。但這是狹義的。看一些具體的增速,1994年到2010年GDP實際增速是10.78%,但是公共財政決算收入實際增速是20.26%,其中稅收是增長19.44%,但是非稅收收入是年均增長26.39%,這些都是按照可比價格調整過的。除此之外,政府所佔有的總收入不僅僅包括財政收入,還包括預算外收入、土地出讓金收入、國有企業利潤。從2001年到2007年,如果把這四項合計佔GDP的比重就不是剛才所説的22%了,到2007年就已經佔到GDP的33%。由於財政統計的口徑有所變化,2007年到2010年按照新口徑計算,計算完以後,如果把國有企業沒有上繳的利潤扣除掉,2010年財政或者政府所能支配的總收入已經佔到GDP的35.6%。加上留在國有資産部門內部自迴圈部分,已經佔到40.5%,這40.5%並沒有全部包括政府所能夠控制的資源。為什麼?因為政府通過抵押或者的銀行資源,我們沒有算在內,銀行的金融資源沒有計算在內,加上這塊就更大了。
2013-06-22 16:16:51
- 李文溥:
到2010年,中國政府所能支配的總收入,如果按照這個口徑和1978年相比,中國政府現在對GDP的控制能力比1978年計劃經濟時代還多,為什麼?因為那個時代包括國有企業的利潤全部算在內,政府只佔GDP的30%左右,而現在是超過了40%。也就是説,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的資源控制能力比計劃經濟條件下還要多10個百分點。控制導致了一個什麼問題?大家知道關於政府的“三公”經費的傳言很多,但是沒有數據。沒有數據只好用一些間接的數據來反映一點點問題。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的人數及每人平均行政管理費用,從1994年到2006年12年當中從業人員增長不多,每年平均增長1.5%,行政管理費用每年遞增22.04%,這是扣除物價因素的實際可比價。這樣計算下來,每人平均行政管理費用增速這12年每年遞增20.2%是同期的每人平均GDP增速只有9.77%。就是説,我們行政管理費用是在超過同期的每人平均GDP增長1倍以上的,政府的這種自我膨脹能力是非常之大的。
2013-06-22 16:18:45
- 李文溥:
坦率來説,我們通過研究發現一個問題,實際上根本跟需求沒有關係,而是跟可以弄到多少錢掛鉤的。並不是一些地方政府很窮所以要弄錢,而是越富越能弄到錢的地方弄錢的積極性越高;不是根據我需要多少錢,而是我能弄到多少錢就花多少錢。關於這一點,看一下東部地區的土地財政的收入部分遠遠高於中部、遠遠高於西部,這並不是由於東部地區太窮,而是由於當地的土地增值潛力太大,要不斷地挖出來。實際政府收入的增長是一種不受制約的政府的自我利益擴張的一個過程。在這個問題上,適當的控制財政收入的增長,就成為建設有限政府的一個必要的措施。財政收入都沒有辦法控制它了,還在那兒談“有限政府”,怎麼叫它有限政府?自我有限,那不是自廢武功嗎?這裡需要做一個工作,為什麼呢?就是要控制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很簡單,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準,尤其是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準,要調整現有的國民結構失衡。很多人説,做完這個,如果控制了財政收入增長,會不會帶來整個國民經濟不利的影響呢?
2013-06-22 16:19:20
- 李文溥:
我們主要是通過宏觀中心這些年開發的結構性宏觀計量模型來進行政策模擬。關於宏觀經濟季度模型(CQMM),我們已經做了7、8年了,基本上季度模型是一個短期的、開放的需求導向的模型,我們前做了14次的預計和模擬。(圖)這是一個模型的整個框圖,大概模型結構從這張圖中可以看出,今天這裡就不講這些了。
2013-06-22 16:20:47
- 李文溥:
現在要做的工作,模擬一下如果把政府收入佔GDP比重或者先從財政做起,把它適當的壓縮,使它的增長速度不那麼快,會導致什麼樣的一個結果。我們下面做的工作主要就是這個,做了一個基本假設,是什麼呢?2007年到2012年期間,其他條件不變,如果限制政府財政收入的實際增長速度,我們要求也很低,使他們每年比實際增長速度降低1個百分點,就是2007年到2012年現有的增長,就是財政收入增長,只是增長沒有那麼快,2007年到2012年財政總收入因此降低,減少417億、1047億、1767億、2857億,到2012年降低6000億的財政收入,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可觀,如果大家看一下曲線就知道是一個很微弱的調整。財政佔GDP的比重就是到了2012年也就是比原來的22%左右,降到21%左右,這實際上很有限。那麼會出現什麼結果?我們的模型設計了兩種輕型,一種輕型財政收入減收了,給大家每個人等額發放轉移支付,還有一種就是不要這樣做,把減收財政收入轉移到佔城鎮人口的20%的低收入階層,以及佔農村人口的40%的低收入階層。這兩種政策模擬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第一種結果就是平均轉移支付,就沒有收入分配結構的改善,但是即使沒有這樣的改善,我們也可以發現有一個問題,一是關於增長率,從2001到2012年,三年加在一起的增長率還略有上升,但是到2012年經濟增長率略有0.17,就是不到0.2個百分點的下降,至少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樣一個降低財政收入的增速,不會導致經濟增長率的大幅度的下滑。但是,結構改善的結果非常明顯,居民的消費增速提高了1個百分點,模擬的結果都比原來實際的數據要漂亮得多。與此同時,高投資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投資佔GDP的比重開始下降。
2013-06-22 16:22:11
- 李文溥:
進出口順差開始縮小。儘管這個模擬所壓縮的財政收入的增速比較小,但是對結構的改善所描繪出來的四個方面都是我們今天想要的結果:經濟繼續平穩增長、消費提高、投資下降、進出口貿易順差縮小。另外一種情況,如果把這個收入轉移給城鄉低收入群體,可能效果就更好。我們在這裡主要是考慮到農村整個收入水準更低,我們補貼城鎮最低收入20%,補貼農村是最低收入的40%的低收入群體。這樣一個補貼或者轉移支付,會導致一個什麼情況呢?會對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是比較明顯的。為什麼比較明顯?2012年農村中低收入組的收入將要因此增加6329元,導致的結果原來低收入組織相當於中等收入組的62.87%,現在佔中等收入組的89.89%,這個收入的改善至少在分配的改善上是非常明顯的。城裏的收入分配改善沒有這麼明顯,但是低收入者和中等偏低收入者的差距也從原來的74.12%,上升到83.20%,至少也提高了接近10個百分點。
2013-06-22 16:24:59
- 李文溥: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個出現的狀態,總經濟增長率還是上升的。從2012年來看,導致的經濟略微下降也仍然可以忍受的範圍,因為只有0.24的下降,整體上經濟增長基本還是保持平穩的。與此同時,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將要進一步提高,資本形成總額及進出口占比將要進一步下降,總需求結構的改善力度是在加大。這樣的話,如果將減收財政收入轉移給低收入組的城鄉居民,雖然不足以抹平現在的城鄉低收入居民和中等收入居民之間的差距,但是因此而産生的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是比較可觀的。因此,産生的消費刺激效應也就更強了,這樣的話,可以促進經濟的增長,改善總需求的結構。我們應該看到,現在財政收入過高增長,對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是産生作用的,也就是説,實際但是收入繼續增長,將要引起中國的經濟結構方方面面進一步惡化,控制財政收入的增長,是有利於提高和改善中國現有的需求結構,促進中國的經濟結構良性發展。
2013-06-22 16:26:29
- 李文溥:
最後的結論及政策建議。政府必須適當的控制從而減緩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將減收的財政收入通過一定的方式,通過減稅或者也可以通過加大轉移支付的方式,一方面改善政府和居民的分配結構,同時也調整居民內部的收入分配結構。在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有利於調整投資、整個的結構。我們認為這個政策是可以實行,而且是有必要的。我想其實後面的話不用説了,為什麼呢?關於中國的財政收入增速是不是過高,我覺得沒有什麼必要討論了。也很簡單,2012年實際上因此減收財政收入6000億,6000億佔“三公”經費比重多少呢?大家心中有數。我認為這個措施不是能不能做,而是你想不想做的事,所以你不想做,那沒有辦法,我只能講到這裡為止。謝謝大家。
2013-06-22 16:28:23
- 主持人 郎麗華:
下面有請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教授,題目是“我國每人平均收入的歷史發展及其展望”。有請。
2013-06-22 16:29:39
- 蔡志洲:
我在這裡共用一些統計數據,説一下中國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的發展情況。
