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直播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直播頁

國新辦就青海玉樹抗震救災進展情況舉行第一場發佈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下午4時10分,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請民政部和中國地震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青海玉樹地震災害和抗震救災進展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直播頁

直播摘要

圖片實錄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

活動標題

  • 國新辦就青海玉樹地震災害和抗震救災進展情況舉行第一場發佈會

活動描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下午4:10,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請民政部和中國地震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青海玉樹地震災害和抗震救災進展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主持人 華清:

    女士們、先生們,昨天上午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迅速採取了一系列抗震救災措施。為了給媒體記者提供更多的資訊,我們請來了民政部救災司司長鄒銘先生、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苗崇剛先生、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張曉東先生,向大家介紹青海玉樹地震災害和抗震救災進展情況。現在先請鄒銘先生介紹有關情況。

    2010-04-15 15:51:52

  • 鄒銘:

    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們,首先感謝大家對災區人民和抗震救災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4月14日,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胡錦濤、溫家寶、回良玉等中央領導同志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迅速成立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總指揮回良玉副總理率領工作組緊急趕赴災區,察看災情,慰問災民,現場指揮抗震救災工作。

    2010-04-15 16:10:40

  • 鄒銘:

    今天中午12點,青海省人民政府玉樹抗震救災指揮部召開了第二次新聞發佈會,發佈了截至上午9時的最新災情:地震共造成617人遇難,313人失蹤,9110人受傷,其中重傷員970人,正在醫療點接受治療的傷員2300多人,這次震災造成15000戶民房倒塌,10萬災民需要轉移安置。散發材料中的相關數字以最新發佈的數據為準。

    2010-04-15 16:12:48

  • 鄒銘:

    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在災後緊急啟動了國家救災一級響應,中央財政緊急下撥抗震救災綜合財力補助2億元。民政部緊急從天津、瀋陽、合肥、鄭州、武漢、成都、西安7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向青海災區調撥大量棉帳篷、棉大衣、棉被以及簡易廁所等救災物資,幫助受災群眾解決生活困難。全國各地及時向青海伸出援助之手,北京、上海、廣西、遼寧、福建、江西、江蘇、甘肅、河北、陜西等省份積極捐款捐物,大力支援青海抗震救災。

    按照國務院要求,民政部牽頭群眾生活組工作,主要負責受災群眾生活安排工作,我願意在這方面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大家。

    2010-04-15 16:13:40

  • 主持人 華清:

    現在請苗崇剛先生介紹情況。

    2010-04-15 16:14:51

  • 苗崇剛:

    我介紹一下青海玉樹7.1級地震災害及其應急處置的主要情況。昨天早晨7時49分,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了7.1級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這次地震災害的基本情況經初步調查,青海省玉樹縣、稱多縣的部分地區受到了比較嚴重的災害,涉及人口約10萬人,重災區主要在玉樹縣,災區的烈度達到了Ⅸ度。地震給災區的人民群眾生命財産造成了嚴重損失。據中國地震局地震現場應急工作隊的初步調查,災區的房屋結構類型主要有土木結構、磚木結構、磚混結構和框架結構,其中農村地區大部分為土木結構房屋,城鎮房屋土木結構佔到了70%以上,磚木結構和磚混結構約佔20%左右,框架結構佔10%左右。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壞,急災區結古鎮的土木、磚木結構幾乎全部倒塌或者嚴重破壞,磚混結構80%以上倒塌,框架結構的房屋約20%倒塌。教育、衛生、電力、通信、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2010-04-15 16:15:02

  • 苗崇剛:

    這次地震災害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地震發生的地點靠近城鎮,此次地震的震中位於玉樹縣城附近,震害是沿著活動斷裂呈帶狀分佈,穿過了州政府所在地的結古鎮,烈度達到了Ⅸ度,對城鎮的房屋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系統造成了比較大的破壞,供電、通信一度中斷。