聯合國有200多個國家,世行有200多個國家,每年進行GDP、每人平均收入排序,實際上經濟總量就在幾個強國,G7、G20或者G2的概念。這裡我們列出世界上GDP最大的20個國家,這20個國家所佔的世界經濟份額在2008年是79.7%,2011年是佔79.9%。目前世界上最強的國家是美國,美國2008年是14萬億,2011年是14.99萬億。第二位的是中國,中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還不是第二位,中國當時是4.52萬億,相當於美國的三分之一,到2011年我們是7.32萬億,相當於美國的一半。
2013-06-22 16:52:28
- 蔡志洲:
這三年裏,美國佔世界經濟的份額下降1.8%,中國佔世界經濟的份額增加了3.07%,美國現在佔世界的份額是21.42%,中國佔10.46%。日本在2008年佔的比重是7.92%,2011年佔8.38%,它佔的份額增加了0.47%,日本這些年都是在負增長,之所以它的比重上升是因為日本的匯率在這些年是上升的,匯率造成了它的比重增加。我們説影響一個國家GDP總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變化,大概有幾個因素:經濟增長、價格變化、匯率變化。中國的份額提高主要是靠經濟增長。我們再看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印度所佔的比重2008年是1.85%,印度佔世界的份額2011年是2.64%。第11位—第20位所佔的比重大概是10%,所以世界格局是十強佔世界GDP總量的70%左右,這就是整體的狀況。
2013-06-22 16:54:40
- 蔡志洲:
我要講主要國家的每人平均GNI比較。200多個比較太複雜了,我們就比較世界前20強國家。2011年世界上的平均水準是9511美元,最高收入的國家是瑞士,第二是荷蘭,第三是澳大利亞,第四是美國,歐洲國家基本上都在4萬美元。新興國家中,南韓每人平均收入達到2萬美元,1萬美元的國家有俄羅斯、巴西、土耳其、墨西哥。通過每人平均GDP排序中國是4940美元,這是世界銀行的統計,世界銀行的每人平均GDP是按照三年匯率法計算的,我們的匯率在不斷地升值。印度尼西亞是2900多、印度是1410,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這三個國家是世界上目前經濟增長前景或者説進口最強勁的國家,但它們的每人平均GDP水準相當低。
2013-06-22 16:57:26
- 蔡志洲:
(圖)這張圖表是收入分組和中國每人平均收入的變化。低收入、上中等收入、高收入,這是世界銀行根據不同年的情況做出的規定。在1987年前是不存在這個收入的,它分不同的貸款分佈,越窮的國家,它的貸款越容易吸收軟貸款,利率越低。越高的國家越不容易得到世界銀行的貸款。從1987年開始世界銀行建立了這樣的分類,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根據這些組參考考慮類比情況。這個分組既是發放利率的根據,又是考核各國發展情況的依據。現在在中國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的討論很多,也有一些爭論。去年春天我參加社科院的春季討論會,當時劉所長問過我這方面的情況,後來回去我重新整理了這個資料,整理得更加清楚一些。1987年低收入的概念是<480美元,到2011年低收入的概念是<1025美元,低收入的標準是在不斷地進行調整的。
2013-06-22 16:58:48
- 蔡志洲:
高收入的標準也在調整,從6000美元變成了12000美元,也翻了一番。在這張表中,中國在1987年的時候是屬於低收入國家,1997年我們還是低收入,到1998年我們變成了下中等收入國家,到2010年我們變成了上中等收入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我們變成了上中等收入國家。從1997年由低收入到上中等收入,我們穿越下中等收入的時期花了12年的時間。從低收入到下中等收入這個階段我們花了100多年時間。因為我們在康乾盛世的時候是世界上的領先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變成了低收入國家,我們花了100多年的時間由低收入變成了下中等收入,又花了十多年時間變成了上中等收入,這個過程很快。
2013-06-22 17:02:15
- 蔡志洲:
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們現在是下中等收入陷阱已經過去了,下一步是上中等收入陷阱。按照我們國家的發展規劃,我們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的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再加上中國人民幣匯率有可能的變動,所以估計大概在2020年前後,即使是在7%甚至更低一點的GDP增長率情況下。不像剛才王老師講的那麼準,在2020年前後我們建成小康,中國在那個時候超越美國,我們進入高收入國家。這張表是和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相類似的,我們在1998年的時候,本世紀我們要實現基本小康,到那時候我們真的達到了。這十年是我們建立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我們進入了上中等收入。現在最後一步在2020年,我覺得可能實現這三個目標的統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一、進入全面小康、成為高收入國家。這是我們整體的判斷。
2013-06-22 17:06:22
- 蔡志洲:
(圖表)世界銀行公佈的2003-2011年每人平均GNI標誌數字。第一次提出中等收入名詞的時候是張明所長提出的,中國在2009年超越了中等收入的平均水準,所以2009年前後就開始高度關注中等收入問題,就開始了討論。這裡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2009-2010年中國從下中等收入變成上中等收入國家,出現了一個情況,2009年的時候中國是2310,2010年變成了1658,就是中國一旦離開下中等收入組,這個組的平均數一下子掉下來;我們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人家本來是7523,我們一進入,上中等收入組也掉下來了,變成5884美元。所以中國的影響力非常大。我們設想一下,到2020年,現在高收入國家2011年的平均水準是39861美元,到2020年假設按照不變美元,如果中國到12000美元進入高收入組,世界高收入的平均數就會掉下來,因為中國進入了這個組,肯定會拉下這個數字。下中等收入組的平均收入和上中等收入組的平均收入是按照平均數計算的,而前面的收入組,不是按照平均數計算而是按照分位數計算。中等收入國家就是收入在200多個國家排最中間的那個,比如200個國家當中排第100位,那就是百分之百的中等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水準。
2013-06-22 17:07:20
- 蔡志洲:
以上都是一些背景情況的介紹。下面我講講我的分析結論。
我國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水準的階段性變化是和現代化進程中的階段性目標密切聯繫的。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其實這個數字目標和人家的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正好是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對於現代化目標的設定還是有科學性的。第二,經濟發展水準的結構性特徵,如果要發展成高收入國家,那它的特徵是什麼呢?一是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要合理。剛才李文溥教授做了非常好的證明,他講得非常好,就是政府、企業在整個國民可支配收入中不斷地增加,居民部門的收入不斷減少,通過居民儲蓄行為政府和企業又控制了一部分,那剩下的一部分很少,怎麼消費呢?二是産業結構。2011年中國産業結構,增加值結構GDP佔10%,但是這和上中等收入國家不相配,上中等收入國家的第二産業佔這麼大比重是很少的。勞動力佔全部勞動力的比重更加不合理,就是它和産業結構間的偏差特別大,而勞動力結構最後應該向增加值結構收列,那麼多的農業剩餘勞動力怎麼由第二、第三産業消化呢?這是未來十年要關鍵解決的問題。
2013-06-22 17:11:28
- 蔡志洲:
第三,國內總需求結構。
2011年我國的國內總需求中,居民和政府最終消費這兩部分加起來的消費所佔的比重是50.4%,資本形成佔的比重49.6%。而美國這兩項內容的比重是85%和15%,南韓是70%和30%,印度尼西亞67%和33%,印度是66%和34%。中國如果要變成高收入國家,就要把消費比重提升,比如説要把消費比重提高到70%,還有20個百分點提升空間,經濟發展空間是很大的。我們學資本論的時候學過,當資本主義社會生産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矛盾不可緩和的時候要發生革命。但是在歐洲沒有發生這樣的革命。為什麼沒有敲響呢?就是70年代歐洲的黃金時期,它的消費在迅速增長。如果是高收入國家,那福利社會的特徵應該是相當明顯的。如果不斷地投資,是不可能成為高收入國家的。相反,由於生産的社會化和生産資料的企業家和政府佔有,這個矛盾也無法解決。所以從宏觀上要解決這個問題,未來十年應該是消費大發展的階段,投資應該不斷地減少的過程。
謝謝大家!
2013-06-22 17:13:47
- 主持人 郎麗華:
下一位發言的是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賴德勝教授,題目是“人力資本深化與經濟增長”。
2013-06-22 17:15:29
- 賴德勝:
謝謝主辦方的邀請。我是第一次參加這個論壇,聽了一天,感覺收穫特別大,特別是各位嘉賓的發言具有很深的理論,同時切合實際,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參加這個論壇。
我演講的題目是“人力資本深化與中國經濟增長”。我主要是做勞動和人力資本研究。
最近半年來,無論是中央高層還是學界或者媒體談得比較多的詞,這些詞一方面體現了中國的自信,包括理論自信、道路自信、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也是焦慮,是我們國家在新階段的焦慮。今天很多嘉賓都談到了中國現在處於中等收入水準的狀態,能不能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呢?實際上有兩種可能性:能過、不能過,或者過得好或者過不好。
2013-06-22 17:15:58
- 賴德勝:
南韓和墨西哥是典型的過得好和過不好的兩個國家。1979年南韓和墨西哥的貨幣利率是一樣的,但是今天這兩個貨幣利率差一倍,為什麼這兩個國家有這麼大的差異呢?根據學者研究,中等收入的含義是你提高了人口的工資。給你高工資以後,你的就業和工作能不能創造出比工資多的財富,這是關鍵。如果給了高工資,但是沒有創造財富,企業不會雇你。因此,一個國家在增長過程中,是不是有比較好的教育體系、比較平等的教育體系,培養足夠多的合格的勞動者,這是一個國家能不能跨國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前提。比如説南韓,之所以順利地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是南韓建立起一套覆蓋全民的比較高品質的教育體系,它設計了12年的高規格的義務教育。墨西哥一直沒有設定足夠數量的義務教育,因此他們的勞動者素質比較低,企業不願意雇傭,怎麼辦呢?他們國家的人口不是偷渡到美國就是加入黑幫,或者是非正規就業,因此形成了惡性的迴圈。中國是否能夠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的勞動者是不是合格,能不能幫助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13-06-22 17:18:06
- 賴德勝:
毫無疑問,中國現在必須轉型,轉變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圖中紅色是不好的,綠色的是好的。我們長期低收入只能低消費,我們要實現轉型要趕超,就要依靠投資、依靠出口。高投資必然導致環境污染、資源破壞。高出口也必然導致中國經濟受世界經濟影響很大,因此這個增長不是高品質增長。那必須就要轉型,轉變到高收入以後高消費,以消費帶動中國經濟增長,這是高品質的增長。中國人口結構也發生了重要變化,我們的年輕人比重或者説勞動力佔總人口比重下降,老人比重增加。未來20年到2030年中國仍然能增長1.08億人口,主要是50歲以上的人口,50歲以下的人口是比較少,就是説年輕人越來越少。而印度20歲以後的人口或者20歲-60歲人口是不斷地增加,它處於人口紅利時期。即使美國未來的人口增加60多萬,是每一個年齡段的人口都在增加。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毫無疑問,我們的增長、我們的發展要轉到依靠創新驅動的道路上來,要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如果不提高生産率就可能支付不起高工資,因此創新是重要的途徑。
2013-06-22 17:22:23
- 賴德勝:
創新的因素很多,有人力資本、制度、文化、市場半徑。這裡我主要強調人力資本,只有足夠的人力資本才能達到創新,創新是人力資本的函數。中國是很重視教育和人力資本,農民工的培訓很重要的。1984年通過了中共中央經濟體制改革決定,1985年通過了科技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中有一段話“今後事情成敗的重要關鍵在人才,要解決人才問題,就必須使教育事業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有一個大發展”。
2013-06-22 17:24:36
- 賴德勝:
最近幾十年來,我們一直非常重視教育發展,特別是1999年擴招以來,高等教育發生了飛躍的發展,我們每年招生規模達到700萬。正是因為高等教育大規模擴張,使得勞動者每人平均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在總就業人數中的比重從1999年的3.6%到今天的10.1%。當然各省之間差異很大、城鄉差異也很大。高教育程度的勞動者對中國最近十幾年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最近有很多爭論説中國的創新不足,比如説“錢學森之問”,我們大學為什麼培養不出創新人才,這隱含著現實生活中創新人才是少的。包括“李約瑟之迷”,這不是今天的問題。據統計,宋朝以來就很少,今天生産生活中的創新都來自於其他國家。還有“費正清之惑”,費正清説:“不理解中國的商人階級為什麼不能擺脫對官場的依賴,建立起一支工業或經營企業的獨立力量。”最近30年來商人階層已經開始崛起,如果商人階級不是獨立的階層,根據熊彼特的理論,創新缺少了主體。
2013-06-22 17:25:46
- 賴德勝:
這裡有一張圖,創新一個方面取決於人力資本的生産,另一方面取決於人力資本的配置和使用。無論是人力資本的生産、配置和使用都會受政府影響。因此我們的創新源泉不足不能僅僅停留在教育上,我個人認為可能是人力資本的配置和使用、激勵的原因更重要。因此,這裡提出一個概念“人力資本深化”。什麼是人力資本深化?就是人力資本的增長速度要快於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政府要放鬆對人力資本生産和配置的過度干預,使市場在人力資本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從而有利於優化人力資本配置和激發人力資本潛能,促進創新和經濟增長。人力資本生産還不能完全靠市場,但是人力資本配置是要靠市場;對人力資本的生産,政府要盡可能管得少一點。
2013-06-22 17:27:51
- 賴德勝:
這裡主要談兩點。第一,繼續增加人力資本供給,提高人力資本品質。當前中國有一個大問題是大學生就業困難。中國政府把大學生就業列為頭號就業問題。是不是高等教育多了?很多人説擴招導致了大學生畢業就業難。這裡原因很複雜。這裡舉兩個例子,美國在二戰以後也發生了高等教育大規模擴張,在1955年-1960年,每五年高等教育在校生都擴張500萬,美國曾經經歷過類似中國今天所碰到的問題,有一本書《過度教育美國人》,我們過去看,不理解,現在理解了,也就是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業率降低問題。第二個例子是印度,印度獨立之後高等教育發展非常快。印度的問題更嚴重,有經濟學家寫過一本書《印度失業的原因》,印度大學畢業生失業率很嚴重。美國和印度在發展過程中都經歷過高等教育擴招也經歷過大學生就業困難的階段,但這兩個國家今天看來,美國已經成為創新大國,這是毋庸置疑的;印度的創新雖然不能和美國相比,但是它的軟體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好的國家之一。因此有人説美國和印度的創新和它20年以前,乃至於30年前的高等教育的擴張有某種關係。高等教育擴招以後增長了大學畢業生供給,降低了大學工資溢價,這使得更多企業雇傭更多大學畢業生,因此提高了整個研發和創新能力。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十年、二十年的消化吸收過程。
2013-06-22 17:29:11
- 賴德勝:
我們討論中國大學生就業困難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現象,是問題還是創新源泉,我們對這個事情應該有很好的判斷。我個人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是要繼續發展的。具一個反例,日本教育趕超的得與失(圖),與印度和美國相比,它的高等教育佔比沒有增加,初等和中等教育是接近美國的。日本最近20多年來經濟不是特別景氣,和它的高等教育發展不足是有某種關係的,當然這也是有爭論的。
2013-06-22 17:31:00
- 賴德勝:
要完善勞動力市場,使人力資本得到更優化的配置和更有效的釋放。比如説就業結構問題。墨菲有一個研究,就是智力的配置和增長的關係,有什麼結論呢?就是一個社會裏對於優秀的人才配置的生産性領域還是非生産性領域,對一個社會的科技進步和增長意義是不一樣的。因為,有的模式釋放的不是增長功能,當有才能的人成為企業家或者工程師的時候,他能夠改進自己所從事的技術,從而帶來高的增長率或者收入。當有才能的人成為尋租者時,他們的個人報酬大部分來源於對他人的財富的再分配而不是財富的創造,結果創新超越,經濟會私有經濟制。我們今天中國狀態,我把他分成三個部門:一個是非增長部門,一個是政府管制的生産部門,還有就是私人性質的生産部門。今天的畢業生都想當公務員,去央企、國企,他們不去私人部門。因此這種大學生配置顯然和創新是有矛盾的。如何來改變大學畢業生這種就業結構是當務之急。這不是大學生的錯,而是因為很多資源控制在政府手裏,因此要改革政府過度控制經濟。
2013-06-22 17:33:58
- 賴德勝:
收入分配問題。美國的要素收入分配從1870年到1980年以來,勞動份額不斷地增加,資産和業主比例不斷降低。而我們政府的比例越來越高,居民比例反而降低。之所以有勞動份額提高,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人力資本的提高,如果勞動份額比例越來越低就擠佔人力資本的空間。中國30多年來一個重要原因是勞動資本降低使得人力資本空間被擠掉了。我的結論是要超越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須提高我們的生産率,要提高生産率就必須繼續擴大人力資本的供給,改進人力資本品質,特別是要改善我們的勞動市場及相關制度安排,從而使得人力資本得到優化配置、有效激勵,從而使他們的創新潛能得到釋放。
謝謝大家!