    第二,災區的設防薄弱,土木結構的房屋破壞嚴重。由於當地經濟發展水準所限,災區的房屋結構類型以土木、磚木結構為主,抗震能力差,損害得比較嚴重。

    2010-04-15 16:16:53

  • 苗崇剛:

    第三,這次地震的地形效應和地震構造效應明顯,也就是説,災區居民點的分佈與發震構造的方向比較一致,因此造成的破壞較大。災害沿江、沿河谷地帶房屋震害的破壞明顯嚴重。

    第四,災區環境惡劣,救災難度較大。地震發生在高原山區,地形複雜,交通困難,搶險救援人員出現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加大了救災的難度。

    下面我介紹一下地震構造的背景。地震發生在甘孜—玉樹斷裂帶上,斷裂的整體是呈北西向分佈,此次地震的斷層是近乎直立的,為左旋走滑運動。此次地震的地震斷層的破裂時間為20—23秒,斷層破裂長度為60公里左右。

    2010-04-15 16:18:13

  • 苗崇剛:

    下面介紹一下搶險救援的工作進展。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國家地震應急預案,發生地震後,國家迅速啟動了應急響應,有關部門包括中國地震局在內也啟動了Ⅰ級地震應急響應,我們及時派出了地震現場應急工作隊,同時根據國務院的指示,下達了派遣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命令,啟動了西北地震應急救援協作工作機制,命令青海、西藏、甘肅、陜西、寧夏等地的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和地震現場應急工作隊立即趕赴災區開展搶險救援行動。地震發生後,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消防部隊組織力量趕赴災區開展救災,在災區,專業救援隊伍與解放軍、武警和公安、消防部隊協同作戰,目前救災搶險工作有序進行。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昨日分乘兩架運輸機于當晚20時抵達災區,到達後先後在4個被埋壓人員的地點開展連續施救,截止到今天中午12時,已救出6名倖存者,並在一些埋壓人員的地點發現有倖存者,正在緊張施救。青海省救援隊派出180人,西藏昌都救援隊派出44人,正在災區開展救援工作。其餘各支救援隊伍預計今日晚些時候能夠到達。

    2010-04-15 16:22:54

  • 苗崇剛:

    青海省救援隊伍已經救出41名倖存者,發現了410具遇難者遺體。西藏昌都救援隊發現兩具遇難者的遺體。解放軍、武警部隊目前已動用了六千多人的救災部隊,他們已經搶救被埋壓群眾達到了1000余人,挖出遇難者遺體107具,救治受傷群眾數千人。安監總局派出了第一批52人救援隊伍,已經救出4名倖存者,清理出11具遇難者遺體。公安部消防局也調集了10個公安消防總隊的專業救援力量1974人正在趕赴災區參加救援行動。

    目前,國家和青海、陜西、甘肅、四川、西藏、寧夏、新疆等地各級地震現場應急工作隊伍正在災區開展地震監測、災害調查評估、房屋安全鑒定、震情趨勢判斷等工作,在災區架設流動臺,與當地地震臺一起提高地震監測的能力。這些隊伍還正在災區許多重災點進行踏拓工作,為救援隊搜救行動提供進一步資訊。

    2010-04-15 16:25:52

  • 主持人 華清:

    現在請記者們提問,提問前請報一下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2010-04-15 16:28:23

  • 外國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有報道説溫家寶總理今晚將到達玉樹,您能否可以確認這一消息?是不是溫家寶總理將取消他原定的對東南亞國家的訪問?第二個問題,我們知道,在此次地震之後,玉樹的一些學校倒塌造成了一些學生的死亡,據稱現在學生死亡數量已經達到了66名,您能不能給我們一些最新的消息,在玉樹還有多少學生被埋在廢墟底下。在造成大量學生死亡的四川汶川地震之後,在玉樹的這些學校是不是根據抗震的要求進行了加固?