2013-06-22 17:34:29
- 主持人 郎麗華:
下面是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副司長吳國華,他發言的題目是“産業政策與財政轉移支付政策”。
2013-06-22 17:34:53
- 吳國華:
我是第七年參加這個論壇,我的感覺是越辦越好。非常感謝社科院經濟所和首都經貿大學辦了這樣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每年發言順序差不多,上午發言的老專家、老教授水準還是那麼高。更可貴的是下午老師們的發言一年比一年好,讓我喜出望外。第一屆的時候我就感覺到有産學研結合的方式很好,但是有時候沒有共同語言。上午的發言者很多參加過這個報告、那個報告、這個規劃、那個規劃的撰寫,都是國家決策。下午老師們講這個模型、那個模型,好像和國外對接很多。但是今天的發言講得很好,所以我説感覺這個論壇一年比一年辦的好。這不僅對政府決策有好處,對教學也有好處。
2013-06-22 17:35:26
- 吳國華:
我看到一條新聞,報道幾位非洲總統到中國訪問的時候或者中國領導人到非洲訪問的時候,非洲總統虛心地問,中國這麼多年發展這麼快,經驗在哪?我想在座的非洲學生可以回去和你們的總統説,你們就説上午老師講到的“強政府與中國模式”這個題目,其實很多內容就可以作為向總統的一個答卷。
我要講的題目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與宏觀政策選擇,下午第一個發言者郎麗華老師,從“九五”開始回顧,非常難能可貴,這個回憶對我們很有啟發。為什麼這麼多年我們的目標還沒有完成?我們現在是經濟增長穩步回升,結構有所改善,但是效益還不盡理想。效益不理想和結構有關係。我有一個觀點,多少年來多少個規劃、多少個報告,談結構優化的時候往往只談産業結構、地區結構或者産品結構。分配結構沒有人談,談到分配要麼放在宏觀調控當中,要麼放在改善民生當中,多少個五年規劃都沒有把分配結構當做經濟結構的一部分看待,我認為這是一個遺憾。
2013-06-22 17:36:24
- 吳國華:
廈門大學的李老師也講到收入結構,他講的內容驗證了“拉弗曲線”,通過降稅,政府收入會越來越多,GDP會越來越大,這意味著要減少收入。改變結構一個是減稅,但是減稅道路是很困難的。前幾年有專家和學者討論過個人所得稅起徵點是否可以再提高一點。有人提出提高到8000元,但是有關機構不同意。他説如果再提高的話,我管不了那麼多人了,納稅人減少了。其實改變結構,提高起徵點是提升消費能力的重要方面。
2013-06-22 17:38:32
- 吳國華:
沈坤榮老師講在收入結構或者稅收無法減少的情況,現在我們的稅收是增值稅為主、流轉稅為主。很多人不同意提高起徵點,他們認為如果提高了,公民就沒有納稅意識了。中國公民哪怕喝一瓶礦泉水也在納稅,因為我們的稅收是流轉稅,是隱性的。中央和地方是分稅制,當時定下這個格局很不容易,1994年討論的時候曾經有一點考慮,説中國不能搞諸侯經濟必須集中財力辦大事。所以在財政收入無法減少的情況下,我們要把事權做好。如果把財政的錢花好了,可能我們在剩下的七年,到2020年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會非常成功。有些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成功,但東亞國家成功了,為什麼?因為它們用好了産業政策。所以我今天講的主題是産業政策與財政的關係。
2013-06-22 17:40:05
- 吳國華:
這個問題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較清晰。政府拿了12萬億怎麼花出去呢?搞福利是一個方面,結構調整政策,我們在區域政策上做得非常好,我們把富裕地方的錢收上來給貧窮落後的地方,這樣是對的。但是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前,我們的産業政策是不可弱化的。這幾年有些人通過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呼籲要弱化産業政策,按照這個道理12萬億拿到手裏給貧窮的地方花就可以了,地方的財政功能就要被削弱。有人提出一個數據,説財政轉移支付有兩種,一種是一般性轉移支付,一般性轉移支付體現的是區域結構政策,就是“劫富濟貧”。還有一種是專項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才能真正體現産業政策。現在通過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呼籲,搞了這麼多的專項轉移支付,這恰恰表明瞭我們的産業政策做的細。如果這個做得好,我們就可以像其他東亞國家一樣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今天的會議有很多重要成果,我建議能不能把前面老師和專家們的講話摘成紀要。
謝謝大家。
2013-06-22 17:43:22
- 主持人 郎麗華:
謝謝吳司長。下一位發言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曉晶教授,題目是“增速放緩時期的政策選擇”。
2013-06-22 17:44:42
- 張曉晶:
我講三個問題,我的題目是“經濟減速時期的政策選擇”。這個減速既是指今天我們看到的經濟下來了,也是指未來一段時間我們的經濟的減速。跟這個相關的,我想講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實體經濟,就是經濟下行到底是面臨什麼情況?因為最近二季度數據出來了,無論是上面,還是企業都很緊張,二季度會怎麼樣?二是講中國經濟體所面臨的風險,主要是金融風險,如果再推一步的話就是財政風險。三是面臨這樣情況,政策如何應對?
2013-06-22 17:48:16
- 張曉晶:
第一,經濟下行。現在為什麼都很緊張,一方面就是5月份的數據很不好看。第二個原因就是在一季度的時候,整個市場的預測,包括大的專家,包括投行,好像都有一些離譜了,就是説預測了8%左右,甚至更高一些,實際只有7.7%。這樣的預測和實際不一致,政府也會説你們分析的框架是不是出了問題,他們也不太放心了。最近在從上層也好,還是包括市場也好,都流傳著經濟下行會不會到一個平臺上,我們可以停下來,還是會繼續下滑。7.5%我們當然很高興,7.3%甚至到7%以下怎麼樣?總體來説,經濟態勢我個人分析不是太好。經濟下行由很多因素形成的,從供給面來説,就是結構性減速,這基本已經是成定論了。第二個就是短期來説,總需求都在往下走,無論是消費也好——消費是由收入支援的,消費怎麼可能漲得很快?投資,是需要錢的,地方政府也沒有錢;房地産商想投,但是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當然還有其他方面,製造業你來投資試試看,有産能過剩的問題,還有利用率的問題,當然還包括信貸的問題。所以,這兩個方面我認為都不太好。第三個就是出口。出口中間有很多的問題,大家知道1-4月份,看起來形勢很好,但是到了5月份都下來了,知道前面有一些是虛假的成份,用貿易的方式套利。現在回歸正常以後,發現國際形勢比大家想得可能要差一些。
2013-06-22 17:50:26
- 張曉晶:
我想説的是中國經濟面臨外部挑戰比想像的要更嚴峻,至少是兩個方面:一是外需。發達經濟體復蘇得花多長時間?前一段時間,我們跟美聯儲理事交流,他是以前的財政部副部長,在交流過程中我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美國什麼時候回到一個正常的水準?他説,如果我們根據失業率來衡量,我們希望是兩三年,但是實際上是三五年,也就是比較長的時間。從最近伯南克的講話,好像是説經濟還不錯,因為他是説到明年年中的時候要結束QE的做法。總體來説,發達經濟體的增長態勢會很好,像歐洲和日本。日本的這個情況,安倍經濟學能夠導致整個日本經濟增長,或者持續增長到什麼程度,我們表示懷疑。從外需角度我們不能指望怎麼樣。
另外,在國際上因為我們總講過去有全球化的紅利,通過國際體系加入WTO,中國大量的産品出去,創造了就業、創造了財富等等,支撐了增長。但是現在的問題,要比這個複雜得多。這樣的模式正在發生變化,我們看到深度轉型期,上午劉樹成教授提到是深度調整期,你也調,他也調,看誰調得快。美國一方面有第三次工業革命,再工業化,它的能源自給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支撐它自己第三次所謂工業革命。當然還有更重要的,他要在全球範圍內構建一個新的投資或者貿易的模式,我們姑且叫新的WTO,有些老外叫WTO+,和過去的WTO不太一樣的東西,這是想幹什麼呢?就是現在提高了門檻以後,中國想加入這個俱樂部和我們一起玩兒這個遊戲的話,要像當年加入WTO一樣,還要經歷這麼多痛苦。
2013-06-22 17:53:24
- 張曉晶:
今天大家講TPP,跨太平洋的、跨大西洋的,還有多邊服務貿易的協議,其實都是在設門檻。這個門檻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無論是技術方面的門檻,比如環保各方面的技術,還有勞工,智慧財産權的問題,當然更重要的,你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有沒有補貼,有沒有政府補貼,華為是民營企業,對不起,我認為你有政府支援,到不了我這兒。所以,他們可以概括為所謂國家資本主義的標簽,一貼,你就是非常危險的,就是你進入不了我的俱樂部。顯然,可以提高未來的出口的一個壓力,包括投資,就是資本“走出去”的壓力。對外的挑戰和和內部提到的因素,我認為經濟下行的風險應該還是很大的,但是會不會一直掉下去出現失速呢?比如到期一下,我個人認為這個可能性不大,但是再過三五年,什麼情況就比較難説了。最重要的就是如果要止住這樣一個下滑,用什麼樣的措施,去刺激它還是怎麼著。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進一步改革。
2013-06-22 17:56:59
- 張曉晶:
第二,現在所面臨的金融風險問題。其實,我想強調的是比起第一個風險來説,第二個風險更大、更重要,為什麼這麼説?因為過去大家看到的,很難説一個經濟體因為實體經濟面供給的因素導致突然出現大的危機,這可能沒有那麼大。但是由於金融層面的因素,導致出現大的危機可能很大。現在為什麼強調這個因素,就是貨幣發得太多,杠桿率又太高,又是各種各樣的債務,又是結構扭曲等等。大家都説了發了這麼多的貨幣,將來一定會爆發這樣一個金融危機,很多的邏輯都在往危機那兒推,我想從中央政府角度也對於金融風險有更高的關注。
2013-06-22 17:58:37
- 張曉晶:
金融風險可以概括為很多方面,但是主要幾個方面,就是産能過剩風險、融資平颱風險和房地産風險。
1、産能過剩,今天上午其實許憲春局長也提到了一些數據,其實在我看來,可能有一些東西並沒有真正揭示出來,沒有揭示出來是我們找不到這樣的數據,就是産能過剩對於壞帳率到底是多大的影響?比如我們有沒有這樣一個驗證,當我們産能利潤率從82%跌的78%,甚至70%的時候,銀行壞帳率上升多少?過去有這樣的經驗,國外有這樣的經驗嗎?我們現在還給不出這樣的數據,但是從中央的一些領導,包括張德江在強調産能過剩問題的時候,我覺得已經隱含著産能過剩不是簡單的東西賣不出去,是背後一系列的金融風險,而且是有可能導致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2013-06-22 18:00:16
- 張曉晶:
2、融資平颱風險。有很多的估算,因為我們在做國家資産負債表,我們也有一些估算,完全從數據來看,現在很難判斷這樣高的水準,包括超過了某個閾值是不是就會崩潰,現在國際討論把債務和增長的關係攪在一起,現在可能是有新的討論,很難説某一點就一定會怎麼樣,但是這個風險還是很大的。最重要的是未來還會不會出現這樣的事?解決融資平颱風險有幾個辦法,要麼央行暫期,要麼能不能發一些國債,這是免費午餐的辦法,就是要給一些出現道德風險的一個機會。我這是非常危險的。短期解決問題有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得給他責任制,就是你的壞帳出多了以後,要負責任。怎麼負責任?第一要用你的資産來抵。你有沒有錢?地方有沒有資産?很多大的城市和發達地區這不是問題的,包括我們説一些國有企業是不是可以賣了?這也是市場化的一部分。還有一些事業單位改革,就改了,自己管不了,就賣了。這些其實都是有利於用資産抵債的重要措施。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最近一些內部討論有一些專家提出,如果這個地方債務太高了,出現了大量的壞帳的話,5年內一個人都不能提拔。我想這樣一個政策肯定是太嚴厲了,不可能做到,但是一定要有懲罰性的措施跟上,如果沒有這樣的責任制的話,我們的壞帳其實將來非常危險。也就是説,他今天這樣産生了這麼多壞帳,你想辦法解決了,但是機制不解決,將來還會不斷地産生。
2013-06-22 18:00:36
- 張曉晶:
3、房地産風險。過去房地産發展模式,我們講房地産能發展或者房地産業能掙錢,包括地方政府能夠有很多土地收入,實際是跟我們的城鎮化直接相關的。所以,我概括為房地産發展的問題是它把城鎮化的紅利過早或者過多的透支了。現在説城鎮化推進很難,因為沒有錢了,有融資問題,其實這個錢應該早就有了,但是原來一個都沒有收回來。第一個政府拿了這麼多錢幹什麼了,農民工市民化應該拿錢補,但是錢都不知道幹什麼了,大量的財政收入又去搞基礎設施,還有蓋房子。同時房地産商、先期購房的人,他們比較好的享受了城鎮化的紅利,但是農民工沒有享受到。其實我想説的是,未來如果説我們希望房地産和城鎮化的一個發展能夠朝著一個合理的方向,一個正確的方向行進的話,最重要的就是城鎮化的紅利如何公平分配。為什麼這麼説?因為只有公平的分配了,才有城鎮化的後勁,同時公平分配也意味著房地産行業,包括地方政府,包括那些房地産的投資者或者投機者,他們不會過多的、不公平的分享城鎮化的紅利。
2013-06-22 18:01:56
- 張曉晶:
對比金融風險和經濟下行的風險,我認為後者是更重要的,在政策層面我們怎麼應對?我的看法是這樣的,當前政府確實走在一個刀刃上,為什麼這麼説?因為經濟下滑以後的直接結果,就是水落石出——壞帳出來了,金融風險出來了,就是説經濟下行金融風險加劇。同時我們看到另外一個情景,如果我們刺激經濟的話,那麼也是會出現産能過剩、結構扭曲、新的融資平颱風險,新的房地産風險。刺激經濟的結果也是金融風險加劇,你容忍它下滑也是金融風險加劇。怎麼辦?我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只有通過改革。具體來説,我覺得在政策層面上是應該這樣的,還是要由過去需求管理轉變到供給。最近看到國外的雜誌專門做經濟學的普及,什麼叫結構性政策?結構性政策其實就是供給面的改革政策。我想經濟減速時期的政策一個核心就是要走向供給管理,這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走出“滯脹危機”的時候一個重要的經驗和法寶,但是他們採取三項措施,今天很多人主要講減稅,其實減稅只是一條,打破壟斷。然後就是機構改革,就是變成小政府,放鬆規制對今天我們來説都是有啟示的。特別是機構改革和放鬆規制,我看到一些數據,它撤銷了很多委員會,比如説航空管理委員會,它不但減少了行政成本、行政支出,同時也撤銷了大概有1000多人,行政支出減少,航空效率提高,包括現在航空管理多厲害,很多空中管理都不知道原因。
2013-06-22 18:02:05
- 張曉晶:
更重要的,也是我們大家可以思考的就是政策應對模式的變化。當我們覺得貨幣政策,特別是銀行間利率上升很厲害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很收緊的時候,期待著國務院常務會提出要麼降存款準備金率,要麼來一個其他刺激,央行沒有任何動作,大家就覺得很緊張,只能自己推測。我想現在政府和以前做法不太一樣,不是説看到經濟有一點點的變化以後,馬上就作出反饋,而是作出非常積極的反饋,而是説先等一等,先看一下,先稍微冷靜一下,這只是一個方面,包括房地産,據説也是需要更冷靜地觀察,而不是更快速的反應,快速的反應本身有好處,但是同時帶來的弊端會比較多。我想這裡講的政策反應模式的變化,特別是建立一些機制性的東西,對我們來預測未來宏觀政策的一些方向,包括具體的措施,將是有極大的幫助。具體到一些宏觀政策,財政政策方面還是要有擴張性,特別是支出、減稅,這些比較重要的,同時可以出售一些資産,來平衡資産負債表的一些問題。貨幣政策,我個人建議存款準備金率可以下調,但是利率目前還是動不了,因為它面臨的問題太多了牽一髮動全身,包括通脹壓力、資産泡沫壓力、資本流出壓力等等。
2013-06-22 18:04:26
- 張曉晶:
為什麼我們今天強調金融風險?國際上一個最重要的危機之後的宏觀政策的反思,我們以前只看通脹和就業,只看産出,這些東西是不夠的。要看金融,特別是金融本身的失衡問題。金融杠桿率都這麼高了,債務又這麼高了,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又有一個新的視角,就是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之外需要一個第三政策的資助,就是通過宏觀審慎的方法,特別關注金融風險的視角來解讀當前的問題。而要做這一點,可以就需要我們有一個基礎性的東西,就是我們曾經作過國家資産負債表的分析。在這個基礎上,對於當前的金融風險進行分析,應該説對於未來中國的增長正常的邁進,將是會有非常大的幫助的。謝謝大家。
2013-06-22 18:04:59
- 主持人 郎麗華:
謝謝張曉晶研究員。下一位發言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研究中心主任、財經戰略研究所院長助理倪鵬飛研究員,他發言的題目是“中國新型城市化與城市可持續競爭力”。
2013-06-22 18:05:53
- 倪鵬飛:
我演講的題目是“新型城鎮化與城市中國夢”,主要講五個方面。
第一,新型城鎮化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或者城市化的意義和歷史價值。為什麼要這麼講?我想,與當前人們對城市化的認識有一定的關係。特別是經濟領域的人士,把城市化作為擴大內需、作為一個主要的問題提出來。現在城市化之所以討論的這麼熱,也是認為新的經濟增長的動力沒有了,認為城市化很強。
2013-06-22 18:06:30
- 倪鵬飛:
實際新型城市化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非常全面的,我把它概括為四個方面,因為時間關係不展開説了。一是中華文明一次質的飛躍。中國是經歷了幾千年的農業文明,通過城市化,中國徹底告別了農業文明,或者告別了鄉村經濟進入一個城市經濟,或者由一個鄉村的中國轉變為一個城市的中國。二是新型城市化是中華民族千年曆史的轉折。中國千年曆史之所以是治亂交替、興衰輪迴的週期,源自於落後的、分散的鄉村經濟,正是由此導致人力資本和技術的進步緩慢,進而導致貧窮和饑餓的週期輪迴。現代的聚集的城市經濟導致了人力資本和技術的進步。還有一點很重要,城市經濟發展、人力資本技術進步,使饑餓和貧窮不再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個週期了。因此,有了這個前提,我認為所謂的崩潰,所謂的戰亂,是可能予以避免的,所以未來的繁榮是有可能持續的。三是新型城市化是中華民族百年曆史的轉折,中國近代落後於西方,源自於技術,也源自於鄉村經濟和社會。現在社會城市化和工業化追趕上的話,我們的技術和制度等等就會有一個超越,所以我們的復興和強盛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前一段時間看參考消息,英國一個歷史學家也在探討西方領先優勢減弱的幾個觀點,我覺得可以借用他説的聯想到我們這個。四是新型城市化應該是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世界的發展水準,改變了世界的發展進程,改變了世界的發展格局,改變了世界的未來走向。剛才我聽了幾位,尤其講到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關係的時候,我感覺很能證實這麼一個結論。
2013-06-22 18:07:26
- 倪鵬飛:
第二,新型城鎮化:未來趨勢與主要任務。現在和未來,城市化現在發生了一個什麼樣的進程和趨勢呢?其實我覺得要跳出經濟,從更宏觀的視角看看過去幾十年和未來幾十年我們要開展的城市化的情況。
首先,城市化是一個人口的大遷徙、大轉變。我們知道,在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時候,10億人口,8億農民,到預期的2040年或者2050年的時候,14億人口可能有10億城市人口,也就是説城市人口增加了8億,農村人口下降了4億。不僅有一個身份的轉變,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口的大流動,還有大融合。當然,還有一個數字的大提高。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多次的人口流動和融合,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産生了很重要的影響,這一次的流動和融合和過去不一樣,影響更為深遠,帶來的挑戰也是更為深遠的。
2013-06-22 18:11:04
- 倪鵬飛:
二是國土空間大翻覆和大整合。雖然全國的建設用地的面積,包括城鄉建設用地的面積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城鄉的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農村和城鎮的發展來看,我們注意到傳統農村正在消逝或者減弱,2000年到2010年我國自然村落有363個銳減到271個,這個趨勢還會持續下去,與之相對應的中國的城市有660多個,城鎮接近20000個,並且最重要的這些城市和城鎮的規模在不斷地擴張之中。30年,城市建設用地增長了4倍。城鄉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水運、航運、交通基礎設施,還有網際網路、物聯網通訊設施、水電煤氣的市政設施,不僅在城市,而且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甚至全國之間正在網路化和一體化。這應該説是有形的東西,大家看得特別清楚,這三十年來城市的發展和農村的變化,表現得特別明顯。
2013-06-22 18:13:35
- 倪鵬飛:
三是經濟要有一個根本的轉型和不斷的提升。過去30年工業化和城市化,産業結構由農業經濟向城市經濟轉變,製造業獲得很大發展,服務業也有很大的發展,下一步應該説都是一個絕大的升級和提升問題。就城市化而言,未來投資可能不像以前那麼猛,但還仍然是一個強大的投資保持。尤其是消費需求,從人口增長、中産階級的崛起,消費需求還有一個巨大的跟進。
2013-06-22 18:15:00
- 倪鵬飛:
四是社會要經歷一個大衝突和大重構,首先是組織的衝突,傳統、封閉、單一、不變的自然村落正在轉向開放、多元、流動的社區;還有一個就是關係的重構,以地緣和血緣為紐帶的宗法性關係交往方式社會化、社會聯繫國際化。社會階層發生重大的分化,過去説鄉村經濟比較簡單,雖然有貧和富,但是相對來説階層比較少了,現在農村的居民在減少,中産階級在形成,城市貧困階層也在積聚,各種層次都在聚集和分化,城市階層分化比較嚴重。還有就是利益大調整,社會矛盾尖銳化的過程。尤其是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紅利的分享,發展紅利的分享,目前社會矛盾也集中在這個方面。
2013-06-22 18:16:07
- 倪鵬飛:
五是文化大融合和大復興。過去我們是農業文化、歷史文化和當地文化,現在我們又有了一個城市文化、現代文化和未來文化。這些包括三個維度,是物質方面、思想層面、道德層面,這裡都面臨著傳承與中斷,發展與損毀,相容與排斥,重構與揚棄一系列的問題。其實,目前就面臨著很多的方面問題。
六是環境的大破壞和大修復。在城市化過程中,我們首先是大量的利用資源或者過渡的開發、利用,帶來了一些的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的破壞等等方面。
七是政治上的變革與改良。隨著經濟的複雜性、社會的多元性和市民的自覺性的提升,對政治治理或者社會治理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也迫使未來可能要有一些重大的變革。
2013-06-22 18:18:36
- 倪鵬飛:
第三,從城市化角度看國家夢、城市夢和市民夢。從國家夢來看,我們要建立一個城鄉一體的現代的城市中國。就是整個國家城市和鄉村基礎設施和共公共服務一起,整個國家都裝上城市的底色,無論是農民還是市民都是將來的市民。具體來説經濟方面是新型的知識經濟,新型的市民社會、新型的生態是美麗環境,新型治理是民主法治,新型人口,未來城市化穩定狀態的社會城市化人口應該保持在75%比較合理,25%的人口在農村,25%人口在小城鎮,25%人口在中小城市,25%在大城市、超大城市。空間上看,應該建立一個傾斜平坦的空間格局。現在我們的城鄉建設用地是20億平方公里,最好不要超過這樣的規模,在這裡做一個調整。怎麼解釋傾斜平坦呢?從城鄉規模體系來看是集群化、網路化,多中心、城鄉一體的空間體系。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鎮以及農村新的社區,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的發展體系。從東部、西部、中部不同的發展區域也有不同的安排。區域間既保持適度的差異,但是又保持一體和便捷性。
2013-06-22 18:19:47
- 倪鵬飛:
(圖)這是收集到的北美的夜間燈光,用夜間燈光來測量GDP的發展,這個圖完全可以作為我們考慮未來中國空間佈局的模式。它這個比較均勻又比較梯度的發展,中部和東部比較密集,西部相對稀疏,但總體分佈比較均勻。中國的東部沿海還是過度集中的,未來應該是更加傾斜平坦方向的努力。
城市夢,建立可持續競爭力的理想城市,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創新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諧城市,環境友好的生態城市,創新驅動的知識城市,城鄉一體全域城市,交流便捷的資訊城市,開放多元的文化城市。對於國民無論是對農民或者市民,都叫市民,應該是自由、全面發展的幸福市民。強壯的身體、健康的心理、美麗的心靈、幸福的生活、體面的收入、公平的教育、充分的就業、自由的流動、全面的融入、公平的待遇。如果能夠達到這幾點,我們説我們的人民是體面有尊嚴的幸福的人民,事實上我們國家也在向這個方面努力。發展步驟分兩步走。
2013-06-22 18:23:10
- 倪鵬飛:
第四,新型城鎮化:我國的時代背景和大國特徵。當前的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國這樣一個疆域大國、人口大國,資源分佈極端不均的條件我們推進城市化有有利條件也有不利因素。不利因素以及引發的問題,我想重點講引發的問題,時空之間城市化、工業化、生産生活居住時空間的不匹配問題,過度聚集的問題、過快增長的問題、失衡發展的問題。
2013-06-22 18:25:27
- 倪鵬飛:
關於未來可行路徑。圍繞著前面幾個方面我強調“2+5”或者“2+6”,人口城市化,以人為本的城市化,關鍵是農民轉變成市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提供,戶籍制度的改革。前些時間我們研究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關係,在開放經濟體系下,如果存在著勞動力無限供給,就必然會出現城市化滯後工業化的過程,它倆先有一個擴大然後逐步縮小。城鎮化和工業化是客觀存在也是自然規律。基於這樣的研究,我們認為它的政策著眼點是農民轉市民,尤其是政府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時候一定要把社會保障和長期穩定的就業結合在一起,否則就有可能出現拉美的現象。因為時間關係,我就講到這兒了。
2013-06-22 18:25:58
- 主持人 郎麗華:
最後一位發言嘉賓是湖南大學經貿學院教授陳樂一,題目是“財政政策與經濟波動”。
2013-06-22 18:27:09
- 陳樂一:
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各位同學,下午好。今天我講的題目是“歷次黨代會對我國經濟波動的影響研究”。
建國以後,黨的十八大召開前10次黨代會在黨代會召開當年經濟運作上升到經濟週期中波峰有4次,在黨代會召開隨後的年份出現經濟的擴張與繁榮有5次,由此可見,我國黨代會的召開一般都會帶來經濟的擴張與繁榮。除了黨的十五大外,每次黨代會的召開都伴隨著投資的擴張,投資的擴張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表現在黨代會召開的當年,經濟運作上升到經濟週期的波峰或者隨後的年份出現經濟的擴張與繁榮,這表明投資的擴張對推動我國經濟的擴張與繁榮具有重要的作用。預測結果顯示,黨的十八大召開將促使我國經濟增長進入一個擴張與繁榮的時期。
2013-06-22 18:27:33
- 陳樂一:
經濟波動成因的研究主要分為內因論和外因論兩大部分。內因論主要強調從經濟體系內部尋找經濟波動的機制和成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桑德森提出的乘數加數模型。外因論強調經濟體系外部尋找經濟波動的根源,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Nordhaus提出的政治週期理論以及Kydland和Prescott提出的實際經濟週期理論。在我國現實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政治力量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經濟的擴張和收縮,我們不能忽視政治背景對我國經濟週期的影響。
2013-06-22 18:29:09
- 陳樂一:
國外政治經濟週期理論綜述。關於政治週期對經濟波動的影響最先是由波蘭經濟學家Kalecki提出,較早形成了政治經濟週期理論。政治經濟週期理論的代表人物Nordhaus把政治的經濟週期歸隱到政治權力的機會主義者在大選前為贏得選舉,傾向於搞擴張的經濟政策,因而會導致通貨膨脹率上升而在大選之後,政府領導人又緊縮的經濟政策,降低通貨膨脹率。在下一個政治選舉週期裏,又會經歷新一輪的經濟波動。隨著預期理論的興起,一些學者開始從預期的視角研究政治經濟週期理論。也有一些學者從博弈論的視角研究政治的經濟週期理論。國內的政治經濟週期理論綜述:有些學者從政治經濟週期假設視角研究中西方政治經濟的差異比如王成蘭和郭成府,也有一些學研究我國中央政府換屆與經濟週期的關係比如劉瑞明和白明。還有一些學者研究地方政府更替與經濟週期的理論。在對國外關於政治經濟週期理論回顧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國外對政治的經濟週期理論已經擁有豐富研究。雖然不同的國家存在國情、政體的差異,但是政治經濟週期作為宏觀經濟週期的一個固有現象,政治力量對經濟擴張和收縮具有不可忽略的影響。分析歷次黨代會與我國經濟波動的關係有助於我們認識到我國宏觀經濟波動的特殊性,從而為實現我國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與持久繁榮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
2013-06-22 18:30:43
- 陳樂一:
我國歷次黨代會與經濟波動關係的回顧。主要從經濟史的角度來分析。我們利用谷-谷法劃分經濟週期的方法,把我國經濟波動劃分為11個週期,我國歷次黨代會與經濟波動的關係,這個圖中紅色是表示黨代會召開的年份,黨代會召開的年份大部分或者當年的經濟波峰或者隨後第二年、第三年出現經濟擴張繁榮或者波峰。出現例外的只有1997年的十五大,十五大召開以後的當年和隨後的幾年沒有出現經濟的波峰或者擴張繁榮。1956年9月黨的八大召開,1956年GDP增長率為15%,經濟運作上升到第一個經濟週期中的波峰,第一次出現黨代會召開的年份與經濟週期中的波峰年份重合。1955年底的經濟和政治形勢與1956年經濟波峰出現創造了條件,政策方面來看1955年下半年開始加快速度,到1956年完成對農業、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革,社會主義公有製成為我國經濟基礎,標誌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從經濟方面來看,1955年的工業生産增長比較快,農業生産豐收為1956年經濟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1956年距離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的十年只剩下兩年,與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前三年只完成計劃投資額的一半左右,當時迫切需要加快投資速度,當時打亂了基本建設投資,增加職工工資,增放農業貸款,促進工農生産,1956年底全國工業總産值同比增長20%,取得了社會主義改造和投資高速增長的作用下,1956年GDP增長達到了15%。
2013-06-22 18:37:59
- 陳樂一:
1969年4月黨的九大召開,1970年GDP增長率達到19.4%,經濟運作上升到第四個經濟週期中的波峰,第一次出現在黨代會召開後的年份經濟的擴張與繁榮。九大召開以後各項制度相對穩定,社會生産和市場秩序開始恢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當時周恩來總理指示抓緊編制宏觀經濟計劃綱要,為黨的九大和建國20週年獻禮的情況下當時很多指標制定的比較高。1973年黨的十大召開,當年GDP增長為7.9%,1975年GDP增長達到8.7%,經濟運作上升到第五個經濟週期中的經濟波峰,第二次出現黨代會召開的年份與經濟週期的波峰年份重合。1982年9月十二大召開,1983年GDP增長達到10.9%,比1982年的9.1%的GDP增長率高出1.8個百分點,第四次出現黨代會召開後的年份出現經濟擴張與繁榮。1987年十三大召開,當年GDP增長率達到了11.6%,經濟運作上升到第八個經濟週期中的波峰,第二次出現黨代會召開的年份與經濟波峰年份重合。1992年十四大召開,1992年GDP增長率為14.2%,第一次出現黨代會召開年份與經濟週期的波峰年份重合。1997年十五大召開,當時經濟持續收縮,1998、1999年增長率都比較低,這是唯一既沒有在黨代會召開的當年出現經濟週期中的波峰也沒有在黨代會召開的隨後年份出現經濟擴張與繁榮,原因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我國經濟持續收縮。
2013-06-22 18:38:30
- 陳樂一:
2002年十六大召開,2002-2006年GDP增長都比較高,2007年達到了14.2%,第五次出現了黨代會召開後的年份出現經濟擴張與繁榮。2007年十七大召開,GDP增長為14.2%,經濟運作上升到第十個經濟週期中的波峰,第四次出現黨代會召開的年份與經濟增長的波峰重合。
2013-06-22 18:38:48
- 陳樂一:
在建國以後黨的十八大前召開的10次黨代會中,在黨代會召開的當年經濟運作上升到經濟週期中波峰有4次,由此可見我國黨代會的召開一般都會帶來經濟的擴張與繁榮。研究發現除了黨的十五大外,每次黨代會的召開都伴隨著投資的擴張。
2013-06-22 18:39:05
- 陳樂一:
十八大與我國當前經濟形勢分析。進入2012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總體上呈現下滑趨勢,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持續回落,房地産投資增速回落明顯。出口貿易增長率波動起伏不定,物價指數與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基於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增長面臨下滑的趨勢,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打勝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準。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我國黨代會的召開一般都會帶來經濟的擴張與繁榮,十八大召開以後以及黨的十八大報告涉及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和民營金融機構的內容,潛在表明我國經濟將繼續健康地向前發展。
2013-06-22 18:39:35
- 陳樂一:
展望與預測。正是由於我國存在這樣一個政治經濟週期規律,正好可利用這個規律對GDP增長趨勢進行預測。我國採用高次多項式進行預測,GDP增長的趨勢大體是這樣的。2013年、2014年的增長是比較高的。預測結果顯示2012年我國GDP增長率將低於2011年的GDP增長率,2013年開始將呈現積極向上的良好增長態勢,符合政府預測調控的經濟增長率目標。GDP增長率從2014年開始加速擴張,促進經濟復蘇。
2013-06-22 18:41:35
- 陳樂一:
展望未來,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感召下,在新一屆黨和政府領導核心的科學引導下,我國將會全面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不斷深化的體制改革和不斷完善的現代金融體系將為我國經濟的持久繁榮和發展提供有效地保障,我國經濟的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將繼續為世界經濟的復蘇與繁榮作出重大貢獻。謝謝!