    2010-04-15 16:28:30

  • 鄒銘:

    剛才我已經説過了,地震發生以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立刻採取了有力措施,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回良玉副總理作為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的總指揮,在第一時間就率領有關部門的人員趕赴災區。至於您所提到的這個問題,如果有新的情況,我們會及時向您通報。

    關於學校倒損和學生傷亡的情況,我在一開始的時候已經將最新的在青海發佈的災情通報給大家了,目前我還沒有拿到房屋倒損分類統計和遇難人員分類統計的表格,如果有的話,我想下一步會通報。

    2010-04-15 16:29:20

  • 外國記者:

    在四川汶川地震之後,玉樹這些學校是不是加強了抗震功能?

    2010-04-15 16:30:36

  • 鄒銘:

    汶川地震發生以後,中國對中小學校包括一些公共場所的建築,包括民居,特別是汶川地震恢復重建過程中,都強化了抗震設防工作,這方面的工作我們一直在做,有關的情況,可以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教育部門做一些詢問。

    2010-04-15 16:30:47

  • 香港文匯報記者:

    第一個問題是提給鄒司長的,您剛才説災區有10萬人需要緊急轉移安置,目前來看,災區最缺的是什麼?民政部將採取哪些措施解決這些困難?其他港澳臺或者海外地區的人士需要及時做一些什麼?第二個問題是想問一下地震局這邊,全球現在多發地震,能不能説是地球進入了一個地震頻發期?近期中國是否會再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如果有可能的話,會發生在哪些地方?謝謝。

    2010-04-15 16:31:13

  • 鄒銘:

    從安置災區群眾生活的角度來看,目前災區主要是缺乏帳篷,缺乏禦寒的衣被,缺乏可以即食的方便食品。我們從地震發生開始就源源不斷地向災區調運這些物資,我來參加這個新聞發佈會之前了解到,到今天下午15點,有8370頂棉帳篷已經到了災區,我們努力今天能夠將近1萬頂左右的帳篷運到災區。

    2010-04-15 16:31:49

  • 鄒銘:

    剛才講到了,從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調運了20500頂帳篷,北京市向玉樹地震災區捐贈10000頂帳篷,青海民政廳向災區調運了7800頂帳篷,從棉帳篷的總量上來講,38800頂棉帳篷可以安置10萬人,我認為這個數量是夠的,只不過是由於運力的緊張,完全到位還需要一點時間。關於衣被,目前已經運達和在途運輸的棉衣12萬件,棉被12萬床,同時還有2萬張簡易床也已經裝運,同樣,這些物資到達以後會極大緩解當地困難。關於能夠即食的方便食品,我們今天下午已經請求軍隊支援,從西安空運10萬人份的野戰食品,同時組織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和山東五個省各向玉樹地震災區提供30噸方便食品,我想這些物資的到位會極大的緩解當前災區群眾生活方面所面臨的緊迫困難。

    2010-04-15 16:33:21

  • 鄒銘:

    至於您説的第二個問題,非常感謝大家對災區的關心和想儘自己的努力幫助災區,我有一個建議,目前我們所調集的這些物資,我剛才談到的這些數量,我想是能夠滿足當前的應急需要,由於災區交通運輸能力的限制,如果大家想表達對災區的關心和支援的話,希望捐贈或者做一些其他方面的支援措施,我建議在災區重建和災民長期安置的過程中捐獻一些資金,來幫助災區整體上規劃新的縣城,為災區民眾建設新的居所。謝謝。

    2010-04-15 16:35:01

  • 張曉東:

    關於這位女士提到的第二個問題,全球發生7級以上地震,平均每年是18次,地震發生得很不均勻,有些年份比較高,有些年份比較低,但是總體是在18次左右波動,今年1-4月,現在4月還沒有過完,全球7級以上地震,根據中國地震臺網目錄統計,發生了10次7級以上地震。但是我剛才談到,地震發生很不均勻,後面還有8個多月的時間,這些地震能發生多少,到平均水準還是整體超過平均水準,應該實際發生之後才能判斷。

    2010-04-15 16:36:24

  • 張曉東:

    同時,前4個月發生的一些有影響的地震,大家可能都記憶猶新,一次是海地地震,一次是智利地震,大家都印象非常深刻,同時這次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玉樹的7.1級地震,大家正在關注著。中國大陸平均每年發生5級以上地震是20次,6級以上地震4次,7級以上平均三年2次。同時,中國大陸的地震活動跟全球一樣的,也不是均勻的,我們説的平均水準是多年來統計的平均數,有些年份多一些,有些年份少一些。我們中國地震臺網都在隨時監視著地震的發生。謝謝。

    2010-04-15 16:38:59

  • 法制晚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是問給地震局這兩位官員的,第一個問題,這次救援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第二個問題,今年以來有好幾起關於地震的謠傳,比如説在山西和包頭的,都引起不同程度的恐慌,請問這種謠傳是不是跟目前比較落後的地震預測機制有關係呢?就是説沒有辦法做準確的震前預報,導致大家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來源。謝謝。

    2010-04-15 16:43:33

  • 苗崇剛:

    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這次災區的搜救工作面臨著很多困難,第一個困難,災區是處於高原地區,高海拔,對於專業救援隊員也好,對於搜索犬也好,都有一個高原反應問題,所以我們很多救援隊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搜索犬的搜索效率、效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2010-04-15 16:44:19

  • 苗崇剛:

    第二個困難,災區的地形非常複雜,主要受災地點是沿峽谷地帶展布,交通暢通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救援人員也遇到了交通上的困難。另外,從西寧到玉樹,路途有八百公里,如果陸路到達的話,乘車要12個小時,所以遠端施救對我們的救援工作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2010-04-15 16:45:38

  • 苗崇剛:

    第三個困難,當地後勤保障條件非常有限,由於災區受災很重,各支專業救援隊伍必須依靠自己,從當地政府很難得到充足的保障,他們必須做好自我保障,所以對各支救援隊伍的要求,對他們的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在災區,現在災民安置遇到很大困難的情況下,我們的救援隊伍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缺少駐地、缺少即食食品等方面的補充,加之在高寒地帶,大家也知道,現在當地還處於冬季,所以我們救援隊員的自我保障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難。

    主要是以上三個方面的困難。謝謝。

    2010-04-15 16:46:54

  • 張曉東:

    我回答一下關於如何應對地震謠傳的問題。這裡面我想談兩點,第一點,關於地震謠傳,世界上一些地方也都出現過關於地震方面的謠傳,但是總體來看,地震知識普及得比較好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這方面的情況就好一些。第二點,要掌握必備的地震知識,這方面非常重要,中國是一個多震災的國家,我們地震知識的普及應該從小就要抓起,大家應該掌握地震是怎麼回事,來了地震怎麼辦,如何應對地震的謠傳,尤其是要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雖然地震預報是目前全球都面臨的世界難題,但是根據我們的《防震減災法》和地震預報條例,如果有正式的預報意見,是由政府發佈的,如果不是從這個渠道出來的預報意見,應該説都不是正式的預報意見。謝謝。

    2010-04-15 16:51:59

  • 彭博新聞社記者:

    您剛才提到了,現在到災區的帳篷數量還不夠,您也提到了此次地震災害使得多達10萬人口必須轉移安置,這些人在極端寒冷的天氣條件下是如何過夜的?現在有沒有人是凍死的?在帳篷不夠的情況下,如何確保這些人能夠安全地生活?

    2010-04-15 16:54:14

  • 鄒銘:

    昨天晚上是震後的第一夜,我們與前方工作組的人員一直在聯繫,可能媒體也有報道,大家聚集在一起生活、取暖,同時已經到了一部分帳篷,盡可能多的住進去一些人,還有親友相幫、互助,有一些衣被互相調劑,通過這些方式來渡過震後的第一夜。

    當地政府也在竭盡所能,就已經到達的物資進行重點保障。據我所知,現在災區晚上的溫度大概是零下三度左右,這樣的溫度,有一些禦寒的措施,比如説生火,或者一些衣被、帳篷的遮擋,沒有可能出現你説的凍死人的現象,事實上我們也沒有看到。這種現象,隨著今天一批救災物資的到達,會很好的緩解。