2013-06-22 18:41:51
- 主持人 郎麗華:
今天下午下半場的研討會到現在結束。下面由張平總結。
2013-06-22 18:42:48
- 張平:
今天的講演非常精彩,我也不可能進行全面的總結。我想説兩句話,在前幾年我們趕超中,政府帶領全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地奮鬥,趕超的地位逐步提高,通過開黨代會的方式,使我們一次一次勇攀高峰,使得我們現在的發展非常好,這是我們取得的偉大進步。
2013-06-22 18:43:22
- 張平:
但是今天能夠坐在這裡探討轉型,為什麼?因為現在開始我們回到經濟學最本源的問題開始討論。經濟學要給社會做什麼呢?兩件事:第一福利要增進,第二不斷提高競爭力。任何一個國家的競爭都是效率的競爭,所以福利原則、效率原則一直是經濟學家和這個社會想共同進步的根本。我們的轉型正是共識于這兩個方面,從分配角度講居民收入要提高,要增進福利,不能老靠開黨代會來發展。我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富足、人民資本提高,讓我們國家發展起來。另外要結構調整,讓資源配置到有效率的地方。我們不反對投資,我們反對的是誰去投資到無效率的地方,配置到無效率的地方的人就是政府。所以今天對於政府很多關於投資和干預經濟失效的問題展開了討論。為配合這兩大原則,無論是經濟學、政治學還是社會學都會提到另外兩件事:第一,如何有競爭性市場的建立,只有有競爭性市場的建立,才能保證效率原則的提高。第二政府必須得到治理,否則沒有辦法為一個公共服務的政府,而是一個經常設租、尋租的政府,干預經濟的同時一隻掠奪的手也也進入了經濟。因此我想講,今天在這裡召開的論壇並不是講短期的問題,而是討論轉型。在短期問題上大家也提供了很多宏觀政策建議,這些建議都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經濟怎麼轉型、怎麼平穩。所以我想針對這兩個方面總結:牢牢記住經濟學家追求的是福利和效率,而與之匹配的是公共型的政府加上高效率競爭的市場,這是轉型最重要的規則,這也是今天研討的最重要的東西。
那今天的論壇到此結束!
2013-06-22 18:49:35
- 中國網:
本次會議的直播到此結束,謝謝網友關注。
2013-06-22 18:49:42
圖片內容:
- 第七屆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國際高峰論壇開幕
- 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院長張連城主持會議並宣佈會議開始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王文舉致辭
- 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名譽院長郝如玉致辭
- 香港經濟導報社執行總編楊柏致辭
- 論壇主席、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樹成發言
- 會議現場
-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林兆木發言
- 世界銀行經濟部主任、首席經濟學家吳卓瑾發言
-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發言
-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胡乃武發言
-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學部委員楊聖明發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曙光發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袁富華發言
- 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院長張連城發佈2013中國城市生活品質指數
- 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院長張連城發佈2013中國城市生活品質指數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郎麗華發言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發言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主任李建偉發言
-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沈坤榮發言
-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沈坤榮發言
-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分黨委書記沈越發言
- 南開大學當代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龔剛發言
-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博發言
-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發言
- 中國網全程直播第七屆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論壇(2013)
-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賴德勝發言
- 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副司長吳國華發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研究員張曉晶發言
-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倪鵬飛發言
- 湖南大學經貿學院陳樂一發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總結當天會議
相關新聞:
圖片大圖:
-
第七屆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國際高峰論壇開幕
中國網 董寧
-
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院長張連城主持會議並宣佈會議開始
中國網 董寧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王文舉致辭
中國網 董寧
-
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名譽院長郝如玉致辭
中國網 董寧
-
香港經濟導報社執行總編楊柏致辭
中國網 董寧
-
論壇主席、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樹成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會議現場
中國網 董寧
-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林兆木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世界銀行經濟部主任、首席經濟學家吳卓瑾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胡乃武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學部委員楊聖明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曙光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袁富華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院長張連城發佈2013中國城市生活品質指數
中國網 董寧
-
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院長張連城發佈2013中國城市生活品質指數
中國網 董寧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郎麗華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主任李建偉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沈坤榮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沈坤榮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分黨委書記沈越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南開大學當代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龔剛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博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中國網全程直播第七屆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論壇(2013)
中國網 董寧
-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賴德勝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副司長吳國華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研究員張曉晶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倪鵬飛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湖南大學經貿學院陳樂一發言
中國網 董寧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總結當天會議
中國網 董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