    2010-04-15 16:54:59

  • 解放日報記者:

    我剛才聽苗老師提到了交通和地形的問題,在玉樹的地震有沒有存在像汶川地震一樣的那種交通盲點,比如説救援人員無法到達的地區?再有一個問題,汶川地震之後,我們地震局地震臺網做了哪些工作,來提高自己的預報能力?謝謝。

    2010-04-15 16:56:36

  • 苗崇剛:

    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災區沒有出現完全不能夠通達的受災地點,由於災區出現了一些滑坡、碎屑流等地震次生的地質災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道路通行能力的受限,但是這些道路仍然還能使用,只不過需要做一些及時的保通工作,所以目前還不存在無法到達的地區。

    2010-04-15 17:01:13

  • 張曉東:

    關於第二個問題,我們國家是一個多地震、多震災的國家,國家一直非常重視地震預報的基礎建設、科學研究,汶川地震以後,我們的臺網比以前有了更大的發展,像測震臺站已經有1000多個,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的觀測臺站也有1000多個,這些臺站還在繼續發展。同時,國家有關部門也非常支援地震監測預報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像我們現在承擔的一些科研任務,比如行業專項、科技支撐項目和基礎研究項目,都是從事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的。

    汶川地震發生後,國際上對地震預測的研究也非常關注,近幾年在地震科學領域,地震預測的科學研究也是一個熱點問題,近兩年同中國的交流非常頻繁,前一段時間,美國的科學家也到中國進行地震可預測性的研究和合作。

    每次地震災害發生以後,我們的心情都非常沉重,但是大家都化悲痛為力量,在完成自己的任務性工作之外,還在努力進行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和探索,希望早日攻克地震預報的難關。謝謝。

    2010-04-15 17:02:44

  • 中央電視臺記者:

    第一個問題請問鄒銘司長,您昨天談到了現在運輸物資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交通方面的問題,您也説正在和其他部門進行協調,目前協調的結果怎麼樣?第二個問題請問苗崇剛司長,我們在救援的過程中,現在救援手段都有哪些?有沒有一些新的變化?謝謝。

    2010-04-15 17:05:02

  • 鄒銘:

    關於物資調運所碰到的困難,可以理解,昨天是震後第一天,我們大批的救援力量要在第一時間趕到災區進行救援,大批的裝備要上去,以救人為第一要務的救援原則我們必須堅持。昨天的運力,以從全國抽調的各個方面的救援隊伍、醫療防疫隊和一些裝備設備為主,運輸到災區,開展搜救工作和醫療救護工作。今天的情況有一些變化,一是現在災區各方面的救援力量,包括醫療隊伍近萬人,力量還是能夠覆蓋整個災區的搜救工作。二是從陸路交通上來講,剛才苗司長講了,由於地震造成的一些小的對公路的影響已經清除了,至少公路交通現在是比較通暢了,空運能有更多的能力騰換出來搶運救災物資。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救災物資的搶運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觀。我們是幾種手段綜合運用,災區最急需的物資,我們採取空運的手段,其他物資,一部分從公路運輸,還有一部分從鐵路運輸,無論是空運、鐵路還是公路,各個相關部門都把搶速度、搶時間作為第一要務,全力以赴支援災區。

    2010-04-15 17:07:30

  • 鄒銘:

    總體上看,災區救災物資短缺的情況應該在兩天左右能夠基本得到解決,各方面的物資是充足的,能夠滿足災區需要。謝謝。

    2010-04-15 17:11:40

  • 苗崇剛:

    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現在通行的城市搜索與救援隊伍所採取的救援手段,確定埋壓人員的位置是通過搜索犬、生命探測儀等專業設備和技術手段來實施;開展打通被埋壓人員位置的工作,是採用一系列的頂升、破拆等專業救援裝備來完成,最後是用緊急醫療裝備來解決被救出倖存者的緊急救護的問題。

    應當説,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建立了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目前全國除了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之外,還有28個省建立了32支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這些專業的救援隊伍可以在大的地震發生後發揮專業救援隊伍的攻堅作用,在現代化的建築物倒塌後造成被埋壓人員很難施救的情況下,發揮攻堅作用。

    2010-04-15 17:12:41

  •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記者:

    第一個問題,現在有589個人已經出事,這個數量會不會增加?比如一個星期以後。第二個問題,關於轉移安置的問題,是怎麼安排的?第三個問題,現在記者可以去玉樹採訪嗎?

    2010-04-15 17:15:54

  • 鄒銘:

    我回答前兩個問題,關於人員傷亡的情況,我在新聞發佈會剛剛開始的時候已經通報了最新的數據,我想數據會有一些變化,因為現在除了已經確認遇難的之外,還有失蹤人員,可能有一部分已經遇難了,所以這個數據應該會有變化,這個變化我們會隨時跟媒體和社會公開。

    2010-04-15 17:19:24

  • 主持人 華清:

    地震發生後,大家非常關注有關震情、災情,抗震救災的措施,我們按照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原則,盡可能快速向社會發佈。青海省已經在舉行新聞發佈會。玉樹處於高原地帶,離西寧八百多公里,目前余震還在不斷發生,災區正在進行緊急抗震救災工作,特別是搜救救援工作。在條件非常艱難和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會和有關部門以及當地黨委政府盡可能給予媒體記者包括境外媒體記者的採訪報道提供便利服務。

    2010-04-15 17:20:31

  • 鄒銘:

    這次轉移安置是十萬人,我想這十萬人不需要跨這麼多的區域去轉移,現在的轉移安置是兩條原則,一是要就近,二是要安全。就近就是就近地區,投親靠友也好,集中安置也好,妥善安排他的生活,然後等震情穩定以後,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就要清理廢墟,開始重建,所以不可能遠距離安置。第二是安全,在安置地一定要防止余震和其他次生災害給受災群眾造成二次傷害。

    2010-04-15 17:22:49

  • 路透社記者:

    世界上有一些國家已經表示,他們的救援隊隨時準備在獲得中國政府允許的情況下前來進行抗震救災的協助工作,中國政府是不是會允許這些外國的救援隊到中國來進行抗震救災活動?

    2010-04-15 17:27:01

  • 鄒銘:

    我先回答一下你這個問題。首先非常感謝,我們也接到了相關的資訊,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機構,包括一些國家的救援機構、救援隊都提出了這樣一些要求。我想就這次地震災區現在的情況看,有這麼兩點因素需要考慮,一是這次地震的範圍和重災區的空間都很集中,空間比較有限,前面都介紹了,我們已經通過公安、消防、武裝警察部隊,包括我們的軍隊、安全生産監督部門的救援隊伍、地震系統的救援隊以及各种醫療救援隊等近萬人集中在這樣一個有限的區域中,救援的力量能夠基本覆蓋。

    第二個情況,也得考慮災區路途遙遠,交通通達能力確實有限,救援隊輾轉到達那個地方,再開展工作,恐怕也難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對於這些提出來要到災區的救援組織,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2010-04-15 17:28:00

  • 主持人 華清:

    今天的發佈會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2010-04-15 17:29:47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zb/olderDatagwyxwbxwfbh/100415b.wmv

相關新聞:

圖片大圖:

  • 民政部救災司司長鄒銘

    中國網 楊楠

  • 會議由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華清主持

    中國網 楊楠

  • 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苗崇剛

    中國網 楊楠

  • 香港文匯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 新聞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 楊楠

  •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華清請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張曉東

    中國網 楊楠

  • 法制晚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 民政部救災司司長鄒銘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 解放日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 路透社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張曉東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 民政部救災司司長鄒銘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 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苗崇剛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文字實錄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列印 合併稱謂 顯示時間